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

诺曼底登陆得打败德国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但就英美法的利益而言,就战后布局而言,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

问题所说的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这个数值准不准,也没必要深究,最起码,意思是对的。二战后期,德国大部分部队被苏军消灭,是事实。德军在东线打了四年,死了400多万。算上受伤以及最后战败向苏联投降,笼统说被消灭了800万,差不多。而且苏军消灭的都是德军最精锐部队。

攻克柏林以后,苏军一共有将近500万装备精良的大军。几万辆坦克、战车,几万门大炮,几万架飞机......柏林西边到法国西海岸,还剩100多万德军,根本不够苏军碾压的。

如果美英没进行诺曼底登陆,那会是什么局面?

苏军已经占领了德国东部,德国西部剩下的残兵败将,根本顶不住苏军的进攻。过了德国西部,就到法国了。而那时候的法国处于德国管制下,根本没有正规部队,也不可能有力量阻挡苏联军队。到时候还得是苏军进入巴黎,巴黎市民欢迎苏军。维希政府再向苏军投降一次。意大利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苏联基本上是控制了整个欧洲:苏联、波兰、捷克、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全被苏联占领。西班牙也怕很难逃脱。

然后苏军会抵达法国、意大利的沿海。这时候美英再想登陆,肯定是不可能。苏联可以组织起整个欧洲大陆的力量去抵抗,美英根本打不上来。这其实也是希特勒梦想的局面。他要是征服了苏联,就是他领导这些地区,抵抗美英。

后期,柏林往西一直到法国、意大利沿海,这片地区面对苏军根本没有抵抗力。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话,500万苏军一路平推过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苏联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建立起一个超级大帝国。

这是美英不能允许的。

美英登陆以后,在西线的总兵力也超过了500万,这个数是不是有点意思?打德国西边这100万杂牌,哪里用得了这么多人?美英这500万部队压根就不是为德军准备的,是为那500万苏军准备的。而且美国在本土还准备了800万人。

二战末期,苏联完全能够自己消灭德国。美英之所以发起诺曼底登陆,是为了抢地盘,防止战后苏联独霸欧洲。最后的局面也确实是美英和苏联对峙,平分欧洲。美英挡住了苏联继续向西的脚步。

二战战场打得很精彩,政治上的斗争也同样精彩。战争还没结束,美英就看出了苏联独霸欧洲的危险,于是赶紧登陆。斯大林也看出了美英这500万部队来者不善,是奔自己来的。于是他做了一件事:不计伤亡,猛攻柏林。

美英已经在西线上来几百万人,东线德军也已经被打残,德国的失败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是,最后苏联并没有等美英部队到来,而是单独的对柏林发起总攻。是强攻硬攻,死了不少人。所以后来很多人说斯大林这是灭绝人性,不珍惜自己人的生命,好大喜功......这么看就浅了。

在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眼里,每一支靠近自己的军队,都得按敌人算。不要说是敌军,就是自己家的一支部队,前进的方向是自己的首都,都得防着。更何况异族异国的盟军。

国家间的斗争,不是泾渭分明,你们一伙,我们一伙,然后大家死心塌地的干,不是这样。二战是最典型的例子。

最开始德国准备占领奥地利,最先怒的是谁?意大利。墨索里尼把部队派到了边境,当时德国还没准备好,把希特勒也吓一跳。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了,在那之前,他和德国勾结,瓜分捷克。波兰跟法国是盟国,但没少跟德国浑水摸鱼,和法国的关系很僵。德国和苏联打得头破血流,之前他俩也是好哥们,有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一直向德国出口资源,德军教官帮助训练苏军,德军跑苏联学习坦克技术。苏联本来是要加入德意日一方的,由于势力范围没划分明白,导致条约一直拖拖拉拉没谈拢。德国先打了苏联,但苏联那边也有打德国的计划。美英穿一条裤子,美国也有打英国的计划。英国开始是吃亏了,美国帮他。如果英国在二战初期表现得很强,美国的计划是联合德国打英国。法国投降以后,英国海军把法国海军一顿揍。中美联合对付日本,日本刚投降,还是蒋政府时期,美国那边就有遏制中国的计划了......

战争,尤其是这种世界大战,大混战,就是狗咬狗一嘴毛,谁咬谁,都是不一定的。敌国之间有勾结,盟友之间各自防备,很正常。

在斯大林这种老油条眼里,美英登陆的500万大军,是赤裸裸的威胁。不可能满心欢喜、充满爱意的当亲人看。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美英最仇视的国家。只不过德国太强了,美英不希望他成为欧洲老大,这才无奈地和苏联结盟。美英有多讨厌苏联,斯大林比谁都清楚。巴顿这些美国将军甚至明说了,应该联合德国打苏联。

如果斯大林不打柏林,等美英部队到来,到时候谁打谁就不一定了。德国人本来就想跟美英联合,最后也是争取向美英投降。对于美英而言,德国已经不是威胁了,完全可以把德国剩余的部队收拢到自己麾下,到时候德军在柏林城里,美英500万盟军在城外,给苏军来个里外夹击......

斯大林是根本不敢等美英部队来会师。

他迅速打下柏林,德国这个楔子先拔掉。然后再占据城市,占据有利地势,部署好部队,严阵以待,美英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斯大林要是不打柏林,等美英部队到来,再不加防备,不是勾引人家犯罪嘛。

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

我们得客观一点说,不能像美英国家那么无耻,赤裸裸地说是美英联军打败了纳粹德国,一点都不提苏联红军贡献的事。

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这个数字还真的是张口就来。如果德国在诺曼底登陆时只剩下了100万军队,那1945年4月的柏林战役中的130万的德军部队又从哪儿冒出来的?

实际上,在1944年初,德军在东线至少还保有450万到500万部队虽然有不少是从国内补充来的新兵,但是兵力规模也是蔚为可观,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与600多万苏军对峙。

苏联虽然在1943年接连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彻底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可是德军并没有崩溃,而且在防御大师莫德尔的指挥下,德国的机动防御非常成功,苏联每推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在东线事实上形成了消耗战。

即使如苏联这般家底,也经不住这样的消耗,一旦不能在战略主动期内取得重大战果,超过一定临界值,很容易就会被德军给扳回来。这个重大战果,必须要重创或者歼灭德军东线战场的三个集团军群中的一个才会有意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将东线德军的防线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从而让德军东线彻底崩溃,打通通向柏林的道路。

在诺曼底登陆之前,苏军虽然占有主动,在东线先后发起了4次突击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取得的战果都极为有限,没有形成战略态势的突破。在1944年6月之前,德军在东线依然保有430万人的作战部队,而且还从西线调来了大批部队,补充了德国预备队。由于德军战线收缩,苏军每突进一步,都变得极为艰难。这也是苏军为什么在1944年6月开始的维堡战役中,对芬兰军队网开一面,接受芬兰军队和谈的原因。在德军的重压下,苏联没有那么强大的后备军力用来浪战。

真正让苏联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是1944年6月23日爆发的白俄罗斯战役。

白俄罗斯是德军在苏联最重要的一块立足之地,因此德军在这里配置了66.5个师,共计120万人的庞大部队,火炮1万门、坦克1000辆、飞机1400架。

此战苏联方面由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集结了了巴格拉米扬大将的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的白罗斯第1方面军、扎哈罗夫上将的白罗斯第2方面军、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的白罗斯第3方面军的140万人,火炮31000门、坦克5200辆以及5个空军集团军的5000架飞机。

这场战役共歼灭德军17个师又3个旅,另有50个师损失过半,约2000架飞机被击毁(德军后期的增援),使德军整个"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以及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并在东普鲁士方向上越过涅曼河进入德国本土。

这次战役的胜利,与诺曼底登陆打乱了德军的部署,有很大关系。很多德军被调去西线,尤其调动了大量的战略预备队到西线,装甲部队和空军也都优先补充给西线,这不仅大大削弱了东线德军的实力,也让东线德军几乎没有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对力量。

诺曼底登陆后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德军东线的中央集团军群就被苏军全歼,两翼的德军集团军群收尾不能相接,随后相继被分割包围。

此时,两线作战的德军根本没有兵力来堵住这一巨大的缺口,最终导致东线的全线崩溃。苏联军队在白俄罗斯战役之后,又接连发动了5次大规模战役,在1944年底,就把德军赶出了苏联国土,还把德国的国际同盟,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打成了同盟国,调转枪口向德国宣战。

可以说,1944年的那个夏天,是希特勒梦碎的开始,德军战场态势如同发生雪崩一样,一溃千里。

可见诺曼底登陆确实是让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看,美英开辟诺曼底登陆,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在苏联与德国打成僵持消耗战的时候,美英的任意一点变量,都成了改变战略天平的关键。

不过,这一切的基础,是苏联军队用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换来的战略均势。如果用贡献度来打分,苏联的贡献度至少要在70分以上,其在二战中的贡献不容抹杀,历史功绩不容被西方国家篡改。

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

消灭不等同死亡,战争中通行以可弥补损失和不可弥补损失为计算标准,明白了这可知苏军消灭德军800万靠不靠谱!

以德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的统计,到1944年末东线德军战死、病亡、意外等不过180万,这一数字无论什么原因是偏低的。以联邦德国政府1999年公布于世数字,1941—45年死亡380万,俘虏死亡36万,共计417万。

具体为41年不可弥补损失35万、可弥补损失100万;42年58万、250万;43年95万、200万;44年190万、300万;45年270万、150万,合计不可弥补损失630万、可弥补损失900万。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前苏军对德军造成多大损失呢?800万搓搓有余!西线战场(包括北非、大西洋、挪威、意大利)盟军到45年5月德国投降不过让德军损失300万。

但这不能否定西线战场对德军的牵制作用,43年11月希特勒发布第51号令,开始强化西线(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军防御,逐次增派兵力。西线德军人数从43年10月的137万到霸王行动前增至187万,其中包括在东线能征善战、打出威名的党卫军第1、2装甲师、第2、9、11、116装甲师。

斯大林一直要求盟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以减轻苏联陆上压力。1944年4月18日斯大林致电罗斯福、丘吉尔“按照在德黑兰达成的一致,红军将会在同期发动一场新的攻势,以最大限度支援英美军的行动。”五一讲话中,斯大林称赞“美国和英国守住了在意大利对抗德国人的战线,牵制着相当一部分德军,给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战略原材料和武器装备,对德国军事目标进行了系统的轰炸从而削弱了后者的军事实力。”

诺曼底登陆最直接后果是希特勒抽调党卫军第9、10装甲师增援西线,让苏军巴格拉季昂行动顺利实施,德军从此真正面对两线夹击,力不从心走上覆亡之路。

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

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

首先,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许有些人对美国为什么在苏军发起大反攻后才登陆表示怀疑,因为1944年6月6日美军登陆诺曼底时,苏军的斯大林十次打击大反攻战役已经进行到了一半,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巴格巴季昴行动随即展开。但美军登陆欧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方面,斯大林提出盟军开辟第二战场,英美之间还没准备好。1941年冬季莫斯科战役打响以后,斯大林向丘吉尔提出了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但是这项计划直到1944年才完全展开。主要原因是英国自身也身处东南亚战场和北非战场脱不开身,还有法国战役后,德国空军海军在大西洋和英伦三岛对英国进行干扰袭击,使丘吉尔把希望寄托在美军的登陆上面。

另一方面,美国加入二战是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前提的,但美国登陆欧洲也是有条件的。由于罗斯福面临美国从中立转入战时状态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大量美军放弃太平洋战场转向欧洲帮助打仗几乎不可能,但罗斯福还是想出了一个策略,就是先欧后亚,这中间还有一个与丘吉尔协调的问题,因为丘吉尔名义上希望美军登陆,但内心是想美国出兵但管辖权给英国,实质上他是害怕美军登陆欧洲占了英国老大的位子。

其次,盟军开辟第二战场,也在等待时机。

1941年莫斯科战役打响以后,美国和英国虽然在苏德战争打响时就旗帜鲜明支持苏联,但在行动上仍然在作壁上观,原因是他们怕苏联不是闪击战的对手。好在苏军经过努力在莫斯科战役中打败了德军,才使美国下定决心对苏联进行援助。

真正对苏军打赢苏德战争有信心的是1942年夏季展开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使英美盟军完全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不仅在思想上树立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心,还在行动上加大了对苏联的军援力度。因此,1942年英军对第艾普的登陆试探进攻和1943年的西西里岛登陆作战,都是在为诺曼底登陆作准备工作。

有些人认为,英美决定于1944年夏季才登陆诺曼底,完全就是与苏军争功。这只能是个人猜测,实际上,盟军登陆欧洲和苏军展开大反攻,是三国领导人的德黑兰会议中商量好的。可以这么说,没有盟军登陆诺曼底,苏军也可以打到柏林,但没有苏军全线大反攻在东线的歼灭作战,盟军登陆诺曼底就会付出更大的损失,这点是肯定的。

第三,盟军登陆诺曼底对东线战场有没有实际意义?

当然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德军发动苏德战争本身就呈现兵力不足和补给困难的不足。苏德战场对于德军来说,是个蚂蚁吃大象的战争,无论是体量还是国防潜力德国都是后劲不足。如果说莫斯科战役时斯大林提出开辟第二战场是信心不足的表现,那么到1944年苏军展开大反攻时,苏联已经完全具备打赢德军的实力。

但是,仅凭苏联一己之力打败德国还是有时间成本和付出更多伤亡才能做到。德军在东线走下坡路是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开始的,到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基本奠定了德军失败的基础。但困兽犹斗,如果盟军不在西线牵制作战,苏军想打赢东线战争还需要时日。

另一方面,德军最后战败是盟军跟苏军共同努力的结果。盟军登陆诺曼底以后,战场局势迅速发生了变化,但德军并不是坐等失败,他们将主要作战方向放在东线,宁可与苏军决战到底也不愿落入苏军手中。而雅尔塔会议以后,盟军与苏军商量好了会师易北河的分界线,所以,苏军只有付出加倍伤亡才能按时完成作战任务,这是一个歼敌三千自伤八百的战斗,但盟军在西线的牵制作战仍然大量牵制了德军的主力东移。

从上面分析看出,虽然从数字上看,苏军在东线消灭了德军75%以上的主力,但盟军在西线登陆仍具积极意义。一方面,没有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就不可能有苏军在东线势如破竹地反攻顺利,毕竟德军大量从东线调派了大量主力到西线战场,减少了苏军的战场压力。另一方面,盟军在前两次的登陆试验和诺曼底登陆,有力地牵制了大量德军并打乱了德军的部署。本来,德军发动苏德战争的兵力就不足,西线战斗打响以后,德军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客观上讲,只要美军不放弃开辟西线战场,德军就始终不得安宁,无论是从心理还是战场环境上,对德军都形成了强大威慑。

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

很多人觉得英美在苏德战争时坐山观虎斗,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主观上英国确实希望社会主义的苏联与德国死磕,但是英国又根本不希望德军获胜,获胜后英国的灭亡也指日可待。

很多人会产生一个误区,即德国就是苏联红军打残的,美英发动诺曼底登陆就是打酱油,是下山摘桃子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其实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就扛不住了,下令苏联驻美大使向美国求援,说如果美国不给援助,苏联顶不住德军的攻势。

于是美国政府依据租界法案,从两条线路向苏联提供援助,五年间,光是各种飞机就要18000架,汽车49.5万辆,先进坦克1.3万辆,各种战略物资1300万吨。

仔细观察苏德战争,虽然德国是发动突袭,苏联对德军入侵也早有防备,也是经过积极备战的,甚至还制定过一个对德主动进攻计划——“大雷雨”作战行动。

但是苏军在纳粹攻势面前,一触即溃,兵败如山,开战短短几个月,屡战屡败,苏军整建制被吃掉,投降人数380万。

这就说明,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军队战斗力不行。

其实早在苏芬战争(1939到1940)时,苏军就暴露了自己的不能打的面目。

在那场战争中,120万装备精良的苏军,跟装备落后的20万芬兰军队过招,被消灭了38万,芬兰军队只损失3万名士兵。

希特勒正是看到苏芬战争中苏军战斗力太差,才悍然入侵苏联的。

那么战争后期,为什么苏军像换了一支军队,越战越勇呢?

首先不能否认苏联在遭到德军痛击之后恢复镇定,恢复了工业生产能力,军备供应开始增加。苏联经过总动员,广大军民在伟大的斯大林同志领导下,爱国热情爆发,战斗力爆棚,让德军吃尽了苦头。

其次,得益于美英两国对苏联的大力援助。

还有,英国在北非战场牵制了德军部队。

最关键的是,美国在二战中发动了“浪潮行动”,出动数百架战机,对德国唯一的油箱——罗马尼亚油田投下数百吨炸弹和12.5万发枪弹,把那里的炼油厂,输油管道炸了个稀巴烂。

德军在二战中靠什么疯狂,不就是闪击战嘛,闪击战靠什么,坦克装甲车。

坦克装甲车如果没有燃油是什么样子,成纸老虎了。

所以德军在战争后期突然打不动了,尽管德军作战能力还是那么强,(即使是苏德战争后期,每场战斗德军伤亡人数都远远小于苏军)伤亡也比苏军小,但败局不可扭转。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前去解围的装甲集群,离主战场只有几十公里,但没有燃油,只能眼睁睁看着第六军团被苏军消灭。

德国投降的时候,还有250万军队,为什么不打了,就是没有燃油了。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德国不是缺乏燃油,苏德较量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何况在苏德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美军也没有闲着,在太平洋战场跟日军进行着一场殊死搏斗。这场恶战从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就开始了,一直鏖战到1945年才结束。

与此同时,北非战场战争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蒙哥马利元帅和艾森豪威尔将军率领的美英军队跟隆美尔率领的德军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进行血战。

经过两年零8个月的苦战,盟军取得了北非战争的胜利,为下一步打垮意大利,砍掉希特勒一条臂膀打下基础。

1943年7月10日,英美军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的即将来到,希特勒不得不孤军奋战,四面楚歌。

1944年1月,盟军决定在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5日,史无前例的登陆行动开始。

7月底,登陆行动结束。

只要了解诺曼底登陆,就会觉得它不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

这是二战中的一场硬仗,依照苏军的实力和装备,根本就无法进行这样一场战争。

苏德战争大多是保卫战,攻防战守卫一方非常好打,只要有对方一半兵力就绰绰有余。

而德国在苏联是客场作战,没有条件去建造工事,所以苏军后来打反击战,面对没有燃油的德军,打起来也是得心应手,砍瓜切菜一般。

但是德军在诺曼底登陆几年前,就用钢筋混凝土以及钢板,精心打造了大西洋堡垒,在海滩上构筑了层层防线,盟军进行的是一场攻坚战,必须经过大面积的开阔地,在敌人强大火力下进行抢滩登陆,难度和战争惨烈程度可想而知。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包括10个装甲师,三个空降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

海军投入作战的军舰约5300艘,其中战斗舰只包括13艘战列舰,47艘巡洋舰,134艘驱逐舰在内约1200艘,登陆舰艇4126艘,还有5000余艘运输船。空军作战飞机13700架,其中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运输机滑翔机3000架。

单单从作战规模,就可以看出诺曼底登陆的残酷程度。

综上所述,诺曼底登陆绝不是一场锦上添花的战争,更不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战争,它的胜利,等于在希特勒背后插上了一把刀子,彻底摧垮了德军的抵抗意志,大大加速了纳粹的灭亡进程,加快了二战的结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二战时德国900万军队被苏联消灭了800万,西方这时才发起诺曼底登陆,有意义吗?

首先,从英国登陆法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苏联的军事能力来说,别说二战期间,就是到了冷战时期,苏联巅峰时期的1980年左右,苏联有没有能力来一场诺曼底登陆那么大规模的登陆作战都是个问题。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及后来横扫法国,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状态,任何一个德国军人都知道两线作战就意味着彻底的失败。

在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在二战的军功上,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对方,都是会推出一些十分奇特的论调,比如西方国家说没有美援,苏联就会亡国,还有希特勒从库尔斯克凋兵才是德军在库尔斯克失败的主要原因等。而苏联方面则是极力贬低诺曼底登陆的意义,说诺曼底登陆就是盟军下山摘桃子,还有是美国给日本的两颗原子弹毫无军事意义,就是对平民的屠杀等等。德军当时在法国的驻军不少,有59个师,如果是能够击败盟军的登陆,这个重兵集团肯定就会马上被装上火车拉到东线去堵上波兰那边的大窟窿,当时6月22日苏军发动了了白俄罗斯战役,打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灰飞烟灭,德军是急急忙忙从乌克兰抽调部队堵战线中央的大窟窿,而这又给了在乌克兰的苏军机会,要是击败了盟军的登陆,德军就不至于那么捉襟见肘了。

由于苏联没了,苏联人贬低美英盟国的说法比较少见了,美英贬低苏联的说法比较常见,而且很多人都信以为真了。

对于诺曼底登陆而言,重点是彻底打掉了德国获胜的最后一丝幻想,这个在军事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些歼敌数字什么的就不当搬运工了,当时苏联肯定还没有消灭800万德军,应该是德军和仆从国军队比较妥当,德军当时麾下还有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这种仆从国呢,和苏联打的也包括这些国家。1944年在苏德战场上的苏军步兵中,有大量十几岁的孩子和40岁以上的中年人,战斗力已经是十分堪忧了。在后来一些苏军将领被调到远东准备对日作战,发现那里的苏军士兵年龄都在22-28岁之间,弄的这些将领十分兴奋,这才是士兵最好的年龄。

当时的德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势面前,的确是有点捉襟见肘,缺兵少将,但是总体来说由于德国还有一系列的东欧小国作为屏障,所以和苏军周旋的空间还是有的,而苏军也是拼尽了全力,在战争初期的几年,苏军的损失太大,苏军在1943年1944年中已经开始面临一个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在波兰和乌克兰方向的几个方面军还好,可以有优先补充权,但是其他方面军就是凑活过日子了,在象乌克兰第1,白俄罗斯第1这种方面军,每个步兵师还能够有6000到8000人,而到了象波罗的海地区的几个方面军,每个步兵师只有2500到3500人,二战是坦克部队的巅峰时代,但是构成各国军队主体的还是步兵师,步兵师缺额巨大说明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已经十分紧张了。虽然苏军通过加强火力的办法来弥补人员的不足,但是缺人还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而德军方面,在应付苏军攻势的时候是习惯性的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而当时最大的集团就是驻法德军,但是这个重兵集团在1944年就要准备抗击盟军将要发起的登陆作战了,无法再抽调兵力增援东线了。720事件希特勒大难不死,不过如果720事件成功了,德国和西方国家成功媾和,我倒是觉得按照德国人的脾气,很可能又是一个20年休战,二战结束德国人是被彻底打服了。

德军当时的设想是,在西线击退盟军的登陆,这样就是可以在西线缓一口气,如果能够配合政治上的工作,在西线可以和美英媾和,这样就可以把,在西线的重兵集团迅速调到东线,来应付苏军的攻势,这一点隆美尔,龙德施泰特都是这样考虑的,也是整个德国军官团的打算,毕竟战场上的胜利可以在谈判的时候有更多的筹码,有了抗登陆的胜利和美英谈判的时候就有的谈了,至少在德国的军官团里是这么认为的。刺杀希特勒的主角,施陶芬贝格上校,密谋集团的目的就是要单独和西方国家媾和,好集中兵力对付苏联。

而在诺曼底登陆后,尤其是盟军站稳脚跟,德军再也无法把盟军赶下海后,德国军官团就明白战争不可能再有胜利了,结束战争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希特勒死,然后接着政府换人的机会提出停战的要求,争取能在西方停战,于是就有了720事件,这是德国军官团试图获得体面停战的最后一次努力,而且这些密谋分子也明白,自己手里的牌其实不多,他们只是希望能够比一战的结局好一点就行,尤其是他们计划着充当防止共产主义防波堤的角色,这样德国受到的惩罚还不至于太严厉。但是,720事件的失败是这个设想彻底破灭,德国最终的结果只有无条件投降一种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