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陕西、甘肃、山西人天天吃面条且很少炒菜?
我是老陕,我爱咥面,吃面时很少加菜。
1.面粉来源于小麦,小麦分为冬小麦与春小麦,北方是其主要产区。其中,春小麦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春节后播种,8、9月收获,生长期为5~6个月,面粉为中筋、低筋粉,口感欠佳;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当然,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也有种植,只不过是为了提高复种指数或旱作农业,种植面积较小),10月播种,来年6月收割,生长期长达8个月,面粉为中筋、高筋粉,口感好。陕西及山西、甘肃南部为冬小麦主产区,面粉质量好,人们习惯吃面食。
2.面食可塑性强,北方人能将其加工成手擀面、扯面、拉面、刀削面、猫耳朵、揪面片等等,拌上佐料、酱料、稍子、或少许蔬菜,便可食用;而且,在北方人眼中,面食不仅仅指面条,其花样繁多,还包括包子、饺子、蒸馍、锅盔、煎饼、凉皮等等,可以几十天不重样,并且各具特色,百吃不厌。在这一点上,米饭实难望其项背。
3.古代交通不便,商贸欠发达,人们习惯自给自足,产什么、吃什么。北方缺水,灌溉不便,蔬菜品类少;加之冬季寒冷,缺少蔬菜、副食,变换面食花样,辅以肉类、油盐酱醋、油泼辣子,以弥补副食之不足;而且面食絡口、实在、抗饥耐饿,吃一顿饱一天,养成了北方汉子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为什么大部分陕西、甘肃、山西人天天吃面条且很少炒菜?
你也可以说因为穷,除了家禽和河鲜等,吃不到更多的食材,因为在过去这三大地区家常炒菜确实不多。别说这三大地区了,就是苏鲁豫皖交界地,在过去也是天天吃面条,这个地区可是属于经济较好的华东啊。
由于气候原因,冬季自然作物不丰富,只能吃面。但又不全对,三大地区爱吃面条,是紧贴地气,顺应自然,也是对自然的尊重!吃习惯了,给肉都不换!
这三省份都是吃面条极其凶猛的地区,山西第一,甘肃第二,陕西第三。爱吃面条,天天吃面条的地方,是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生活习惯。如今看来,这三省份吃面条,仅限于三个地方的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很简单,因为现在社会发展了,城市的饮食结构都在变化。
三大地区出产农作物就是小麦,就像河南一样,吃面条也凶猛,面条的做法和花式也多,吃完汤的,吃拌的,吃完拌的,吃蒸的,甚至晚上都把吃面条叫做喝面条。
以上三省份的面条,如果以面粉质量来说,山西和甘肃的面粉相对优秀,特别是山西,家常都可做拉面,小拉面和面时,都不用任何添加剂,甚至连盐都不需要就能拉出个小拉面。山西人大部分人对于米饭,不热爱,更不喜吃鱼,尤其是老人。
面条的花式做法,以上三大地区是北方典型代表。拉面、刀削、油泼,这些吃法已经变得传统,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吃法,因为面粉的可塑性太强了,面条吃够了,甚至可以洗出面筋,用沉淀的淀粉做成凉皮。这也是面条吃法的升华。
这个问题在南方人看来,很有意思,他们会认为,你怎么老是吃面条,真节约!
看到这里大家不要抬杠,在很多南方群众眼里,吃面条,不吃炒菜米饭就是很节约。好像在他们眼中,面条就是挂面下水煮熟后,就可以开吃了一样。其实好的面条制作,从时间和制作难度上,不下于一顿大餐,比如新疆拌面。
因此广大北方网友对此反驳说,吃不起面才吃米饭配菜吧。这都是笑话。
不可否认,过去的北方的确经济不行,自然条件相对南方没法比,自然作物在冬季多数无法生长,冬季就是农闲,就是猫冬。不吃面条,吃什么呢?
比如兰州牛肉面就带有浓浓的冬季色彩?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
二白,就是萝卜片白,三红,辣子红;四绿,蒜苗绿。萝卜和蒜苗都是冬季蔬菜的属性,所以,自然条件自然会孕育地方美食,也就成就了地方吃面条的习惯。这一点和气候温润的南方没法比较。
那么现在这些地区如何呢?
随着当代交通的发达,经济融合,农业技术进步,饮食习惯也在改变,这三大地区吃面条的习惯也在改变,比如现在内蒙牧区,很多人喜欢吃大米,简单方便,热锅凉油,蔬菜应有尽有。
为什么大部分陕西、甘肃、山西人天天吃面条且很少炒菜?
吃面条还要吃炒菜,那这面条岂不没有灵魂了?
陕西和甘肃我不太了解,只听说陕西的面花样繁多,吃法和讲究是比较多的,当地老百姓也习惯了吃各种面食,而且陕西名吃当中,也是以面为主,什么扯面油泼面腰带面之类的,让人傻傻分不清,在我的印象当中,就是宽与窄的区别。
对于山西人的吃面,我是领教过的,以前在部队的时候,我带过一批兵,他们就是山西的,来自大同地区县市的,其中有几个兵特别喜欢吃面条,而且还是那种早中晚吃面条都不烦的人,再就是特别能吃醋,也是那种能把醋当水喝的作风。我们部队的一日三餐,常规是早上是馒头、中午晚上吃米饭,只有周三和周五有一顿面条,这可把几个喜欢吃面条的给整郁闷了,每到吃面条的时候,整个眼睛都是绿的。
以前不像现在,可以叫个外卖,想吃啥吃啥,那时候哪有外卖啊,没办法,他们就去买方便面代替,晚上熄灯之后偷偷躲在库房里下泡面,然后拿出从外面买的醋倒上,算是解解馋。我记得当时单位里有一个河南的军官,也是一日三餐都吃不够面条,他每到开饭的时候,就端着碗到各个连队转悠,看到哪个连队吃面条就去蹭。
对于吃馒头长大的山东人来讲,我是吃不惯面条,我感觉面条不像饭,不管吃多少都吃不饱,即便是吃饱了很快也会饿。
为什么大部分陕西、甘肃、山西人天天吃面条且很少炒菜?
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
咱西北人究竟为啥那么喜欢吃面,听我细细道来,说起面食可是咱西北人最喜爱的食物,在西北这边片黄土地上,面食养育了千千万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西北汉子,一个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周人始祖橞教民稼的耕农时期,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小麦,后期随着种植比例逐渐扩大小麦成为了西北地区的农作物,受西北的土壤,气候影响,小麦也成为了西北地区上能够生长最多的粮食作物,这些都为西北的面制品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西北人在面食的制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不仅是创造面食品最多,也是美食家推崇品类最多的,陕西岐山的臊子面,甘肃兰州拉面,山西的刀削面.....这些地方的面食连吃一个月,顿顿不重样。
为什么大部分陕西、甘肃、山西人天天吃面条且很少炒菜?
40年前的普通百姓生活习惯是这样,特别是陕西、山西、甘肃地区,多产面粮,少产蔬菜,只要有饭管饱,有菜没菜无所谓。而且当地物产确实菜少,天干少雨,地干少水,寒冬期长,不利于绝大多数蔬菜生长。
但是如今的实际生活并不是这样。其实这三个省份,是我国古代最为富庶的地方,古称秦地,位于黄河中游,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三个气候带,物产最是丰富。流传至今的山西刀削面、陕西哨子面和甘肃的牛肉面,世上无可匹敌,都算得上最好吃的面食。这样的美食沉淀,没有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是不可能有的。
饮食文化源于民众生活。千百年来持续的吃一种食物,豆腐渣也能吃成一朵花。譬如甘肃的兰州牛肉面。甘肃的地理特点可以算上农牧区,出产牛羊还生产小麦,说不富庶不可能,无非是历史以来蔬菜出产少些而已。多年来,一碗牛肉面风云全世界,兰州牛肉面兰州人一天三顿吃不够,结果衍生出兰州牛肉拉面,遍地开花,再说它一斤牛肉管做一万碗面,不耽误全国人都爱吃。没有牛肉还爱吃它,想想要菜不要菜又会怎样。别说人家陕甘宁吃面不要菜了,这不都可以不要菜嘛。
这就是兰州牛肉面的魅力。
再说陕西臊子面,最有名的在岐山,叫岐山臊子面。也是带菜的面食。不仅带菜,而且连汤带菜,菜还很多,比面多。放眼看去,自称老师傅的南方面食,哪个的菜会比岐山臊子面的多?河南烩面,武汉热干面,苏州十大碗面,四川担担面,包括云南米线。都没有岐山臊子面来得厚道。人家一碗下来,小半的面,大半的臊子,再说人家吃面不要菜我就跟你急。
最后说山西刀削面。山西的面食品种超过2000个,当然有不要菜的面食,但是绝大部分都有菜。就说刀削面,一样的有臊,有肉有菜。
结论是,如今陕西、山西、甘肃百姓吃面不吃菜的很少了,除非不想劳神,偷懒,不是没菜。为什么大部分陕西、甘肃、山西人天天吃面条且很少炒菜?
北方的面条用小麦面制成,先说小麦,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霜降和寒露前后种的小麦,出苗后经过漫长的冬季段练,生长时间长,叫冬小麦,品质好。而春小麦时逢春暧花开种的小麦,叫春小麦,品质较差。
要说北方人天天吃面条,很少吃菜,看吃什么饭。如果你看到关中人手中端一大老碗臊子面,你不但过了眼瘾,而且你过了个鼻瘾。你看他用的原料,你才能明白,有胡罗卜丁,白罗卜丁,豆腐丁,蘑菇丁,土豆丁,大肉丁,海带丝,黄花菜,豆芽菜,粉条节,卜菜,香菜,再调上油泼辣子,你说香不香,美不美。再有包子,菜盒,饺子,不但面少,而且菜还多。关中八大怪之一的锅盔像锅,加上五香肉,你不睁大双眼,就吃不到口里,就是你吃到口里,满口喷香,口角流油,人们给它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睜眼锅盔。
在给你说个油泼面,煮好的面条放到大老碗里,放上熟肉沬,生姜沬,大蒜沬,干辣面,将油烧滚,往面上一泼,嗞啦一声,半条街都在飘香,再放上香菜,黄瓜条。你说北方人天天吃面条,菜多还是菜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