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被判极刑,他掏出一首诗之后立马免刑,这是怎么回事?

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中,王维绝对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时至今日,他很多朗朗上口的诗歌小学生都能吟咏传唱。许多已成为金句,家喻户晓,盛传不衰。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本人曾多次路过甘肃河西走廊,路过阳关,嘉峪关,酒泉,星星峡。面对那浩瀚无垠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总会想起余秋雨老师在《文化苦旅》中对阳关的寻找。于是自然对“西出阳关无故人”有了更深的体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饱含情意的名句,曾激发多少远乡游子在节日来临之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其情其意丝毫不亚于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古人不仅有名,而且还讲究字。王维字摩诘,号称摩诘居士,这本身就具有禅的蕴味,可见他是信佛之人。

为此,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自然就被称为“诗佛”。可见他在灿若群星的唐代诗人中,已经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了。

同时,古人更尊崇出人入仕。由于王维具有极高的诗人天赋,很快就状元及第,走上了官场仕途之路。

不料,安史之乱,把王维卷入了一次性命攸关的考验。安禄山这个造反派打入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王维等官员事实上成了安禄山的俘虏,陷入了何去何从的两难境地。

在生死抉择关头,王维只能和其他旧政府官员一样,接受安禄山政权给予的官职,以避免杀身之祸。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安禄山叛乱失败,唐肃宗重掌皇权,对王维这样所谓的变节者,就面临着又一次站位问题。

在官方进行甄别审查时,无疑也是决定生死时刻。通过审查就能活,通不过就是死,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更没有侥幸逃脱可言。

但王维审时度势,没有哭泣乞怜,没有强辞狡辩,而是掏出一首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多亏唐肃宗是个文人出身,是个懂诗的人。他反复斟酌这首诗,终于弄懂了其中含意,动了恻隐之心,放过了王维。

也就是说,王维是通过这首诗,救了自己的性命。

那么,这首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当年唐玄宗这个风流人物,对吃喝玩乐是专家级别。而要玩乐就不能缺少唱歌跳舞,而唱歌跳舞又离不开伴奏的音乐,所以皇宫里就蓄养了很多专业的音乐人才。

叛军安禄山攻入长安时,这些音乐人才自然也成了俘虏。别管安禄山是否大老粗,是否懂音乐,一旦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自然也要享受皇帝的待遇。于是便逼迫被俘的音乐人才为他服务。

为了活命,这些昔日只为皇帝服务的高级宦官,尽管一百个不愿意,也只好含悲忍泪地听从调遣,奏乐时不禁潸然泪下。有个乐工不堪受辱,愤怒地把乐器摔碎。等待他的只能是杀头。

王维就是根据此事来代喻自己,写出了这首既悲戚又忠心不二的诗篇。

万户伤心生野烟,

面对叛贼篡政,天下大乱,千家万户都伤心不已,用野烟来形容形势的变迁,来形容当权者的非正统。这无疑是变相地向皇帝献媚。

百僚何日更朝天。

是说百官和百姓都盼望着皇帝何时才能重回长安,人们才能再次重见天日,重新享受皇恩浩荡的恩泽。这马屁拍得严丝合缝,又不露痕迹,不乏真情实感。

秋槐叶落空宫里,

秋风萧瑟,叶落皇宫,但已不是昔日皇朝的宫殿了。皇宫已成了空宫。意在表明身在皇宫,已无归宿,呈现眼前的是一幅肃杀凄凉的景象。

凝碧池头奏管弦。

这句诗尤为含蓄,如果不知道有人摔琴求死的过程,是难以理解其中蕴涵的。但唐肃宗又怎能不知道这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呢。他看懂了王维是在借乐工拼死抗争的赞誉,来代喻自己也与乐工有着同样的忠臣之心,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己而为之罢了。

正因为唐肃宗看懂了这首诗,才赦免了王维,使他逃过一劫。

王维也借着一首诗而保全了性命。看来才华在关键时刻,还是有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