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

是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满清统帅皇太极,引狼入室的吴三桂,洪承畴,还是用人不善的崇祯?

俺个人认为:罪魁祸首是粮食!“民以食为天”嘛!

倘若土豆、番薯等食品再早点引进并大面积推广,大明帝国可能不会那么快地灭亡,至少还能苟延残喘。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也不会带领饥民四处一窝蜂地“打、砸、抢”。没粮食了,于是当时就有句流行语:“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

要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嘛,俺又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大明帝国已经烂透了

明朝后期,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大明帝国实际上只是一个保留着强大躯壳的腐朽政权。政治腐败、经济崩溃、军事衰弱、天灾人祸、民心思乱、满目疮痍……

庞大的帝国像一个垂死挣扎的老人,四肢麻痹、行动不便。懈怠、麻痹、自私、虚伪、昏庸、愚昧、贪婪、麻木不仁、勾心斗角成了明朝后期官僚的共性。

“窝里斗”越演越烈。权阉魏忠贤残酷打压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又借收拾“阉党”为名,将斗争扩大化;东林党人又各树山头,拉帮结派,争权夺利。

农民起义给了明帝国最后一击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首的农民起义,横扫各地,让明王朝的统治者们疲于应付,惊恐万分。当李自成率军兵临北京城时,就已宣告了明王朝的终结。

女真人先后建立的后金、大清政权给了明帝国几记重拳,彻底将其打懵了

建州女真人起兵发难,羽翼丰满,乘机建立后金政权,不但公然与大明帝国分庭抗礼,还明目张胆地不断侵掠明朝边境。让明王朝的统治者们头疼不已,心惊胆战。当松山、锦州之战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时,明军的辽东精锐损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朝入主中原已成必然之势。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明朝是一个奇特的封建大一统王朝,自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明朝之后,这位出身贫寒的草头皇帝,凭着自己异于常人的远见,为明朝建立一整套政治制度。

从不费国家一粒粮的卫所兵制度到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开中法,为促进工商业发展将工商业税收定位十分之一的较低水平,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然,朱元璋自认为自己的安排已经把该考虑的都考虑了进去。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子孙未必会有自己的智商高。担心子孙会挨饿,于是便制定了国家优待宗室的规定。并制定了有功名之人享受优免政策的方式,以此希望这些士大夫们能够感念国家对他们的优厚待遇,拥护朱家天下的长治久安。

为此,他还特意将这些他制定的规定以极为严肃的法律形式发布确认,并明确后世子孙不得更改,这才安安然的离开这个世界。

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政策也制定的非常不错,但是关键是后来执行的人都是些聪明的文人,但自古以来都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于是朱元璋所写的好经书,慢慢的就被后来人给念歪了。

首先,卫所制开始腐朽崩溃

一开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到朱棣对卫所屯田制度执行的还是比较严格的,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卫所,确实为明朝初期的开疆拓土提供了大量合格兵员及后勤补给,也为明朝建立奴儿干都司将东北纳入明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但是自明成祖朱棣死在了第五次北征蒙古的路上之后,新继任的仁宗皇帝明显没有朱棣那么强烈的开疆意识,毕竟紫禁城比茫茫大漠来的舒服,而满朝文武也早已厌倦了常年没有带来实际利益的征战生活。

于是明朝对蒙古的战略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平衡,而从国家重点关注的卫所屯田部队,随着战事趋于平静,除边疆卫所由于战事需要卫所制还相对健全以外,内陆地区的卫所则开始逐渐腐朽,军田大多成为将领的私田,而卫所的士卒则成为了将领的佃农,卫所逃卒与日俱增,卫所制逐渐陷入崩溃状态,不堪大用。

其次,废除开中法导致边疆建设急转直下

朱元璋在一开始就考虑到边疆建设的不易,他很清楚单靠国家力量来建设边镇不是长久之计,为充分利用民间力量来建设边疆的屯田建设,他出台了“开中法”,即采用盐引来吸引民间商人协助国家将物资运送到边疆的方式,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成本,同时也促进了商人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进而直接在边疆军事重镇附近开建商屯,由于商屯的兴起,平抑了边镇的物价,甚至使得边镇经济为之繁荣,大量内容民众大量迁居边镇,向九边之北开垦屯田,在无形之中将明朝的边界向北推进了数百里。

但是到了弘治初年,户部尚书为了解决国家财政问题,直接废除“运粮开中”改为“纳银开中”,这使得原本需要将军粮等物资运送到边镇才能换取高额利润盐引的运粮开中体系遭到破坏,天性逐利的商人们自然的选择了“纳银开中”这种省时省力的方式来获得盐引,边镇原本数量众多的商屯在无法获得持续投入的情况下,逐步荒废。

失去商屯辅助的边镇经济出现倒退,边镇物价也为之出现暴涨,各种军事支出成本随之增加,叶淇“纳银开中”为明朝短期带来了百万两盈余,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迅速被不高攀升的边镇军费所吞没,而依靠国家持续投入军费维持的边镇也成了明朝率落的根源之一。

第三,宗室太能生,渐渐成为国家财政负担

朱元璋是个苦出身,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为了大明江山稳固,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二十六个儿子和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分封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疆分封了较为勇武的藩王为明朝开疆拓土。

但他估计到死也从没想到燕王朱棣会在他死后就起兵造反,最终依靠他给的军力推翻了自己心爱的皇孙朱允炆的皇位,取而代之。

本来宗室大多是有封地,自给自足不给国家增加财政负担的角色。但是自朱棣以藩王身份夺得皇位之后,在他的眼里这些原先的战友就成了最大的威胁。

于是他将朱允炆未完成的削藩事业执行的更加彻底,剥夺了这些藩王的军队、封地,规定藩王不能出藩王所在城池,但在剥夺他们权力的同时,朱棣还给予了他们大量的福利待遇。

在当时,宗室数量还不多,这点支出在朱棣眼中看来不过九牛一毛。但是,估计他如果知道不过百年各藩王宗室的规模就已突破百万的时候会后悔死。

而这庞大的宗室数量也成为了压垮明朝财政的一大重要因素。

第四,士大夫优免政策及极低商税造成国家过度依赖农业税收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吸引士人为其服务,所以给予了有功名的士人们一定的徭役优免权。

但是随着明朝文官势力逐渐发展,尤其是在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勋贵集团几乎覆灭的情况下,明朝的朝堂逐渐为文官集团所控制,这也就使得士大夫的优免政策开始逐渐扩大化和泛滥化,原本只是徭役优免的政策逐渐发展为连赋税都优免的地步。

为此民间田地开始出现诡寄、飞洒等滥用优免政策的土地吞并现象,比如明朝首辅徐玠在老家松江就拥有良田万顷,首辅如此那么其他官员又会如何,而那些广布乡间的秀才、举人又会有多少?

这就使得明朝可征收赋税及摊派徭役的土地急剧减少,在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清丈土地以前,明朝土地较朱元璋时期减少几乎将近一半。

而曾经疲弱的商业及贸易随着明朝经济的发展已然使明朝成为了东亚的贸易中心,但掌握这些贸易的大多为东南地区的大地主、大官僚阶级,这些人利用自己手中拥有的权利,已不得修改朱元璋不与民争利的祖制,抵制国家征收商税或将商税定义在极低的水平。

由于赋税土地数量的大量减少,以及繁荣的商业未能给明朝带来真正的财政收入,这使得明朝只好将增加财政收入的压力全部压在了剩余可征收赋税的平民头上,极大的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结语

以上四点原因,才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其实本来张居正改革可以为明朝逆天改命,但可惜张居正的改革过于刚直,触动了大多利益集团的利益,以致在他死后,改革成果大多被推翻,唯有加税权被统治集团所利用,自此明朝彻底陷入“无钱”、“无粮”、“无兵”的三无境地,在无法开源节流的情况下,明朝为了边镇军备对百姓加税,然后边镇军费越发高涨,继而继续向百姓加税的死循环,硬生生的将明朝拖入了灭国的悲剧之中。

所以,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不是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满清统帅皇太极,引狼入室的吴三桂,洪承畴,更不是用人不善的崇祯,说到底明朝的灭亡,是它两百年来利益集团负面影响不断积累的最终结果,无关个人,而在于国家根基已然腐朽。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

大明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首先是崇祯帝,其次是李自成,还有推波助澜的吴三桂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

朱由检(崇桢)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

万历始,明衰亡。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

课题很大,但可以笼统地说说。

其一,亡于党争。

从嘉靖年后期开始,大明朝臣之间的党派之争就开始愈演愈烈。党争的原因很复杂,有自古以来的地域分歧,有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有皇帝刻意挑唆的成份。只是从嘉靖时期到万历十年以前,几个派别的领军人物都属于政治强人序列,比如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牛到治国和治下能双管齐下的。

到了万历后期,神宗常年躲在后宫隔绝朝臣,并对很多事情不接触,不反馈,不搭理,使得大臣之间内部开始分化。这就像是一场比赛,一开始大家之间虽然都有矛盾,但主要矛盾是皇帝,所以很多事情上还能保持基本的一致。后来皇帝不参与比赛了,大臣就和大臣之间打。

万历皇帝 像

晚明党争的可怕之处,是没有任何一个派别能够长期控制朝堂话语权,整个明朝上层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如此以来,所有人都秉持着先夺权,再治国的态度,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斗争而斗争,所有的政务都变成了手里的斗争工具,没有人愿意去真的做实事,也是不敢去做,因为一个人做事,一群人等着挑毛病。在如此风气下,吏治败坏是肯定,政务混乱也是躲不开的。

其二,亡于天灾。

明代各种灾害问题,确实是需要客观承认。特别是万历年以后,旱灾,洪灾,蝗灾,冰雹,瘟疫,基本是一个连着一个,一年跟着一年。常年的灾害,往往会演变成灾民的人道主义灾难。朝廷必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赈灾,同时减免灾区的赋税,这就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明军

还有瘟疫,晚明的几场大瘟疫,从北传南,从西传东,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损失。当年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时,一场严重的鼠疫刚刚席卷了京畿地区。北京城明军的守备部队严重缺编,大量战斗人员非战斗减员,这也是为什么李自成能轻易攻下北京城的原因。

而比如西北地区常年的干旱和荒灾,使得很多农民不得不离开故土成为流民。

这些流民就很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利用粮食拉拢进义军。所以到后来,农民军屡剿不灭,因为只要手里有粮或者肯开空头支票,大量没有生计的灾民就会加入进去。

民变

其三,亡于土地兼并。

这个是所有封建王朝无法避免的问题。皇室和特权官僚集团,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断兼并土地,吸纳投附人口。这就直接造成了朝廷可征税耕地面积的锐减,大量依附在权贵户籍下的人口也避开了徭役和兵役。自然地,财政状况只会越来越糟糕。而晚明正值多事之秋,哪哪都要用钱。

万历年间,神宗让身边亲近的宦官作为皇帝的特使,到全国各地去征收商业税,本质上就是皇帝的一种救急法子,万历“三大征”大量的军费,很大一部分就是皇帝自己掏的私人腰包补贴进去的。

而如果想进行深度的土地制度改革,不论是皇帝还是大臣,本身都是既得利益者,推行起来自然难上加难,难以触及根本。这就是封建王朝自身不可克服的历史缺陷。

耕种场景

其四,亡于对于海外贸易的不重视。

明代向来有“禁海”的政策。永乐年的下西洋活动,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作秀,没有内在的经济驱动。隆庆时期的开关,虽然使得走私和倭寇问题得到极大缓解,但开放程度远远低于南宋时期。

南宋时期,当时也遇到了财政问题,用的就是海上贸易的商业税来补贴财政收入。而明代显然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当然,明代世界各地大量白银的流入我们也承认,但这更多的是民间商业上的运作,朝堂从中获取的利润与巨大的贸易量来说,简直微不足道。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用几十年时间以官方主导来发展海外贸易,大明的财政状况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即便是遭遇了重大的内部危机,也很容易向外转移。

白银

其五,亡于军队战斗力的低下。

不要和我说晚明时期明军的几支部队如何如何能打。不论是“关宁铁骑”还是所谓的“戚家军”,本质上其实都将领自行招募训练的民间团练部队。这些部队因为有将领自身的素质,常年的作战经验和自身的利益捆绑,其实在短期内是不具备可复制性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些部队打完了,就很难再组建出一支类似军队的原因。

明代中期以后,朝廷的正规军战斗力是断崖式下滑的。军队里风气极差,很多将领把兵卒当做了私人奴役,且大量侵占军屯,使得普通军士生活待遇极差。同时军队高层将领奢靡之风极盛,斗志被消磨,为了不打仗,敢为敌方提供走私便利,甚至直接给敌军将领行贿。

明军

那么晚明就没有能打的部队?有。只要朝廷能耗得起,和后金军打,和农民军打,打上十年,就会造就出一支支英雄的部队,很简单,冷兵器时代,战斗力都是实战磨练出来的,将军都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其六,亡于对内外政策的摇摆不定。

这点放在崇祯身上最合适不过。客观地说,崇祯上台初期,不论是农民军问题还是后金问题,大明集中力量一个一个解决,其实是完全能做到的。但是崇祯的性格太着急,什么事情都要马上见效。乱子一出,他心里就慌,但非硬撑着要面子。政治这东西,就要能软能硬,能屈能伸,什么都是假的,最后获利才是真的。

崇祯皇帝 像

崇祯对待内外问题,始终抱有着速胜的念头。从杨鹤招安农民军,到杨嗣昌对农民军的“张网十面”,再到袁崇焕拍着胸脯保证几年内平定辽东,其实都是当时大明君臣的一厢情愿。更悲剧的是,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对另外一件事丝毫不松口,最后两头堵,两头都没搞成。

而崇祯刚愎自用的性子,但凡下面的臣子出了点乱子,他是绝对不愿意去担责任的,就一个字:杀。碰到这样的领导,下面的人怎么敢放手施为?

所以以上六点,是我对于明朝灭亡的大概看法,欢迎补充指正。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