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这样的发型有什么实际含义吗?

历朝历代的发型中,最丑的无疑是清朝的辫子头,前“阳”后“阴”的样式,十分辣眼睛。无论本身长得有多帅气俊朗,只要一上这发型,颜值都得暴跌。

难怪有人说,检验一位男子是否真的帅,给他剃个辫子头就行,如果顶着辫子头还让人感觉看得过去,那不用怀疑,此人绝对是真的大帅哥。

可能有朋友会反驳,清宫剧里的阿哥们看起来并不丑,头型好的话,明晃晃的大脑门似乎也挺可爱的。要真这么想可就天真了,影视剧里几层滤镜,再加上现场打光,会为演员平凭几分光彩。

最主要的是,清宫剧里的发型是改良版,留的发量较多,没那么秃。真实的满清发型,剩的头发很少,像影视剧里那种,放在清初就是被斩的命运。

清军入关初期,多尔衮主政期间曾有一条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什么式呢?“金钱鼠尾”。这是满清入关前的标准发式,后来就成了所有臣民的标准。

明朝万历年间,有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卫匡国,写了本书名叫《鞑靼见闻》,其中有这样的描写“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

这种发型需要剃光脑袋四周的头发,只在脑后留铜钱大的一点,梳成一根小辫,状如老鼠尾巴,因而叫“金钱鼠尾”。再配上唇边十多根胡须,大家想象一下,这能好看吗?完全一幅鼠须鼠尾的模样。

以中原文明数千年的审美观,再加上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广大明朝男子肯定无法接受将自己剃成个金钱鼠尾,女子也不能接受父亲、丈夫、兄弟或儿子变成怪模样。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相信没有一个明朝人愿意采用此发型。

但没办法,明朝灭亡了。满清入关后,统治者为了驯化明朝遗民,消弱汉人的反抗意志,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下达了剃发严令,给出了十日的期限,过期还没有剃发的一律斩首。

清廷将剃发视为百姓归顺的标志之一,要求是“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头发和头任选一样。

这激起了广大汉人的激烈反抗,尤其江南,爆发了极为惨烈的抵抗活动,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有点骨气的臣民们对此深恶痛绝,明末文献《思文大纪》中说“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为了保住头发,他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遗憾的是,虽然死了几十万人,在屠刀的威胁下,男子们的发型还是都成了难看的金钱鼠尾。

最可笑的是明末重臣兼名士钱谦益,还是东林党的领袖,清军没打到之前,就数他抗清意志最为坚定,但清军攻破南京后,他很快就跪了,名妓出身的爱妾柳如是约他一起跳水殉国,他说“水太冷,不能下”,成为笑柄。

这还不算,没过几天他说头皮有点痒,忽然出门而去,家人也不甚在意,以为他只是出去兜兜风散散心,谁知晚上回来的时候,钱谦益就按着满清的标准剃了发,一时名声尽毁。

不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清朝的发型也并不是一直保持着金钱鼠尾的样式。

清朝中期,大约从嘉庆初年开始,发型就变了,头顶留发的部位不改,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

到了清朝晚期,剃发的位置不断前移,留的头发也越来越多,占了全部头发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鼠尾”变“牛尾”,称为阴阳头,也就是众多影视剧里清朝人的发型。

这是一种不以满清统治者意志为转移的、没有人明确倡导的、全社会潜在的自然运动,可以说是一种大势。照此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将蓄留全部头发。这当然不是满清统治者愿意看到的,也意味着满清的控制力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种同化,汉文化实在太厉害,所有入主中原的王朝,管你是什么族,最后几乎都会被汉文化征服。

但没等到头发全部留住,改天换日的大变化就到来了,清朝灭亡,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留辫子的人,被进步人士所鄙视。

总的来说,清朝发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鼠尾巴变猪尾巴、猪尾巴变牛尾巴,头发越蓄越多,辫子越编越粗。

就算如此,也不能改变这样一个本质,剃发是满清对汉人精神压迫的一种方式,满清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来打击、摧毁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

这个目的暂时达成了,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金钱鼠尾、阴阳头什么的,必然成为历史糟粕,被人们所唾弃。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具体发型前半部是都剃光的,因为满族过去是游猎民族,额前不留发是为了避免骑马奔跑时头发会遮住了视线,后面留了一条辫子是为在野外露宿时可以当作枕头使用。

满人留发最出的原因可能与满人信奉的萨满教义有关系,萨满教主张崇拜万物,山川、河流、树木、花草、动物所有大自然中的一切萨满教都尊重它们,这叫:万物有灵。与现代观念里面我们推崇的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的观点很一致,可以说是保护生态的最早理念.. 至于到留发就更不用说了,萨满教对万物都那么虔诚地尊崇,对于祖先和上天给予自己的身体当然也是同样爱惜。

那么首先头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头发生长于头部因此满人认为不可剃发,当以好好保护。同时,满人还把留发当作是对祖先的尊重,如前所说身体是生身父母所赐,以留发这种方式来表达敬和孝。具体发型影视剧里表现的应该是正确的,前半部是都剃光的。

至于为什么要把前半部剃光,这里也有它的实用性,因为满族过去是游猎民族,额前不留发是为了避免骑马奔跑时头发会遮住了视线,后面留了一条辫子是为在野外露宿时可以当作枕头使用。萨满教认为头发既然是生在人的最顶部和天也就最接近,是人的灵魂所在之处,因此发辫更受到满人的重视,满人在额角用一条直线对齐两边后 把前面的头发剃掉,留下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这个习俗是沿袭满族先民"靺鞨"而来的。

清朝统治者规定:自布告下达后十天之内,各地人民一律剃发,凡是不剃的,迟疑的,甚至上表章请示保存明朝制度的,一律视为亡命草寇,杀无赦!清政府委派的江南地方官员,到处帖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布告,同时,派出八旗兵丁,带着剃头匠,挑着剃头担子,在大街小巷巡逻,一见到没有剃发的,就强行拉过来剃,稍一反抗,当场把头砍下来,挂在剃头担特制的竿子上。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朋友们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清朝男人留着非常古怪的发型,而且非常有特色。额头前面剃光光的,脑袋后面还留了一条长长的大辫子。而且清朝还规定:男子必须要剃发,不从者斩。其实清朝人最早留的不是这样的发型,在影视剧中不过是把清朝人进行了美化。那么,清朝人为什么要把前面头发剃掉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答疑解惑!

一,清朝人为什么要把前面头发剃掉,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脑袋前半部头发剃光,有它的实用价值;

清朝的统治者起源于建州女真族。他们过着渔猎生活,尤其是骑马打仗或打猎射箭的时候,如果前额有头发垂下来,就会阻挡视线,所以前额头发必须剃光。

还有女真人常年打猎,而动物身上的跳蚤和虱子很容易就跳到他们的头发上,使人难以忍受,因此剃掉前额头发是非常必要的。

再有,脑袋后面留了一条辫子,在野外露宿时可以当作枕头使用,十分方便适用。

第二,是为了纪念秃发束机能;

在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之前,女真族有一位叫做束机能的人,打起仗来异常勇猛,可以说是百战百胜。

他的头发就是天生的秃发,前额和两鬓没有头发,所以他就在脑袋后面编了一条大辫子,后世便称他为“秃发束机能”。

努尔哈赤为了要让大家继承他的勇猛,便命令全体将士效仿“秃发束机能”的发型,寓意就是:“清朝军队都是勇猛无敌的”。

第三,来自宗教文化传承;

女真族人信奉萨满教义,尊重并崇拜世间万物,保护大自然,爱护动植物,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

萨满教义认为,人体脑袋最中央的头顶心,最接近上天,这也是人类的灵魂所在。

而头顶心这个位置的头发,则是为了温暖自己的灵魂,所以十分珍贵。

所以,这条发辫也是特别珍贵。比如古代女真战士在战争中失去性命,即使尸体运不回来,辫子也一定要剪下来带回家。

二、清朝人发型的演变过程;

大家在电影和电视剧上看到的,清朝人从清初到清末都是一样的发辫,其实这是错误的,只是为了起到美化的效果才这样做,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颁布了“剃发易服”制度,就是所有汉人必须剃掉长发,梳起辫子,并穿着满族人的衣服。

关于剃发,多尔衮要求:“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据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鞑靼见闻》记载: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

就是脑门留一小撮头发,跟铜钱一般大小,然后梳一个又细又长的小辫儿,形状就像老鼠尾巴,这种发型叫做“金钱鼠尾”,而不留这种发型的汉人要被砍头。

到了清朝中期嘉庆年间,“金钱鼠尾”的发型就有些改变,头顶留发的面积已改为五个铜钱大小左右,留头发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了。

到了清朝晚期,就演变成我们在电视剧里面常看到的发型了:脑袋前面光光的,脑袋后面编起一条大辫子的发型了。

朋友们,通过我的讲解,大家是否都知道清朝人为什么要把脑袋前面的头发剃掉了吧!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把脑门剃光、后面一半梳起大辫子的所谓“阴阳头”是清王朝中后期才出现的男性发式,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差不多已经快到晚清时期了。因为国人照相始于晚清时期,所以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清朝男性的照片几乎一水儿都是这种“阴阳头”。所以,很多人便先入为主、“理所当然”地认为清朝男性都是这样一种发式。以至于绝大多数清宫戏里都采用了这种发式,上至清太祖努尔哈赤、下至宣统帝溥仪和他亲爹摄政王载沣,都一样……

其实,清王朝的男性发式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张清世宗雍正帝潜邸时期的画像,看一看清朝中期的男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发式。

细心的人想必都会发现,雍正帝盘在脑门上的辫子很细,并不是像现在清宫戏里的那种“牛尾辫”。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说是雍正帝心血来潮、自己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具有清王朝特色的杀马特”发型?非也非也,这就是清王朝中期男性最常见的发式之一。

清王朝男性发式的演变

在关外时期,满洲人对发式并没有一个明确规定,纯属个人喜好。你愿意留明朝人那样的长发也行、愿意剃光头也行,随便!但彼时的女真人、后来的满洲人大多喜欢留一种叫做“金钱鼠尾”的发式。“金钱鼠尾”,顾名思义,脑门上只留铜钱般大小的一块或几块头发,其余全不剃光,剩下的这一小撮或几小撮头发编成如同老鼠尾巴一般的细长发辫。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光秃秃的大脑门配上这样一种发式会是怎样一种酸爽的赶脚?

清王朝入关之初,对于发式并没有明确要求。早年间,朝堂之上,在旗的官员留着“金钱鼠尾”、不在旗的官员梳着明王朝式样的长发是非常常见的。后来,汉奸孙之獬为了讨好满洲主子,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了让汉民“剃发易服”的建议。自此,发式才算是与政治挂上了钩,于是便有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这里顺带说一说,清初“剃发易服”时,强制要求汉民剃的就是这种“金钱鼠尾”发式,知道为什么彼时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剃发了吧?换了是您,您愿意光秃秃的脑袋上挂根“老鼠尾巴”吗?

清王朝中期,随着统治阶层的不断汉化和“附庸风雅”在上流社会圈子里的大规模流行,“金钱鼠尾”显然有些太难看了,也不太符合满洲统治阶层新的审美了。于是,旗下之人纷纷对发式作出了改良,“金钱”逐渐变大了、“鼠尾”也慢慢变粗了……连满洲人都把发式改了,汉民自然跟着改,于是清王朝男性的发式变成了这样。

雍正帝正处于这个清王朝男性发式的过渡时期,因为生在帝王家、加之性格因素,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并没有“标新立异”,依然保留了传统的“金钱鼠尾”发式。但这并不代表雍正帝保守,保留传统发式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雍正帝即位之后,那可是“考斯普赖”的“忠粉”,不仅穿西洋服装画像,连在清王朝民间颇为禁忌的汉服也照穿不误,他的儿子清高宗乾隆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正是因为雍正帝和乾隆帝的这种态度,促进了新发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流行也未可知。

到清王朝中后期、尤其是晚清时期,男性的发式才逐步变成了人们常见的“阴阳头”。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甚至更久。所以,一些人说什么,满洲人早年间留辫子是为了在野外盘到头上当枕头简直是想当然!一根“老鼠尾巴”,怎么当枕头?

女真、满洲人为何要剃发

女真、满洲人虽然不是游牧民族,但也还算是具有一定游牧民族特征的定居渔猎民族。狩猎是早年间女真人、包括后来的满洲人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长发飘飘”显然是不适合骑马狩猎的,大风一起,头发散落满脸,还如何狩猎?因此,头发自然是越少越好!但光头似乎也太“有碍观瞻”了,搞得跟汉民族的和尚一般,好歹留点头发吧……于是,“金钱鼠尾”出现了,既没有剃光头,又最大限度地剃光了头发,一举两得。

当然,契丹、党项等中国东北部、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一直以来就就有秃发的习俗,如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时,还特别下旨、要求西夏全境男子限期秃发,违者严惩不贷!女真人、满洲人留“金钱鼠尾”可能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历史上契丹、党项等游牧民族的影响。

综上所述,“阴阳头”是清王朝中后期才出现的一种男性发式,并不是一直就有的东西,是清王朝统治阶层审美一步步汉化、又不得不与本民族历史、习俗妥协的产物。清王朝的男性发式一直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金钱鼠尾”到“阴阳头”,其间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诸君,千万不要被清宫戏给骗了,“四爷”其实应该长这样……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看过清宫剧的人都被里面的“阿哥头”辣过眼睛,甚至于现代人开玩笑调侃脱发都会说:你看你这发型,在以前绝对是个王爷!那么,有人可能会问,这么丑的发型,清朝人为何还要选呢?

清朝男人留这个发型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为了日常方便行动。清朝皇室乃是满人,而满人前身则是女真人。以游猎为主的女真人,之所以会留小辫子,是为了在打猎的时候方便行动。

其次、与信仰有关。信仰萨满教的女真人认为,头顶是距离上天最近的位置,留点头发盖住,也是为了保护它。

清朝发型的演变

其实,所谓的“阿哥头”,也叫“阴阳头”。也就是说脑袋上留头发的地方和没留头发的地方,大概所占的面积是差不多的,看起来有些像太极八卦那个图形,所以也叫阴阳头。

像什么《宫》、《甄嬛传》等诸多电视剧里,清朝人无论什么时期都是这个发型。而事实上呢?这个造型其实是清朝晚期才出现的,清朝早并不是这样的发型,所以电视剧有时候拍得也很扯淡。

清朝早期,如皇太极、康熙、雍正时期,留的是铜钱头,也就是所说的金钱鼠尾辫。那时候,满人头上所留的那个小辫子,大小跟一枚铜钱差不多,而辫子粗细程度看着和老鼠尾巴相似。

满人之所以会有这个发型,还得从满人的前身女真人身上说起。在努尔哈赤时期,女真族男人还是以狩猎为主。所以,发型的特点之一就是要简便。

在头顶上留个小辫子,既可以保护住头顶那个主要位置,又可以方便打猎时不被头发影响视线。不过,那时候女真族男人头上的发量虽少,但是爱美的心却还是有的。

他们会在头发里插入金银珠玉等修饰物,或者是在耳朵上带上个性又好看的大耳环。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虽说有些中二气息,但是总体造型还是不错的。

当然,那时候剃头留的就是金钱鼠尾辫。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男人头上的发量也就越来越多了。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已经有巴掌那么大,而编起来的辫子也快和牛尾巴差不多粗了。

到了清朝晚期的时候,就逐渐成了大家现在所看到的阴阳头了。清朝男人发型的变化,其实也恰恰反应了清朝统治者思想的变化。他们逐渐开始汉化,向汉人的习俗靠拢。

发型所代表的的历史意义

对于现代人来说,头上有没有头发的意义主要在于美丑,为了拥有一头浓密的头发,花大价钱植发的人大有所在。不过,头发少、甚至于光头的人,也不在少数。

虽然头皮裸露在外会有些凉,但是看习惯了也就那样,大家也不会把发型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但是,这在古代可就不一样了。对于古人来说,被迫剃头的痛苦,不亚于当年的韩信钻裤裆。

比如当初为了体现满人对于领土的绝对主导权,皇太极就曾经下令:于城上遍谕官军百姓,俱令剃发。有时候,为了达到镇压百姓的目的,满人还会下令处死那些顽固抵抗的不剃发者。

这可真应了一句话: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对于汉人来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轻易损害?因此,那时候为了保护头发而死在满人刀下的百姓,还真不在少数。

在满人残酷的镇压下,大多数汉人还是走上了被迫剃头的道路。所以,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太平天国的人就都是一头浓密的头发。因为他们首先要从形象上,区分自己和满人。

也就是说,有没有头发、留什么发型,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个人形象的问题了,它更多的表现出了一个人的气节、尊严以及民族信仰等,这对于古人来说,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况且,历史上拒绝剃头以表决心的事情,并非仅仅是发生在清朝时候。当初金人攻下北宋以后,就强行要求宋朝皇室和官员剃头以表臣服之心。

有些有骨气、有气节的大臣,宁愿被流放、宁愿被处以极刑,也坚决不剪掉自己的头发,这等决心和魄力,已经不单单是个人问题了,它已经扩散到了民族凝聚力上面。

只可惜,北宋统治者并没这样的勇气,这也导致了北宋王室的悲剧。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头发或者说是发型的看重。对于古人来说,头发关系到的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和尊严。

要知道“头可断发型不可乱”这样一句话对于古人来说,那可绝不是一句戏言,很多勇士们宁愿用生命去捍卫这句话也不会轻易剪去自己的头发。

结语

如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句话,很多人估计会觉得:那些人好傻,头发丢了再长就行了,哪里就比生命还重要了?如果要是这样去看待这个问题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毕竟,站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型保住与否,关系到的其实就是民族大义。我们可以不理解古人的这种选择,但是我们不能去否定一个时代的气节问题。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与其说他们在维护自己的发型,不如说他们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己国家的尊严。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头发都保不住的话,又谈何保护父母、保护自己的国家呢?所以,他们誓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

当然了,对于现代人来说,头发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网上经常有人说这样一句话:光头,最是考验一个人的颜值。毕竟一头乌黑的头发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颜值,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比如,脱发、头发发黄和分叉等,这后面可能还会隐藏着一些身体病变。所以,日常养护头发、保护自己的发型,也不是没有作用的。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这个发型源自多尔衮的“剃发令”。

我国古代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集体性的发型上的变改,这种变改,在以往反而是只会发生在游牧民族身上,譬如著名的西夏,就曾在留长发和剃光头之间犹豫,前者是“汉化”,后者则是“胡化”。

可清朝了得,先是削弱大明,明政府内外交困,却是先被李自成打开了北京城们,大明就此灭亡,世人以为江山又再将姓李的时候,满清却是通过吴三桂的配合入关了,山海关之战大顺兵败,李自成逃跑,华夏陷落。

说“华夏陷落”,这是不为过的,多尔衮是当时大清的实际掌权者,他入关之后,文治武功不搞,首先要贯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全中原人民“剃发”,时间是“十日之内”,剃的什么发?

时人雅称为“满头”,俗称为“金钱鼠尾”。

金钱鼠尾,这种发型有着自己的跟脚,原型是游牧民族、渔牧民族的“辫发”,而辫发再往前追溯,匈奴时期这种发型都大量存在了,游牧民族留这种发型,一是为了方便骑射,不碍事,二是这辈子都不用洗头,节约水源。

满族入关前,被称为“建州女真”,他们的主要发型就是“辫发”,但关于努尔哈赤这种统治阶层留不留辫发,这已经很难考究了,可以确定的是,多尔衮是想以“礼仪文化”的角度,来击溃中原人的骄傲心理。

所以当时的朝鲜、日本等接受过中原文化传承熏陶的国度都说,“华夏陷落”,这个原因也是后来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不愿意承认大清是“正统政府”的根本原因。

题外话不多说,再回到“剃发令”。

其实对于中原人而言,一不骑马,二经常洗澡,剃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最重要的是,现如今看到的古装剧,那些个“辫发”,其实是“牛尾辫”,而最早的辫发,乃是“鼠尾辫”,牛与鼠的区别自然不用说了,早些时候,汉人更加憋屈。

汉族有礼法,有礼仪,辫发对女性没有太多的强制要求,但对于中原礼法的主体:男性,却是伤害极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特别是“首发”,乃是一身毛发之首,落发则等于落首,这句话不是夸张的,古人一直保持着“冠礼”的传统,一旦到了年龄,就要净发戴冠,意味着成年,可发都被剃了,只留下了一根丑陋的辫子,这到底算是什么?

因此有人就开始反抗了,汉人贵族也有,平民更多,纷纷以性命抵抗,改朝换代他们可以忍气吞声,但是从内心里洗去中华的颜色,却是忍无可忍,可惜的是,汉人反抗的力量实在太弱,一次次被镇压,一次次向现实低头,剃发令最终还是实行了。

有的人不实行,其本身不仅被处死,家里的人还要被牵连,地方政府官员立马被革职,这种压力四面八方,为了生存,世人无法,第一次剃发还不要紧,等头发长了,还要保持发型,这等于是一次次地“丢礼弃法”。

可时人的一些汉人官员却是说:

“这头发剃了,不用剪也是好事”

正如前文所说,最开始是“金钱鼠尾”辫,辫子很细,就像一根小绳子。

这个发型,是综合满洲和蒙古的发型而来的。

元代皇帝的发型辫子极多,多而细,而满族却是效仿金朝,徒留后脑勺的一片头发,如此一来,两者可以互相印证,最终结合出了普及全民的发型,仅留下“一铜钱”面积大的头发,然后把这缕头发,再卷绕成辫,这便是“清朝辫发”的第一形态。

按照直观角度来说,第一形态的“金钱鼠辫发”,其实也算是“秃头”的一种,但说是完全秃,那又不行,如果是真的完全秃,也是要被砍头的,理由无他,完全秃头,是党项族的作风,清朝统治者不允许。

辫发在女真民族内的起源历史也是不可考,但可以追溯的是,在金朝时期,金朝统治者也曾做过这样的事情,让汉人开始剃“辫发”,只是强制性不高,而且金朝所占有的中原地区并不是全部,这件事不了了之。

当年金朝“掀起”这件事,根源在于金世宗。

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因为他不敌视汉文化,但是没有和北魏孝文帝一样完全汉化,保留了很高的民族自主性,譬如保留女真的“发型”这件事,就让他在位期间受到了女真人的绝对拥护。

所以多尔衮这个政策,其实是有些“效仿”金世宗的。

因为大清在很多方面都在汉化,可是绝对的汉化,只会让清朝失去主动权,在继承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大明的皇权后,这件事情无法避免的被推动,比起金世宗时遇到的问题,清朝剃发令,其实是“国本之争”。

这个根本,掌握在汉人手中还是在满人手中,就看这个政策。

站在汉民族的角度来讲,剃发令是对汉民族骨子里的“礼法”最深侵略的一次,其实剃发令一出,清朝遭到的反抗,比之前的明朝更甚,只是因为满清入关造成的“灾难”凶名在外,终究还是暴力压制了骨气,汉人纷纷剃发。

此事一成,上至大清朝廷,下至民间百姓,汉人始终“抬不起头”,大清朝廷的汉人官员亦是战战兢兢过日子,没有太强大的话语权,如此一来,大清的过度阶段非常快,所以多尔衮的剃发令,也是多尔衮被尊为“清成宗”的一大根源之一。

再随着清朝的发展,满汉文化交融甚深,“金钱鼠”辫发开始改变,变成了“蛇辫”,从鼠尾到蛇尾,这个变化就是“从细到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乃是文化内核和主体的改变,大清满族这种“侵略性”弱了,虽然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存在着。

而蛇尾辫发还不是终点,清朝发展到后期,“牛尾辫”开始出现了,这种辫发其实已经朝着汉人原本的发型恢复了,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一是大清受到列强侵略,国内太平天国席卷,文化纷乱,且控制力下降了。

第二一来,那就是“西方文化”的汇入,让“辫发”开始了多元化发展,其实当时很多外国人来到大清,也剪了类似于辫发一样的头发,但不是传统的辫发,乃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发型,剪这样的发型,动机是完全“开放”状态的,而不是被大清统治者逼迫的。

牛尾辫在世界融会贯通之际,成为了“中国人”的一大特征,但在西方文明了解到大清设计出“辫发”的因由后,纷纷又对大清的“中央皇权”制度诟病,被认为这是对汉文化、中华文化的最大侮辱,其中表现最强烈的人,就是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强大起来的日本。

在清朝被颠覆后,剃发令被禁止,剃发这个生意一时之间被“扫荡一空”,剪头发的老手们都失业了,中华人纷纷都对这种压抑已久的发型表现出了鄙夷态度,不过也还是有“习惯”了辫发的人,不舍得剪去辫子,还要留着。

再到新文化、新时代的进步,汉民族以往的长发却是已经不见了,渐渐被“短发”代替,短发和“辫发”的本质是一样的,为了更方便日常的活动,而时代的快车道,已经完全把过去的文化甩在了身后。

清朝统治者当年为了从内心、文化的深层次打击、统治汉人,虽然实现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可最后也是被时代抹去,而真正让汉族的“发饰”一去不复返的,乃是那无情的时光岁月。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