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常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什么意思?有人懂吗?
这是东北人以前的幸福生活,原话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形容那咯嗒的人只要有牲口有地,就能生产生出一家人的生活必须品,就能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身边在有贤惠的媳妇,媳妇再给他生育儿女双全,坐在热炕头上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再抽代旱烟,喀点瓜籽,这就是他们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现在不行了!
以前人们常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什么意思?有人懂吗?
提问,以前人们常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什么意思?
我理解,这应该是原来传统农业中农村农民,能够享受安居乐业的小农意识,理想中″小康生活"水准。
民间流传的原话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其中"三亩地,一头牛"是土地和农耕畜力,是指安居乐业生活中必备的物质基础财富,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本(生产资料),是因为有了它们,再通过生产力劳动,才产生收获日常生存(生活)必需品,用以满足家庭生活的正常生活和再生产消费…
其中″老婆,孩子,热炕头"是暗示安居乐业精神生活主体和内容,能成家立业,生命得延续继承,衣食住行无忧,并有保障。
这是传统农耕农业,以人力畜力为主,大多生活必需品能自给自足消费方式,特定时期的小农意识″小康水平"。
但由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大机器普遍应用,和人们日常消费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业收入相对降低,甚至入不敷出,所以这句老话再也不能适应,落伍了。
所以″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逐渐让新生代遗忘了,也更加不能理解了…
以前人们常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什么意思?有人懂吗?
人生最朴实的生活
以前人们常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什么意思?有人懂吗?
这是旧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北方农民生活的理想状态。前面还有二句话,完整的语境状态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中国过去是农耕社会,这种理想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解放前,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贫富不均,农民要实现这一理想很难。不是受地主豪绅,黑恶势力的欺诈,盘剝,就是自然灾害。所以,达到这样,有三,四亩地,有一头耕牛,很不容易,达到了,就基本上可以保证春种秋收。有吃有喝,就可以娶妻生子。过去有一种说法是“酒肉朋友,米面夫妻”,有吃有喝就有朋友,也有老婆了,有老婆当然有孩子。热坑头是指北方的土坑,烧木柴和煤炭,这都是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才行。
事实上,我们国家北方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也就是上个世纪未走合作化之前的50年代。由于北方的一些地区是解放区,土改早,经过一段休养生息,许多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好的农户还养有牛,马,骡子,驴用于干农活,有的还会在自己的土地上打井用于灌溉。但,这样的农户只是一部分。相对的是有部分农户因天灾人祸,陷入困顿。有的人会出卖土地和生产工具。正因为有这些现象出现,才产生了互助组,合作社,以至后来的人民公社。
可以说到这个阶段,老婆,孩子热坑头的目标早以实现,人们有了更大的目标追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除去自然灾害的几年,人们的吃喝还是没问题的,基本解决了几千年来的温饱问题。北方的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问“吃了吗?”可见吃饭问题一直是人们总关注的问题。后来农村的土地下户,一直到现在,恢复了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农村生产模式,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后的新形式。虽然现在一家还是几亩地,但没牛了,作为生产工具的牛变成了肉牛,而取代它的是以拖拉机为主的各种农机具。老婆孩子热坑头也成为历史,因为现在北方农村的供暖,已经是暖气了。
以前人们常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什么意思?有人懂吗?
在刚解放初期,有一些基层的革命同志认为,在党的领下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土改了地主资本家的财产,人民翻身得解放,分得了牛羊骡马与土地。再也不会受地主资本家的剥削了,过上了幸福生活。人民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过去的苦日子巳过去了,该享受革命带来的成果了。思想不再进取,松懈了继续革命意志。所以就出现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思想”。这种思想受到了当时的批评,教育,激发了继续革命的意志,回归了参加了建设新中国的革命意志。
以前人们常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什么意思?有人懂吗?
这句话表达的是中原及北方农村男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简单的情感从七八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末。
当时能娶到一个趁心如意的老婆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由媒人根据男女双方的基本情况进行撮合。结婚后生了孩子,男人劳累一天了回到家,家里有个女人操持家务,准备饭莱。而孩子绕在膝旁。晚上有一个烧好了炕的热被窝!
他们别无所求,容易满足,朴实而幸福,简单而快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