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为什么兄弟姐妹越多,越不愿意赡养老人?
个别现象,大多数人由于收入高了,赡养老人水平也随之提高了。不赡养父母的现象主要是传统文化丢失或被人为破坏了,家族和熟人的监督弱化了。当然,还由于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农村为什么兄弟姐妹越多,越不愿意赡养老人?
说话在农村兄弟姐妹多,是在上世纪没有开展计划生育之前,加上那个年代,我们国家刚刚开始建设,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现在好,教育资源没有现在发达,子女多的人,一般有的根本不让子女上学,有的只上了小学,现在父母老了,加上兄弟姐妹多,就出现相互推塔,谁也不愿意赡养老人的局面。
在农村为什么兄弟姐妹越多,越不愿意赡养老人?
在八十年代以前,由于国家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家里兄弟姐妹普遍较多,对于兄弟姐妹越多,越不愿意赡养老人,这在农村应该是个别现象。
我所在的村庄,有1000多人,200多户人家,几十年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子女不养老人的,我们这里的风俗,赡养父母一般由儿子负责,女儿可根据自己家里条件的好坏,每年愿意拿多少钱给父母,由他自己决定。
做为儿子,家里一个儿子的,父母的养老义务,根本无法推御,由他一人负责,有两兄弟的,每一个儿子负责赡养父母其中一人,儿子有3个或3个以上的,父母两个老人在一起吃住,儿子负责出生活费,生活费多少由父母和儿子共同商量决定,家里兄弟多的,拿生活费的时候每人可以适当少拿一点,家里兄弟少的,生活费适当多拿一点,每个村里有很多老人,邻里之间,老人们每年的生活费拿多少,大家心里都有谱。
所以,在农村普遍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老人年纪大了,没有收入,没有经济来源,身体健康的还好,如果碰上大病、重病卧床不起,家里有几兄弟负担就轻,独生子女家里的负担就重,独生子女结婚后,一对夫妇要照顾4~6个老人,还有自己的子女读书要接送,读书要花钱,这些开支从何而来?
农村多子多福,听起来可笑,但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子女多,做父母的年轻时候多吃一点苦,年老的时候就多享一点福,有的人根本不了解农村,说年青的时候,可以交一份养老保险来养老,现在农村70后、80后、90后,一些年轻人买保险的有多少?
其它的地方我不知道,在我们村里买了保险的还不到10%,他们也想买保险,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有的在工厂交了1~2年后,工厂效益不好,出了厂没钱交,没办法又间断了,只有极少数人在一些正式单位上班的,有一个稳定工作的买了一份保险。
做为农民,要连续缴纳十五年时间,十五年时间不知要去多少个工厂上班,不知要打多少份工,不知要跨多少个城市,社保手续十分繁锁,与其这样,还不如不买,以前的农村老人靠养儿防老,今后的农村老人同样是靠养儿防老,这种养老方式,永远无法改变。
各位网友,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阅读!
在农村为什么兄弟姐妹越多,越不愿意赡养老人?
养儿防老就是不让老人活太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