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和吴三桂同是一等亲王爵,如按清朝官制谁更大一些?

毫无疑问,多尔衮比吴三桂的官职大得多!

多尔衮生前是摄政王,那时吴三桂还不是亲王。

爱新觉罗·多尔衮在世时,多尔衮不仅仅是亲王更是摄政王,而吴三桂只是藩王而不是亲王!

多尔衮当时是亿人之上,无人之下,他的摄政王之位无比牢固,并且一步步“进步”,从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如果多尔衮不是38岁薨逝,而是六七十,哪怕是四五十就去世,多尔衮也必然篡权夺位称帝!

多尔衮在称帝的道路上奋勇向前时,吴三桂还只是藩王,吴三桂也在为了爵位奋勇前进。1662年1月22日,吴三桂从缅甸擒回明昭宗永历皇帝(明孝匡帝),并绞弑永历帝。五月一日,康熙决定才册封吴三桂为亲王。六月三十日,康熙对吴三桂进行册封大典,授亲王金册、金宝。

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秦、蜀,绥辑滇、黔,抚顺剿逆,茂著勋劳。……擒伪永历及其眷属,又降伪巩昌王白文选,并伪官全军。……著晋封亲王,应行事宜,尔部察例具奏。《清圣祖实录》,卷6,22页。

从平西王到平西亲王的那一年,多尔衮已经去世12年了,就是顺治皇帝也刚去世一年,是清圣祖康熙皇帝(清孝敬皇帝)玄烨的康熙元年。就是吴三桂提前12年甚至更早升为亲王,也无法跟多尔衮相比。吴三桂能跟多尔衮相比的只有年龄,即使这样他俩还同岁,吴三桂只比多尔衮大162天。

三藩的藩王与亲王比较。

吴三桂等人的藩王,并不属于裂土封王,雄踞一方的诸侯王。尽管在清初,他们做到了雄踞一方,其实吴三桂等人的藩王大抵和明朝的亲王差不多或者说跟唐朝的节度使有一比。他们是驻守一方的藩镇,并没有领有地方的,兼管民政的权力。藩王从待遇上低于亲王,高于郡王,略高于亲王的嫡子——世子。清朝的亲王全称为和硕亲王,年薪万两(俸禄银两一万),世子俸银六千两,三藩俸银也是六千两,不过清朝又补助他们一千两。朝中排名,四藩王(广西的定南王孔有德绝嗣)更是为位居郡王(全称是多罗郡王)之后。可在护卫的数量和等级上,藩王跟亲王相同都是20员,甲等6员,乙等6员,丙等8员。托孤大臣的辅政王护卫有23员,摄政王是亲王中最高的,其护卫有30员。

多尔衮的亲王兼任摄政王,并从摄政王到皇叔父乃至皇父,那都是真升级。而吴三桂从藩王到亲王的升级,基本可以说是明升暗降。在清朝初年,有三个藩王,分别是福建的靖南王耿仲明(其子耿精忠)、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其中升为亲王的有两人,分别是“二平”——尚可喜、吴三桂。尚可喜因为忠诚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升级为亲王。尚可喜的亲王是平定之后的,基本就是一个有名无分的闲王、虚王、空王。吴三桂升级亲王后,比尚可喜好很多,但依然是权力比藩王时小太多了。

假如多尔衮不是摄政王,吴三桂的亲王之位提前晋升,按照清朝的官职谁更大一些呢?答案是多尔衮比吴三桂的官职大得多的多!

封为亲王的吴三桂,手中的权力不停地剥夺和收回。这让一心想做沐王爷第二的吴三桂,非常苦恼,也非常生气。吴三桂这个亲王是两个字的亲王,而清朝其他亲王都是一字王。比如铁帽子中的亲王就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等王号。福垊理解的清朝的两字亲王,是享受亲王的待遇,比如帽顶、仪仗、车、轿、薪俸、王府等。可要具体到自治的权力,参与朝政的权力,吴三桂还真不及多尔衮之万一。康熙不断收权,吴三桂不仅积极配合,而且主动交出康熙还没要的权力,他这个亲王当得憋屈啊。更憋屈的是,他的儿子是驸马还送到京城担任少傅兼任太子太傅,可路人皆知的是这是清朝把和硕额驸吴应熊当人质的。这种亲王,不要说摄政王多尔衮、辅政王济尔哈朗就是贝勒贝子们乃至普通官员也没有“质子”的待遇啊。总体而言,在清朝吴三桂无论是藩王还是亲王,都不能和多尔衮相比的。

如果实在要比的话,吴三桂比多尔衮长寿,多尔衮去世28年后吴三桂才因病而死。吴三桂生前实现了称帝的梦想,而多尔衮在死后才实现。吴三桂的庙号、谥号是(周)太祖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多尔衮的庙号、谥号是(清)成宗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多尔衮和吴三桂同是一等亲王爵,如按清朝官制谁更大一些?

要知道这两人谁更厉害,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明清两朝的爵位制度

从官制来看,清朝虽然从建国后就一直在学习汉文化,无论在行政和官制上都很大程度地沿袭了明朝,但在爵位方面还是与明朝有着一些不同。

明朝的爵位将皇家宗室与外戚、大臣们分开,皇室中,最高等级为亲王爵,其次为郡王,依次往下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其中的亲王也称藩王,拥有属于自己的藩国,和对自己藩国的治理权及军权。

而对外戚和大臣们,明朝的分封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公、候、伯、子、男五等来分封爵位。

清朝的官制虽然大体上与明朝相同,但在爵位上,清朝没有把皇室和外戚功臣们分开,而是共同分成了十二个等级。

头等王爵称为和硕亲王爵,和硕是满语中“地域”的意思,和硕亲王,实际上也就等同于汉族人所说的亲王,汉族人(如吴三桂、尚可喜等)也是被封为和硕亲王爵,世袭罔替。

在亲王爵位上,清朝与明朝就有着少许不同,为了表示一统天下,清朝取消了对亲王们分封藩国的制度,只给予高额俸禄和田地。

但在入关时创下盖世功勋的吴三桂等三藩给却予了特殊对待,尽管名义上没有给他们藩属国,但实际上三藩在当地的权力已经是一国之主了。

除亲王外,清朝同样设郡王为第二等王爵,但为了彰显皇室的高贵,还在郡王之后多设出了贝勒、贝子两级。清崇德六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并定下了清朝的爵位制度,分为九等,最高等级为和硕亲王爵,其后是郡王爵位,再往下则是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直至最末的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等爵位。

那么照此看来,虽然同样是和硕亲王爵位,吴三桂作为和硕平西亲王可以特殊对待,拥有自己的藩国,而多尔衮起初只是普通的亲王,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藩国,似乎确实要比吴三桂在身份上矮了一截。

可是,多尔衮除了是和硕亲王外,还是摄政王,也就是说,在皇帝没有成年,真正执政前,大清帝国都是由多尔衮代为掌管的。

甚至在多尔衮当政最巅峰时期,还加上了皇叔摄政王等头衔,俨然已经是凌驾于皇帝之上了,那么这么算下来,多尔衮的身份自然就远远要高于吴三国那么一个藩王了。

实权和声望上的差距

其次,是从实权上看。吴三桂虽然手握着自己的亲随兵马20余万,但在多尔衮执政时期,他在西南一隅并没有完全站住脚,况且其最鼎盛时期,也是连同尚可喜、耿精忠二人合力能与清军旗鼓相当罢了。

而多尔衮手中握有的,却是整个的大清军权,而且在他执政的巅峰时期,清军战斗力要远比康熙初年强盛得多。

毕竟都是刚刚打进关内的起家军队,正是八旗军最骁勇善战的时候。至于康熙中期,之所以能被称为清朝军力的鼎盛时期,并不完全是八旗军的战斗力强悍,还外加上了多出八旗军数倍的绿营兵的战斗力,整体军力上确实要比多尔衮时期还要强,而那一时期,也是绿营兵的最鼎盛时期。

不过单从多尔衮时期来看,他的权力和军力也是要盖过吴三桂一头的。

  • 最后一点就是要从二人的声望上来讲了。

纵观我国历朝历代,身份的高低不光是从他们的官职和待遇上看,更不会以身家多少来看身份显赫,而是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这个人的声望。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大起大落数次,每次被罢免之后又会直接重新启用,并没有按照一般程序上的节节上升,就是因为他的声望已经可以直接坐上这个职位了。因此,声望对于我国古代的官员仕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三桂虽然是清朝入关的头号功臣,西南半壁也都是他打下来的,但说到底,他只是个外臣,又是个降将,清朝重赏他的同时,也始终在重防着他。

之所以会如此重赏吴三桂,一来是做给所有不肯屈服的汉人们看的,同时也是给了吴三桂一个顺水人情。毕竟,吴三桂的军队都在云南,清朝如果不给他一个镇守云南的藩王职位,想撤了他也不可能,除非还要举兵攻打西南各省。

而当时天下初定,清王朝也不想再生事端,为了稳定人心,索性就将这个顺水人情给足了吴三桂等三藩。

但是从声望上讲,虽然吴三桂与多尔衮都是和硕亲王,又都是加上了特殊的权力,但吴三桂作为汉臣,在满族权贵当政的清廷虽然无人敢惹,却也终究是个外族王爷,远不及太祖皇帝的亲儿子多尔衮得势,外加还顶着个汉奸的身份,始终遭着天下汉人的痛骂,声望上自然就逊色多尔衮许多了。

反观多尔衮,虽然在顺治皇帝眼里,他这个亲叔叔甚至比吴三桂还可恨,还不可信赖,但起码在朝廷众臣眼中,多尔衮已经是实际上的统治者了,又是正统的太祖血脉,所以不管皇帝心里有多恨他,还是以他马首是瞻的。

再者,顺治表面上对多尔衮也不敢有半点憎恨,因此,在声望上,多尔衮又胜出吴三桂一大块。

值得一提的是,吴三桂的亲王爵位和待遇还是多尔衮为他封的,所以说,多尔衮无论在各个方面,都是要压着吴三桂一截的,这也是吴三桂在顺治一朝没敢有不臣之心的缘由。

多尔衮和吴三桂同是一等亲王爵,如按清朝官制谁更大一些?

按照清朝官制,下天子一等的是亲王,再是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多尔衮和吴三桂都曾是亲王爵位,明面上来看,是不分高下。

但就实际来说,多尔衮身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正儿八经的皇族亲王,而且他的睿亲王爵位是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是世袭罔替,比一般亲王厉害多了,而吴三桂只是不受信任的异姓王,更不是铁帽子王,肯定多尔衮更大。

再以现实来说,两者其实没什么可比性。

明朝灭亡以后,吴三桂降清以后,出于更方便招降其他明朝将领,树立一个榜样等原因,崇祯帝升吴三桂为平西伯,多尔衮身为清朝摄政王,当时实际上的统治者,直接在这个基础上,将吴三桂为平西郡王。

也就是说在吴三桂降清以后,是由多尔衮这个实际统治者封为郡王的。

而多尔衮后来因为率领清朝入关,并且在其指挥下清朝先后消灭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还有南明的弘光、隆武、绍武三个政权,可谓是如日中天,由摄政王升级为皇叔父摄政王,再成为皇父摄政王,是真正的大清第一人,只要他想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帝,可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

但是随着顺治七年冬多尔衮的突然猝死,加之他没有子嗣,是后继无人,也就是死后由弟弟多铎之子多尔博为养子,出现权力真空期,因此顺治帝进而亲政,而多尔衮因为猝死,巅峰也只能定格于皇父摄政王这种既权势滔天又有些尴尬的位置上,死后没多久更是被顺治帝疯狂清算,是追夺一切封典。

到了乾隆年间,多尔衮才被平反,以曾经养子多尔博后人承袭睿亲王爵位,是为清朝的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而吴三桂终顺治一朝,也只是郡王爵位。

直到康熙元年,因为吴三桂主动积极的前往缅甸擒获了南明末代天子永历帝朱由榔,并且为了以防万一主动将其绞杀在昆明,有着这份巨大并且臭名昭著的功劳,才晋升至亲王爵位,是为平西亲王。

再等到康熙十二年,因为康熙帝削藩,吴三桂想要吴家世守云贵,成为明朝沐家那样地位特殊的存在梦碎,于是开始造反,成为臭名昭著的三姓家奴。

所以按照实际来说,两者没什么可比性,实际来说,吴三桂的郡王爵位,是摄政王多尔衮给他的,等到多尔衮死了十几年以后,他才成为亲王,而多尔衮巅峰时期可是皇父摄政王,就权力来说是大清帝国的第一人,而且睿亲王爵位还是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多尔衮和吴三桂同是一等亲王爵,如按清朝官制谁更大一些?

吴三桂与多尔衮根本不具备可比性,一个是可以替皇帝做主的摄政王,一个是舅舅不亲、姥姥不疼的降将。虽然都是王、甚至都曾经是亲王,但二人根本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

▲亲王正龙圆补

多尔衮不仅仅是亲王

多尔衮的爵位是亲王不假,但他并不是一般的亲王。在与豪格争位僵持不下之时,多尔衮接受了两黄旗将领“立皇子”的主张。但是,立的这个皇子却不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而是清太宗庶出的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清世祖顺治帝。多尔衮以皇位换实权,在清世祖即位之后,出任了摄政王之职务。后来又一步步被加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摄政王多尔衮

从顺治元年开始、直至顺治七年坠马身亡,多尔衮几乎就是清王朝的“无冕皇帝”!清王朝的一应重大决策基本上都被多尔衮给“垄断”了。换言之,多尔衮的爵位虽然依旧是亲王,但他早已经不是普通的亲王了,他是清王朝合法的摄政、合法的代理皇帝!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摄政王不是爵位、而是职务。多尔衮和晚清的摄政王载沣,爵位依然还是亲王——睿亲王、醇亲王。只是因为代行皇权、也就是摄政,所以才被称作了摄政王。如果二人没有王爵,那就应该叫摄政、而不是摄政王。一个是“代理皇帝”、一个是从敌对方过来的降将,多尔衮是主子、而吴三桂是奴才中的奴才!因此,二人之间根本具备可比性。

▲摄政王载沣

清王朝的封爵制度

清王朝的封爵制度比历朝历代都要复杂,总共分为了三个系统:一、宗室爵位,主要授予宗室“黄带子”、也就是清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他人无权染指。有清一代,除了傅恒、福康安父子之外,无任何外姓获得宗室爵位!而且,傅恒仅仅只是“加郡王衔”而已,并没有实际封爵……二、功臣爵位,主要授予异姓功臣。之所以不叫异姓功臣爵位,是因为爱新觉罗氏的觉罗“红带子”(清景祖觉昌安兄弟六人除塔克世一脉之外的后裔)被授予的也是这类爵位。三、外藩爵位,主要授予外藩蒙古(不在八旗蒙古编制内的蒙古人)、回部、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带有很强的“统战”性质。

在这三个封爵系统中,只有宗室爵位系统和外藩爵位系统设置了王爵,分为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两级,简称亲王、郡王。虽然都是亲王、郡王,因为宗室亲王、郡王来自爱新觉罗家族,所以宗室亲王、郡王的实际地位和待遇要远高于外藩亲王、郡王。外藩亲王、郡王说白了其实就是“地头蛇”,离开了他自家的那一亩三分地,根本横不起来!比如电视剧《大宅门》里么詹王爷,因为得罪了慈禧太后,连宫里的常太监都敢不把他当道菜——“如今已经不是同治爷的天下了,詹王爷他不大威风得起来了啵。”换作是宗室亲王、郡王,再落魄那也是“主子”,常太监恐怕还没有那个胆子敢敢挑战“家法”、敢不拿宗室亲王、郡王当道菜!

吴三桂等人的尴尬王爵

吴三桂的平西王,包括在他之前受封的“三顺王”、也就是后来的定南王、平南王、靖南王以及孙可望的义王,在清王朝封爵系统中的地位相当尴尬!他们既不属于宗室爵位系统、也不属于外藩系统,更加不属于功臣爵位系统。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清王朝为了收买、安抚这帮人,临时给他们设置的一个王爵,满洲统治阶层压根儿没打算让他们长期承袭下去,虽然事实上耿家的确承袭了几代,但最终还是全部被废除了!这里面又涉及到平定“三藩之乱”的问题了,就不铺开说了。

在清王朝的宗室爵位系统中,亲王、郡王的爵号大多只有一个字,如多尔衮的睿亲王等等。除承泽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等少量特例外,清王朝的宗室亲王、郡王基本都是单字爵号直接加亲王或郡王。外藩爵位中的亲王、郡王则大多是蒙古名称的爵号加亲王、郡王,如晚清僧格林沁的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等等。

▲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

再看吴三桂等人的爵号,完全就是明王朝爵号的翻版、沿用!跟清王朝的三大爵位系统没有半毛钱关系。多尔衮心里到底打的什么鬼主意,不言而喻。而这,也恰恰反映了吴三桂跟多尔衮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为吴三桂的平西王就是多尔衮封的,能一样吗?虽然名义上是清世祖所封,但那会儿清世祖不过就是个娃娃,他知道什么?连王爵都是多尔衮“赏”的,吴三桂拿什么去跟多尔衮比?

▲吴三桂画像

按照明制,“二字王”通常为郡王。事实也的确如此,从清廷后来给吴三桂晋封平西亲王来看,当初清王朝给他的平西王其实就是郡王级别,跟多尔衮的睿亲王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即便后来晋封的平西亲王,也是依然一个非常不伦不类、尴尬的存在!同样是既不属于宗室爵位系统、也不属于外藩爵位系统和功臣爵位系统。说白了,不过就是清廷为了安抚吴三桂而做出的权宜之举罢了。别说是跟宗室亲王相比,恐怕连外藩蒙古的那些个亲王都不如。人家好歹还是个“正式工”,吴三桂的平西王、平西亲王不过就是“临时工”而已……至于尚可喜画像上系的“黄带子”,不过就是“统战需要”罢了,“满洲主子”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拿他这样的人当自家人的!

▲尚可喜画像

综上所述,吴三桂虽然曾经被封为平西王、平西亲王,但那不过就是清王朝收买、安抚他的权宜之计罢了,根本就不属于清王朝三大封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别说是跟多尔衮比了,连外藩蒙古的亲王,吴三桂恐怕都不如。人家外藩蒙古的亲王好歹还是“正式工”,吴三桂等人只不过是“临时工”罢了。在没用了之后,清王朝立马卸磨杀驴,平定了所谓“三藩之乱”、撤销了这些“临时王爵”。至于义王孙可望,他儿子压根儿连名义上袭爵的资格都没有!比吴、尚、耿、孔还不如……

多尔衮和吴三桂同是一等亲王爵,如按清朝官制谁更大一些?

多尔衮和吴三桂同是一等亲王爵,我觉得按照清朝的官制还是应该多尔衮的更加厚实一点,为何呢?这个从他们两个人的不同民族背景决定的,也是由他们封王的背景决定的。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直接传人,他因为年幼,直接带的兵就是努尔哈赤的正黄,镶黄原班人马,只是后来皇太极做了大汗,和他军队的名号换成了正白之类,吴三桂是汉人,是贰臣,封他为王只是形势所迫而已,怎么会有真心呢?在清廷眼里,一个天皇贵胄,一个前朝余孽,敦轻敦重,一目了然。

顺带捋一下,满清的爵位分封制,简单明了的说,分为三种,一种是皇家宗室,血亲关系的。第二是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有很大功劳的,还有就是分封同盟军,蒙古贵族的。

皇室宗亲,等级最高的和硕亲王,次一级,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封恩镇国公,封恩辅国公,这些级别的是比较高的,这些属于入八分的级别。

不入八分的级别呢,有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入八分是啥意思呢?我们知道满清是马上民族,原来他们的主要生存来源就是集体狩猎,于是他们在最早的狩猎过程中猎物怎么分配形成了一个规矩,后来延续到每一次打完仗,怎么分战利品的分配规矩,这个八分,具体指八种东西,延伸以后就是八种待遇,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门钉,牛角灯,就是入了八分就有这八个东西,实际上就是赏赐的待遇。

朱轮,马车轮子是不是红色。这样应该就是马车行驶过程中一眼就可以分出级别高低,利于避让吧!

紫缰,你骑马或者马车上打马的缰绳是不是紫色的。背壶,相当于今天的热水壶吧。

紫垫也好理解,也叫马座褥,就是你骑马用的软垫吧,一个紫垫级别就是比较高的。

宝石顶,满清这个宝石使用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是按级别选择官帽的宝石等级,不是按照自己有没有钱,能不能买得起来的。

双眼花翎,这个就是官帽后面的羽毛装饰品,分单眼,双眼,三眼。

门钉,这个就是大臣的正门上面有多少个门钉,这个也是代表身份的,皇帝的正门,是横竖都是九行,一共81个门钉,到亲王家正门只能横七竖九,余下的贝勒,贝子只能都是横七竖七了,这个是不能乱的。

清朝爵位承袭的,父亲是和硕亲王,长子就可以承爵位,但是级别要低一级,就是多罗郡王了,以此类推,都是长子长孙继承,级别是每一次承袭就降一级,但是有个托底待遇,最多降到入八分的封恩镇国公,不在降了。其他一样,多罗郡王最多降到封恩辅国公。贝勒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后面的两个公就只能降到对应的不入八分的将军了。

其中还有个特殊的,清初有八个铁帽子王,这个传承就不降级了,长子长孙代代都是亲王待遇。

多尔衮和吴三桂同是一等亲王爵,如按清朝官制谁更大一些?

多尔衮的官当到了宗室最大,铁帽子亲王+摄政王,后来的皇叔摄政王,名义上比慈禧的垂帘听政还牛。吴三桂的官当到了臣子最大,铁帽子亲王+藩王。。。如果硬要说哪个大,吴三桂见到多尔衮要行礼,两个一起见皇帝,吴三桂要跪,多尔衮敬个礼就行,私底下皇帝见多尔衮还要行宗室的礼,这就是区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