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农村的换亲现象?
换亲现象已经成为过去,如今提及换亲,真是道不尽说不完人们当年的委屈和辛酸!
顾名思议,换亲就是将双方的儿女配对成婚姻。说具体一点,就是这家的儿子去娶另一家的姐或妹,另一家的儿子又来娶这家的妹或姐。那么,过去的农村为什么会有换亲现象呢?
一是贫穷。比如,A家儿子想娶B家女儿,但B家由于没钱,儿子娶不上媳妇仍是光棍;此时,B家会向A家提出要求:想娶“我”家的女儿可以,但是,你家的女儿必须嫁给“我”家的儿子做媳妇。若不答应,你家的儿子就别想娶到“我”家的女儿。
A家听到B家提出这个条件之后,为了委屈求全,更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娶上媳妇,也不去征求女儿是否愿意嫁给B家的儿子,就满口答应了。于是,换亲结束,A家儿子娶上了B家的女儿;同时,B家儿子也娶上了A家的女儿。
二是故交。就是两家老人有深交,生死弟兄的那种。过去的老人崇尚江湖义气,他们年轻时共过生死,同过患难。并且许有愿:若今后各自成家,就让双方的儿女联成姻缘,你家娶我家的,我家娶你家的;于是,就形成了换亲的不良现象。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换亲方式,都有愚昧和无知掺杂在其中。试想,婚姻能去讨价还价的吗?婚姻是让父母一言定终身的吗?双方父母换亲时,儿女们真的是男情女愿吗?
如今,当人们听到这种换亲方式,心里就会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但作为过去,换亲现象在当时的某些农村已经见怪不怪了,并且形成了一段时期的陋习。自从换亲现象在农村某些地方的兴起,不知葬送了当时多少少男少女,对自由婚姻的美好向往和幸福追求!
怎么看待农村的换亲现象?
这种现象是以前农村条件不好的人家为了传宗接代不得己而为之,现在已经没有了。
以前落后的社会出现很多奇葩的婚姻现象,换亲只是其中一种。比如:童养媳,家庭中穷的没饭吃的人家,生了一个女儿养不起(养不活)有的送人,有的卖掉,有的扔掉,而有些送给人家做“童养媳”这样的童养媳在婆婆家一般长到十三,四岁,就要和自己的男人圆房,开始过夫妻生活。
换亲在社会上很少,这是因为两家互相之间的称呼非常别扭。
一般转亲比较多,转亲起码以三家为基础,比如:张,王,李,顺序是张家之女嫁到王家,王家之女嫁到李家,李家之女嫁到张家,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婚嫁链条,他们互相制约,一家悔婚,全部都悔婚。
这些社会上的换亲,转亲,童养媳,甚至买卖婚姻,都是社会上的陋习,而大部分都是由于家庭条件不好而为之。
这样的婚姻现象,现在社会上已经没有了。
怎么看待农村的换亲现象?
“换亲”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社会的残留思想,目前已经基本绝迹,其行为也是违反《婚姻法》的。
换亲,也被称为“交换婚”。一般是指男方以自己的姐姐或妹妹给女方的兄弟做妻子,以换取女方作为自己的妻子的一种婚姻方式,在农村也经常被称为“姑嫂换”。这种婚姻方式在古代封建社会买卖婚姻时代曾较为盛行,我国在七、八十年代的部分农村地区也存在着变相的“换亲”情况,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的不断健全,目前此种行为已经基本绝迹。毕竟这种婚姻方式是违背当事人的意愿的,带有严重的包办、强迫性质,其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婚姻自由”的基本原则,所以也是被明令禁止的。
为什么会出现“换亲”的行为。之所以会出现“换亲”的行为,其核心还是男方在娶妻时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由于单方面无法满足女方的彩礼等需求,只得通过“搭配”自己的姐妹才能最终促成婚姻,否则可能一辈子都只能“打光棍”。实际上这种行为对于双方女性其实都是非常不公平的行为,女方也是完全处于弱势的一方,往往婚后的生活也不会幸福。
虽然“换亲”行为被杜绝了,但目前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的“高彩礼”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换亲”行为。虽然“换亲”的行为在我国已经基本绝迹了,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男性结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而且很多农村地区的家庭也都是非独生子女家庭,这也就形成了很多家庭的属于“一子一女”的家庭组合。为了能够帮着自己的儿子筹措更多的彩礼去迎娶妻子,很多家庭都会在嫁女儿是要求较高的彩礼,目的就是拿着这些钱去给女儿的兄弟找“媳妇”,久而久之的也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彩礼的价格也在不断的飙升。这样的行为虽然没有像“换亲”那样违背女方的自由,但过高的“彩礼门槛”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方的婚恋自由及配偶的选择范围。
目前国家针对“彩礼”问题也在不断地推出相关的管理规定,旨在通过相关的干预去遏制此种“不良风气”,最大化的给予人们婚姻自由的选择权。
强扭的瓜不甜,就算解决了彩礼的问题,也并不一定能保障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婚姻生活。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只要把孩子的彩礼问题解决了,结完婚以后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很多时候由于“高彩礼”的问题已经导致了很多人在结婚的选择之处就受到了种种条件的限制,很可能选择的配偶也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人选。在结婚之处可能还能够尝试着去适应这样的生活,但一旦长时间的无法形成融合,双方完全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及兴趣爱好,夫妻双方的婚姻生活是很难维持长久的,这其实也是很多夫妻最终走向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错误可能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总结:这个社会固然“现实”,但在婚姻选择上千万不能只看重经济利益,更不能以违背一方的意愿进行强制婚配,否则最终也必然会走向离婚的局面。恋爱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如何选择可能会决定其一生的命运走向,无论是家长还是子女自己,在相关的选择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怎么看待农村的换亲现象?
16岁的马芳为给哥哥换亲,嫁给了大她11岁的男人,婚后却惨遭婆家人虐待。最后她做了一个决定,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因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给30多岁的哥哥娶媳妇,16岁的马芳嫁给了身材矮小、满脸牛皮癣的林祥。
作为交换,林祥16岁的二妹嫁给了马芳的哥哥。
由于是换亲,双方都不用出彩礼钱。
对于这门亲事,马芳是不同意的,她以绝食抗争。可父亲临终前,抓着她的手苦苦哀求。
看到马芳终于点头,老父亲安心地去了。
出嫁那天,因为太久没有吃饭,马芳走路都有些困难。
纵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想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马芳还是决定好好过日子。
新婚当晚,两人相安无事。
第二天是父亲的“六七”,马芳回家祭奠。因为路途远交通不便,她便在娘家住了一晚。
这一行为原本很正常,可在婆家看来却是大逆不道。
第三天回去后,婆婆拽着马芳的头发,两个大姑子拉着她的肩膀,林祥发了疯一样地打她。
打完之后,一家人还不解气,公公跑到马芳大伯家去告状,说她不守规矩。
作为新娘子,新婚第三天就因为这样一件小事挨打,马芳伤心至极。这似乎也预示了她往后的婚姻生活,注定不尽如人意。
丈夫林祥很懒惰,平日不事生产,家里的开销大部分都由马芳承担。
为了养家糊口,马芳打各种杂工,还去做泥瓦匠。
心情好时,林祥会去河里捞鱼,再由马芳拿到集市上去卖。
因为年纪小,加上长相俊俏,卖鱼时村里的小年轻总会和马芳热情的打招呼。
性格活泼的马芳回应了对方,林祥却起了疑心。
他质问:“为何那些人不和别人打招呼,单单同你说再见,你是不是背着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马芳觉得十分冤枉,又不是她主动打招呼,别人的嘴她也堵不住。
自那以后,林祥对马芳猜忌重重,但马芳为人本分,他也抓不到什么把柄。
日子就这样在吵吵闹闹中一天天度过。
两年后,两人的儿子兵兵出世了 。
兵兵三个月大的时候,一次天降暴雨,马芳家的几间土胚房倒塌了一部分。
当时家中只有马芳和孩子在家。匆忙将孩子安置好后,她赶紧去姑子家找丈夫。可丈夫听了后不急不忙,过了三天才回家修房子。
整整三天时间,马芳只能和儿子蜷缩在临时搭建的小棚子里。
那一刻,她对丈夫失望至极。
此后没多久,婆婆病危,马芳不计前嫌,一个人忙前忙后悉心照料。
婆婆去世前,向马芳真诚忏悔,还把年仅10岁的小女儿托付给了她。
虽然和丈夫总是吵架,生活磕磕绊绊,但马芳还是尽心尽力地抚养小姑子长大,供她上学。
初中毕业后,马芳劝小姑子继续读书。但小姑子不愿再给嫂子增加负担,毕了业就出去打工了。
尽管马芳尽到了妻子和嫂子的责任,可她和丈夫的关系始终好不起来。
几年后的一次家暴,要不是80岁的邻居老奶奶及时赶来,马芳差点没了性命。
事后,老奶奶劝慰马芳,为了孩子,你得活下去,孩子大了就好了。
马芳不明白,外人尚且能够关心她,为何相守数年的丈夫却如此狠心。
那次过后,夫妻关系彻底破裂。
而几年后的一次车祸,直接让马芳下定决心离开那个家。
发生车祸后,马芳在医院躺了20几天,双腿不听使唤。期间丈夫只去瞟了一眼,是姐姐在医院不辞辛苦照顾她,为她垫付医药费。
出院后,由于腿部打了石膏,马芳需要拄拐行走。丈夫非但不关心,还在两人拌嘴后故意把砖头放在房间里,导致她摔跤。
绝望之下,马芳离家出走,从家乡去到了外地。
独在异乡,拄着双拐,举目无亲的马芳坐在路边无助的抹眼泪。当地人见她可怜,将她介绍给了35岁的光棍老于。
见面后,两人很是聊的来,于是默认了这门婚事。
两人在一起后,老于知道了马芳的身世,想让她回去办离婚手续,可马芳不敢。
她是换亲的,一旦离婚,自己哥哥的家庭也就破裂了。哥哥和嫂子过得不错,她不想拆散他们。
因为没办法领取结婚证,两人一直以同居的方式住在一起。
为了给马芳治腿,老于带她去了很多医院。医生说腿伤没有好好休养,错过了最佳恢复期,拐杖怕是以后都拿不掉了。
尽管如此,老于没有嫌弃马芳,反而对她照顾有加。
马芳性格有些暴躁,原本和林祥在一起经常一言不合就吵个不停。可到了性格温和的老于这儿,她的脾气却发不起来。
老于知道马芳从前过得不容易,处处包容她。
自从和老于在一起后,马芳的性格越来越好。
一年后,两人的儿子出生,一家人的日子其乐融融。
又过了一年,马芳竟然可以扔掉拐杖自己走路。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原本马芳一辈子也不愿回老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身体小毛病不断。住了几次院后发现,没有户口医药费无法报销,住院费用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
为了办理新农合,马芳决定和林祥离婚,将户口迁到老于家。
得知马芳回来的用意,林祥气不打一处来。
一走就是18年,如今一回来就要离婚,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林祥不肯离婚,他一人带大儿子不容易,除非给他20万补偿,不然就要告马芳重婚。
马芳拿不出这个钱,有钱也不会给。她熬到儿子16岁才离开,已经尽到了做母亲的责任。
最终在儿子的劝解下,林祥同意了离婚,马芳也恢复了自由身。
马芳是农村典型的换亲例子。
因为懂得抗争,加上第二段婚姻得遇良人,儿子又深明事理,她最终收获了幸福。比起大多数同样遭遇的女子,她尚算幸运!
换亲又叫“来回亲”,是指男子以自己的姐妹给女方的兄弟做妻,以换取女方作为自己的妻子的婚姻方式。这种婚姻形式多以牺牲女子的幸福为代价,掺杂着当事人对履行家庭责任的无奈和心酸。同正常婚姻相比,这种形式的婚姻更脆弱,更不稳定。
换亲的女子如同商品一样,物物交换,没有选择的权利。
如果碰到了好人家尚算幸运,而一旦遇到不好的人家,将会带来终身的厄运。
作为一种陋习,换亲无疑是一种不平等的婚姻交易,扼杀了年轻女孩拥有爱情的权利,葬送了她们的一生。
而在这样的婚姻形式下,有的女性被逼疯,有的绝望喝农药,也有的被逼离家出走,悲剧时有发生。
所幸,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换亲这种事早已被时代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婚姻自由。
怎么看待农村的换亲现象?
换亲现象在过去六七十年代最多,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间没再听说过。
邻居的亲戚中就有换亲的,还有一种是转亲,就是三方互相嫁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有的是因家里穷,娶不起媳妇,把姐姐(妹妹)嫁给女方的哥哥(弟弟),互相不要彩礼。我了解到的这几家,家庭都是中等偏上的农户,又适逢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期,家庭成份高,普通人家都不愿或不敢与之结亲,怕受到当时运动的牵连。所以,被迫在家境相同的人家换亲,或者是转亲。
换亲现象大概自古有之,只是在哪个特殊年代比以往多些罢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换亲这一现象也没有再出现过,至少,在我们周围没有再听说过。
怎么看待农村的换亲现象?
那是一个酸心的时代,是一些所谓四类分子家庭和贫苦农民的痛苦决定,他们为了延续香火,不让家族灭绝,用最原始的交易方法,把人作为物资交换,为了避免双方交换的尴尬,他们三方交换,就是甲方女嫁给丙方男,乙方女嫁给甲方男,丙方女再嫁给乙方男,这是他们那个特殊时代无奈的而又痛苦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