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亲手提拔张柬之为宰相,后者为何要推翻她?张柬之最终的结局如何?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很难说明白。究其原因,是因为武则天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女人当政的时期,比如吕后,及宋代的刘皇后,清代的慈禧太后。但自己直接当皇帝的,只有武则天一人。其它女人当政,遵循的是男权社会的规则,而武则天时代,她是试图建立以女人为主导的政治体制,可惜的是,她的尝试没有成功。最后,她不得不自动退回到男权为主的政治体制中。但她的行为和尝试,为唐朝上层政治带来极大的混乱。这段时间上层政治人物的评价都与此大背景相关。

张柬之是水平和能力都很强的人,曾得到过狄仁杰和姚崇两个人的推荐。在武则天当皇帝最后三四年(年号长安)中,狄仁杰出任灵武军节度使。临行前,武则天问他,谁可以当宰相,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说他沉厚有谋,能断大事。而且人也老了,要用的话就赶紧。武则天也不是拖泥带水的人,当时就召见张柬之,任为宰相。这就是所谓的武则天亲手提拔张柬之。

张柬之的最主要事迹就是参与神龙政变,他是这次政变的主要谋划者。神龙政变之中,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杀。武则天被迫退位,中宗李显继位,复唐国号。因此,张柬之成为恢复李唐天下的功臣,先被封为汉阳郡公,后又进封汉阳郡王,罢知政事。

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退位。但似乎不能说她被推翻。虽然失去了权力,但她还是现任皇帝的妈。李唐的江山虽然恢复了,但是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家势力并没有被清算。这是神龙政变不彻底的地方。不像汉初诸臣诛吕氏那样干净彻底。这种结果,大概也是武则天予为之谋的结果。神龙政变的结果是李显当了皇帝,但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并非是李显,在武则天几十年的淫威之下,李显早己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和胆略,这是神龙政变不彻底的原因之一。但是,神龙政变的结果,对武则天来说,虽然不愿意,但还是有益的,也是她能够接受的。当时在狄仁杰等大臣的劝导之下,武则天基本上已经接受了传位儿子的想法。只不过权力拿在手里,不愿意放下而己。而张易之兄弟与拥李大臣之间的火拼是早晚的事。这些,武则不会想不到。只不过,不愿意想而已。因此,神龙政变之后,她自己要求退回到高宗皇后的身份。

武则天退位之后,失去了权力的春药,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但武三思依然身居高位。他在武则天退位事件中损失是最大的。因此,对于张柬之等策划参与神龙政变的,当然是非常痛恨的。陷害他们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武三思能在武则天之后继续做威作福,与他和中宗的皇后韦氏以及女儿安乐公主都有良好的关系有些牵连。在武则天的榜样感召之下,韦后与安乐公主都想有样学样,而且他们的心也够狠,手也够黑,中宗李显,成了傀儡皇帝。

神龙政变,把权力从武则天张易之张昌宗的手里收到李显手里。韦氏与安乐公主当然是高兴的。权力到了李显的手里,她们才有当武则天第二的可能性。因此,在神龙政变这一事上,张柬之等人,既有功,也不能留。因为他们是忠于李氏的,既能反对武则天第一,自然也不会支持武则天第二。因此,武三思修拾神龙政变的功臣们,是韦皇后所乐见的。

韦氏与安乐公主的野心,又直接损害了节愍太子李重俊的利益。于是他也发动政变。杀死了武三思。最后,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李显,李隆基又发动政变铲除了韦氏与安乐公主,李旦上台,两年后李隆基上台。但则天遗风依然不散,太平公主又把持朝政,直到李隆基把太平公主收拾了之后,大唐王朝的政治才摆脱了女人的控制,重新回到男权时代。

张柬之的经历,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神龙政变之后,他因功进封汉阳郡王。同时被罢相。同提秋天,他上表请示回老家养病。朝廷封其为襄州刺史。授他儿子张漪为著作郎,随其父之任。没多久,被武三思构陷,贬为新州司马。张柬之愤恨交加,到新州不久就病死了。年纪约八十多点。

《旧唐书》对神龙政变五位功臣都没被陷害,没有好下场一事评价说:嗟彼五王,忠于有唐,知火在木,谓其无伤。祸发既克,势摧靡当。何事不敏,周身之防。其意是说,五个人当初应该把武三思及武家的势力一起消灭了,就不会有后来自己反受其祸的结果了。这样说似乎很有道理。但现实是不可能的。如果神龙政变是李世民或是李隆基这样的政治强人发动,或者为做到这点,在李显懦弱。宰辅大臣们主导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算不错了。

对于张柬之来说,活到八十多岁。也算是善终了。

武则天亲手提拔张柬之为宰相,后者为何要推翻她?张柬之最终的结局如何?

张柬之推翻武则天,是为了匡扶李唐社稷。张柬之推下场凄凉,发动神龙政变后,没有肃清武三思势力,被武三思和韦皇后迫害,被流放到南方,忧愤而亡。不过张柬之和另外四位神龙政变策划者和实施者的下场相比,已经算是幸运了。

宰相张柬之满腹经纶,早年怀才不遇,最后在狄仁杰、姚崇的举荐下,张柬之当了武则天的宰相,这时他已经七八十岁了。武则天晚年,他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弄权,为非作歹。张柬之刚正不阿,心系国家,任用杨元琰、桓彦范、敬晖等人担任皇宫羽林军将领,打算以诛杀奸人张易之兄弟为由,逼武则天退位。张柬之将密谋告诉了太子李显,得到了赞同。

神龙元年(705年),82岁的女皇武则天病的更严重了。这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wěi),司刑寺少卿桓彦范、袁恕己,中台右丞敬晖等人以及左右羽林军诸位将军等人拥簇着皇太子李显,率兵来到玄武门,杀入迎仙宫。张柬之等人率兵在走廊下诛杀了张易之兄弟,又进入武则天寝殿中。士兵手执兵器,将武则天团团围住。

武则天惊坐而起,斥问是谁作乱。张柬之回答:“是张易之兄弟作乱,意图谋反,臣等奉太子之命诛杀叛贼。”武则天对李显说:“是你指使的吗?张氏兄弟已经伏诛,你可以回去了。”大臣桓彦范上前说:“太子不可返回东宫。当初高宗驾崩,将爱子托付给陛下,如今年纪大了,却久居东宫。如今天意民心尽归李家,群臣不忘李家恩德,所以奉太子之命诛除逆贼。请陛下传位于太子,以顺应天意和民心!”武则天听了默默无言。第二天,武则天下诏让李显处理国政,后天便将帝位传给李显。

唐中宗李显复位,封赏功臣,封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丞敬晖这五人为郡王,史称五王。

唐中宗李显昏庸。神龙政变时,宰相张柬之没有诛杀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一党,是想让李显亲自诛杀,以树立皇威。可是李显与武三思本来是姑表兄弟,又是儿女亲家,李显和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而且,韦皇后与武三思有染,狼狈为奸。所以,唐中宗非但没有杀掉武三思反而很宠信他。

神龙政变的参与者、驸马王同皎密谋诛杀武三思,事泄被杀。武三思借机诬陷神龙政变的五王都是王同皎的党羽,暗中让许州司功参军郑愔上书告发。于是,李显贬张柬之为新州司马,桓彦范为泷州司马,敬晖为崖州司马,袁恕己为窦州司马,崔玄暐为白州司马,全部夺去封爵。

武三思又写了自己与韦皇后的风流艳事,张贴在道路上,请求废掉韦皇后。李显震怒,武三思说:“这可能是桓彦范他们写的。”李显命御史大夫李承嘉查办此事。李承嘉立即上奏说:“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暐等人造谣生乱,表面上是想废掉皇后,其实是想废掉陛下您。他们大逆不道,应该处死。”

三思又疏韦后隐秽,榜于道,请废之。帝震怒,三思猥曰:“此殆彦范辈为。”命御史大夫李承嘉鞫状,物色其人。承嘉即奏:“彦范、晖、柬之、恕己、玄暐暴讪摇变,内托废后,而实危君。人臣无将,当伏诛。”——《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五王》

李显便让群臣商议定罪,大理丞李朝隐说:“不经审问就杀桓彦范等人,恐怕是仇家诬陷,请派御史核实。”大理卿裴谈请求立即诛杀桓彦范等人,并罚没他们财产,家人为奴,李显没有答应,将五王贬(流放性质)到更远的南方。张柬之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忧愤而亡。

顺便说一下另外四王的下场:

武三思担心五王将来东山再起,于是听从崔湜计策,派周利贞假传圣旨将五王诛杀。

崔玄暐在流放的途中病死。

敬晖被周利贞施以凌迟(即千刀万剐)。

桓彦范被周利贞捆住双手,放倒在地,在竹茬上摩擦,肉被擦掉,露出骨头,然后被棍子打死。

袁恕己向来服食黄金,被周利贞逼着喝了几升野葛汁,毒发而不死,又掘土吞食,指甲磨尽,又不死,于是被周利贞打死。

史书参考:《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五王》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武则天亲手提拔张柬之为宰相,后者为何要推翻她?张柬之最终的结局如何?

武则天执政晚期,虽然对首相狄仁杰(唐朝实行群相制)非常倚重,但考虑到他沉疴在身、来日无多,再加上对其他宰相李峤、苏味道等人的表现不满,便向狄仁杰征求宰相人选。狄仁杰思虑再三,便向女皇推荐了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张柬之,并称此公虽然年纪老迈,但精神矍铄、极富才干,如能重用他,必定会成为贤辅良相。

武则天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张柬之提拔为洛州司马,后在狄仁杰的坚持下,又将其晋升为秋官侍郎。不久,狄仁杰薨逝,姚崇成了最受武则天信任的宰相。长安四年(704年)九月,姚崇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临行前向女皇极力推荐张柬之,称其深沉稳重、极有谋略,并请求尽快对他委以重任。

武则天见狄仁杰、姚崇都极力推荐张柬之,便即刻提拔他做宰相(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拜相时,虽然已是八十岁的老翁,但精神矍铄、头脑清晰,接连推出一系列颇有见地的建议,由是令武则天大为满意。然而让女皇没想到的是,她亲手提拔起来的老翁宰相,最终竟会摧毁她辛苦建立起来的帝国。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最终没能敌过病魔,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眼见着来日无多。此时,虽然唐中宗李显已经恢复储君的位子,但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兄弟凭借着女皇的恩宠,依旧在宫中只手遮天,并且跟武三思等人来往密切,一旦女皇不测,二人是否会兴风作浪实在难说。

所以,为了能让江山顺利地传到太子李显手中,恢复李唐王室,需要张柬之在非常时刻行非常之事。因此,张柬之便加紧联络宰相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以及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准备杀死张易之、张昌宗,然后逼迫武则天退位,重新扶立李显为帝。不久,姚崇从灵武回朝,并加入张柬之等人的密谋之中。与此同时,桓彦范和敬晖密会太子李显,并将政变计划告诉他。

正月二十二日,政变正式发生,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率军到达玄武门,并派将军李多祚迎奉李显前来会合,随即闯入紫薇城中杀死张易之、张昌宗等人,并又包围集仙殿,逼迫武则天让位。次日,李显出任监国,仅仅一天后便称帝。二月初四,李显宣布恢复国号为唐。至此,立国仅15年的武周帝国覆亡,因为这场政变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在史书中被称作“神龙革命”。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驾崩于上阳宫,终年82岁。武则天临终前下令取消帝号,并以唐朝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武则天不仅亲眼见证武周帝国的覆亡,最终还恢复在唐朝本来的身份,辛苦经营一生最终却落得如此结局,实在令人唏嘘。

唐中宗复位后,大肆封赏功臣,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不仅全部担任宰相职务,而且还被赐予丹书铁券,一时间权势、威望无人能及。然而令张柬之等人没想到的是,由于没有及时铲除武三思等余孽,结果很快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此时,武三思因为深恨张柬之等人逼迫武则天退位,断绝了他做皇帝的最后一丝希望,所以便在韦皇后和唐中宗面前极力诬陷他们,必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韦皇后因与武三思有染,所以很乐意帮他“复仇”,而唐中宗又是出了名的软蛋皇帝,对老婆言听计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张柬之等人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

张柬之等人封王后才1年多时间,便被解除宰相职权,到各地去担任刺史。待五人纷纷出朝、党羽星散后,朝廷便开始收紧“绞索”,一步步把他们推向死亡境地。最终,敬晖被流放到崖州后处死,张柬之流放到新州后忧愤病死,崔玄暐远贬岭南途中病死,桓彦范、袁恕己则在流放途中被赐死,全都没能善终。

正所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武三思、韦皇后诬陷忠臣,唐中宗滥杀股肱,最终都没能落得好下场。其中,武三思满门被太子李重俊斩杀,唐中宗被韦皇后、安乐公主毒杀,而韦皇后、安乐公主则被临淄王李隆基(即唐玄宗)斩杀,距离张柬之等人遇难只不过四五年时间而已。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武则天亲手提拔张柬之为宰相,后者为何要推翻她?张柬之最终的结局如何?

先说张柬之为什么要推翻武则天。其实张柬之和狄仁杰等人一样,虽然都是在武则天时期开始登上高位,但实际上他们内心深处都是支持李唐王朝。而且张柬之等人之所作所为,也不完全是推翻武则天。当时武则天已经病入膏肓,张柬之等人希望是直接扶植李旦等人登基,恢复李唐王朝,而并不想对武则天采取什么行为。

至于张柬之的结局,说实在话,从武则天死,到李隆基登基这短短的四五年间,李唐王朝内部大大小小的政变发生了多次,说明了事态之复杂。张柬之等人虽然是支持李旦重新登基,但是李旦却对自己妻子韦后言听计从,韦后实际上和武三思是一党,这样一来,李旦听从妖言,最后发配张柬之等人,致使张柬之死难。

武则天亲手提拔张柬之为宰相,后者为何要推翻她?张柬之最终的结局如何?

正是张柬之所说,武氏老病扶其子唐中宗复位,正是报答武氏深恩,但是他属于革命不彻底型,留下武三思这个后患,害死了自己。

武则天亲手提拔张柬之为宰相,后者为何要推翻她?张柬之最终的结局如何?

张柬之不够聪明,那样结局是必然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