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怎么去理解?

道者道理也,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小到人的语默动静,大到万事万物之所以然,莫不是“道”在其中发挥作用。

《道德经》上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本质意义上的道了。道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

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都有“道”的存在。

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光明,万物生长,是天理自然之道。海纳百川,不择净秽。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天地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

道无往而不在,细心的人会从万事万物中悟道。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德者,得也。得什么呢?就是得“道”,得到万事万物的道理,在粗浅的层面上,可以把“德”理解为万物践行“道”而获得的特质,如水获得的柔软、灵动、润泽,火获得的炽热、迅烈、阳刚,土地获得的厚实、承载、繁育,等等;对于人来说,德则是人践行“道”所获得的聪明智慧的特质。

大道无形,我们只能通过“德”来把握它,而“德”也就成为人和万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特征。

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山川万物,各遂其性;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是地之德也。圣人之道,古今事理,正心修身,孝于父母,诚信朋友,夫妻忠爱,是人之德也。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怎么去理解?

《道德经》之所以被称为《道德经》,是因为它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广为流传的通行本《道德经》中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而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应该称为《德道经》。不过这并非主要问题,值得思考的是:道和德分别指什么?

“道”的本义是道路,人走路必须遵循着道路,因此“道”又被引申为道理、规律。在《道德经》中,“道”指万物最终极、最根本,也是最普遍的规律。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具体规律,但万万千千的具体规律又可以总结为一个最为抽象的共同规律,那就是道。

道这一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所有的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道德经》认为,事件一切现象都是相反的,比如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这些现象虽然相互对立,却又相互成就,因为对立双方不能独立存在,正如《道德经》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对立的现象不仅相互成就,还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祸与福的相互转化。

第二,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对立的现象相互转化,它们都朝着对立面运动。因此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向一个方向发展到极点,再向对立的方向运动,最后回到起点,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比如月亮圆缺循环,四季轮回变化,人的生死交替……

那么德又指什么呢?古人在解释《道德经》时说,“德”就是“得”,是人得之于道的东西。也就是说,道是最普遍的规律,而道体现于人身上,就是德。换言之,德是人道,是人必须遵循的准则。

与道对应,德也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重视事物的反面。因为一切事物的相反相成,相互成就相互转化,因此重视事物的反面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所以,一般人都想有为,有德之人却是无为;一般人想要争,有德之人是不争;一般人多欲,有德之人寡欲;一般人争强、处上,有德之人守柔、居卑。

第二,归根复命。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回到起点,即归根复命,人也不例外。人生的起点是婴儿,所以有德之人也要复归于婴儿。婴儿的特点是柔弱,所以人也要柔弱,而不是处处逞强好胜。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怎么去理解?

“道德”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道德”并不是指我们现在常说的“道德品质”、“讲道德”的道德,而是要分“道”和“德”来解释。

道是指宇宙的本质和起源,是宇宙万事万物发展和运动的规律,是人们需要遵循的规则和真理;德是遵循道的规则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品德等。

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解释:道可以比作是指南针、导航仪,而德是跟随指南针、导航仪的行为、举动。一个人要想达到目的地,要有明确的方向,有条可行的道路,可理解为“道”。有了“道”的指引,人们再开始行动,不走偏路,不半途而废,不畏艰难,最终才会成功到达目的地。这些遵循道而做出的行动、表现出来的品德,可理解为“德”。

再举个真实的例子:大禹治水的时候,不再采用他父亲曾经使用过的方法——堵,而是利用“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特点,改用疏导的方法,最后取得了成功。大禹所遵循的道是“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大禹的治水行为和表现出来的智慧才智,这就是德。

“道”和“德”密不可分,在大自然中共同作用,才令大自然呈现郁郁生机。《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思是说,道生育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自然环境使万物成长起来。所以万物没有不敬重道和重视德的。道之所以受到敬重,德之所以受重视,就在于它们对万物不干涉,而完全是顺其自然。

那么,大自然的“道”和“德”又表现为什么呢?例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春天温暖,冬天寒冷,这些可以理解为“道”,喜欢阳光的植物向阳而生,喜欢荫植物背阳而生,冬天动物冬眠、春天大雁南飞……这些可以理解为“德”。

作为普通人来说,光认识道,但不顺道而行,这是没有德。比如知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个“道”,但为人仍然傲慢无礼,飞扬跋扈,这就是“缺德”。

以上仅为个人理解,如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欢迎指教!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怎么去理解?

道之理,由德之容,体现为,可见,可用,可为,可化,可有,可无,可名,可无名,可生,可死,。生死阴阳也。道法自然,那么自然就是动力,由无去表现,道的生有化无过程。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怎么去理解?

《道德经》中的道,就是老子的全部思想

体系。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就指出但凡能用言辞说出来的道,都

不是恒常之道,世间各种名字,名相,也

不是常恒的。但有言说,都是虚妄。

与佛教的“言语道断”有同工异曲之妙。

说到德,德其实也是指社会的一种意识形

态。或者说是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来

说开去的。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怎么去理解?

老子的德就是人之道,老子为了把人之道从物之道中区分出来,老子借用了德字,但绝不是当时德字的意思。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就表述的很清楚,没有道了才讲德,没有德了才讲仁,没有仁了才讲义,没有义了才讲礼,只要有了道,德仁义礼通通都可以不要。所以老子的德就是人之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