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俩谥号:为何用曹叡给的“汉献帝”,而非刘备上的“汉愍帝”?

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刘备给活着的刘协追赠“汉愍帝”的谥号,乃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可笑至极!

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公元234年4月21日,前大汉皇帝、现任山阳公刘协不幸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四岁。时任大魏皇帝曹叡,亲率群臣,亲临棺椁灵前哭祭。同年八月,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大魏帝国给刘协上谥号为“孝献皇帝”

这便是青史留名的大名鼎鼎的“汉献帝”!

公元220年11月25日,刘协将皇帝之位禅让给曹丕。

然而,“禅让”的消息传到蜀中,去年才自封为“汉中王”的刘备,就迫不及待地自立为“皇帝”。为了所谓的“名正言顺”,“活生生”地“让”刘协“死”去。刘备还装模作样地为刘协举办了隆重的丧礼,并上谥号为“汉愍帝”。

我们先看看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怎么解释的?“愍”,痛也。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史书关于刘备为甚要追赠刘协的谥号的解释是:“误传”!

我就想,尽管当时通讯非常不发达,主要靠人工来传达。可刘协的“死”,这可是“天大的事”!这么重要的事都搞不清楚?难道魏国中刘备的“情报人员”都是“饭桶”?刘备、诸葛亮一点都不慎重嘛!

说白了!刘备为刘协发丧和上“谥号”,就是一场闹剧!就是为刘备的上位当“皇帝”,准备的一块“遮羞布”罢了。

反正嘴一张一合,都是刘备说了算。

刘备的“虚伪”?那是出了名的!和刘协不知隔了多少代,“八竿子都打不着”了,还好意思接受什么“刘皇叔”的称呼?

记得我六岁时,老人们就常说:“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至于刘备给刘协上的“谥号”——“汉愍帝”?徒增笑耳罢了!

刘协俩谥号:为何用曹叡给的“汉献帝”,而非刘备上的“汉愍帝”?

魏的比较正统,蜀比较不正统

刘协俩谥号:为何用曹叡给的“汉献帝”,而非刘备上的“汉愍帝”?

为什么刘协会以“汉献帝″而不是“汉愍帝″的谥号传诸于历史?浅析大约是如下原因造成的。

一,曹魏是正统而蜀汉是偏安。

历史当然要采用正统王朝赋予前朝帝王之谥号,而不能采取偏安之邦赋予前朝帝王之谥号了。

二、刘备之所以明知刘协未死,但却还是要硬生生的炒作刘协已经被曹丕杀害的传言,就是为了借机上位。如果不把刘协“炒死”,刘备又有何理由以东汉王朝的当然继承人之身份称帝建国呢?

此外,刘备所以给刘协上了一个“汉愍帝”之谥号,更是出于利用刘协之“死”激起汉朝遗老遗少之义愤,进而将这些人吸引到蜀汉阵营替刘备效力之目的。

而“愍″字有“可怜、可悲、可叹、思念″之含义。

所以,为了利用刘协的“不幸″打悲情牌替自己加分,刘备更有必要给刘协找一个易于调动情绪的谥号了。

只是可惜,由于被历史承认的东汉王朝的继承者是曹魏,而不是血统与东汉王朝一脉相承的蜀汉政权。所以,"汉献帝″这个谥号得以流传,而“汉愍帝”这个谥号则湮没无闻了!

刘协俩谥号:为何用曹叡给的“汉献帝”,而非刘备上的“汉愍帝”?

曹魏皇位是刘协禅让帝位得来的,给刘协上谥号名正言顺,刘备给刘协上谥号根本没资格,而且刘备死的时候刘协还活着呢。

刘协俩谥号:为何用曹叡给的“汉献帝”,而非刘备上的“汉愍帝”?

刘备一直是以支持汉室为旗号的,汉朝皇帝刘协没死,他就不能称帝。刘协被逼退位后,刘备是为了自己称帝,谎称刘协已死,所以给个谥号,然后自己才能明正言顺的做皇帝。所以后来大家还是以刘协真正死了后给的谥号为准。

刘协俩谥号:为何用曹叡给的“汉献帝”,而非刘备上的“汉愍帝”?

第一:魏是正统,魏的政权来自于禅位,所以曹睿给的谥号被史学界采用

第二:谥号,死了之后才有,献帝刘协禅位后被封山阳公,而刘备却说他被害,急忙宣布刘协死亡,上了愍帝的谥号,然后自己称帝。

刘协死的时候,曹睿召集百官举行壮大的葬礼,上谥号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