自古学书者,真正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悟出书法笔意的为何很少?是何原因?

好像有传说王羲之《兰亭序》,自己觉得好得不行,想再写却终究没有写成。

学习王羲之的们,你们有什么感悟呢?

自古学书者,真正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悟出书法笔意的为何很少?是何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别把《兰亭序》看得太神秘了!其实不是那回事。

自古以来的书家,悟得《兰亭序》书法笔意者多之,为什么说真正能从《兰亭序》中悟出书法笔意的人很少呢!试问,现在出版发行的不同版本的《兰亭序》,是不是古人临摹的呢?难道古人没悟得出《兰亭序》书法笔意吗?

最近有不少人提出了关于针对《兰亭序》研究方面的问题,而且提问者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依我看,大有拟成立“兰亭序研究会”之势,这很好!说明热爱王羲之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就今天的问题来说,似乎有点幼稚且不合情理。建议以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贴合实际,不要远离《兰亭序》研究的方向。

《兰亭序》中的笔意从何而来?关于这个问题,古今书家早已有结论。但是,结论归结论,学归学,悟归悟。如果自己不去临摹,不去读帖,不去领悟《兰亭序》的书法精神,总是夸夸其谈,那就永远也不会悟出《兰亭序》的笔意。

《兰亭序》的笔意是复杂多变的,王羲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起笔露锋偏多,时转微妙,落笔呈"刀片状”,行笔丰富多姿,收笔点画多变,章法布局合理,墨法泼洒无常且极具韵味,字字神彩飞扬,中和、高雅之气尽显,等等。说实在话,王羲之在书《兰亭序》时,当时处于微醉状态,大脑里轻飘飘的,他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的用笔方法,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形文上了。

至于《兰亭序》后来成为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王羲之有相当深厚的、超凡脱俗书法功底;二是王羲之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和文字组合能力。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自古学书者,真正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悟出书法笔意的为何很少?是何原因?

缺或少灵性,悟性,韧性,持久性很难学到或很少学到书圣的笔意。其他的就不说了罢。

自古学书者,真正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悟出书法笔意的为何很少?是何原因?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深度,值得我们去深思!

《兰亭序》的精妙非一般人能看得出来,凡是用肉眼能看到的都比较简单,容易复制,而书法深层次的精髓需要动脑子去感悟,一般人很难悟出其中的奥妙。

这里面就涉及到书法欣赏的一些原则,到底我们如何去欣赏《兰亭序》?为何都说《兰亭序》好?

1、《兰亭序》变化无穷、内涵丰富,越品越有味

2、《兰亭序》笔法精到、结构巧妙、章法布局合理

3、《兰亭序》文采斐然

4、《兰亭序》的书写节奏是文、情与字的交响曲。

对于笔法,就是中锋行笔,虽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

这是兰亭序局部

这是杨凝式《韭花帖》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这句话就是赞誉杨凝式学到了《兰亭序》的神采。

杨凝式的笔法可以说并不是很像《兰亭序》,甚至很多字的结体也不想《兰亭序》,那他像在哪?

杨凝式学到了王羲之的写字技巧,如何把字写的有神采,有姿态,关键每个字的姿态都不一样,这就不得了,还有章法等其他技巧,这个说出来能长篇大论几万字,说它个三天三夜。

书法贵在学习古人的精神,不要太纠结王羲之到底用的什么笔,什么纸,也不要以为只有喝醉酒了就能写像《兰亭序》,那只是照着他的笔画形态去描而已,要多想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杰作,并为我所用。

王铎学王羲之,是不是没看出?

说道这你可能还是有点迷糊,这很正常,因为这就是书法中最迷人的东西,你想理解就必须花大量时间去悟,别妄想看到小编的言语和其他人的回答就能理解,必须先把自己的学识修养丰富起来。可以关注《书法魅影》头条号,也许可以帮助提高对书法的理解,小编近期的文章大多都是有关书法欣赏方面的言论。

自古学书者,真正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悟出书法笔意的为何很少?是何原因?

最近在和书法学习的朋友交流《兰亭序》的摹帖和临帖。诸多问题,整理出来,就教方家,恳请‘’劈判‘’。

一。书法的‘’法‘’,是什么旨趣?

先给出理论判摄,然后从王羲之的遗世‘’法书‘’来作勘验。

中华民族的汉字创生,其具有绘画要素的一般性规定,或曰:有意味的形式(或也可以是题目所谓的‘’书法笔意‘’吧)。站在今天,回溯书法史,借用佛家和道家的内典的范畴,从无为法来给出遮诠。

佛法的‘’真空妙有‘’的‘’诸法空相‘’(格义道法的‘’恒道‘’的‘’恒有‘’等持‘’恒无‘’),趣向等觉的心识觉悟。这等觉的心识觉悟,是艺术生命的原动力。内典的《心经》和《金刚经》遮诠‘’真空妙有‘’的般若空慧;内典的《道德经》遮诠‘’恒道‘’的‘’恒有‘’等持‘’恒无‘’的玄道真观。在佛法是‘’缘起律‘’;在道法是‘’反(返)动律‘’;从无为法的胜义谛来说,殊枝共妙,法性湛寂同证。

从无为法来观照,中国的书法艺术,无疑可以籍此艺术表现方式,来遮诠无为法的旨趣。

书法史上,从无为法的旨趣而创觉书写的技巧,由技巧而进乎艺术,由艺术而表证无为法的书道,王羲之可允称‘’书圣‘’,其遗世书法允称‘’法书‘’(即可以效法的书艺。而后世清末民国以来叫作‘’书法‘’,实在是莫名其妙了)。

有情众生,无始以来的‘’我执‘’,‘’无明‘’的业力,或落于‘’实有‘’的自性见,或落于‘’空无‘’的断灭见,总其落于‘’边见‘’。有情众生在有为法的器世间造作无量的‘’边见‘’的心识取着。以《金刚经》法言来说,即取着于‘’一合相‘’,不悟‘’缘起性空‘’的刹那刹那生灭不住的‘’缘起相‘’。从《道德经》法言来说,即取着于‘’有为其利‘’而不悟‘’无为其用‘’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恒道‘’的‘’玄门‘’的‘’恒有‘’和‘’恒无‘’的内外通达,等持觉观(!)。佛陀创觉般若空慧,龙树开显的‘’八不‘’中道;老子创觉的恒道,玄道真观,庄子开显的齐同万物,‘’道在屎尿‘’的等持觉观,无为法的文字道谛,证入无为法的觉悟,安立有为法的器世间,得大自在的心力解脱。世俗有情众生,甚难契悟无为法的等持圆觉,甚难勘破有为法里的无明取识;甚难觉悟观妙‘’缘起相‘’,对治而甚难解脱‘’一合相‘’。

入世对治的勘验,我们聚焦在汉字的书写,上升到艺术,乃至表法而书道,足证‘’我执‘’的‘’边见‘’情执的顽固不化。分别心的无明取作无量无边,攀缘无尽。

一般的毛笔书写汉字者,皆落于‘’一合相‘’而用笔和结字,乃至通篇书写;对笔划,整字,乃至通篇别别诸字是凑趣的自发(!)写就。王羲之的毛笔书写汉字,是对‘’一合相‘’书写的反动和对治;他创觉了书法艺术的最高法则,是觉悟(!)而书写的‘’缘起相‘’而用笔和结字,乃至通篇书写。王羲之是伟大的书法艺术宗趣的创觉者,证向‘’书道‘’的无为法的表法的等持觉观。我们极大的忽视了,王羲之是修道的高士!没有无为法的内证,成就不了‘’书道‘’的艺术贡献!换言之,他的‘’法书‘’作品,足以勘验王羲之是悟道的真人。

先回答什么是‘’缘起相‘’法书的法门。

毛笔书写点,线,聚散点和线成字之部首偏旁,乃至成一字,进而递进成立别别诸字,和章成通篇,都是相依缘起而创生的‘’缘起相‘’结字。是笔趣墨迹的反动返成;是笔趣墨迹的相克相生;是笔趣墨迹的自相它相(等持它相自相);是依它起的圆成觉的齐之不齐(等持不齐以齐)的相生相待;是通过笔趣墨迹的‘’有为其利‘’的‘’实有‘’的利(!)表达空间相互聚散关系的‘’无为其用‘’的‘’虚无‘’的用(!)的有意味的心识觉悟的生成。王羲之是伟大的书道法理创觉者,同时也是最高峰的书法证道的实践者。

这‘’缘起相‘’结字的对治的不了义的对面,就是‘’一合相‘’结字。这‘’一合相‘’结字的病根,即是偏计执的落于边见的种种自性见的无明取作的书写汉字的每个人的不同的习性自发。

接下来谈谈什么是‘’一合相‘’结字。

对书法不涉猎的人,他(她)们日常写字,是多年积习养成的凑趣的自发的写字习惯。其写字可没有庖丁解牛的构造精微了解,笔划,整字,乃至逐行,各个人依其无明的笔性习惯习气而自发写就。没有艺术的韵律:字内部笔划没有来去呼应顾盼的关系;一行之内没有两个字之间笔趣的对立统一的互转;没有隔字的对位的反动返成的气韵呼应相生相克的流变关系;对于篇章的隔行互反更是完全不知,也更谈不上感受章法的气韵生动的总成。

对书法有涉猎的人,举所谓书法名家,又是什么状况呢?抄录两段啓功书论:(1)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古碑帖距我远。古代之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産物耳。(2)凡人作书时,胸中各有其欲学之古帖,亦有其自己欲成之风格。所书既毕,自观每恨不足。即偶有惬意处,亦仅是在此数幅之间,或一幅之內,略成体段者耳。距其初衷,固不能达三四焉。他人学之,籍使是其惬心处,亦每是其三四之三四,况误得(!)其七六处耶?!

二。遗世‘’法书‘’《兰亭序》的书道勘验。

宋代周紫芝有诗:逝去空千载,何曾有若人;只应烟树里,便是永和春。《兰亭序》由七世孙智永而辩才而狩猎入李世民皇家而入葬。其以神龙摹本而存世。这样的法书艺术品本身就是士大夫乃至皇家的贵族精神文玩。则天武皇的万岁通天帖留世王氏一门书迹,以及王羲之墨迹十二帖,世间俗人难睹真龙之神彩。赖有欧阳询的定武石刻《兰亭序》临本而流布民间,澤被世间。米芾和赵松雪也没有见过神龙本;米见褚临本,赵见定武欧本。今世科技昌明,印刷术发达,《兰亭序》及历史上诸名家临本影印而广布民间,不可谓不多福!

对于《兰亭序》的详细解读,绝非此处笔谈可庖丁解牛。需结合作品以视频加临摹来讲解完成。这里不多谈了。要而言之,《兰亭序》通达书道的奥义,法乳泽被后世。其助缘了历朝历代的书法实践者,也助缘且成就了很多书法史上的灿烂名家。

三。法乳王羲之《兰亭序》书道的法要的书法史名家述评。

黄庭坚有诗讚叹杨凝式: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欄。此诗俱有典型的汲古王羲之法书的批判意义。

世人尽学兰亭面。书法不是普通写字,其以无为法的观念识解度化为心要;临摹法书《兰亭序》,世人多所只得皮相,甚难测度后面的‘’缘起相‘’结字的法要奥义。黄庭坚究竟来说,以其行书和真书来说,举其《松风阁》和《庞居士诗》墨迹来较量,其也未透悟‘’缘起相‘’结字奥义。啓功书论评其:要识涪翁无秘密,长庭舞袖柳公权。其结字无逃‘’一合相‘’结字的尽字心之聚的振荡放射笔划。宋四家的蔡襄,其楷书由颜鲁公楷书转出,‘’一合相‘’结字而板结无趣(米芾所评刻字耳);行书亦流于‘’一合相‘’结字的自趣,去‘’缘起相‘’结字不相涉。可喜东坡‘’知书莫如我‘’,其游心于儒释道三家,可讚其庄子转世,了悟‘’缘起相‘’结字的奥义,书史有《寒食帖》而比肩《兰亭序》,克袭羲之书法之法髓。米芾早岁缘东坡点化,加之汲古集古辛勤不辍,神彩飞扬,痛快淋漓而紹隆王羲之‘’缘起相‘’结字法要三昧。米颠光耀书史,宋代书壇,如果没有米颠,那文治安邦的宋代,将为之文彩减色!需要指出,米芾改字之前的三十八岁之前,还未悟道‘’缘起相‘’结字的奥义。观其《方圆庵记》的书迹,只得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圣教序》石刻书法的皮相,‘’一合相‘’结字的漏病,还没有渡脱。

上溯谈唐代书法家。李世民的显扬和酷嗜二王法书,群臣风从,亦是文化大观。虞世南,可看出法乳二王。欧阳询,其楷书险绝,我学习书法汲古日久,识解笔趣加进,今天回视所见欧楷,悟其结字本乎‘’缘起相‘’结字,旋解而通会而用志钦服!后世汲古欧书者,多所难逃而落下结字和用笔其板结固弊。罪不在率更,病在后世习书者不悟‘’缘起相‘’结字,郁于‘’一合相‘’摹临欧书,险绝失手,板结脚腫。颜真卿书,以行书《祭侄》,《祭伯父》,《争座》,《湖州》,等帖谛观,紹隆王羲之书道法要三昧,书风开雄强一脉。柳公权,杂揉诸家,其楷书精严,结字有黄金比律之妙(啓功楷书于其用力且得益最多)。细细谛观,亦合辙‘’缘起相‘’结字法性,绝诸‘’一合相‘’结字俗病。至若怀素铁线狂草,亦宗规王羲之创觉的书道法性,本心‘’缘起相‘’,扫除‘’一合相‘’的迷执。

元代赵松雪,其号称汲古二王之大成。标置‘’用笔千古不易,而结字亦需用功‘’。观其从定武本临《兰亭序》,知其未悟羲之‘’缘起相‘’结字奥义。观其遗世大量楷书墨迹,其用笔能书善书,而结字究竟没能渡脱‘’一合相‘’的漏觉。需要指出,赵松雪,其尊显以书法名世,于书法的章法上,对王羲之创觉的书法章法有更广的开创;后世的董其昌得益赵松雪的章法旨趣;近世的啓功,得益两家初乳,加之饶益多师历史诸书家法妙,使之章法觉用更登圆觉。

谈谈艺术老狐精董其昌。董其昌,艺术慧命得益项元汴的书画富藏的初乳,由是汲古精进超拔,艺术观念觉醒而养眼而洗心。观董其昌人书俱老之际的行草书,通会而遍临历史上名家墨趣,安立在‘’缘起相‘’结字的三昧,矜其淡味而自性光明,自称‘’香光居士‘’矣。

略论至此。我有旧句,感怀汲古书法,汲古《兰亭序》。抄录如下,结束此问答题。

《读帖字课一首》

山阴兰亭烟树里,文曲星寥黑鸦呱。

砌墙搬梯认登望,辛苦事倍觅刹那。

纤尘飞入日月沉,毫毛度出天地大。

耳鸣忍作丝竹奏,眼倦离迷金屑划。

秋深夜墨寻洗心,晨曦老菊经霜花。

今人书论看不得,汲古自证当机化。

自古学书者,真正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悟出书法笔意的为何很少?是何原因?

谢谢邀请!这话不认同!从历史上看很多大家都受书圣影响获益成为大家,形成个人风格!接近书圣風韵赵孟頫,特别成就風格多样颜真卿……但没有一个能象书圣书艺尽善尽美,很少有人超越,原因很多,魏晋期属楷行草书艺高峰期,当时气侯,环境,风气有利书艺,高手如云,不指书圣一人,王族一大家个个书艺了不得,书圣地位高,墨迹留下来,但不知有多少不知名的高手被淹埋,平复帖,伯远帖为例书艺并不差,书圣是时代书艺代表!也是一座高峰!现代各方条件不具备,不知书圣背后有多么强大,包括素养,学问,环境氛围,指导老师,文房用具很难说清道明,难怪后人学兰亭二三十年学不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