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聚会,为什么好多人都叫不来?
我们楼有个大姐,那天笑着对我说,同学聚会我是被揪出来的。
…………………………
大姐是七七届的,恢复高考的第一波。“天之骄子”是她们那会儿的大学生的代名词。那可真是人中龙凤!不像我们80年代的大学生,已经比较普遍了,当然现在还有比我们更普遍的后辈们……
大姐说,我们那会儿上大学的时候,学习气氛特别好。
据说老师是卯足了劲的教,学生是加班加点地学。图书馆自习室根本关不了门,晚上11:00还有人在那儿央求着不走呢?(我们那会儿寝室十点多了也很难关门,不过好多都是串门玩牌的,牌局还没散呢)
大姐上的是天津的一所工科大学。女生本来就少,她是她们班五朵金花中的一朵。大姐个子高高的,身形秀美,像一株茁壮的马蹄莲。大眼睛,说话利索爽脆,一看就是个活泼外向的人。
但是同学们张罗聚会时大姐含糊了。有人通知了她,可她想了想说不去了。“你跟她们说没找到我吧。”通知她的那个人也就依了她,对大伙说没找见。大姐失联了!
结果谁想到,大姐下铺的那位小妹妹,上下求索,坚持不懈。愣从一张九十年代的,全国化工系统什么大会的合影上,找到了大姐的踪影线索。然后又把电话打到了她所在市工业局。又找到了她后来调到的单位,最后终于把大姐“揪出来”了。
有一天大姐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问:“你是李素荣吗?”大姐答:“是啊,你是哪位?”为对方尖叫一声:“大姐我可找到你了,我是小妹呀!”
大姐一听惊住了。居然就哼了一下。没想出其他的词,脑子一片空白。谁知电话那边都哭了:“大姐我可想你了!”
当初的小妹是南方人。17岁考上大学。大姐呢?都25了。他们那一届的大学生年龄相差最多的能差出一半去,十六七岁的有,三十五的,还有。同学之间还真能认个叔叔姨妈之类的。
17岁的小妹是宿舍里最小的一个女生。从南方来的,就带了一床被子,还薄薄的。夜里冻的穿着衣服睡。大姐跑到商店给小妹买的棉花,连夜旭的被。小妹对此感激不尽!
………………………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个三十年就相当于沧海桑田了。被时代裹挟着的人们的命运,五花八门,一言难尽!
小妹从小没有母亲,和自己的家里特别生疏。大学毕业后直接被分到北京一个科研所工作,在那里认识了一个比她大四岁的同事,也是七七届的大学生,两人在京城喜结连理。
小妹如今是一个研究所的副所长。丈夫是一个部级干部,级别挺高。育有一女。生活幸福。
这么多年小妹总惦记着大姐,可大姐 却好像在故意躲着她,所以毕业不久后,她们就就失联了!
说了半天,大姐为什么要躲她呢?
………………………
大姐的情况是这样的。
她是一个农村来的女孩子,父亲是个乡村教师,在文革中很受冲击。母亲更要命,娘家是当地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大地主。这样的家庭在文革中可想而知。大姐的童年过得非常灰暗。
在这个灰暗的童年里,有一房远亲一直帮助着他们。远亲家在抗美援朝战 争中出来一个烈士。所以一家都光荣了,烈士有个侄子后来也参军了。他比大姐大四岁,这个男孩子后来成了大姐的丈夫。
丈夫在村里是民兵队队长,大姐一家人的日子也好过了。后来文革结束了,大姐想上大学。她丈夫听了说:“我支持你。我知道你家祖祖辈辈都有文化。你也不能总在这个村子里待着,白瞎了你得聪明劲儿。考吧!”
于是大姐找了一套复习资料,装病不出工了。坐在家里的炕头上复习了半年,愣考上大学了!
上大学期间也有男生追求大姐。但是她把这个想法和家里人说了之后,得到了家里人的一通怒骂。说她是“女陈世美”。没良心!
“这么多年,还不是指着人家照顾咱,要不然咱这一家子还不知在哪儿呢?”大姐她娘这么说的。
不久大姐她爹瘫痪了,最后的两年是丈夫照顾的。弟弟结婚娶媳妇,也是丈夫给操持的。大姐想了想,一咬牙,决定还是跟丈夫好好过!
毕业后大姐的成绩特别好,绘图还得了个一等奖。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要她,但是大姐犹豫了。她丈夫的户口怎么办?北京那边解决不了呀!考虑再三,大姐决定还是回石家庄。毕竟石家庄那边的单位给解决爱人的户口问题,答应给大姐的爱人一个招工指标。于是阴差阳错,最后,去北京那个研究所的人,成了小妹。
三十年了,成了副所长以及部长夫人的小妹,在司机的陪同下来到了学校。倒不是她讲排场,是她前天一高兴,从自家的二楼上踩空,把脚给崴了。小妹的样子很年轻,皮肤细润,衣着雅致。一看就是京城来的大干部气派。
大姐呢?布衣素面,满是风霜。说话带着一口河北口音。她是自己坐火车来的,然后又倒公共汽车,费了半天劲才找到学校。(校区搬家了)同学们一下子就认出了她了。因为她好认,1.75米的个子,在女生中藏不住。这个当初的女篮队长,还是那么精神,但是容貌,已有白发皱纹了。
小妹高兴地从轮椅上跳起来,抱着大姐直嚷:“大姐我可找到你了,你知道我找你多难呀!你怎么就不理我呀!”
同学们也拉着大姐,叫她班长(大姐当初是女班长)男生们都夸她还是那么英俊。“英俊”这个词用在大姐身上也挺合适的。大家坐下来聊着天儿,大姐看小妹和大伙都这么热情,心也就放了下来了。她坦然地说出了自己的事儿……
“九二年厂子不景气,破产了。全体下岗了。开始是调回局里,后来局里要优化干部,就被人家优化下来了,就算提前退休吧!现在也没啥可干的,在我们老汉(就是丈夫)朋友家的饭店里给人家记个帐。老汉早就退休了,补差干了个司机的工作。儿子还现在在北京上学呢!他在一家医科大学读研,已经在一家医院里实习了……
大姐敞开心扉和大家聊起来。倒是也轻松愉快。她把以前的包袱都放下了,岁月把大家都改变了,各自不同的经历带来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反正大姐的人生和盘托出了,与大家共同分享吧。之后,大姐反而很轻松了……
小妹现在是高干夫人了。老伴儿的工作自然不用说,可唯一让她觉得忧心忡忡的是,他们有个女儿。身体不好,是个代谢病,不好治,现在在家里休养。
宿舍里另一位女生是从德国赶回来的。她后来是班里惟一一个去上海读研究生的同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科研所,后来赴德留学,在那里结婚生子。
另外女生一个去了南京,也在一家大型化工厂,不过后来厂子不景气,她作为厂领导去了一家房地产企业,如今是企业的老总,但是至今未婚。
还有一位女生下海经商了。中间几经坎坷。现在也退休了。在海南定居,她早年和丈夫离异了,自己带着儿子开了一家酒店,专门经营各种海鲜,她成了女老板。
大家各自的人生都是一部长篇巨著。忙着说说自己的,听听别人的,很是感触。这次同学聚会大家都留了联系方式,说以后一定得常联系,咱们一定多聚聚,同学之情太难得了……
不过我听大姐说,她们后来聚的也少了。联系了也淡了。在外国的还得回去。
开饭馆的成天忙的脚不沾地。
那位房企老总也退休了。她自己一个人不愿意和大家过多的联系。毕竟别的同学都是拖家带口的,她觉得没啥共同语言。
大姐回家之后,接着去亲戚家的饭店帮忙。老伴也接着给人家送货,儿子毕业以后准备回石家庄当大夫(儿子后来来了天津,这也是我得以认识大姐的原因)
小妹呢?她有自己的圈子,都是和她差不多的各路夫人。她们有共同的语言。其实和同学之间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见了面,都了解了,都知道了,就行了。不见面不行!心里也不放心!特别是对大姐。
小妹对大姐很有感情。再后来听说大姐60大寿的时候,小妹给大姐送了一个玉佩。据说挺昂贵的。大姐不敢收。小妹说:“大姐,我这辈子只管你一个人叫过大姐,你知道吗?你当年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吗?你给我做的被子,我到现在都没舍得丢!你就当我是你亲妹妹吧!”
大姐听了挺感动的,把玉佩收下了。
之后。在这之后,她们也就是个把月联系联系。相互发个微信,谈谈保健养生知识。其他的,也没什么了。毕竟她们不在同一轨道了……
每天大姐都在亲戚家的饭店里算账,看着丈夫运来的好多菜,有时还帮着装车卸货,她身体依然那么好,在这个饭店里,好多人根本不知道她是七七届的大学生。甚至都不知道她当过干部。
不过,大家还是管她叫大姐。
“我们那会儿开学报道的时候,真是意气风发呀!”大姐那天和我回忆起她的大学生涯,说着说着,眼里泛起了星星点点的泪花。
同学聚会,为什么好多人都叫不来?
以前参加过同学聚会,刚开始兴致勃勃,大家好多年不见也没觉得生疏反而有些兴奋,大家讨论着谁谁发福了,谁谁变化很大,一切充满了好奇,原来的帅哥美女现在都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开始时没有贫富地位差距的比较,只是吃顿饭而已,回忆一下青春年华,学校趣事,大家也都不亦乐乎的相约要多聚聚。再以后随着聚会次数的增加有些事情就变味了,从回忆往事变成了现实生活的比较,过得好得洋洋得意,过得不好的自惭形秽。最让人厌烦的是聚会动机不纯了,有的同学开始拿人情事故做道德绑架,有找你借钱的,有家里老人去世通知你随礼的,有向你推销保险求你办事的,这么多年都是各自奋斗,没给任何同学添麻烦,一下子多了这么的请求帮助真是有点儿不知道怎么应对。说实在的帮你是人情,不帮也是本分,可是不帮就被扣上不尽人情的帽子,心里真不舒服,所以我选择了隐形,再也不去同学聚会了。处的好的同学平时就注意维系感情,处的一般的现用现交真的没必要理会,人到中年减少没必要的社交让自己活得轻松点儿挺好!
同学聚会,为什么好多人都叫不来?
我是60后,1986年大学毕业,当时大家在毕业典礼上决定,全班同学10年必须一聚会,除非有及其特殊情况,所有同学必须参加,1996年第一次聚会,全班30名同学一个不差都来了,我们还请来大学班主任老师,其他授课教师,大家十年没有见面了,所以见面后有说有笑,感觉特别亲切,一起吃饭喝酒,畅所欲言。跳舞唱歌,好不快乐。那时候我们才32岁。年轻朝气活波。2006年第二个十年聚会。班长提前一个月就通知大家,费了好大劲,最后还是有五名同学没有来。两个联系不上了,三个由于有种种原因没有时间参加!这次聚会大家都42岁了。可以说在单位也是中流砥柱。有的担任了领导,负担也重了,工作也忙了,所以对于参加同学聚会这个事情也没有十年前积极热情了,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每个人经历的事情不一样,有过的好的,走过的不好的。有离婚的,也有再婚的,所以也就想法多了。到了2016年第三个十年聚会,全班就来了19名同学,我们班年纪最小的一名同学由于癌症已经在2014年去世,其他没有来的同学也是各有各自的理由,总之,在52岁这个年纪再想把同学们都聚集在一起会很难了。50岁知天命的年纪,这个时候的人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负担重,身体健康大不如以前了!所以说这个年纪同学聚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了!等到了2026年第四个十年聚会不知道还能不能进行,也许大家都退休了,有时间了,但是有一点肯定是来参加聚会的人会越来越少了。一部分人可能永远来不了了。这也是人之常情,生命的规律!但愿大家都健康快乐的活着,不管是聚会还是不聚会!要有一颗年轻的心态,这个比啥都强!
同学聚会,为什么好多人都叫不来?
一想起高中(七十年代末)、大学毕业(八十年代中期)时大家归心似箭、全无同学间眷恋的样子,我就悲从中来,觉得什么同学情像珠穆朗玛峰的氧气一样十分稀薄。所以,我尽量不参加同学聚会。至于他们怎么说,我从不理会。
同学聚会,为什么好多人都叫不来?
由于现在的“同学聚会”的活动,已经背离了初衷,不像刚开始时那么单纯了。
社会上流传着“同学会,同学聚会,拆散一对是一对”所以这个词语成了藏污纳垢,破坏家庭的代名词了。因此“同学聚会”这个名词已经臭大街了,现在成了贬义词。人们对“同学聚会”的话动,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好多人都叫不来,太正常不过了。
同学聚会,为什么好多人都叫不来?
同学聚会的本质是对已逝的青春和旧往的怀念。可是见了面以后才发现,很难再寻到那年少的曾经和单纯,大家都是满身的世俗江湖,一脸的虚伪,连篇的谎话!于是便生出:不去也罢的念头。
很多时不见还能怀想那曾经的美好,见了面,连那曾经的美好都荡然无存了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