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广播站广播员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在六七十年代,只有公社和县上才有广播站。而广播员中,公社的广播员多数是女的——最起码当时候我们县里一共有二十四个人民公社,所有的广播员全是女的。要是县广播站,五个广播员中就有两个男的。
那时候,公社的广播员,都是各公社革委会的领导们,在公社范围内,依据一定的条件招收的。与广播员同时招收的,还有话务员和线务员。他们与农机管理员、电影放映员等,统称为“十大员”。
广播员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点:其一是每天按时间,打开公社广播站的电子管扩音机,进行预热。等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把公社广播站通往各大队(村)的广播通讯线路的闸刀,从“电话”的位置,拉到“广播”的位置上。
然后在县广播站开始广播前,向全公社的各个大队进行广播。内容通常就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五点五十五分,转播某某县人民广播站节目。
等到了时间,把县广播站的信号,接到公社广播站。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
等到县广播站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以及县级新闻后,播音结束。
这时公社的广播员就会以很蹩脚的普通话,宣布本次播音结束。通常也是一句话:某某某人民公社广播站,本次播音结束。再会。
比如我们公社的广播员,就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外号,叫“管不着”。原因就是普通话太差了,把广播站读成了“管不着”。多少年了都改不了。因此才有了这么个外号儿。
广播员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和住在广播站外间里的话务员,在特殊情况下轮岗。话务员的主要任务是接转电话,但是也得会开广播。俩人互相代岗,以备万一有个特殊情况,有一个人来不了。也不误事。
所以,广播员、话务员在公社这一级几乎全是女的。多数是里间广播站,外间话务室。而维修广播、电话线路的线务员,无一例外是男的。
在公社的十大员中,随着程控电话的兴起,话务员无事可干,逐渐边缘化之后,回家了。只有工作年限超过二十年的广播员和有一定维修技术的线务员,被县广播局招聘为事业人员,领上了工资。到了1996年以后,就都不在乡政府人员的名单中了。
六七十年代,广播站广播员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本人就在县级广播电视系统工作30多年,一直干到前年才退休,对乡级广播站情况还是比较熟悉和了解。
在六七十年代,公社(乡)广播站广播员与放影员、农技员、林业员、调解员、水利员、农机员、治安员,被称农村八大员。其中广播员和放影员,属于文化工作者,工作相对要轻松些,很令人羡慕。当时农村八大员,都是聘用制,只是有一二十元工资补贴待遇,但仍然是农村户口。一直到八九十年代,部分农村八大员才开始逐步转为乡干部,象乡电影队、农机站还先后解散了。但乡广播站情况要好得多,当时乡广播站有两个事业编制,一个是广播员(为女同志,负责写稿编稿宣传),另一个是护线员(男同志,负责线路技术维修),在我们成都地区各区市县,广播员和护线员经过考试,绝大部分都转为正式干部被录用,成为了乡干部,其中有的人因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甚至还走上了乡镇部门和县级领导岗位。
后来,由于电视事业发展很快,乡一级广播站失去应有功能宣传作用,乡广播站在90年代末,实际也不复存在,与乡文化站合并,或者广播员与护线员改行干其他工作了。
六七十年代,广播站广播员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各地区情况有差别,我们这里有县、公社广播站,公社广播站主要按时转播县广播站节目,没有自办节目,家家户户都安了有线广播喇叭。
县广播站工作人员比较全,有编辑记者,负责编辑公社广播站,和农民通讯员的稿件,记者也到村队采访。广播站早上、中午、晚上有固定播音时间,在每天的播音时段内,有30分钟的本县自办新闻节目。广播员男、女各一名,负责广播本县新闻节目。另外配备有电工等广播器材的维修人员。
九十年代改为广播电视台。
六七十年代,广播站广播员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回答此问题,这要从“电”说起,六十年代农村不通电,点的煤油灯,大家普遍称“洋油”,0.5毛钱一斤,一家几口人一盏灯,主要用于家庭主妇做鞋防线等。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们这儿(湖北武汉市近郊)才开始通电,通了电之后,各个公社才有了“有线广播”。
(刚通电和广播那会儿,隔壁一个老太婆,兴奋得跟小孩子一样,隔一会拉一下电灯开关,不停的拉开关,看着电灯一熄一亮,嘴巴张得合不拢,大孙子说她着魔了,哪里是着魔?曾经要过饭的人,一双裹过的小脚,从点清油灯到见到电灯,觉得神奇,不可思议,恍若似梦幻。)
公社广播员首先要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的子女;二要有文化;初中或者高中毕业,三要能说普通话,不说那么标准,夹里半生普通话也行。
当了广播员,那都是鹤立鸡群的人,最主要的是他们得到了信任和重用,村里人谁不羡慕?
第一步是跳出农门,,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劳动,不再风风雨雨,泥里来雨里去。不再起早贪黑的肩挑手提,一身臭汗。他们在室内对着喇叭念稿子,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很体面,而且有机会零距离接触领导干部。
这批人后来都转正(正式职工拿工资,不再拿工分),成为了吃“商品粮”(供应粮)的国家工作人员。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
六七十年代,广播站广播员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回答这个题我应该有发言权,因为我在区的广播站当了三年的播音员,60年代末期,要普及农村广播网,当时经费紧缺,没钱招聘广播人员,我是由区政府出面给单位借用的,和我一起借用的,还有一个区政府的工作员。我们两人到了一个一无所有的部门搞播音谈何容易。全区十个乡,没有一个乡通公路,要在几个月内把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的广播喇叭安装结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所有安装的物资全部是用人背马驮运到边远山区。在各乡、生产大队抽调的人员配合下,我们花了四个月时间,就把全区十个乡近万户农户全部装上了喇叭。在县广播站技术人员对机房的安装调试后,我们的播音终于正式开始。每天报送两次节目,主要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为主,早上七点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然后播送自办节目15分钟,再播送15分钟的文艺节目,上午一小时的播音时间就结束。下午18点3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是非转播不可的,直到晚上九点,共要播出三个小时,除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之外,还有县广播站的连播节目,最后是自办节目。文艺节目主要是歌曲,以京剧“沙家浜”为主,我们两个人轮流值班,每天有一个走乡串寨收集新闻素材,写广播稿,自 采、自写、自编、自播,作为本地自办节目播送内容。说实话,我们两人的普通话都很不标准,主要是以地方语言播放,我们的地方语言还是比较流利的,也很少读错字,所以还是很受群众欢迎,当时的听众主要是千家万户的农民,他们也喜欢听本地话的广播。这项工作大概经历了三年左右。后來有关部门要调我到特区广播站工作,因和我单位领导协商未果,我只好回到了原单位上班了。
六七十年代,广播站广播员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应该指的是公社广播站吧?那时公社的广播员都是从各村中挑选的年轻漂亮有文化的女孩子,应该就是所谓的村花,社花吧!在当时那是农村女孩子最羡慕的角色,但是,公社广播员是没有编制的,就是个借调人员,不拿工资和社员一样挣工分,可能会有一点补助,一旦年龄大了结婚了也就拉倒了,还真没听说过当广播员有转正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