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贾平凹、路遥、莫言、刘震云、李敖、余华与王朔,你更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回答喜欢哪位作家的作品,势必要说出理由,而说理由势必要点评作品。学生点评师长,业余点评专业,晚辈点评长辈,又势必有狂妄不恭之嫌。

好在我们是回答问题,既无不尊之意,更无狂妄之本。咱只谈是否喜欢,姑且放开畅谈,与朋友们交流探讨,对提高文学艺术的鉴赏力,肯定大有裨益。

坦率讲,八位声名显赫的大作家,有六位名家的作品我都喜欢,只是喜欢的程度有所不同。

对另外两位“大师”,我不但不喜欢他们的作品,提起人名都避之不及。或许是本人性格使然,或许是艺术鉴赏力欠缺,或许是一言难尽的因素,反正只要提起二人我就皱眉头。

当然,这个不喜欢不是一贯始终的,而是有个渐变的过程。刚开始还是喜欢的,随着时间推移,通过不断阅读和一宗宗一件件的事例,竟从喜欢逐渐走向反面。

应当承认,我们是在谈论作品,不是谈论人。可是,人和作品,作品和人,又怎么能完全彻底干脆利落的截然分开呢?——文如其人嘛!

下面就从喜欢作品的顺序谈起:

一、陈忠实老师的作品

在八位作家的作品当中,陈老师的作品是我最喜欢的,当推首位。

陈老师的作品我读的不多,读最多的就是《白鹿原》。书买回来后,时至今日已读不下五遍,读的欲望仍然有增无减。碌碌生计之余,偶尔会不由自主从书架上抽出来读上几段。加上有电视剧的烘托,脑海中时常冒出张嘉译饰演的白嘉轩,何冰饰演的鹿子霖等人物形象。他们活灵活现,仿佛就在眼前。

限于篇幅,无法对《白鹿原》展开详谈。简单说,就是形象深刻,拨人心弦。立意厚重,发人深醒。

我始终固执的相信,常读《白鹿原》能让人避免浮躁,增强对历史厚重的感知。同时,对热爱文学,平时爱写点东西的业余作者来说,学习如何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如何表现宏大的作品主题,都是好处多多。

二、路遥老师的作品

刚开始我想把路遥和陈忠实并列第一位。但考虑来考虑去还是觉得不妥。

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描述的是建国后那段困难时期,人们挣扎、奋斗,不屈于命运安排而拼博进取的历程。他带给人的不仅是沉重,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和选择。沉重好啊!思考更是美德。他能让人不浮躁,不虚无,最低标准是不做坏事。尤其是诱惑无处不在的当下,有坑蒙拐骗挣钱不择手段的,有爱慕虚荣追求享乐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读一读《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我想定会有所触动。文学作品所要给予读者的价值,不就是启迪和醒悟么。如果人云亦云淡然无味,和废纸又有什么区别!

只是在历史的厚重感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与《白鹿原》相比毕竟轻一些。所以我把他排在第二位喜欢。

三、余华老师的作品

把余华作品排在第三位的理由是:直面人生,不掩饰,少雕琢,读来痛快淋漓。《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让读者看到生活最底层卑微的人们,在困苦面前形形色色的表现。读后有同情,有惋惜,有怒其不尊,有恨其不争。相信每位读者读后这三篇作品,都会在内心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自己处在那样环境中会怎么做?这不就是作品的可贵之处么?同时更让读者看到了在人生舞台上,种种丑陋不勘的嘴脸。揭露和抨击丑陋,历来是文学作品的本能。如果一味歌颂,那不是文学作品,只能是政治宣言,其功能只能另当别论了。

四、刘震云老师的作品

八十年代的《塔铺》和《一地鸡毛》曾轰动一时,后来的《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温故一九四二》等,这么多的作品在社会都引起较大反响,这不是一般的作家能做到的。首先是接地气,与社会,与人生紧密衡接,这也是能引起较大反响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通俗晓畅,就像和你在谈天说地,应当说这是联系读者的一个主要因素。再有是抓热点。每一部都是涉及百姓生活的热点话题。至于后来出来个手机2,与崔永元扯上了纠缠,我觉得实在没必要。刘老师那么聪明的人,又不是江郎才尽,何必找那个麻烦。我估计,很可能是受人鼓动,一时没细加考虑。事后他采取一言不发的态度,完全正确。

刘老师的作品确实好,但与前三位大家相比,深度上欠了点火候。

五、贾平凹老师的作品

在作品数量上,贾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大家。平均二三年就出一部长篇,听着就吓人。说明作者勤奋是毫无疑义的。从《废都》开始,作者就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其后书如泉涌,被誉为鬼才也是名符其实。《废都》我读的是盗版,也不知是哪次的删节本。既便如此,其间的性描写仍是惊心动魄!后来贾老师接受凤凰卫视的专访,他说那时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了《废都》。这个解释我认为有些牵强。咱今天不讨论这个,只说作品之多,实在难以一一列出,同时我读的也不全,有些只是粗略浏览。尽管如此,仍然读出了作者的才华和精神的富有。与其说喜欢贾老师的作品,莫如说是喜欢他的韧性和毅力,听说这些年还兼着卖书画,其精力着实可赞。一个作家,俱备如此能力,本身就是能力的表现。

所以我把贾老师排在第五位。

六、王朔老师的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王朔老师的作品和名气,是完美超过上述五位大家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电视剧播出后,是真正的万人空巷,其主题歌至今咏唱不衰。后来的作品被称为痞子文学,尽管有调侃的成分,但文笔确实玩世不恭。有些粗话劣话糙话泛滥,什么从遗精开始等,让当时做编辑的马未都至今还津津乐道。其实,说到底,这都是时代的产物。在文革结束不久,文学作品呈现井喷式爆发,人们对任何形式的作品,都有着强烈的接纳力和好奇心。这样的作品受到大众(包括我自己)极大的欢迎,实属正常现象。时过境迁,如果今天再拿出那样的作品,肯定没了市场。所以作者也就不写了。

无论怎么说,王老师的作品在历史上是绝对占有一笔的。

七、最后两位大师的作品

一句话,我不喜欢。其原因若讲出来,容易被误解是人身攻击。咱们是在谈作品,有不喜欢这一句就足够了。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看出了,说了这些,我一句获奖的话也没说。按道理,作品得奖与否,是评价作品的重点。但我却有一个偏好,从来不以该作品是否得奖来作为喜欢的依据。原因有二:

一是有些作品虽然得了奖,但我就是读不进去。或许是艺术鉴赏力欠缺,或许是其它种种原因,或许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

二是经过反复对照,就我有限的艺术鉴赏力来看,有的得奖作品真就不如某些没得奖的作品优秀。至于坊间一直流传的贿奖案例,不在本文探讨之列,故不多谈。

一家之言,难免偏颇。愿听朋友们指教。谢谢您的阅读。

陈忠实、贾平凹、路遥、莫言、刘震云、李敖、余华与王朔,你更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对不起,我只喜欢浩然同志。

陈忠实、贾平凹、路遥、莫言、刘震云、李敖、余华与王朔,你更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谢谢邀请,我看过几位大师的文学作品,按说我辈无资格评价几位大师,只能说我比较喜欢路遥先生的作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路遥先生的作品反应了改革开放初期,在新旧交替时期人们的思考选择以及彷徨。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时,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农村知识青年 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严苛的户籍制度大大限制了这些农村知识青年,于是他们只好流浪在城市的边缘,或者像父兄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生而终老农村。

如《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平,文革后期的高中生,既没有关系留到县城,又没有机会参加高考,又不想过农村人的生活,因此他只能选择赤手空拳的去流浪。又比如,《人生》当中的高加林,我们通过他一波三折的人生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无背景无资源无人脉的农村知识青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何其难也!

但是,时代的脚步是不会停下来的,一切不合理的东西终将被历史淘汰。

第二,路遥先生的作品总能给困境中的人们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我的人生也曾经遭遇很多不幸,少时父母先后生病,我几乎辍学,青年时期染肠胃之疾,而立之年方婚,知天命之年又失子。种种不幸不期而至,几乎把我击倒了。但是,是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又重新给了我生活的勇气。

家族使命的召唤,亲友的期待,路遥先生的期许,我一定要走出阴霾,重新振作起来。

当然,其他几位大师也各有千秋,但路遥先生用生命铸就的文学作品永远给我们这些农村出来的人以莫大的生活勇气。

路遥先生千古!

陈忠实、贾平凹、路遥、莫言、刘震云、李敖、余华与王朔,你更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每部书都有值得学习欣赏借鉴的地方,对于看书比较杂的我,没法给予排名,只能说都喜欢吧!!

但是,世人因莫言而知高密,作为高密人,多给莫言投一票吧!

陈忠实、贾平凹、路遥、莫言、刘震云、李敖、余华与王朔,你更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铁锤按照自己的理解,先给这些作家分分类,排排坐。

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虽然创作的方向各有不同,但是都可以归类为同一类作家:他们有历史使命感和文以载道的精神。

陈忠实从小学老师到大队书记到文化局长再到职业作家。身份的多次转变,决定了他的人生阅历极其丰富,对自己生存的社会和国家极其了解。一部《白鹿原》,堪称新时代最瑰丽的史诗之一。

贾平凹后来被人冠以鬼才的称号,但是在铁锤看来,贾平凹始终对社会和人心保持着旺盛的探索和好奇心。《浮躁》《废都》《秦腔》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除此之外,令人称道的是贾平凹的散文美文,当代作家中,没有谁能把古代笔记传奇小说的笔法,如此如盐入水的化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贾平凹在这一方面下了大工夫,功不可没。

路遥是一个文学的殉道者,因为写文章把自己给写死的作家,中国从古到今没有几个人。而《平凡的世界》,更成为另外一部史诗级的当代作品。路遥受苏联文学的影响比较深,行文的方式笔法都有俄罗斯文学的味道,这是他的鲜明特点。尽管讲述的是陕北农村和小镇青年的故事,但是这部小说还是俘虏了大批城市青年读者的心。证明,文学的确是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只要你可以抓住人心和人形,能让人们获得思考和鼓舞。

莫言是另外一座高山,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高手。有人批评他一直写农村的丑陋,讨好外国评论家,等等废话。只有当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大家才开始闭嘴,而当莫言的演讲稿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之后,人们似乎才知道,哦,原来莫言竟然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

刘震云,虽然这几年被崔永元怼的不轻,但是一点无碍于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他对中华历史中苦难的描写和思考,对于当代社会现实的揭露和讽刺,无疑具有以小说写历史的积极意义。今天再读他写的《单位》和《一地鸡毛》,依然会感到一种不寒而栗和无奈的悲哀。

李敖更多是一个文化斗士的姿态出现了世人面前,他的文章旁征博引,浩浩汤汤,可见其庞杂的学问,但是单从文学水平而言,李敖大师不够突出,有时候还有掉书袋之嫌。但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李敖最终是一个俯视着的姿态,面对这天下这些庸俗不堪蝇营狗苟的众生。

余华,毫无疑问是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他已经把同时代大部分作家甩到了身后。铁锤看过他的《在细雨中呼喊》和《许三观卖血记》,前者让我惊为天人,后者让我感觉到手术刀一样的残酷,而当我看了电影《活着》之后,彻底为之折服。假如哪一天余华得了文学最高奖,我一点不惊讶,假如他拒绝领奖,我也一点不惊讶。

王朔,开创了一个文学时代的作家,只可惜收山太早,现在看见的都是他破口大骂的记录,让人觉得很遗憾。有人说他是痞子作家,在铁锤看来,所谓痞子腔调,无非是对虚假世界的一种嘲讽和反抗。就像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要表达的那样,不要假模假式的!

最后,铁锤喜欢谁呢?当然是余华。余华的作品,可以超越时代和国界,让任何时代和国籍的人看懂文字背后的深意。无论这个世界变得残酷还是温柔,人生和人性,亘古不变。

我是铁锤,喜欢就关注吧。手拉手好朋友。

陈忠实、贾平凹、路遥、莫言、刘震云、李敖、余华与王朔,你更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首先这几位都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一一拜读过他们的作品,就自己阅读感受说说,纯属个见。

最喜欢的就是陈忠实、莫言、余华。



陈忠实先生一部《白鹿原》,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其宽阔的包容性至今没有挖掘完,还待更多的人挖掘,其涵盖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中国传统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中国近代百年历史做了很好的书写,说是百年实则千年,写出了应有的思想和无限的可能性。



莫言先生著作多,部部经典,实为商品,思想性批判性一流,之所以成为诺奖得主,我想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其全球视野,写的是人,人本质,而不是单单的某个人,是对权利欲望的本真解读,实为经典。



余华同样,《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已经让他立于世界文坛,他没得过国内大奖,全是外国的世界的,是中国作家里在世界上出名挺早的作家,值得尊敬,包括后来到现在的作品也都好具有着极大思想和批判力度,比如最近出版的随笔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很是喜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