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路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开超车道?
我们跑高速总能遇到一些车长时间霸占超车道的情况,很是让人反感。说来惭愧,我还真研究总结了一下,基本上都是这几种情况:
1、真的有急事
我一个客户到外地出差,女儿在学校突然生病被送医院,当爹的最宠女儿了,客户疯了般让司机往家里赶,那段路程光是高速我们平时都要至少一个小时,而他用了40多分钟直接杀到医院。别说超速什么的问题,2004年摄像头真的不多。
2、超车道和快车道傻傻分不清楚的
有些人认为车速高就应走最左侧,其实两车道的高速公路最左侧仍然是超车道,是不允许长时间占用的,只有3车道以上的高速公路会将最左侧车道设置为快车道,可以长时间行驶。
3、高速公路上一直走最左侧车道并不占便宜
最左侧车道可谓是危机重重,绿化带另一边谁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而且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我们的缓冲空间就少了。
高速路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开超车道?
谢谢邀请!
在高速上为什么有人长时间占用超车道,原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车多。高速上有时车流很大,尤其是免费期间,几乎是条条道路拥挤不堪,这种情况下无所谓占用超车道了。哪里有空位那里就有车,更过分的是占用应急车道。
二、行车道车速慢。在高速上的确有许多司机能开快而不开快,开不快的因素太多了,司机的原因,道路的原因,限速的原因等等。导致想快的车占用超车道或者快车道,同时也有许多开不快的车占用超车道。
三、道路限速设计不合理。目前,有许多高速路都规定,快车道为100一120或者80一100,行车道相对降低了一档,也就是说行车道比快车道慢了一档,在行驶中自然会往快车道移动。现在有的高速路已经进行了调整,不分车道,只分车型进行限速,小车100一120,大车80一100,大车不允许走最左边的快车道。这种情况,小车走哪一条道都可以达最高限速,占用超车道的可能性相对减少。
四、不文明驾驶习惯。正常情况下都是超车后回到行车道,不允许超超车的车,不允许加塞等等,但实际过程中,超车后不回到行车道,超超车的车,擅自加塞变道等情况时有发生。不文明的驾驶行为不仅严重影响其他车辆的行驶安全,还会严重影响道路行驶效率。文明的驾驶行为,要从每个驾驶员自身做起,人人都文明了,道路上行驶也安全多了。许多交通安全事故与不按规定行驶有关,有的驾驶员不明白这个道路。
高速路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开超车道?
你提这个其实涉及到关于高速公路到底有没有超车道的问题,前些年,全国各省基本上都设置过超车道,但是现在很多省修改了车道划分,超车道已经被取消,也许取消超车道是为了提升高速公路的通行效率和车道的利用率,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有些车长时间占据最左侧车道低速行驶,对后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看看下图就知道了:
我们现在在高速公路上,比较常见的有车道划分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最左侧为超车道、最右侧为应急车道,超车道和应急车道中间为行车道;第二种是左侧为小客车道、最右侧为应急车道,中间从左至右依次为客车道、客货车道;第三种是全部为行车道,但是各车道限速不一样,最左侧限速最高,越靠右侧车道限速越低,最右侧依然为应急车道。
看了这些就知道,如果在设置有超车道的高速公路长期占用超车道的,一般为两种情况,一是该车驾驶员不懂或不遵守交规,二是该车驾驶员可能是外地来的,习惯了行驶没有超车道的高速公路,突然遇到这种设置超车道的高速公路,一时半会儿的还没习惯过来。
但是在设置按车型划分车道或者按车道限速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情况就不一定了,当然也会有那些不懂或者不遵守交规的驾驶员占用最左侧车道低速行驶,但是大多数是按章行车的,尤其是分车道限速的情况下,必须根据车道限速条件行车,比如一条高速公路限速120,极有可能是指的最左侧车道,如果此时不行驶在最左侧车道上,按最高限速行驶就有可能被判超速!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各地道路交通法规和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标准不统一,因此容易给经常跑长途的驾驶员造成一些困扰,随着现在跨省的高速公路越来越多、跨省的车辆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建议国家应该在这方面采取完全统一的标准。
高速路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开超车道?
超车道车比较少靠左侧更容易行车
高速路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开超车道?
我宁可跑行车道也不会跑超车道,哪怕没有🚗也是,安全重要,看的多了。超车道过了我必须尽快跑行车道。老驾驶员都这样。否则开超车道的基本都是几年新手或者十几年没有悟出来道理的老司机。超车道与行车道出的事故后果区别很大!我🈶️个朋友开保时捷卡宴开到反向超车道去了。刚好压住对付🚗顶,对方全部人报废,对方要求朋友单位领导(厅负责人)给对方做孝子孙一周!还有很多。我提问是想特别提醒朋友们!希望🈶️点作用!
高速路上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开超车道?
其实现在很多高速已不叫超车道,而叫行车道,分道分车型限速,大车重车靠右侧车道行驶,不能超过或低于限速行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