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爱才又杀才?

“才不堪用!要他何用?才有异心!必诛之!”这就是曹操的用人之道!

实事求是地说:曹操是非常重视人才工作的!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摘自曹操《求贤令》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个不是得到贤德的能人和他一起治理国家的呢?”文章开门见山,点出人才的重要性。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摘自曹操《求贤令》

这段引经据典,告知自己求贤的标准——“光廉洁有德而缺乏干才是不行的!”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摘自曹操《求贤令》

《求贤令》向天下人广而告之:“唯才是举”就是俺老曹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和最终目的!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人才难得,人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曹操的“唯才是举”突出的一个“才”字,显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在“德”和“才”之间,曹操选择了“才”!最终在出于维护自身统治中,曹操又不得不“忍痛割爱”、“卸磨杀驴”、“兔死狗烹”般的除掉了一些“不听话”、“有异心”、“志不同”的人才。

01.孔融之死

“孔融让梨”是否真实,姑且不说。但让俺早早就知道了他。宋大文豪苏轼说:“文举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人中龙也。”但孔融孔文举却是一个喜结宾客,抨议时政之人。孔融最大的缺点就是恃才傲物,“妄议曹操”,且尖酸刻薄,言辞激烈。在当时绝对是个数一数二的“愤青”!多少次都弄得曹操灰土灰脸,下不了台。曹操忍无可忍,杀之!

02.荀彧之死

“奉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荀彧给曹操出的高招。荀彧,张良再世般的人才,曹操佩服的五体投地,称荀彧为“吾之子房”。 助曹操统一北方,功高无二。可是荀彧最终和曹操政见不和,特别是反对曹操“称孤道寡”。哪怕就是儿女亲家,曹操仍逼其自杀。

03.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曾是俺上中学的语文课。“鸡肋”的故事最早见于《后汉书·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脩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脩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脩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脩。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关于杨修的聪明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人认为:如果说猪是“笨死”的,那么杨修就是“灵死”(聪明死)的!

但俺不这么认为!俺多次在关于杨修的不同的文章里说:“杨修之死,死于站错队!杨修是政治牺牲品!”

杨修和曹植是铁哥们兼谋士,杨修绝对是个人才。只可惜当曹操选择了曹丕为接班人后,杨修必死无疑。因为曹操不想让杨修再给自己的接班人曹丕添乱了。

司马懿就很幸运!因为这个比杨修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杰出人才,却恰恰是站在曹丕的队伍里。

可是,有才无德的司马懿最终从曹操的子孙手中颠覆了曹操驰骋疆场、苦心经营的江山社稷。

结论:“德才兼备”才是正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