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汉族大臣中最大的官是谁?是年羹尧还是曾国藩?

不是年羹尧,不是曾国藩,论品级,是三姓家奴吴三桂;论实权,是绝代枭雄袁世凯。

平西王吴三桂,亲王级别,藩王实权

吴三桂在山海关引狼入室后,便被封为平西王,到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又“大义灭亲”,干掉了自己的“旧老板”、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清朝晋爵为亲王。

在清朝,亲王高居爵位中的最顶层,只有皇族确切说是皇帝的儿子或兄弟才有资格被封为亲王,而且只有少数皇子或兄弟都被封为亲王,其他只能封郡王、贝勒、贝子。

非皇族的大臣,最高爵位是公爵,像和珅这种位极人臣的,最高爵位不过是一等忠襄公,仍属于公爵,因为他不是皇族,永远封不了王。

非皇族甚至汉人封王者,只有清初这一特殊时期,清朝为了酬谢拉拢明朝降将,特别是吴三桂这种对清军入关和统一全国发挥了关键作用,改变历史进程的汉人臣子,其他时期不是皇族的人连做梦都不可能封王。

吴三桂这个亲王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属于“藩王”。皇帝的儿子、兄弟这些“亲王”,亲则亲矣,却没有任何封地,一亩三分地都没有,但吴三桂巅峰时坐镇云南,兼辖贵州,在云贵两地,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司法权、财赋权,“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俨然一个土皇帝,这种藩王自“三藩之乱”后再也没有过。

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总理级别,皇帝实权

自从清初的吴三桂以后,无论满汉,清朝再未出现过位极人臣的大臣(摄政王除外),年羹尧、张廷玉、和珅、曾国藩、李鸿章……统统都不行,都只是皇帝的奴才,没有和皇帝讨价还价的资格和实力,直到清末的袁世凯出现。

袁世凯原本也是清朝的忠实奴才,靠军事力量发迹,逐渐成为朝廷重臣,但他权势的膨胀触及了满清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和光绪死后,被摄政王载沣排挤,被迫下野。

袁世凯有实力,运气也足够好,他恰好赶上了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在革命派和清朝廷之间游刃有余,在清朝官至内阁总理大臣,相当于政府首脑,仅在象征国家元首的皇帝之下,实权却更有过之,皇帝形同虚设而已。

可以说,在当时全国形势下,袁世凯一人的选择决定着清政府和革命党人的命运。袁世凯忠于清廷,革命党人就会被镇压;袁世凯倒向革命,清政府就要垮台。

最终,袁世凯选择了倒向革命,逼迫末代皇帝溥仪下台,清政府灭亡。

由此可见,清朝汉族大臣官职最高、权力最大的两个人吴三桂、袁世凯,恰恰分别出自清初、清末两个特殊历史阶段,这便是“时势造英雄”的道理。

更巧合的是,这两个位极人臣的汉人都做过短暂的皇帝,吴三桂做了不到6个月皇帝,袁世凯做了不到3个月皇帝,足见人的野心和欲望之无穷,即便位极人臣,还要得陇望蜀,把皇帝取而代之。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清朝的汉族大臣中最大的官是谁?是年羹尧还是曾国藩?

清朝的汉族官僚中出名的实在不少,从清初的范文程、洪承畴,到清末掌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汉族官员在清朝实际上出的大官,名官是相当多的,但官与官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谁官做的大,那么清朝的汉族大臣中最大的官是谁呢?

很遗憾,既不是雍正年间倍受宠信又惨遭抄家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也不是咸丰年间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居首功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湘军统帅曾国藩,清朝开国276年,至少有两人,达到了汉族官僚所未达到的人臣巅峰。第一人,即是清朝初期总揽滇黔军政大事的平西王吴三桂,“三藩之乱”,吴三桂坐拥几十万大军,最后在康熙大帝的英明神武,沉着冷静指挥下,遭到失败,最终身死国灭。另外一人,则是清朝末年最显赫的汉族大臣袁世凯,是他逼迫隆裕太后下“清帝逊位诏书”,一手终结了大清王朝在华夏的封建统治。这两人,一前一后,才是汉族大臣在清朝可以“执牛耳”的第一等实权人物。

先说说吴三桂,他是清朝有史以来最大的官,当然说是最大的官是有些勉强了,因为他做到了比官更大的级别,那就是亲王。

吴三桂在明朝只是一个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被崇祯帝封为平西伯。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清政府以云南作为吴三桂之藩镇,许其开藩设府,总管云南军民事务。顺治十八年(1661年),师出缅甸,绞杀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使得吴三桂的武功达到顶峰。康熙元年(1662年),从平西王晋封为平西亲王,兼管贵州,是汉族降清官僚中的第一人,地位远在同时期封王的平南王(封藩广东)尚可喜,靖南王(封藩福建)耿精忠之上。

吴三桂专制滇中十余年,清朝最初给予他的是极大的地方专治权利,“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几乎是让云南成为吴三桂的家天下,吴三桂还想做清朝的沐英,做“世镇云南”的平西王,如果不是康熙皇帝后来下旨削藩,吴三桂这个汉族大臣中的唯一一个达到亲王级别的封疆大吏,估计真要把滇黔两省作为他的家产世代传下去了。

再说说清末的汉族大臣代表袁世凯,他虽然官不及吴三桂显赫,却能逼迫清帝逊位,其权势威名可丝毫不亚于亲王。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练兵,袁世凯支持维新变法,甲午战争结束后,得到刘坤一、李鸿章、王文韶三名汉族封疆大吏的联名举荐,得到了光绪帝的信任,创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新式陆军。在戊戌政变之时,袁世凯权衡利弊,没有选择站在康有为这边,而是将政变之事密奏慈禧,最终导致六君子血溅台门。此后袁世凯得到后党信任,直1901年11月,袁世凯接替去世的李鸿章出任直录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出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领衔汉族大臣。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复出出任清政府 内阁总理大臣,此时的清王朝早已经是穷途末路,行将覆灭,袁世凯顺应时势,拥护共和。1911年2月12日,袁世凯率领内外大臣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袁世凯就任民国首任大总统。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比如吴三桂和袁世凯,在清朝早已经是位极人臣,功与天齐,却犹不知足,两人都在临死前过了把皇帝瘾。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举兵反抗,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叛乱打了五年后,最后只剩下吴三桂独立支撑,自知大势已去的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称帝,建国大周,同年去世。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倒行逆施之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袁世凯因此也被冠以“窃国大盗”的骂名。

清朝的汉族大臣中最大的官是谁?是年羹尧还是曾国藩?

一场席卷大清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把清政府吓得半死的同时,也将曾国藩推到了前台,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变成了手握数十万大军的封疆大吏和前军将领。

          那时,曾国藩受到了清王朝的特别器重和信任,仔细想想,不得不器重和信任,因为,当时的满清八旗军,根本没有任何的战斗力。

        咸丰时期,有权臣肃顺等人,为曾国藩加油鼓劲,在上层为其提供全力支持,保证曾国藩的一切军需和粮饷。

         同治时期,恭亲王奕訢作为其坚强的后盾,不仅如此,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也愿意将实权交给他,尤其是慈禧太后,对他委以重任。

       1860年4月时,曾国藩被清廷授予两江总督的职位。这意味着,他正式成为了大清的封疆大吏,成为一方实权派。想当初,他自己组建湘军,由于没有朝廷的正式职位,受够了各方的白眼和冷遇,备受排挤。曾国藩甚至在奏折中这样跟朝廷诉苦:

“以臣细察今日局势,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者,决不能以治军;纵能治军,决不能兼济筹饷。臣处客寄虚悬之位,又无圆通济变之才,恐终不免于贻误大局。”

今天,终于扬眉吐气了,成为正儿八经的地方大员。而且最主要的是,两江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富,繁荣富庶,是清王朝的赋税重地,可以强有力的保障湘军的所有难题。

       1860年6月,曾国藩在实授两江总督的同时,又获得了钦差大臣的身份,总领一切事关太平天国的所有事务。清朝的钦差大臣,虽然没有“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但也是权限极大,尤其在当时的情况下。

       1861年9月,经过多年的苦战鏖战,曾国藩终于攻克了太平天国的军事重镇安庆,扭转了清军的劣势。慈禧太后很高兴,当即嘉奖曾国藩,授他“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军务,属内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

这个官职可大了去了,两江总督,在管理江苏、江西的同时,权力已经够大了。这次,还把安徽和浙江也划给了他,一共达到了4个省。这样,大清的半壁江山可真的是归了他啦。这是当年的年羹尧、岳钟琪等汉人将领,绝对没有享受过的待遇和荣宠。

      曾国藩于当年年底,迅速做出了一项重要的部署,而且都是重大人事任免,可见清廷对他的信任。一、命令曾国荃继续率领湘军主力,对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实施围攻;二、安排李鸿章组建淮军,进入江苏地区;三、令左宗棠组建楚军,进入浙江地区。

        清朝时,总督和巡抚属于平级,没有彼此间的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巡抚不需要向总督汇报工作,如果他俩真的翻脸了,总督其实对巡抚没辙。可在曾国藩手里,朝廷给他节制四省的权力,他完全可以直接收拾四省的所有官员。

    后来,曾国藩攻克天京,剿灭了太平天国以后。捻军又开始在北方活跃,而且闹腾的动静越来越大,八旗最后一名,也是仅剩的一名战将僧格林沁亲王,陷入捻军包围圈而战死。

     清廷没招儿了,再次起用曾国藩去剿灭捻军。这次,慈禧给了曾国藩钦差大臣的身份,并节制直隶、山东和河南三省所有官员。虽然数量略减,但直隶可是京畿重地,之前都是单独设立总督一职的。

     反观年羹尧,仅在西北的偏僻地区和边境地区用兵。我们都很清楚,西北荒凉,人烟稀少,物产匮乏,对大清的重要性而言,远远不及南方和京师周边的重要性。

      所以,个人认为,同治朝时期的曾国藩,他的权势和地位,远远超过了雍正朝时期的年羹尧。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

清朝的汉族大臣中最大的官是谁?是年羹尧还是曾国藩?

有些答案把官、爵混在一起,这是不对的。比如吴三桂,爵位亲王,但最大的官职其实只是加强版的云贵总督,因为他获得了总督以为的更多实权,比如财政、人事等。

首先我们得了解清代最大的官到底是什么?

正一品有如下: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大学士兼直省总督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首先说文官做到这些位置的汉人很多,光看大学士一职:如果算汉军旗人,崇德年间就有范文程、鲍承先任过内秘书院大学士;待正式大学士形成,傅以渐等民籍非汉军旗人也任大学士了。

但毕竟大学士好几人,所谓物以稀为贵,论实权,可能还是以军机处设立之后开始,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或赏“三公”衔,文官中最大。第一个做到这个位置的,就是安徽桐城人张廷玉。

其次说武官,掌銮仪卫事大臣是领侍卫内大臣中的挑一人出任,其实也是最稀缺的武职,因为领侍卫内大臣也好几人,上三旗每旗可挑两人。所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领侍卫内大臣必须是上三旗的人,也决定了他们基本都是满人,而不是汉人。所以这个最高武职,几乎没汉人。

武职外官中,伊犁将军有个马亮,是汉军旗人,非民籍。

年羹尧也做到了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太保衔,毫无疑问也是正一品大官。但这个大将军是临时职位,战时统筹,战后即废,名大于实。而且,年羹尧是汉军旗人,不是民籍。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是民籍,最大的官是大学士。

袁世凯,在晚清官制改革中,做到内阁总理大臣,这比以前的领班军机大臣职权更大,毫无以为也是最大的官,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袁世凯所任职官及其所掌握权利应该是汉人中最大的。

清朝的汉族大臣中最大的官是谁?是年羹尧还是曾国藩?

在宋朝之前,朝廷对于文臣和武将的区分一直非常严格,但是在宋朝之后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地方武官拥兵自重,他们开始给文臣们授予了军权,给予了他们带兵打仗的权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文臣和武将们的区分才开始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明朝、清朝时期,我们所了解到的重量级军事人物,其实大多数都是文臣出身。

关于他们这样的人物,我们一般会将他们称之为臣或者官员。

而像是一些武将出身、一直担任着军事工作、不怎么接触地方政务的人物,我们应该把他们称之为将,而不是称为臣或者官。

吴三桂地位尊崇,但称不上臣

我看到有很多人说清朝当官最大的汉族大臣是吴三桂,他们觉得吴三桂被授予了王爵的崇高身份,甚至在最后三藩之乱的时候,还当过一小段时间的皇帝,所以就觉得他是清朝官职最大的汉族大臣。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为纵观吴三桂的人生,其实他并不能称之为大臣。

吴三桂是明朝的武科进士出身,并不是通过文臣转武将的道路走上军旅之路的,而是从一开始,就直接是武将身份出身的。

在明朝存在的时候,他一直是一个武将。

在投靠了清朝之后,他的身份、角色也没有发生变化,一直以来也都是一个武将的身份。

最后顶多是因为战勋卓著被清朝封了王爵。

虽然他是一个汉人、地位也很高,但是我觉得他是不应该排到这个行列中的。

汉人文臣巅峰的张廷玉

清朝符合提问条件的人物有很多,接下来我们说几位大家比较熟悉的,这些人物主要有年羹尧、张廷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

在以上这几位人物中,除了雍正时期的张廷玉之外,其他几人身份都是在文和武之间徘徊的。

而张廷玉虽然没有其他几个人那么知名,但是他在清朝的地位却非常高。

他曾经做过雍正皇帝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军机处是雍正皇帝时期设立的一个权力中枢、是清朝权力最为巨大的部门。

整个清朝除了皇帝之外,就属军机处的权力最为庞大。

作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张廷玉,身份自然是非同凡响的。

而且他还有一个地方是最为特别的。

他是清朝时期唯一一个在死后被供进太庙中的汉人大臣,这是其他权柄滔天的汉人大臣们无法享受到的荣耀。

虽然年羹尧、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在清朝历史中都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但是没能走到首席军机大臣位置的他们,论官职,是无法和张廷玉相比的。当过总统、皇帝的袁世凯

在清朝所有的汉人大臣中,我觉得也就袁世凯比得上张廷玉。

袁世凯最开始是以武将身份出身的,原本在袁世凯的内心中,他一直想通过科举考试、通过文臣的道路走上自己的人生巅峰。

但是因为一直考不上秀才的原因,所以他开始走上了武将的道路,通过在朝鲜的一鸣惊人,从而获得了人生权力的巨大飞跃。

不过袁世凯虽然是从武将身份崛起的,但是在他走上了清朝的权力舞台后,他却并没有局限自己的身份,接下来他成功展开了自己的转型。

在清朝末期,他曾经担任过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重要的官职,从他就任的这几个官职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由将变官的过渡。

在清朝灭亡之后,袁世凯就任为了民国大总统,开始执掌起了民国无上的权力,在他人生的晚年,他更是当过一段时间的皇帝。

这点在清朝所有大臣中,是无人能比的。

所以说清朝当官最大的汉人大臣既不是年羹尧、也不是曾国藩,在我看来一共有两个选择,如果完全局限在清朝时期,那就是当过首席军机大臣的张廷玉,如果能把范围扩大到民国时期,那就是当过民国大总统、当过皇帝的袁世凯。

清朝的汉族大臣中最大的官是谁?是年羹尧还是曾国藩?

清朝时期汉族大臣最大的官是谁?

他既不是曾经被封为一等公和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也不是曾节制南方四省、带领湘军一手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而是清朝初年迎清军入关、为清朝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大汉奸吴三桂。

我们先来说所谓最大的官是什么意思?当然是地位最高,权力最大。而在这方面,吴三桂以绝对优势领先了清朝的所有汉族大臣。先说地位,吴三桂在投降清朝之后被清朝封为平西王。而且这个平西王还是既有军队也有地盘的实权藩王。

可以说,吴三桂在清初之际,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吴三桂如果想再进一步,那么除了造反,他将别无选择。而中国的封建王朝中,亲王之爵凌驾于公、侯、伯、子、男等众多爵位之上。异姓王更是没有造反的大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地位了。因此,毋庸置疑的是,吴三桂在清朝所有汉族大臣中,以平西王的亲王爵位,位居地位最高的汉族大臣。

而说到权力,曾当中枢当过宰相的张廷玉;担任抚远大将军、统领数十万大军的年羹尧;一手创立湘军的曾国藩等人,权力比之吴三桂似乎并不弱。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无论是年羹尧、曾国藩还是其他曾掌握大权的汉族大臣,他们的权力来源都是清廷。

因此,虽然他们手握大权,虽然他们曾煊赫一时,但一旦清廷想收回权力,他们将一无所有。曾国藩、年羹尧等人的权力从来没有完全属于自己。因此,攻破南京之后,清廷可以公然反悔封王之诺,只给予曾国藩一等公之爵,湘军也从此被拆得四分五裂。

曾经统领数十万大军,为雍正平定西北的大将军年羹尧,更是由于雍正皇帝的一纸诏书,从此身死族灭。而拥有自己地盘和军队的吴三桂却不是如此,在吴三桂统领的云贵地区,他的军队和当地人民只知吴三桂而不知清廷。

因此,当康熙迫不及待地试图削藩之后,吴三桂一声令下,他的军队就立刻造反,吴三桂对于他的军队和地盘的统治力,远不是曾国藩和年羹尧可媲美。拥有自己的地盘儿、拥有完全忠于自己的军队、拥有藩王的爵位,吴三桂是名副其实的位极人臣。

当然,哪怕在汉人的王朝,如吴三桂这样的藩王也是中央政府最为忌惮的对象,更何况本就对汉人极为警惕的满清呢。因此,被削藩、面临兔死狗烹的局面,是吴三桂等汉人藩王必然的命运。而不甘心失去权势和地位的吴三桂,因此造反也将成为必然。

不同的是,由于年纪过大、眼光局限等诸多原因,虽然一手掀起波及全国的三藩之乱,但这场看了依然以吴三桂的失利而告终。吴三桂这个清朝时期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汉族大臣,也因此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