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写出《易经》《道德经》这种著作,而现在却没人可以写?
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琢磨、在思考的问题。
但我一直没有答案,也很清楚不是我这种智商能够明白、能够回答的问题。
看到题主这个问题,还是忍不住说几句。
为回答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下我的读书笔记。
在2009年10月11日,我从岳父家得到了一本书《阳宅八卦》。
此书是乾隆十四年仲秋著作,应是1750年,距今已269年。
在得到这本书十年来,我时不时地阅读一下,偶尔也与人交流。
也是因为没有专门请教高人的原因吧,交流的人有些自命半仙,可对于《易经》之类的知识,几乎都是一知半解,没有得到多少教益。也就没有人的解释,超出我的理解。
根据这本书,简单说一下我的理解。
这本书开篇便是《古河图》,说“河中龙马负图,伏羲因之画卦”。
现在一般理解,比较清晰的思想脉络是:《周易》源于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又源于“河图”、“洛书”。
今天所说的《易经》,一般是《周易》,也就是“文王八卦”。
“文王八卦”是伏羲八卦演化而来。
这个说法有一点是不正确的。
《洛书》是大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禹遂因第之,是为九畴。
这是大禹定九州的故事。
就是说《洛书》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那咋会是伏羲画八卦的来源呢?
伏羲比大禹早了好多年,恐怕要早几百年吧。
由于年代太久远,缺少相应的资料记载,出现差错,也是很正常的事。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比对一下“伏羲八卦”与“文王八卦”的不同,自己体会其中的奥妙。
在这里,我仅仅说一下伏羲见《河图》,因之画卦的事吧。
抛开神秘的超越人类思维、智慧的东西不说,就以今天的思维推测一下这个事。
上古先贤也在探求世界和宇宙的秘密,他们发觉到处是“金、木、水、火、土”,而且得知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也就是相克相生的。
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这一关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方式固定下来。
经过几十、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思考、探索,突然有一天,龙马负图出现了,伏羲受到了启发,由此画出了八卦。
我的理解就是:这好比是看到一个奇石带有一些特殊图案、纹理,你想象出了它像一个人、一个动物等等。
伏羲因为脑子里有对世界组成的构想,看到了河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得出了一个结论。
在此基础之上,后代哲人大贤,不断完善发展,也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易经》文化。
我理解《道德经》也是这样,老子把对“人与自然”等的关系,具体到了一些规则上,留下了千古至上的经典。
我认为我们不能怀疑、轻视古人的智慧,但也不必厚古薄今。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探索世界和宇宙的秘密,寻找打开他们的密码。
我们感觉,今天的成就,似乎无法超越古人,或者说不如古人伟大。
其实不然,世界在发展,人类的智慧也在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
发展就是在改变,在变化。
但有些东西不一定必然是在优化,很可能也在退化。
比如,地震来了,许多动物会有预感而躲避,但人类就没有这个功能。
而具有这个功能的人,就显得很神奇。
但我认为,远古时代的人类,也具备这样的功能。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地退化,有些个体还会存在返祖现象,也还偶尔具备这些功能。
比如说,有人认为,不断地吹空调,人们的汗腺功能会萎缩,甚至消失。
也就是人类可能将不会再出汗。
汽车坐多了,暂时还不至于不会走路,但肯定的是人类步行、跑步的能力在下降。
同样的道理,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感知,随着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缺乏原始的敏感,心灵感应越来越差。
但是,有些东西在退化,有些东西也在优化。
人类伟大的发现并没有停止,反而是在以加速度发展。
比如,古人能够知道野生的稻子可以种植,这很伟大;
但今天可以进行杂交稻、海水稻的种植。
古人得知一些野草可以治病,但今天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许多患病的人类。
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亦如此。
《易经》也好,《道德经》也罢,尽管是几千年来的经典大作,但最根本的还是在揭示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个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是在不断前行中。
之所以感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伟大巨著诞生,我认为:
第一,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认识处在启蒙、初始阶段,认识是粗线条的,网格化的。
不可能太具体,仅仅是在发现、确定基本的规则。
第二,今天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这些规则之下,具体化、精细化。
大的规则的变化,不是轻易发现的,或许已经没有改变的可能。
同时,社会科学的发展还不同于自然科学,更容易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几百万年的原始社会,才进入了私有制社会;
几千年的私有制还在变化改变中,何时会出现高度文明的公有制,依然是未知数。
只有在新的公有制出现以后,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今天的社会科学论断,才能知道哪些才是经典巨著,那些才是伪科学。
今天都是桃花源中人,是很难识得“庐山真面目”的。
巨著或许已经产生,但必须经过历史的沉淀,只能在将来被确知。
不管今天说啥,是不是真正的大作,只有等待历史的检验。
同样的道理,许多伟大的发现,并不是当时就被认可,也得等待历史的检验。
老子是大贤,像龙一样的人物,但在周朝也仅仅是个管理图书的小吏,在今天就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也是个人物了。
但只有孔子对老子顶礼膜拜,别的人并没有对老子很感冒。
也就是关令尹见紫气东来,知道来了大佬,才让老子签名留念。
没想到老子洋洋洒洒五千言,关令尹如获至宝,但真正流传下来也需要了许多年。
现在许多信奉道教老子爷的信徒,有几个知道《道德经》的哪?
求老子爷保佑的人很多,念《道德经》的人却很少。
这就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之处。
至于题主这个问题,我的确回答不了。
啰里啰嗦说这些废话,就是期望有道德、有见识的人能给与指导。
欢迎赐教!
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写出《易经》《道德经》这种著作,而现在却没人可以写?
古人不像现在人这么浮躁。长时间的冥想苦思才能出真知。
现在社会充斥在各个角落的快餐文化不会有深度,更不会出永世流传的经典。
哲学尤是。苏格拉底一年四季一件长袍,里面装着却是最伟大的灵魂。老子读遍周室经典,方成五千之文章。文王幽闭,乃得周易八卦之魂魄。
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写出《易经》《道德经》这种著作,而现在却没人可以写?
这是由于现代人的诱惑太多,心不专所致。这和中国古老的围棋很相似,懂围棋的人都知道,流传下来的古谱里的围棋,攻杀的特别激烈,当代棋圣说,古人能算到未走的七八十步,而现在的人即使高手能算到二三十步就已经不错了,并不是现代人没有古人聪明,而是由于现代人的心不专。古代由于生产力落后,物质贫乏,古人的心当专注某事时,反而能看透事情的规律和本质,而现代由于科技发达,物质丰厚,缤纷的多彩世界,心有旁鹜,故写不出《易经》《道德经》这样的辉煌千年的著作。
短短几千年,从物种的发展进化来说,远远不足以在什么智慧上进化出足够的差异。从信息的充裕度和学习能力、学习条件来讲,现代人远远超过古人,这点毋庸置疑。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经是个怼天怼地的刺头,做京官时几乎得罪了满城权贵。后来他觉得这样不行,便读起了《道德经》。就像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一样,读了《道德经》的曾国藩,也开悟了。从此,他的性情大变,而《道德经》成了他的枕边书。他创建湘军后,遇到困苦,每每彻夜研习《道德经》,从中悟道。每读一次,都有更大的收获。即便这样,曾国藩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道德经》。
我们常常感觉古人是很厉害的,其实是有一定的认识偏差的,比如孔子是圣人,孔子又说自己的理论来源于尧、舜、禹、商汤、周文王,所以他们也是圣人,加上后世关公也是武圣人,中华历史上一共出了七位圣人,后世难道就没有贤能之人可以成为圣人了么,这就说明朝廷主流思想一代代在神话一些人、神话一些理论、神话一些事物,最后使得这些被神话的人事物会脱离实际,变得深不可测,后人越是无法企及。
自从西汉到至今的二千多年来,凡是儒学盛行时,总是将“易经”推出来作为儒家的盛典。由于后人不是生活在周文王的时代,再加上各个时代的环境天差地别,文化的认同感不一致,后人根本不能用古人的思路来理解“易经”。这样一来,被后人会认为是多么的神秘感,是科学中的科学,在宇宙中是万能的。
现代人很难读透《易经》,是因时代背景不同。这么多年过去了,现代人已经无法体会古人的时代背景,也无法真正了解古人思想,对易经的解读,全凭猜想。显然,结果不能服众。这就成了,无法读透《易经》的主因。但是,从学以致用来讲,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读透,只读对自己有用的就行了。
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写出《易经》《道德经》这种著作,而现在却没人可以写?
简单说吧。《易经》《道德经》写于中国人文早期,比如《道德经》除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外。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痴迷,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是不是常识,今天你要写这些有多大效力呢?我们是惊异于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写出如此智慧的话,不管我们是看的懂的,和看不懂的,我们都惊异于那时人们的智慧。可是《道德经》里的道理和常识,又有多少是能适用于今天的,或今天有多少人愿意按《道德经》的指导来生活。说到底那是一种高高在上束之高阁接受朝拜的一种东西。今天的人只能说今天的话,谁知道三千年后,那时的人会如何看今天呢?他们看到今天的人留下的东西,会不会像今天的我们一样,惊异于三千年前的人还会有这等智慧,可今天的人还不是鄙视同类,觉得今天那有什么人才。老子的时代识字人少之又少,能不争名逐利,默默的体会人生,体会这世界,写出《道德经》确是人中翘楚。当时智慧者不止老子一人,想到这些的应该也不止老子一人,可是写出这些的是老子。正是那时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后世中国的人文思想。而在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的人文思想就被固定了下来,从此只能在儒学里翻筋斗,再无开创性思维。独尊儒术不光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还抹杀了其他思想学派,让国人只能有一种思维,便于统治。久而久之,几千年下来中国自然再无思想家。
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写出《易经》《道德经》这种著作,而现在却没人可以写?
易的作者是九天玄女,执笔伏羲。最早叫易典,后叫易经。易经用一个字概括:意。即意在眼前。乾坤卦说的就是这个内涵。
人走天道侧明易经,人走地道侧用道得经。易经帮助或启迪返天的觉者;道德经帮助人类走正道,办正事,也让人们在当中觉悟起来,勿忘返天。
易经潜意直白修行功法与要义,指明返天之路。
故易经是天书,卦符为月亮语。
当你修至天眼洞开,意在目前,一切一切便明白。
从古至今,人们偏重易经的义理研究上,忽视了易的更有价值的卜筮和功法。这点和佛经一样,大量的研究忽视或掩盖了经中的功法和真谛。
易的显意是预测,易的密意是功法。而义理是后人对易的发挥。易在预测应用上,原始是使用形象式,周易后,大量应用逻辑式。这两种形式的演变,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后天意识,思维能力丙进化;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先天功能的退化和丧失。……
易是太古(后期)时代的天人(九天玄女)所作,目的在于,让在地道上的天人准备返天时,传给她们那些回不去的后代。只要把卦断出来,离开的天人就会在其天眼中打出相应的图像。这就是易的最根本的用途和原意。
易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只是绝大多数人仍未知其真实价值,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可以写出《易经》《道德经》这种著作,而现在却没人可以写?
古月今照,古人今人,生生不息。
古人闻道,今人启思,心心悟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