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机关的大局第一副局长,组织安排去小局当局长,值得去吗?

体制内提拔的原则上是:优先解决职务,其次选择岗位。很好理解,单位岗位再好,职务没上去,永远比别人慢半拍;单位岗位再不好,职务上去了,永远领先别人半个身位。因此,大局副局长提拔小局局长,肯定要去。我先说一个真实案例。

我在乡镇工作时的县委副书记老王,现在是我们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之前,老王一直在市委组织部工作,当过科长、组织部部务委员(副处级)。2007年,市组织部要下派1个副处级干部到县区当组织部长。部里先征求另一个资格老一点的部务委员老赵,问他愿不愿意下去。老赵稍加考虑便决定不去。其实老赵的选择也有道理,老赵年底极有可提拔为副部长,虽然都是副处级,但地位权利更加重要,再过几年可以提拔为常务副部长(正处级),届时可以一步到位、下派到县区当书记,成为副厅级干部的有力人选。

其实老赵说得很对,县里组织部长提拔的流程一般是: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这就意味着,老王要想提拔为县长书记,至少也要6-7年时间。而在市委组织部,老赵可以节省2-3年时间,而且可以一步到位当县区书记。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老王到县里当组织部长后,由于得到书记的赏识,第三年也就是2010年便提拔为县委副书记。2011年年底换届,经过书记的强烈推荐,以及老王个人的运作,老王当上了县长。而此时的老赵还是组织部副部长(副处级)。3年之后也就是2014年,县委书记调任市委宣传部长,老王接任县委书记。此时的老赵晋升为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正处级),虽然级别一样,但政治地位悬殊较大。又过3年之后,也就是2017年,老王回到老单位,提拔为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谁都没想到的是,接替老王当县委书记的恰恰是老赵,这确实让人意外,在市委组织部引起不小的轰动。

其实,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到县区当组织部长,肯定算是提拔重用。机会来了,老赵想着更好的岗位,从而拒绝了。而老王认为是个好机会,义无反顾去任职,最终抓住机会,一帆风顺提拔回到组织部当部长没,成为副厅级干部。

市直机关大局副局长,岗位再好,也是副处级。市直机关小局局长,岗位再不好,也是正处级。无论是提拔副厅级,还是晋升二级巡视员,都领先副处级半个身位。再说有了大局副职的锻炼磨练,以后换岗位的几率也很大。在大局副局长位子上挑选岗位,不是明智之举。众所周知,体制内提拔晋升不确定因素太多,变数太大,说不定等了几年也轮不上,届时竹篮打水一场空。

体制内提拔,优先解决职务,其次选择岗位。无论岗位好差,先把级别搞上去。级别上去了,身位就领先了,级别没上去,永远落后别人。一句话,到手的才是最现实的,没到手的都是虚幻的。

市直机关的大局第一副局长,组织安排去小局当局长,值得去吗?

从强势部门(地区)提拔到弱势部门(地区)是干部提拔的常见方式,也是很合理的方式,父亲二级巡视员退休,基本上每次提拔都是如此。

父亲起步是在县委组织部,担任科员,组织部可是强势部门,也是人们觉得比较好的部门,如果要在组织部解决副科级,那就是要任组织部副部长,这个位置的含金量可要比一般的副科级职务要高得多,所以父亲是没戏的,最后下到一个乡镇担任委员副镇长,算是解决了副科级。

又过了几年,父亲从这个镇调走,去了另一个镇担任镇委副书记,他上任的那个镇无论人口或者经济都要比上一个镇要差很多,但是担任副书记,虽然级别没有变,但也算上了一个台阶。一年后,父亲接任镇长,这是父亲唯一一次在本单位获得提拔。

几年后,父亲再度调离,到县里最贫困的镇担任党委书记,用父亲的话说,那个镇是真的穷,没有一个在任的党委书记愿意交流到那儿去,甚至有几个镇长都不愿意去那里担任书记,可见那个地方是真的穷,但父亲抓住了那个机会,当上了党委书记,也算是为以后打下了基础。

后来父亲赶上一个机遇,市里考选一批副处级干部,估计很幸运的考上了,被安排到市里最北侧的一个县担任副县长,那里很苦,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父亲却很高兴,因为他是处级领导嘛,起码级别上去了。

又过了几年,和当年镇上一样,父亲调到另一个贫困县任副书记,慢慢进步。

在父亲43岁这年,父亲由县委副书记调任市科技局局长,解决了正处级,那个时候的科技局是公认的清水衙门,也就是所谓的小局,“平级调动,根本没有人愿意去,

后来父亲历任仲裁办主任、工商局局长、交通局局长,最后二级巡视员退休。

所以,从强势部门或者地区提拔到弱势部门或者地区是很常见的情况,也是组织考察提拔干部经常使用的方式,而且也是很合理的。

举个例子,一个人担任小局的局长,干了好几年,干的也算不错啊,资历也还行,但是不能给他提拔成为副市长啊,一是没有名额和编制,而是按照惯例,提拔担任副市长都要在重要岗位工作过,一个小局局长的经历显然不够,既然不能提拔,但可以重用。所以将小局局长提拔到大局担任局长,或者放下去担任县委书记,都算是重用了,也可以相对理解是被提拔了。

所以你看,如果一个大局的副职,被直接提拔成为大局的正职,中间相当于跨过了很多坎儿,就不仅仅是级别的问题了。而副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级别,级别解决了就算是提拔了,所以把大局的副职提拔到小局担任一把手,这样的形式就合情合理了,这样可以解决两个人的问题,如果本部门提拔那就只能解决一个人的问题了,所以这个方式还是充满智慧的。

而且当副职和当一把手是有很大区别的,先从小部门开始,练练手,对当好一把手也是有帮助的,也是为了后来提拔重用积蓄力量。

所以根据你现在的情况,既然组织都要提拔你了,那就去,解决级别比什么都重要,先把正处级的局长拿到手,后面再慢慢交流单位,从小局换到大局,运气更好一点下去担任县委书记,肯定比在这里担任副书记要强。

我曾经有个同事,当时的处境和你一样,他的想法就是不愿意去小局,非得在这里等局长退休自己接班儿,结果呢,从下面上来一个县长担任了局长,而且那哥们的年龄还更小,这下就彻底断绝了朋友的退路了,到最后朋友也没有解决正处级。

在体制内,从副职到正职的跨越很难的,有这样的机会千万别放弃,先让自己成为一把手,后面交流任职的机会多的很,切不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还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市直机关的大局第一副局长,组织安排去小局当局长,值得去吗?

农村有句俗话说得好:不坐法台的,永远都是小和尚。在体制内干过的人都明白:正职就是正职,副职说破大天,你也就是个副职。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就算你是市直机关大局里面的第一副局长,你也未必知道和了解全局的所有工作。即使你在不同的时期,分管过局里的所有部门。但是与一把手相比,通盘安排、考虑工作的能力还是有欠缺的。直接给你一个大局的一把手,不一定你能干好了。有些矛盾和问题,在你坐到一把手的位置上再看时,就会发现,远远不是自己当副职时想的那么简单。组织上安排你到小局里去当局长,说明经过多年的考察和培养之后,对你还是非常肯定的。这样的安排,对你也是一种考察和锻炼。你要是能干好了,不用你活动,升任比大局的局长都高的位置,都有可能。并不是让你永远呆在小局的局长位子上不动。是金子,在那里都会闪光的。不是一句空话。但是它需要你的实绩来证明。要是连个小局的工作都做不好,今天出问题,明天捅瘘子。说明你和三国里的袁绍一样,志大而才疏。不是干事的材料。给你个大地方,你也给人家糟蹋了。如果你有大才,如庞统一样,就会从一个县令的位置上,一步登上军师的宝座。在体制内工作,尤其是现在,切忌把个人前途挂在口上、记在心中。对所付出的努力与现任的职务之间斤斤计较。更忌讳心中不满,口岀怨言。站在纯粹的个人角度上来看,要知道:所有的工作,都是给自己干的!能够深刻理解和领悟了这句话的人,是不会提岀上面的这个问题的。因此,上级组织部门安排你去小局当个局长,你一定要毫不迟疑地走马上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实干精神,把工作搞起来。用工作实绩向领导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是最好的自荐信。预祝你在新的岗位上,为人民做岀新的贡献!

市直机关的大局第一副局长,组织安排去小局当局长,值得去吗?

不该讨论值不值得去的问题,身為大局付局长,一定是国家有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了,暂且不谈是否党员,就是国家干部公务员,这点组织原则应该清楚的,提拔任用干部的组织程序,个人利益和国家需要面前,一个公务员,一个国家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是什么,不用多说都会明白。想想大学毕业找工作有多么困难,农民工打工有多困难,就自有答案了吧。

市直机关的大局第一副局长,组织安排去小局当局长,值得去吗?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地方机关部门实行的是行政主官负责制,副职再牛,所在的单位再大再强势,上面还有一个正职压着,凡事还得请示汇报,不能随便拍板、决策,这是基本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纪律,也是我D干部行事的基本底线。一把手的政治权威也主要体现在这方面,为什么体制内有“当官不当副、当副不当常务”的说法,很大原因与此不无关系。站在这个角度理解,地方部门副职但凡有机会到其他部门担任正职,几乎没有哪个会拒绝的,一来解决了级别,待遇提高了,二来落实了职务,有了实权,一举两得的美事,有何理由拒绝?

再说,现在很多人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局也没有那么微不足道。熟悉体制的人都清楚,地方设置的局办都有其固定的行政执法职责,在其主管的行业只要从事相关工作必然要经过主管局的监督或指导,在领域内可以说代表着绝对权威。特别是地市以上层面的部门已经具备一定的政策制定权,对行业单位有资金审批等各方面的主导权,不似县区部门只有执行义务,在局部范围内的话语权更大,受到的尊重无疑更多,行业的影响力并不低。而且从工作考核方面来看,小局没有大局那么多的绩效指标,考核任务相对较轻,事少责任轻,而作为单位的一把手该享受的工资待遇以及阅文、工作用房、会议出席等政治待遇和其他大局局长一样,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政治待遇一样不落,工作舒适度却要高很多,在当前大环境下,这是很多领导梦寐以求的美差,现实中几乎抢都抢不到,怎么可能有机会还不去?

前不久本地空缺一个体育局长位子,正处级。这个位子以前是公认的冷板凳,别说平级调动,就是提拔,但凡有选择很多副职都不会去这个位子。这次空缺,却意外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不时传出哪个局办一把手要过来,哪个县委副书记要提拔上位,其间甚至有发改、财政的副职多次通过关系打电话到该单位询问相关情况,私下做工作想到该局任局长。他们无一例外都觉得这个单位好,有地位又轻松,而且还是朝阳行业,以后想做事也有平台,最后经过明争暗斗提拔了县里一位常务副县长上位,让一众有意角逐的市直部门副职好不惋惜,由此可见一个部门正职对于副职的吸引力。

市直机关的大局第一副局长,组织安排去小局当局长,值得去吗?

当然应该去了。

首先要说的是,无论市直机关的大局还是小局,其行政级别都是处级。局长当然是正处级别, 副局长则是副处级别。由副处晋升正处,难道不应该去吗?

其次,无论是排名第几的副局长都是副职。无论是用多大的权利,都是无法同一把手相比拟、相提并论的。再说句难听一点的话,即使把一把手架空掌握实际权力,毕竟也是副职。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是也。

第三,正常情况下,局长出现空缺后未必由副局长递补,空降的可能更高一些。所以与其坐等,不如早作安排。

弟四,大局到职向小局正职过渡,可以早日解决正处级别。如果能干出政绩,让上级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原先大局的局长出现空缺,凭借小局正职的资历及政绩也完全可以杀个回马枪。

第五,凭借小局正直的经历,将来也可以到下边的县去度金。无论是曲线调动还是就地提拔,都为自己提供完美的屡历。

总而言之一句话,应该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