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霍去病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李敢是飞将军李广的小儿子,李氏家族一直就是秦末汉朝时的大家族,李广的先祖是秦始皇手下大将李信,李信曾经在破燕国太子丹,但在攻楚战争中被项燕击败。
而飞将军李广更是三朝元老,成名于汉文帝时期,经历汉景帝,再到汉武帝,李广以勇猛刚烈著称,虽然数有战功,但功劳都不大,在文、景、武三朝一直不温不火。一直没有被封侯,所谓的李广难封也就是指这个了。
而李敢的死就与他父亲李广有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出大漠远征匈奴本部,原本汉武帝计划的出兵将领中没有李广,一是李广年龄大了,二是李广多次参战,都没有战功,并且运气还不好。
李广几次请求汉武帝同意自已参战,汉武帝起初以他年老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广再三请求,最终同意他出任前将军,也就是这一次出征,成了李广人生最后一次出征。
当时大将军卫青率前将军李广、校尉公孙敖、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迎战匈奴,卫青命令李广和赵食其沿东路迂回包抄,自已率领主力迎击匈奴单于。而霍去病则率领另一支军队独自出战,当时的李敢是霍去病手下校尉。
当时的李广想任前锋率军迎战匈奴单于,但是卫青不肯,一是汉武帝有交待不能让李广担任前锋或主力,二是李广当时年龄已经很大了,在卫青的强制命令下,李广不情愿的去包抄了。
卫青主力最终击败了匈奴单于,匈奴单于率领溃兵从西北逃走,而负责包抄的李广和赵食其因为迷路,没有遇到匈奴单于,自然也就没有完成合围匈奴单于的任务,让匈奴单于逃走。
此战结束后,卫青需要了解此战的全部情况,写报告上交汉武帝,因此派人召李广来府上询问迷路情况,并受审对质,李广原本心中就不爽,他想当前锋,卫青不肯,憋着一肚子火,现在又无功而返,还要受审对质,李广一下子不理智了。
李广对着他手下的将士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匈奴单于的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又迷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现在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
李广就这样自杀了。
可惜了飞将军一世英名,到头来竟然落得个自杀的结果,这事不久后就传到了李广的儿子李敢耳中。
也许是继承了李家刚烈的性格,李敢得知自已的父亲之死与大将军卫青有关后,趁着一次机会,打伤了卫青,卫青不想将此事闹大,因此不计前嫌,隐瞒了下来。
卫青隐瞒下来后,结果这事不知道怎么就被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又是李敢的上司,同时又是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当时又受汉武帝宠信,于是霍去病为了给自已舅舅卫青报仇,在一次甘泉宫的打猎中,霍去病放暗箭射死了李敢。
当时的霍去病是大司马、骠骑将军,李敢只是霍去病手下的校尉,这种私自杀害手下将领的行为,在当时可算是大罪,但是因为汉武帝非常宠信霍去病,而霍去病每次征战匈奴都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因此汉武帝干预了并隐瞒了这件事。
汉武帝以李敢是被鹿撞死为名,为霍去病开脱,这事由于皇帝发话了,谁也不敢追究,因此霍去病杀了李敢这事,没有任何责任,官照当,匈奴照打。
要知道当时的西汉可是治制社会,汉承秦制,汉武帝此举等于是干预司法,但没办法,谁叫霍去病是天才呢?汉武帝实在是太溺爱霍去病了。
这事过了1年后,霍去病就死了。怎么死的?应该是病死的。什么病?不知道。
其实有一点很明确,霍去病之所以取名叫霍去病,你没有想过为什么?去病,去病,肯定是霍去病生病的太多了,所以才要叫去病,也就是说霍去病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再加上长年累月高强度的战争,长途跋涉,风餐雨露,身体吃不消,结果24岁就病死了。
为什么说霍去病射杀李敢付出了生命代价呢?这是因为如果杀害将领一定责任也不用负,而且受到皇帝庇护的话,年轻的霍去病会越来越骄纵,越来越跋扈,霍去病不是是卫青,也与卫青的性格相差很大。
霍去病性格张扬,卫青性格低调,霍去病行事高调,卫青行事低调,霍去病大大咧咧,卫青小心谨慎,而要想毁灭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纵他,汉武帝的庇护,其实就是一种放纵,按现在的说法是溺爱。
24岁的年轻人就已经是大司马、骠骑将军了,前途无量,再加上皇帝的宠信,如果霍去病没有病死,一个24岁的年轻人势必更加嚣张跋扈,就会犯下更大的错误,最终也会把自已害死。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霍去病杀了李广唯一剩存的儿子李敢,第二年他病死了,死的很蹊跷,对于他的死,两千多年来争议不断,据说在漠北之战中,他是喝了病死的牛羊污染的生水,得了瘟疫而死的。霍去病去世时年仅23岁,“绝无后”。
“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褚少孙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补记。
这是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在临终前上书汉宣帝刘询的奏折。
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广的儿子李敢?这要从飞将军李广之死说起。
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挥师漠北。他支出10万大军,让卫青、霍去病率领直插匈奴本部,霍去病率领5万军,李敢为校尉。但是汉武帝并没有让李广去。
作为秦朝大将李信后代的李广,坚决要争取参加这场战斗的机会。
李广有勇有谋,擅长骑射,自认为是匈奴骑兵的克星。他多次打击匈奴,曾率几千骑兵就击退了十几万匈奴大军,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
匈奴骑兵大举入侵上郡时,汉景帝派近侍宦官跟李广去视察。宦官带着几十名骑兵遇到3名匈奴人,几十名骑兵被射杀全军覆没,宦官也身受重伤。宦官跑到李广面前诉说情况,李广根据经验分析,这三人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带着百名骑兵去追,为死去的士兵们报仇,他亲手射死两个,活捉一个。可就在返回时突遇上千匈奴骑兵,被匈奴兵误认为是诱敌骑兵。李广的手下有些恐慌,李广十分冷静,反对逃跑,敌众我寡,逃跑肯定会败亡。他下令让手下到距离匈奴军队二里的地方,解下马鞍休息来误导匈奴兵,让匈奴兵认为是大军压境。果然匈奴畏惧不敢进前,当匈奴的白马将军前去侦查时,也被李广射杀。上千匈奴骑兵吓得半死,在夜半时分,偷偷撤离了。匈奴便将李广称作飞将军,很长时间不敢南下。
还有一次,李广从雁门出击匈奴敌众他寡被活捉。匈奴把他放置在两匹马的中间的网上,李广躺在网上闭目养神寻找脱身的时机。
大约走了十多里,早瞄上了旁边一个匈奴骑兵骑的好马,李广假装死去。趁匈奴兵查看时,一跃飞上马背,狂奔数十里,数百名匈奴骑兵也未追赶上,李广顺利与所属部下会合。李广单枪匹马所向披靡从众多匈奴兵中冲出脱身也算够厉害的了。
有勇有谋的李广,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被封侯,最感兴趣的事就是攻打匈奴,一提起打匈奴,他立刻像打了鸡血般精神抖擞。李广曾对星象家王朔说过: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记》
当汉武帝倾举国之力发动漠北之战时,李广已经60多岁了,在古代算是老寿星级别了,若不参加这次大战斗,就更没有封侯的机会了,对李广这将是终身遗憾,他还指望这一战能实现封侯的目标呢。可是这次打漠北,李广连个候补人员也没捞上。
他那个憋屈就别提了,但他不放弃,“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地飞将李广进宫多次向汉武帝请求随行。汉武帝看着他那张布满皱纹的面孔怎么也不答应,后来李广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好事多磨,汉武帝就点头同意了,让他出任前将军。
可是,汉武帝却秘见卫青说,“李老头太老了,运气又不好,不能让这个不祥之人直接去和单于拼杀,别让他耽误我们活捉单于的大事”。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史记•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九》)
卫青听后,拍胸脯保证,“放心吧陛下,我有招支开他”。
汉军出塞后,卫青活捉了一个匈奴兵,知道了单于的驻地,他带精兵直奔单于而去,临行前却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绕开单于,去缺乏水草的地方,然后迂回包抄摧毁单于主力。
李广一听,有些不满,直接找到卫青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您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几天是一场灭匈大战,机会难得,我愿做前锋,先与单于决战。”
卫青咬紧牙关不同意,他却让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的公孙敖跟自己去活捉单于。李广气的脸都变成猪肝色,觉得很失面子,也很失望。但他依旧不放弃。他要求卫青改调令,还是被卫青坚决拒绝:
卫青对他下行军文书曰:“速去右将军部队,照文书办。”
李广又气又恼,长叹一声不辞而别。他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绕啊绕,结果犯了路痴,不知画了多少圈圈。卫青在前线与单于斗的正欢,谁知道狡猾的单于脱逃了,卫青连他根头发也没抓住,只希望李广能突然出现,截住单于。但终究让他失望了,李广没能及时在约定地点和卫青会和,他还在画圈圈。最终导致单于彻底逃跑了,没有完成汉武帝活捉单于的计划。
卫青率军往南追击匈奴,当渡过沙漠时,才碰见李广与赵食其的军队。他送上干粮和酒带来安慰,目的就是想了解李广迷路的情况,好给汉武帝写战后汇报。
李广硬着脖子没理他。
卫青就令李广的幕府人员去受审对质,做笔录上报。
素爱部将的李广气呼呼地说:“这与校尉们何干?都怪我迷路,就让我去受审吧。”
又说:“我和匈奴作战达70余次,好不容易有机会对抗单于,可是大将军把我支走绕远路,还迷了路!天意如此,我活了60多年,从没这么窝囊过,怎么能让那群刀笔吏污辱。”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说完,带着满腔的羞愧气愤加绝望,拔刀自刎了。司马迁对此感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军中哭声一片,听闻的百姓也纷纷落泪。
李广的儿子李敢,听闻事件始末,血气上涌,“若不是卫青任意调离我老爹,怎能有我老爹晚节不保,自杀身亡的惨剧!”,一万个复仇决心在胸中回荡:“老爹本有三个儿子,大哥李当户,二哥李椒都死了,唯剩我这一个儿子,杀父之仇就有我来报了!”
当时李敢的上司是霍去病,李敢爵位关内侯。霍去病是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卫少儿的儿子,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卫子夫的弟弟。
为报仇李敢就寻了个机会去刺杀卫青,刺杀没成功,只是刺伤了卫青。大概李敢在很大程度上是畏惧卫青背后的靠山吧,对此,司马迁发出感叹: “李氏陵迟衰微矣”——李家真是后继无人,怪不得会败落衰微啊!
卫青对李广有亏欠之心,又向来对人宽宏大量,就瞒下了自己被刺的事。但是卫青的外甥,血气方刚的霍去病却无法忍受。霍去病是被他的单亲妈妈卫少儿带大的,他的父亲霍仲孺抛弃他们母子另娶妻生子了,生了霍光。霍去病能有今天,主要是靠着他的舅舅卫青和姨夫刘彻的栽培,舅舅如父,他怎能让部属殴打自己的舅舅。
一年后(前118年),在甘泉宫狩猎时,霍去病在众目睽睽之下射死了李敢。
霍去病向汉武帝请罪。汉武帝就让可爱的小鹿背了锅,他对外声称“李敢狩猎时被鹿撞死”。
“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史记•卷一百九•列传第四十九》)
有人看到这忍不住大跌眼镜:
汉武帝怎么会说谎包庇霍去病呢?
原来,1、当时卫、霍两家是汉武帝的大红人,受宠程度超过任何大臣,汉武帝怎会为了李敢去处理霍去病?再说霍去病杀死李敢后就连忙向汉武帝请罪了,若真要论起李敢的杀父仇人,还得追根到汉武帝身上。
换言之,李敢为了报仇藐视了朝廷, 汉武帝如果真追究李敢的话,定个攻击上司罪或者谋反罪,李敢也是得掉脑袋。再说李广是自杀,李广虽对卫青有怨言,并没有上升到仇恨卫青的地步。
2,如果说报仇的话,血亲复仇在西汉多了去了。杀父之仇焉能不报?参考《春秋公羊传》,可知上下都支持 “有仇必报”。再看(《礼记•檀弓上第三》):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意思是,杀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哪怕在大街上遇到仇人,也要奋力杀之,做不到就没人味。
所以说,报血亲之仇在当时那个年代有舆论支持,大众支持,是符合道德标准的。李敢为父报仇和霍去病为舅报仇都是合理的。汉武帝自然可正大光明包庇霍去病。
这样的事例可参见东汉的赵娥孝女、西汉的淮南王刘长等。
霍去病射杀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霍去病杀了李敢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他虽然在李敢死后一年就死了,看似有某种巧合,其实这是正常的。
霍去病长年累月在外征战,透支了身体。18岁时霍去病就被武帝任命为剽姚校尉,跟着卫青抗击匈奴。他年轻气盛有着永不服输的劲头,和卫青一样善于长途奔袭、乐于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为了追击匈奴常常昼夜在马背上急行军上千里,很难按时吃饭。就拿漠北之战来说,霍去病一马当先,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把匈奴赶到狼居胥山与姑衍山。
长年累月的出征导致他身体劳累过度,加上环境的艰苦最终病死,实际上他属于自然死亡。如果他死于阴谋的话,司马迁对这位大英雄的死会有详细记载的,而不是只通过霍光的上书得出“病死”二字。
而传说霍去病喝生水染瘟疫不可信。
霍去病去世是在漠北之战后的两年,如果说是得了瘟疫的话,不科学。瘟疫感染会间隔两年再爆发?再说那么多将士喝感染的水,如果有感染,古代医疗条件落后,不得死大批将士吗?
对霍去病的死汉武帝很悲伤,对其风光大葬,陪葬茂陵,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还把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形状,纪念他攻克匈奴的奇功,让匈奴留下“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叹息。唐德宗时追封霍去病为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到了宋徽宗时将他配享汉武帝庙廷。
对于李广、李敢,后世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佩服他们的勇谋,追认他们为自己的先祖。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元狩四年,李广父子分别跟随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漠北,力求抓住汉匈最大的一次战役,获得战功,以此军功封侯。
此战中儿子李敢,因为年少勇猛,跟随霍去病突袭左贤王部,夺得左贤王鼓旗,并且斩首也较多。因此战功,虽然没有被封列侯,被封为较低一等的关内侯,但是未来再立战功,加封列侯还是可以期待的。
相比于儿子,作为老父亲的李广就比较不走运了。史书虽然没有记载李广的出生日期,但是他在公元前166年就开始从军作战了,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已经是差不多七旬的老人了。
因为李广年纪较大,所以战前派遣将领的时候,汉武帝就没考虑他,但是李广不同意,多次请求汉武帝派他出征,还请求获得前锋的位置。
汉武帝抹不开老将的面子,只得答应了,但是在临出发前告诉卫青,老将军年纪大了,而且运气有点背,到打大战的时候,尽量把他调开,卫青给了汉武帝一个明白的眼神。
卫青分兵迂回,李广迷路自杀卫青领兵出定襄后,进入大漠后,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了匈奴单于的位置。卫青对军队的部署做出改变,命令李广和赵食其率领本部兵马从东侧迂回,包抄匈奴单于,以求全歼匈奴主力,擒获单于。
其实卫青这样的部署,要说私心,感觉没多大,一则这样的部署可以从侧翼包抄匈奴,是卫青惯用的战术,可以获得最大的战果。
二则这样的分兵,其实是加大了本部大军面对匈奴主力的压力,如果不分兵的话卫青军和匈奴大军兵力大体相当,分兵减少了正面对敌的兵力,压力会增加很多。
但是这样的话一旦正面扛住压力,侧翼的包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战果,成为大获全胜的关键。更有可能伊稚斜会一头撞进侧翼大军的怀里去,这是相当于给了李广一个大功的机会。
当然卫青并非没有私心的,他也是听进去了武帝的话,担心李广把霉运带到了主力大军中,所以让他去侧翼,至少不会影响正面战局。
但是对于卫青的布局,李广虽有名将之名,但无名将之实,看不透战术的精妙。以为卫青想支开他,心里带着不情不愿的怨气出发了。
心里越是不舒服,干活就越是糟糕,李广又是扫把星附体,居然给迷路了,没能与大军会合合围单于主力,伊稚斜逃跑也没有堵截住。而且这俩货带兵转一圈转回到漠南去了,你好歹在漠北溜达一圈捡个漏啥的,指不定捞到啥呢,就给跑回去了,咋想的都是。
卫青班师到漠南遇上李广和赵食其部,就派人到李广营里询问,了解一下未与大军会合的情况,毕竟作为主将是要向皇帝汇报的。李广心里有怨气,认为他的失败是卫青派他分兵造成的,所以不回复询问的人。
卫青着急了解情况,就下令把李广幕府的人叫过去问话,李广一下子受不了了,就说自己亲自去大将军营寨解释。到了大将军营寨对部下说,自己打了一辈子仗,最后被大将军派他迂回绕远路,导致迷路了,一辈子的名声毁了,不愿受辱,便自杀了。
李敢向卫青寻仇,霍去病泄愤射杀李敢两路大军都班师回朝后,不久李广的小儿子李敢,得知自己父亲的死和卫青有关系。趁卫青外出的时候,打伤了卫青,当时卫青对李广的死心里也有愧疚,就没有追究李敢的责任,希望此时淡化处理,不要声张。
但是很不巧,没多久李敢因私愤大伤卫青的事情就被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从小就是母亲和舅舅等人带大的,后来获得汉武帝的青睐和培养。所以对卫青的感情特别深厚,得知李敢打伤舅舅后,就准备寻机收拾李敢。
没过多久,汉武帝召集将领们一起去雍州,到甘泉宫进行狩猎,随行的就有霍去病和李敢。这下被霍去病逮着机会了,看到李敢后,一时间怒火上头,一箭就把李敢给射杀了。
霍去病为什么敢杀李敢首先在霍去病的成长过程中,卫青基本担当了父亲的角色,悉心培养霍去病长大。因为卫青也是私生子,知道回到父亲家里,会受到什么欺负。
就把霍去病留在自己和姐姐身边抚养,霍去病和亲生父亲霍仲孺相认时,已经被封为骠骑将军了。所以说霍去病在心里,抚养自己长大的舅舅感情是很深厚的,卫青被伤,如同自己受辱一样,甚至还更强烈,这是他震怒想杀李敢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在这个事件中,李敢有罪在先,他当街打伤当朝大司马大将军,已经是以下犯上的大罪了。霍去病心里有准备,在这次事件的引发上,自己是占理的,李敢是挟私报复,我这是报仇雪恨。
最后就是他依仗汉武帝的宠信,霍去病的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一个是舅舅卫青,另一个就是姨父汉武帝,他是两人共同培养的千古奇才。他相信只要他的理由说得过去,皇帝就不会太难为他,更不会杀他。
霍去病因此付出了什么代价呢?霍去病射杀李敢后,汉武帝为了保护霍去病,不让他在长安待了,将他派往朔方驻守。希望以时间和战功来淡化这件事的影响,毕竟李广家族作为传统将门,影响力不容小觑。
霍去病到朔方后,不到两年时间,在元狩六年突然病逝,对整个汉朝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关于霍去病的死,一种说法是漠北之战喝了不干净的水,引发的后遗症,导致英年早逝。
第二种阴谋论,认为是汉武帝导演的结果,汉武帝担心卫霍家族势力太大,尾大不掉,所以对霍去病下手了。但是这种说法太不切实际了,都是卸磨杀驴,霍去病死时,汉武帝正计划发动再次对匈奴作战,而霍去病正是此战的主将,这磨还没卸了,怎么杀驴了,汉武帝还不至于这么蠢吧!
从后来霍光上书想让霍山过寄到霍去病门下,提到霍去病是病死的,可以肯定霍去病是因病去世的。说漠北之战喝了沾有瘟疫的水,导致发病去世,有可能,但是不太大。
因为霍去病去世是在战后两年,这个瘟疫的潜伏期有点不科学。而且霍去病都喝了不干净的水,带去的将士更是没少喝,因此引发的病症可能涉及数万人,这在当时可是大事件,史书并未记载,爆发的可能性不太大。
霍去病的病,最有可能是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对外作战,而他的作战又是轻骑突进,因敌就食,这就造成长期的生活不规律,身体再强壮的人都扛不住。
原本可以在长安进行一段时间的休养,但是因为李敢事件,被迫去了朔方前线,失去休养的机会,最终导致积劳成疾,未能及时治疗最后病逝。
所以说因为射杀李敢霍去病付出了什么代价,那无疑是自己的生命,虽然汉武帝没有因此事杀他。但是失去了休养和长安更好的医疗条件,导致自己的病症不治身亡。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公元前118年,21岁的霍去病陪姨父汉武帝打猎。没想到他突然拉弓,对着李广的儿子李敢就是一箭,李敢当即死亡。汉武帝说:“他是被鹿角撞死的。”
这场射杀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此时的霍去病年纪虽轻,却已经战功赫赫,被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
李敢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的第三个儿子,曾经跟着霍去病征讨匈奴,战绩出色,被封为关内侯。
这样两个前途似锦的大好青年,为什么斗得你死我活?汉武帝为什么又公然说假话帮助霍去病呢?
一切都要从公元前119年那场漠北之战说起。
一、漠北之战,不服老的李广迷路自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首千古闻名的诗句中的“飞将”就是将军李广。
李广于汉文帝在位期间从军,历经汉景帝、汉武帝两朝。一生和匈奴进行过大大小小七十多次战斗,立下了辉煌的战功,连匈奴单于也十分敬畏他的威名。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统帅大军出征漠北,一同出征的还有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和李敢。
将军李广找到汉武帝,想要一起出战,并要求做前锋。
可是当时李广已经年近70岁。汉武帝考虑到他年纪太大,因此拒绝了他的请求。
李广却不服老,一再找汉武帝,强烈要求出征。
这么积极的一个老将,汉武帝实在不好意思扫了他的面子,只好答应了李广的请求。
不过,汉武帝暗中叮嘱卫青,要多照顾李广。也担心李广年龄大了,运气不好。因此遇到大战时,尽量不要让他跟匈奴正面冲突。
卫青明白汉武帝的心思,就这样带着李广、霍去病、李敢一起去了漠北。
他们没想到的是,三个人的命运就在这一次出征的时候悄悄发生了转变。而卫氏一族也因此大受挫折,从如日中天的盛景渐渐凋败。
汉军出塞后,卫青派人刺探到匈奴单于的位置,准备自己带领精兵正面痛击单于。他命令李广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侧面包抄单于。
李广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大将军命令我从东路出兵不合理,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战。”
卫青想起汉武帝的叮嘱,李广年老,恐不敌单于,容易影响士气,于是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李广心里非常生气,可是又不能不遵守军令,他没有跟卫青告辞就启程出发了。
不知道是李广太过气愤而糊涂了,还是山路太复杂,他竟然迷路了。
这边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趁乱逃跑。那边李广绕来绕去,错过了围追堵截单于的机会。
直到卫青南行度过沙漠,才遇到李广的军队。
卫青想要向汉武帝汇报军情,详细询问李广迷路的情况,李广竟然不搭理他。
卫青只好派下属去找李广的下属调查情况,李广说:“校尉们是无罪的,是我迷了路,我会向大将军交代的。”
当他到了大将军府,越想越觉得窝囊。他对下属说:“我从少年起就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随大将军出征单于,如果不是大将军调我的部队走那些弯弯绕绕的远路,我怎么会迷路?这就是天意。我已经60多岁,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侮辱了。”
说完,他就拔刀自刎了。
李广年轻时威名赫赫,老了却有点糊涂。如果他能够接受自己已经衰老的现实,或者能够听命于上司,根本不至于落到这个地步。
卫青虽然没有如他的意,让他正面与匈奴交锋。却也不是没有给他机会。李广如果能够执行好从东面包抄堵截的任务,也有亲手抓住单于的机会。
无奈李广既不服气年轻一辈的指挥,又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实在是英雄末路,让人唏嘘。
李广平时对士兵非常爱护,在老百姓中也盛名已久。因此他死的时候,举国上下,无不为他默哀悲悼。
司马迁:“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二、李敢为父报仇,当街殴打卫青漠北之战中,李敢是霍去病的下属,任职校尉。
他作战英勇,夺了左贤王鼓旗,斩首众多匈奴士兵,也得到了汉武帝的嘉奖。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
父亲李广的死亡,让李敢悲痛难抑。
李敢本有两个哥哥,可惜大哥李当户早死,二哥李椒也与父亲同年去世。李广家的支撑门户的男人只剩下李敢。
李敢听说父亲的死讯,认为是卫青故意找李广的麻烦,造成李广出战不利,因而身死。
因此,他把父亲的死因归咎于卫青,自己这个唯一当家的男人应当为父亲报仇出气。
于是,李敢趁卫青外出之际,出其不意打伤了卫青。
其实以卫青的本事,如果不是卫青故意承让,李敢想打伤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卫青对李广的死本来就心有内疚,虽然他本意并不是要为难李广,也完全没有要逼死李广的意思。可是,李广的身死和死前的责备,还是给了卫青不小的压力。
而且此事不仅与自己有关,还涉及汉武帝。卫青当然不能供出汉武帝,只能自己背黑锅。
被李敢打一顿,让他出出气。卫青的心理压力也会获得稍许缓解。
因此,卫青没有想过追究,而是悄悄隐藏下李敢打人的事情。冷处理此事是皆大欢喜的最佳方案。
没想到他的伤被霍去病发现了,霍去病登时大怒,发誓非要报了此仇不可。
三、霍去病为什么敢杀朝廷官员李敢虽然官职不如霍去病,却也是年纪轻轻就封爵的青年才俊。更何况他家世显赫,父亲还是颇受人爱戴的李广。
霍去病为什么如此大胆,竟敢当众射杀朝廷官员呢?
1】霍去病对卫青的感情非同寻常,亦舅亦父
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少儿,她的妹妹卫子夫后来成为汉武帝的皇后。
霍去病出生时,卫少儿是平阳侯府曹寿家的女奴,卫子夫是平阳侯府的歌舞姬。
当时平阳人霍仲孺以县吏的身份在平阳侯家供事,同卫少儿私通生下霍去病。
霍仲孺差事完成后,回到家中又娶妻生子,与卫少儿断了关系,不通音信。
因此,霍去病在青少年时期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简言之,霍去病是个私生子。他的身世与卫青几乎一模一样。
卫青的母亲卫媪与丈夫生有一子三女,二女儿是卫少儿,三女儿是卫子夫。
丈夫死后,卫媪到平阳侯家中帮佣,与同在平阳侯家里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下了卫青。
很小的时候,卫青就被送到亲生父亲郑季家中。没想到郑季这个渣男,生了儿子却不负责任,让小小年纪的卫青出去放羊。
郑家的其他人对卫青更是苛刻,将卫青当成畜生一样虐待。
卫青长大一些后,不愿再受郑家奴役,回到了母亲身边,跟着她在平阳侯家中做事。
后来,他彻底与郑家断绝了关系,改姓卫。
作为私生子的卫青对同样是私生子的霍去病称得上同病相怜,非常疼惜。
在霍去病成长的过程中,卫青把霍去病带在身边,担当了父亲的角色,悉心培养霍去病长大。
因此,在霍去病心中,卫青是舅舅,也相当于是父亲,他对卫青的感情相当深厚。
他看到卫青受伤,甚至比自己受伤还难受得多,这是造成霍去病暴怒想杀人的原因之一。
2】霍去病深得皇帝宠幸,有恃无恐
霍去病刚刚周岁,卫子夫就跟随汉武帝入宫了。随后的几年里,卫子夫一直受到汉武帝的宠爱。
霍去病12岁时,卫子夫成为皇后。卫青多次抗击匈奴,升为车骑将军,整个卫家水涨船高。
霍去病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外戚家族的一员,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
他受到舅舅的耳濡目染,在少年时代就“善骑射”。
后来,霍去病跟着舅舅抗击匈奴,很快就显露出军事天分,年纪轻轻就立下了极大的战功。
- 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
- 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直取祁连山。
-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
霍去病从小就受到汉武帝的宠爱,再加上越长大越有出息,汉武帝对他珍爱非常。
可以说,霍去病是舅舅卫青和姨父汉武帝共同培养的军事奇才。
他相信,即使自己犯了大过错,皇帝也会帮他开脱,不至于太难为他,更不会杀他。
更何况,他杀了李敢,在道义上也并非完全不占理。
3】李敢有错在先
战争中,应该严格执行军令。李广仗着自己以往的资历,对卫青的军令多有抱怨,本身就违反了军纪。
上级在调查情况时,李广负气自杀,更是错误的行为。
而李敢当街打伤大司马大将军,已经犯了以下犯上的大罪。
霍去病很清楚,自己也并非完全无理取闹。
霍去病年少封侯、战无不胜,深得皇帝宠幸,一切都太过顺利导致他骄横霸道,不知道天高地厚。
他热血上涌就不管不顾,趁着李敢随汉武帝打猎的机会,公然射杀李敢,论罪也应当处死。
可是,幸运的是,他竟然逃脱了罪责。
四、霍去病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汉武帝震惊之余,还是强行出面把这件事摁了下去。
他以李敢“撞到了鹿角而被顶死”的理由结了案。霍去病并未因此受到任何惩罚,此事就不了了之。
贵为公卿王侯又如何?只要天子一句话,死了也是白死。
不过,李广家族并不是小门小户,作为传统将门,其家族子弟和门徒盘根错节遍布朝野,影响力不容小觑。
为了平息众怒,也为了保护霍去病不被仇家报复。汉武帝让霍去病离开长安,前往朔方驻守。
汉武帝希望霍去病能够离开长安一段时间,通过战功和时间来淡化射杀李敢的影响。
可是谁都没想到的是,霍去病到朔方后,不到两年,突然病逝。
霍去病到底是因为什么病去世的?史书上并未记载。
很可能是霍去病从少年时期就对外作战,生活极其不规律,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为李敢事件,霍去病没有在长安调养好身体就又去了朔方前线,导致积劳成疾,或者抵抗力降低突染疾病,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去世。
如果没有李敢事件,霍去病可以在长安得到很好的健康调理,也可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以他24岁的年龄来看,不可能那么快就死亡。
霍去病杀死李敢,最后付出的是自己生命的代价。
对于卫氏家族来说,霍去病的死加速了卫氏家族的覆灭。
霍去病和卫青是卫氏家族最为出色的两个男人。霍去病如此年轻,如果他活着,将在卫青离世后,成为卫氏家族的顶梁柱,支撑着卫氏家族继续辉煌下去。
对整个大汉朝来说,霍去病的死亡也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他不仅仅是卫氏家族最为出色的男人,也是大汉朝最为出色的将领。
他从小就表现出杰出的军事天才,也积累了丰富的对匈奴作战的经验。
此后的大汉朝,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前途无量的大将军。这也是整个汉朝无法挽回的损失。
四、结束语历史总是有很多的偶然来组成一个必然。
如果李广不是那么执拗,如果李敢不是那么偏激,如果霍去病不是那么冲动,整件事情的走势将会完全不同。
可是每一个偶然就像蝴蝶效应。不经意扇动翅膀的蝴蝶,绝对不会想到它的行为可能会引起两周后远隔千里之外的一场飓风。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公元前118年,汉军内部发生了一场命案,一位将军被射杀。按道理说一个将军被杀绝对是一场惊天大案。但是这样一场大案子硬是被汉武帝刘彻按了下来。汉武帝按下这场惊天命案的原因非常简单,杀人者是他当时最宠爱的霍去病。这场命案中被杀的将军是关内侯李敢。说起李敢可能大家不那么熟悉,说起李敢的父亲,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敢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李敢被杀死以后,汉武帝不忍处罚正在势头上的霍去病。汉武帝有更高的目标,希望和霍去病一起创造更加伟大的功业。很明显汉武帝此时宁愿让李敢含冤而死,也不会惩罚霍去病。为了掩饰霍去病杀死李敢的罪行,汉武帝对外宣称李敢在狩猎的时候被一头鹿撞死。这是李敢的不幸,也是李敢的幸运。李敢不幸的是失去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幸运的是李敢从此经常被人们提起,也成为霍去病为数不多的黑点。
霍去病是李敢的上司,到底和李敢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射死他呢?李敢和霍去病还真没有什么大恨,李敢跟着霍去病还获得了关内侯的封号,比父亲李广先封侯。要想知道为什么霍去病要杀死李敢,还得从李敢的父亲李广说起。
说到李广,一定绕不开“李广难封”这个话题。李广是汉朝有名的飞将军,曾经打得匈奴人闻风丧胆。“飞将军”这个名号也是拜匈奴人所赐。但是李广也是一个进攻能力稍有欠缺而且运气不足的一位将军。李广在最美好的时光内,却没有遇到太多立功的机会。汉武帝大规模进攻匈奴,许多将军都有了立功表现的机会。跟随卫青和霍去病出征的匈奴许多大小将军都因功封侯。其中包括李广的前部下,李广的亲堂弟李蔡、李广的儿子李敢。这么多人都因为攻打匈奴而封侯,而和匈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广却因为各种原因两手空空。李广因为各种原因,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封侯的机会。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漠北之战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最大规模战役,这次战役的直接战略目标为直捣匈奴老巢,同时斩杀匈奴大单于。汉武帝非常重视这一次军事行动,汉武帝派出了当时汉朝最优秀的霍去病和卫青,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锐骑兵投入战争。汉朝当时最优秀的将军几乎被派往战场,这也是所有军人最佳的立功机会。李广自然也不想错过最后的封侯机会。汉武帝认为李广已经年老,而且运气不佳,他不想李广参加这次至关重要的战役。但是李广一再请求汉武帝,请求随军出征。汉武帝后来实在不忍心再一次拒绝这位老将军的请求,最后同意李广出任前将军。但是汉武帝实在太重视这次战役,生怕这次战役有任何纰漏。汉武帝任命完李广之后便后悔了,但是金口一开又不好收回。于是,汉武帝又给了卫青一封密信,认为李广年老而且运气不好,不能充当前将军。当时卫青也有意让自己失去爵位的好兄弟公孙敖跟自己一起立功,于是故意把李广调开。李广知道内幕以后,请求卫青修改命令,卫青没有答应。李广决定自己率领军队寻找匈奴军队。由于李广没有带向导而迷路,结果落在了卫青后面。卫青击败匈奴在回来的路上,才遇到迷路的李广大军。卫青召李广前来对质,李广前往卫青处对质的时候,对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李广的言外之意是卫青故意整治自己才导致自己迷路。说完这句话之后,李广便拔剑自刎。
由于李广在死之前说了这么一番话,不少人认为是卫青逼死了李广。最起码李广的儿子李敢是这么认为的。李广自杀以后,李敢的情绪非常激动。李敢闯入卫青的军营,打伤了卫青。卫青知道自己虽无意害死李广,却间接造成李广自杀,因此非常愧疚。出于愧疚的卫青并没有声张,把这件事压了下来,也没有惩罚李敢。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霍去病就知道了这件事。相比较于卫青的老成持重,霍去病多了一些年轻人的锐气。霍去病不能接受自己的部将,殴打自己的舅舅。于是霍去病利用在甘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李敢为了替自己的父亲出气打伤了卫青,霍去病为了替自己的舅舅出气却射死了李敢。
两个年轻人真是太冲动,一个因为冲动而以下犯上,一个因为冲动而杀人。按道理说两个都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卫青因为愧疚隐瞒了李敢的罪行,汉武帝因为惜才隐瞒了霍去病的罪行。其实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霍去病的某些性格。霍去病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而且是世间少有的帅才。可是因为自己的舅舅被打,就公然无视大汉法律,公然杀死朝廷的将军,未免给人一种“嚣张跋扈”的感觉。很难想象,如果霍去病一旦失去汉武帝的信任会有什么样的下场。霍去病杀死李敢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汉武帝反而百般包庇。我们通过这件事也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
公元前117年,正当汉武帝准备再一次大规模攻击匈奴的时候,霍去病突然去世。霍去病的突然去世打乱了汉武帝的攻击计划,汉武帝被迫放弃这次进攻,匈奴也因此获得了难得喘息机会。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非常伤心。汉武帝把霍去病安葬在茂陵,坟冢的形状仿照祁连山。霍去病死后,汉武帝追谥号为景桓。种种行为都可以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
年仅23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难免让人唏嘘不已,许多人也在查找霍去病死亡的原因。按道理说,年仅23岁的霍去病正直壮年,为什么会突然病死呢?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霍去病因为长时间征战导致身体过度透支,类似于现在常说的过劳死。不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霍去病是天生的将军,过劳死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有人认为霍去病由于长期的征战,感染了疾病。由于当时霍去病的身体挺壮实,一时没有发现,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以当时的医疗水平,又无力回天。
还有一种说法,中行说在临死之前建议匈奴单于采用细菌战对付汉军。匈奴单于根据中行说的建议,把因瘟疫而死的牛羊马的尸体投入汉军经过的水源处。患有瘟疫牛羊的尸体带有一定的瘟疫病毒,尸体彻底腐烂以后瘟疫病毒便留在水中。汉军士兵喝了有瘟疫病毒的水,可能会感染瘟疫。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不少专家认为,霍去病可能也喝了含有瘟疫病毒的水。当病毒发作的时候,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法医治,导致霍去病病亡。
真不敢想象如果霍去病不死,他会建立多大的功绩,也难以想象匈奴会被打成什么样子。虽然霍去病的寿命只有23年,但是却创造了震烁古今的功业。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公元前119年,卫青正在家里大口吃面,突然听见门外一阵嘈杂。
卫青走出房门,便见关内侯李敢一边大喊着:“卫青,你为何杀我父亲!”一边提着短剑朝他杀来。
卫青没来得及躲闪,肩头被剑刺伤,鲜血喷涌,让在场的人都吓呆了!
这时,刚好平阳公主从屋内走出,她厉喝道:“还不快给我把刺客绑了!”
卫青却低声吼道:“放关内侯走,今天的事,谁也不能声张出去,违者军法处置!”
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平阳见卫青肩头还还冒着血,咽不下这口气,起身要去找弟弟汉武帝告状。
军法可以管住卫青的部下,可管不了她平阳长公主!
见平阳公主要走,卫青急忙一把抓住她手,忍着疼痛,反手一个公主抱,将平阳往屋里抱去。
他在平阳耳边轻声说道:“这是李广的儿子,就是被他杀了,我也毫无怨言。这是军营里的事,你就别掺和了!”
卫青虽然一时安抚了平阳公主,但是,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家的婆婆妈妈是最出名的。
没几天,平阳公主就借看望皇后卫子夫的时间,把这事说给了卫子夫听。
刚好,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也在,于是,三个女人就把这件事顺利地传播出去了。
不仅汉武帝知道新封的关内侯李敢去大将军府刺杀卫青,霍去病也从老妈卫少儿那里听说了舅舅被刺的消息。
霍去病血气方刚,做事张扬,在军中从未败过。
李敢作为自己的部下,居然敢提剑刺杀自己的亲舅舅!
这事,舅舅卫青能忍,霍去病不能忍!
于是在年后,借着陪汉武帝狩猎的机会,霍去病抬手拉弓,百步穿杨,一箭射死了李敢。
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武帝听霍去病来请罪,说自己杀了李敢,连连摇头。
没办法,霍去病是自己刚培养起来的骠骑将军,他打匈奴又快又狠,为了一个已经死了的李敢来治他的罪,太不划算了。
于是,汉武帝对身边人说:“关内侯李敢被梅花鹿顶死了,这事纯属意外!”
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这就是霍去病杀死李广唯一的儿子,关内侯李敢后,所付出的代价!
如果不是太史公秉公执笔,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李敢原来是被霍去病给杀死的!
虽然霍去病并没有因为杀死李敢而被降罪,但仅仅过了一年多,20多岁的小伙子却突然病死,大家连连称奇!
这难道就是报应?
李广父子和卫青、霍去病的恩怨说起李广,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第一反应是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是汉朝著名的将领,一生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次仗,却一生没有被封侯。
客观来说,不是因为他不努力,因为运气不好加上打法太过于保守,所以军功甚微,达不到封侯的标准。
在青壮年时期,李广侍奉文帝景帝,这两位不喜欢打仗,所以军功也就不多了。
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而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又起来了,而且打法很不一样。
之前,汉对匈奴都是集结大规模兵力后,平推过去的。
但匈奴人善骑射,喜欢搞突袭,汉军的大规模部队在大漠作战毫无优势可言。
这也是李广为什么打了这么多年仗,也封不了侯的主要原因。
而卫青霍去病则喜欢分兵小股,左右包抄,快速突然袭击匈奴。
匈奴是游牧民族,居民分散,这样的突袭,往往让王庭来不及召集青壮年抵抗,只能退逃。
特别是霍去病,最擅长的就是这种长途奔袭,无一次败绩。
在汉武帝元狩四年,李广和儿子李敢跟随大部队一起出发,攻打匈奴。
只是李敢跟随的是霍去病,李广跟随的是卫青。
两边的打法很不一样,李敢跟着霍去病直接轻装简从,以战养战,深入到匈奴内部,杀了匈奴单于的儿子,拿下左贤王王旗。
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史记.李将军列传》
而这边跟卫青一起出战的李广,却因为在大漠中迷路,计划的包抄没搞成,反而是等卫青来救济。
事后,卫青派人调查,写战报给汉武帝。
李广为了保护自己部下,将迷路的责任独自揽下。
又因为不愿被朝堂文官弹劾,便选择了在军中自刎。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李敢听说自己父亲在将军帐中自刎,便认定是卫青逼死了自己父亲。
回到京城后,就提着剑去大将军府报仇。
卫青理解李敢的一片孝心,不让属下将这件事张扬出去,希望自己受的这一剑能够安抚李敢,也能为大汉保存一个有实力的将军。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那么问题来了,李广究竟是不是卫青杀的呢?其实不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组织的这次对匈奴的战争是多年来规模最大的。
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兵,直插匈奴王庭。
然而,此时的李广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者,一生和匈奴打仗,却没能有机会和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正面交锋过。
这是他作为将军的遗憾。
他想,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机会出征了,所以,尽管一开始的出征名单里没有李广,但他还是再三请求汉武帝,让自己一起去。
後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
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
没办法,汉武帝只能同意。
同时,他找卫青商量,一定要管好这个小老头,不要让他的执念,坏了这次活捉匈奴单于的计划。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史记.李将军列传》
出征后,霍去病那边很顺利,一路追杀匈奴左贤王,军功赫赫,李敢直接拿下了王旗。
而卫青这边就不太好了。
卫青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匈奴王庭的位置,于是下令让李广和赵食其率领一部分兵马从东侧包抄匈奴单于,以求全歼匈奴主力,活捉单于。
这个战术卫青也是时常用的,特别是对于这次汉武帝的目标是活捉匈奴单于,那么李广如果能够从右路堵住单于的去路,活捉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然而,李广认为自己既然是前将军,就应该冲锋在前,从正面直击匈奴主力!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卫青有汉武帝的口谕在身,不敢让李广带兵正面突袭,怕因为他的执念和坏运气坏事,于是拿出主帅的架子,命令李广听从布署,走右路包抄。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李广怀着怨气出发,不知道是因为心情太差,还是运气确实差,他带的部队居然在大漠迷路了!
绕了好久出不去,眼看粮草都要用完了,再这样下去,估计遇上匈奴兵,也没办法打仗了!
这时候,卫青的部队从天而降,拯救了李广一行人。
原来,卫青一路向王庭靠近,正面遇上了匈奴主力。
经过艰难的战斗,卫青勉强占据上风,但是单于却跑掉了。
卫青本以为李广的部队能在路上堵上单于,于是一路追过来,没想到遇到了在大漠中转圈圈的李广。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之后卫青要写战报给汉武帝,派人去李广营内调查,李广为了保护自己部下,将罪过一人独揽。
而作为老将,在这么重要的战争中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他也感觉没脸见人了。
于是抹脖子自尽,以求用一人之死,保护部将的安全。
大将军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前将军广,广自杀。《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所以,严格来说,杀李广的不是卫青,而是李广自己。
其一,因为他对匈奴的执念,以至于不顾60高龄还要请旨出征匈奴。
将军百战死,远征匈奴,连霍去病这样的年轻小伙子都没蹦哒几年就病倒了,何况他一个花甲老人呢。
其二,还是因为执念,让他不愿意服从卫青安排右路配合包抄。
当卫青布置下行军路线时,李广完全没有意识到右路对于整个战争的胜利是多么重要。
就像在踢足球的时候,大家都想当前锋,却忽视了左右两边中后卫的重要作用。
如果李广不迷路,能够按时到达指定位置,那么活捉单于不是没有希望的。
到时候还不是,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其三,李广太好面子,想要一死解脱。
卫青害怕李广觉得难堪,都没有责备他,只是这战报要发回长安,才叫人去他们营问下情况。
没想到李广觉得是莫大耻辱,不愿回朝后面对一众文官的口诛笔伐,干脆就一抹脖子,啥事也不管了。
他在死前对将士们说: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史记.李将军列传》
同样是血气方刚的少年郎,李广的儿子李敢认为,就是卫青逼死了自己老爸。
所以不管不顾地就要去找卫青拼命。
遗憾的是,李敢敢做敢当,霍去病更是一个亡命之徒。
娘亲舅大,跟着舅舅一路摸爬滚打到骠骑大将军的霍去病,现在居然让自己的部下打了舅舅。
这不是等同于打自己的脸吗?
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霍去病拉弓给了李敢一箭。
而后大大方方地跑去汉武帝那里承认错误,说自己把李敢给杀了!
到这里,李家父子和卫青霍去病的恩怨暂时告了一段落。
而最奇葩的是汉武帝的反应。
一向提倡法外不得开恩的汉武帝竟然直接指鹿为马,将这件事给按了下来。
如果李敢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大喊冤枉啊!
汉武帝为何包庇霍去病之所以汉武帝包庇霍去病,其实是在李广死这件事上,汉武帝刘彻他也负有一定责任。
首先,他并没有坚持不让李广出征的意愿,而是在李广再三请求下,抹不开面子,答应了李广做前将军出征的要求。
其次,为了不耽误自己活捉匈奴单于的计划,又在即将出征时,给大将军卫青明确的指令,不要让李广正面迎敌。
这样做,自己倒是做了好人,可是卫青在实际安排的时候,难免让李广失望。
这就把本来是汉武帝和李广的矛盾,转移到了卫青和李广身上。
而卫青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和善意来保护李将军的颜面和他的生命安全。
所以,李敢刺卫青的那一剑,卫青是帮汉武帝挨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得知霍去病为了给卫青报仇而杀了李敢的时候,汉武帝并没有迁怒霍去病,反而帮他掩护的原因之一。
另外,当时的汉朝还需要霍去病这样的“战神”来开疆扩土。
如果因为一个已经死了的李敢,处死了霍去病,估计笑的是匈奴人,哭的是他汉武帝。
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扶持霍去病的目的不仅仅是打匈奴,还想在军事上制约卫青。
如果失去霍去病,放眼朝堂内外,又能有谁能与卫青抗衡呢?
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後,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所以,在面对霍去病将李敢射杀这一既定事实时,汉武帝只能接受现实,随便编个理由糊弄过去,以保住霍去病的小命。
然而,霍去病打仗凶猛是凶猛,可常年在沙漠中奔袭,对身体的损伤也是异常严重。
所以在元狩六年,霍去病突然病逝,时年仅23岁。
因为没有娶妻,只有一个和婢女的孩子霍嬗,汉武帝还特意将这个孩子养在身边。
在去泰山封禅的时候,汉武帝独独留这个孩子和自己在山顶许久,这种宠爱,胜过自己亲儿子,可见霍去病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遗憾的是,这个孩子没能长大,继承父亲骠骑将军的血液,继续为大汉王朝开疆扩土。
汉武帝转而开始优待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光,让他成为了一位跨时代的权臣。
所以,汉武帝不会杀霍去病,霍去病也不会为杀死李敢付出任何代价,因为,在汉武帝心中,霍去病比他儿子更重要。
不要说李敢了,即便是皇子,也不能让他偿命。
后记李敢和霍去病,都是有血性的青年人,然而,却因为一些误会而兵刃相见。
死掉的可惜,活着的也未必舒心。
人这一生,最难的就是心平气和。
和能兴家,也能兴国。
如汉武帝这般暴躁的君主,如果不是有温润如水的卫子夫在后宫为后,仁善退让的大将军卫青治于朝野,又如何能够振兴这百年汉家天下呢?
或许,李敢和霍去病的早逝都是上天的安排,他们都是未来前途可期的将领,如果在世,必定成为汉朝的中流砥柱。
但是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已经让国库渐空,实在受不住再来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将军,到处捅窟窿了!
所以,老天爷收了他们,等有需要的时候,再放他们来人间,拯救疾苦吧!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