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路遥要在偏僻的煤矿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这个体裁,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这句话的前提,是作者首先需要具有对生活的体验,没有体验,无疑是闭门造车,要高于生活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路遥打小就生活在贫穷困苦的家庭,上学不久就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写农村的苦难,他可以随手拈来,可是对工矿企业的生活经验,他是没有的。
所以他才要到煤矿去体验生活。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破旧的招待所里,天天啃着冷馒头就咸菜,还要下井去体验矿工生活,回来趴在桌子上继续写。
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不付出这样的辛劳,怎么可能出精品呢?
这里还有一个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的问题。
比如,要写历史小说,写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事情,作者不可能去亲身体验。
这是不是就不需要生活体验了呢?
当然还是需要的,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
那就是,以学习查找调查等各种方法,去了解掌握那个年代的情况,做好笔记和占有相关资料。然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进去,变成了那个时代的人,与其一起感同身受,去哭去笑去哀去乐,同样可以进入艺术创作了。
我们如今看到有许多文艺作品包括影视剧,一看就是脱离生活的胡编滥造,就是创作者不愿下力气去做这门功课,又想吸人眼球,只能闭门造车去胡诌八扯。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规律,违背这个规律,结果必然会是失败。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在动笔之前,仅仅准备工作就要耗费作者很大精力和时间,进入写作后还要不断的修改。这个时间和付出的精力是惊人的。
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最多上百年,而且最后那几年的身体健康状况,已经难以承受这巨大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了,所以真正能写作的时间也就有几十年。
不难想像,要写出真正的、有份量的、有价值的、像陈忠实所说能够死后垫枕的小说精品(请注意,这里说的是长篇小说,不包括其它体裁的作品),一生能写出三两篇就很不错了。
而如今有人戴着高产作家的帽子,仅凭着一点悟性和小聪明,一两年就写出厚厚的挺吓人的“巨著”,并且还不断的产出,那不是文字垃圾又是什么?谁能有兴趣、时间、和精力,去读去看那些东西呢?
从这一点来说,文学已被边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路遥要在偏僻的煤矿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已经有朋友做了精彩的回答,我就不再赘述了,只想通过几个故事,从社会背景,文学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以及作家创作态度等方面,来分析一下路遥去煤矿创作的真实原因。
故事一:路遥有一次打电话给他弟弟王天乐,让他火速去他哪儿。王天乐心急火燎地见到路遥问:哥,出了什么事?路遥泪流满面地对弟弟说:田晓霞死了!
王天乐知道,田晓霞是路遥正在创作的《平凡世界》中女主角,他哭笑不得的对路遥说:哥,往后你可别这样,别人知道了,还以为你是精神病呢!
故事二:路遥的《人生》火了之后,到省作协去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到了作协就问陈忠实,路遥住在哪幢房子里。陈忠实后来自嘲说:我变成作协看大门的老大爷了!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回到老家,临行时,他对家人说:如果我三年之内写不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来,我就不回作协,在家种地了!就这样,陈忠实把自己关起来,写出了后来闻名于世的巨著《白鹿原》。
故事三:作家蒋子龙,是写工业题材的专业户,他的《拜年》《乔厂长上任记》等作品曾洛阳纸贵,有一天他在家附近散步,见一农民工正在焊栏杆,他看了一会说:你这样焊法,这栏杆能用几天?农民工向他看看说:你们城里人就会说现成话,你行,你焊给我看看?
蒋子龙二话不说,接过焊枪就干。
蒋子龙的一招一式,让农民工看傻了,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你再看看蒋子龙的作品,哪一篇不是含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哪一个人物形象不是栩栩如生?
古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凌其源泉。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根,是奔流不息文学之河的源泉,而如今,无源之水,无根之树何其多矣!
扯远了,再回到原题,路遥最崇拜的作家是柳青,这从他在《人生》开头,引用柳青名言便可得知。而柳青,为了写活一个人物,曾故意惹怒一个妇女,被污水泼了个满身。这就是当年作家创作的态度。
所以我认为,路遥所以选择煤矿作为创作基地,除了其他朋友讲的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打个比方吧,只有在西餐厅里吃西餐才有味道!
门外汉乱扯一通,见笑见谅!
为什么路遥要在偏僻的煤矿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
经过三年的准备,1985年秋天,路遥带着十几条‘恭贺新禧’牌香烟、两罐‘雀巢’咖啡和两大箱书籍资料,一头扎进了铜川矿务局所属的陈家山煤矿,开始了《走向大世界》的创作。(备注:《平凡的世界》期初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走向大世界》,下设三个核心框架:《黄土》《黑金》《大世界》)
(路遥创作时,烟是不离手的)
路遥之所以选择陈家山煤矿来创作《走向大世界》第一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一、煤矿生活接书中地气并进一步弥补生活素材。
《走向大世界》第三部将涉及到煤矿生活,即孙少平到大牙山煤矿当工人。路遥先生在创作随想《中午从早晨开始》中说,经过三年的准备,虽然,我已经间接地占有了不少煤矿方面的素材,但还不够丰富和详实,而我一旦进入创作后,很难中断写作再去补充煤矿的生活,所以,我想写第一部的时候,就将自己置身于煤矿,一边创作,一边感受煤矿的气息。
(路遥下煤矿体验生活)
二、煤矿的艰苦生活与路遥先生抱定的吃苦精神高度统一。
路遥先生说,写百万字的长篇,注定是要吃苦的。选择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写作,不符合我的心意。煤矿生活艰苦些,但与我的精神要求是一致的。既然自己抱定了要完成一件浩大的工程,那么在实施这项工程的时候,对自己的怜悯之心就要坚决斩断,一切安乐、温柔乡的生活都要远离,要将自己抛在暴风雨里洗礼,用滴血的手指才能豪迈地弹奏出华丽的乐章。
(路遥伏案写作)
三、铜川矿务局宣传部副部长。
在开始创作《走向大世界》前,路遥在铜川矿务局兼了一个副部长的职务。之所以要兼这个职,完全是为了能“名正言顺”地入驻陈家山煤矿,并名正言顺地得到一些起码的方便条件。
(路遥写作时的背影)
四、三弟王天乐的安排。
我们知道,《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原型是路遥的弟弟王天乐。王天乐曾经在铜川矿务局当过四年工人,后来在路遥的活动下才调到《延安报》当记者。路遥准备和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六年里,三弟王天乐是路遥的后勤部长。这次到煤矿写作也是三弟的安排。三弟之所以安排路遥到煤矿写作,一是落实路遥吃苦精神;二是王天乐在煤矿有一定的资源;三是王天乐的两个妻弟在陈家山煤矿工作,方便照应生活“低能儿”路遥。
(《平凡的世界》提纲手稿真迹)
总之,路遥进山、下煤矿搞创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他弟弟王天乐一手“勘察的阵地”。按照路遥当时的情况,他完全可以凭借《人生》的影响力,为自己谋取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来创作《平凡的世界》,但路遥却选择了一条和孙少平一样艰难的路来走,其精神是宝贵的,其行为也是当今许多作家所不能、不愿和不齿的。
为什么路遥要在偏僻的煤矿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
路遥没有在煤矿工作过。但黄陵县煤矿是解放后除延长油田外最有工业化气息的地方,距离延安延川最近。下矿挖煤是农民能够不需要过多专业培训所能通过力气挣钱的工种。与种地一样艰苦,但有可靠收入。虽然吃力挣钱但属于工人。工人与农民在那时是两个有千壤之别的阶级。《人生》《平凡的世界》着眼点在社会的工农差别上。为了当“挖窑的”,孙少平喝了不少醋以降低血压。以表现加入一个先进阶级的不易。相反同样是吃苦干活,农业几乎没有任何门槛——是社会的底层。
旷工的情感像煤一样沉默与朴素,但却像燃烧的炭一样炽烈。爱,就是高死亡率下,旷工生命的最高礼品。
为了搜集创作素材,体验生活,已经进入陕西作协的路遥多次到黄陵、铜川等煤矿体验生活。
农民的发展方向是决定中国发展方向的重心所在。改革以安徽小岗以农民承包土地拉开序幕,以今天提倡的城镇化为新目标。昨天刚刚结束的全国经济工作依然强调要以农业农村工作为基础。全面搞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提升,中部崛起,东部引领示范。
三农是中国稳定与发展的基础,到现在依然如此。
40年来,我们所关注的农民与农业问题,农民的去向问题依然很突出。说明,我们改革开放仍然处于艰苦的爬坡阶段。
路遥离开我们36年了,他看到的三农问题得到改善,但没有全面解决。这个问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大问题,我们相信,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新的卓越。
作为改革开放40年里关注三农,激励亿万青年立足现实,不断奋斗的作家代表,为路遥的思考与像牛一样劳动的精神点赞。也为不甘平凡的你我这样平凡人的每一天的不平凡奋斗而点赞,并充满激情地投入到改革的洪流之中,不断思考,不断奋斗。
为什么路遥要在偏僻的煤矿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
展往未来勒奋向上朝气傍搏,对人生弃满美好
为什么路遥要在偏僻的煤矿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
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路遥选择偏僻的煤矿写作,应当基于几点:一是从背景看,《平凡的世界》反映的人生世界,与这荒凉里淘生活有暗中契合。二是从表现的主题看,作品所展示的不外乎是极平凡、极普通的芸芸众生相,而现实的煤矿工人,正是为了生活的柴米油盐,为了起码的温饱在肮脏、恶劣、繁琐、沉重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里工作着。这种相似相近之处,在作品中随意可见。三是人物命运看,作品塑造的人物正是众多平凡人的缩影,是组合虚构,是提炼升华,也是高于生活的。作者只有生活在极具表现力的煤矿,那每一天的匆忙脚步才能像鼓点一样促使他写下去,写下去,写下去,直到透支了他的生命。
我认为,这个点选得好,关键是总有千言万语,却又不能尽言。洪钟在耳,余音不绝,恐怕就在此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