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的性味功效是什么?
蒺藜,可以医先天之不足,又能治后天之所伤。这功效听起来似乎很厉害的样子,请随紫茵一块来了解一下吧。
蒺藜最早被收录在《神农本草经》中,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果实。蒺藜味辛、苦,性微温,归肝经。因为蒺藜的治病效果比较缓和,不仅能治病,还能养人,因此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它还有不少别名,比较特殊一点的如旁通、止行、休羽、三角刺、野菱角、地菱等等,乍一看这些名字,是不是有点难和蒺藜这个药联系到一块去?
蒺藜能治哪些后天之所伤?- 蒺藜善于疏肝解郁
蒺藜味辛,辛味药擅长发散表邪和行气行血,蒺藜同样也是善行的。蒺藜是一种在地上蔓生的藤状植物,它的藤能在地上到处蔓延,它的果实又能挂在动物的皮毛上,被带到别的地方去播种,这些都是蒺藜善行的另一种表现。蒺藜又主入肝经,因此它擅长疏肝解郁,还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可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或乳汁不通、乳房胀痛之证。这个适应症和柴胡的类似,但又有不同。柴胡的辛散之力比较强,不适合长时间使用,否则就会伤害肝阴,而用蒺藜代替柴胡来疏肝解郁就不会有这种弊端。
- 蒺藜有平抑肝阳的作用
蒺藜味苦,善于降泄,又走肝经,能平抑肝阳,如果您时常觉得头晕目眩,又有肝阳上亢的症状,那么就可以用它来治疗了。
- 蒺藜是祛风明目的要药
蒺藜是带有刺的,一般带刺的药都有消肿的作用,就比如皂角刺,蒺藜也是一样。它善于退眼睛的红肿,又能疏散肝经风热,因而对于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效果明显。
- 蒺藜还有祛风止痒的功效
蒺藜辛散苦泄,能发散风邪而发挥止痒作用,可治疗风疹瘙痒,对白癜风也有效果。
蒺藜为什么能医先天之不足?每样中药都有其自身的自然属性和作用偏向,我们通过中药炮制手段是能改善或是加强中药的某些属性或者作用的,对于蒺藜也是如此。蒺藜炒黄之后可以缓和它的辛散之力,而略微有补益的作用,可以与其他药配伍治疗血虚肝旺引起的头晕眼花、双目涩痛、手足麻木之症。而把蒺藜用盐水炙之后它就能入肾了,盐炙蒺藜既能平肝,又能补肾,可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内风上扰之证。
需要注意的是,刺蒺藜发挥祛风散风的作用时,要消耗肝肺之气,也会耗血,因此气血虚弱的人一般是不建议使用的。另外孕妇也要慎用。如需用药还请先咨询医师,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以上就是紫茵的回答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觉得本文还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谢谢。(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蒺藜的性味功效是什么?
蒺藜别名狗娃刺、茨、旁通、硬蒺藜、、刺蒺藜等。它是蒺藜科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实。性微温,味辛、苦,有小毒,归肝经。蒺藜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效果。常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等。
通过以上介绍,对蒺藜的功效与作用也是有着一些了解,那选择它的时候,也是要注意,要按照医生规定进行,尤其是对自身疾病不了解的人,也是需要进行身体检查,对蒺藜选择的时候,在饮食上也是要合理,使得不会有冲突。
蒺藜的性味功效是什么?
很高兴回答
蒺藜是一味中药,又名白蒺藜,刺蒺藜。因果实遍布小刺,因此得名。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一般炒黄或盐水炒后使用。
性味归经:味苦、辛,平,归肝经
功效: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应用:
1、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症。
肾阴亏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上扰头部,出现头晕头痛,蒺藜可平肝潜阳。
2、肝气郁结之症
蒺藜归肝经,可以疏肝解郁,凡肝气郁结,肝气不舒所致胸胁胀痛,乳房胀痛,嗳气,心烦抑郁等症,蒺藜可以疏肝解郁。
3、风疹瘙痒
蒺藜祛风止痒,凡风邪导致的皮肤瘙痒,风疹瘙痒,可以祛风止痒。
4、目赤多泪
肝开窍于目,肝经风热,上攻于目,出现目赤红肿,流泪,瘙痒等问题,蒺藜可清肝经风热而明目。
蒺藜的性味功效是什么?
说到暗器,我就佩服蒺藜!儿时随着父亲在村里寻找药材,我就被蒺藜扎过,扎脚也就算了,还把我们的自行车轮胎给戳破了。
蒺藜虽是药材,但是长得奇特,长着多数坚硬的小刺,古代暗器的原型大概就是来源于此。在零几年的时候,村里为数不多的几辆自行车就毁在了蒺藜身上,父亲的车压到了蒺藜,那轮胎就很快就放空了自己,气从孔中哗哗流出。
父亲恼火,找到在野地里收集蒺藜的老汉,想问他这事咋办,怎么能把蒺藜放路边?可笑的事来了,老汉反倒质问他,把他的药材给压坏了,这又怎么算?就因为这件事,父亲和那位老汉闹别扭很长闹了一段时间。
那时候大家都想着要蒺藜,到处有人在找,老汉就是我父亲的竞争对手之一。为什么要找这味药?你不妨来了解它的药用价值。
蒺藜来源于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蒺藜的花儿淡黄而自带几分优雅,这种植物产出的果实却很伤人,被扎过的人印象就深刻了,可是在农村依然有很多人采摘。
蒺藜入药部位就是果实,正是因为价值高,人们虎视眈眈,那些硬刺成了它的保护伞,可是它终究敌不过人们,还是被摘了。
这种药材的摘取方法简单,虽然你要的是果实,但也要把整株都割下,晒干后就能打出来了,把其中的杂物清理掉就能入药。
据说在唐朝之时,永乐公主就曾以沙苑一带的蒺藜子为茶饮,原本常年患病的她慢慢地改善了自己的病情,数年后就痊愈了。
从中药的角度来说,蒺藜的用处很强大!蒺藜专入肝经,中医上很多和肝相关的病症,配伍用药的时候就用到了这味中药。
蒺藜味辛且苦,性微温,有平肝结郁,明目及止痒等功用蒺藜的性味为我们用药提供了依据。比如说辛味,就是发散作用,既然蒺藜入肝经,那它就能疏散肝经的风热,明目之功就源于此。
当风热上攻时,就会从出现眼疾,所以治目赤肿痛,蒺藜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蒺藜祛风止痒,风疹瘙痒难忍时候可以用它来外洗。
我们上面提到了蒺藜入肝经,肝阳上亢时用它平肝,肝气郁结时,蒺藜疏肝结郁,二者都与肝相关,加味逍遥散里就用蒺藜来疏肝。
蒺藜的常见应用还有头痛眩晕,这就是肝的问题所在,同时解肝郁,为很多女性提供帮助,比如乳癖乳痈,月经不调都能用到蒺藜。
对比起来,治风和明目之功比其它的功用要好,《日华子本草》中也着重介绍了这一点。蒺藜是有小毒的药材,如需用药请遵医嘱。
父亲以前收集蒺藜,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印象中以前的农村什么都有,蒺藜只是较为普通的一种,为了找蒺藜,我倒是被扎过不少。
蒺藜是一味好药材,经济效益自然不低,就连我以前眼睛肿或者是身体发痒时都有用到它,用药起来会发现它的价值比想象的要高。
不论是平肝阳还是疏肝郁,蒺藜都能起到很大帮助,难怪在加味逍遥散这个方剂里会用到它,解决毛病后人自然就变得逍遥快乐了。
你小时候被蒺藜扎过脚吗?留言评论吧!觉得本文不错的话别忘了点赞,收藏或是分享。关注老邪,了解更多农村中药材。
蒺藜的性味功效是什么?
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分布范围广,主产于东北、华北、新疆、青海、西藏和长江流域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炒黄或用盐水炙用。使用时注意与沙苑蒺藜的区别。
蒺藜味苦、辛,性平。归肝经。有平肝潜阳、疏肝解郁、祛风止痒、清肝明目的功效。应用
1、利用蒺藜平肝潜阳的功效,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等证,常与钩藤、珍珠母、菊花等同用。
2、 利用蒺藜疏肝解郁的功效,治疗肝气郁结引起的胸胁不舒、乳闭不通等证,常与柴胡、青皮、香附等同用。
3、也可以用于治疗风疹瘙痒症。利用蒺藜祛风止痒的作用,常与蝉蜕、荆芥、防风等同用。
4、利用蒺藜祛风热而明目的功效,常与野菊花、蔓荆子、决明子等配伍,如白蒺藜散,治疗风热上扰所引起的目赤、多泪等证。
在很多医书古籍中有记载如:
《本经》:“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产难。久服长肌肉,明目。”
《别录》:“治身体风痒,头痛…小儿头疮,痈肿阴痒。”等。
以上所述,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提出您宝贵的建议,我们共同学习;如有需要,请咨询中医师;如需了解更多健康知识,请 关注 一聊健康。谢谢!
蒺藜的性味功效是什么?
全株的蒺藜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多生长在田野和路边,对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要求不高。因蒺藜有坚硬的刺,从前农村生活困难,很多孩子没鞋穿,赤脚走上去会扎脚,顽皮的孩子恶作剧会把它撒在人们常走的小路上。当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蒺藜还是一味中药,现在药用的蒺藜大多都是人工种植的。
蒺藜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入药的部分是其干燥成熟的果实,李时珍具体说明了蒺藜如细菱而三角四刺。蒺藜性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肝肺二经,既散肝经风热,又能疏肝解郁,主要功效是平肝潜阳,应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疏肝散结而活血,应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和肝郁乳闭;祛风明目,应用于风热上攻目赤肿痛多泪,为祛风明目要药;祛风止痒,应用于风疹瘙痒。蒺藜的配伍应用很多,用于平肝潜阳可与菊花配伍,用于疏肝理气可与柴胡配伍,用于祛风明目可与决明子配伍,用于祛风止痒可与地肤子配伍。平时肝气郁滞表现为情绪抑郁多怒,胸胁胀满或窜痛或胸痞气滞等和肝火上炎表现为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胸胁灼痛等都可以用蒺藜煎汤当茶喝。
虽然蒺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因其有小毒,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本草汇言》中说:“阴虚不足,精髓血津枯燥至疾者,俱禁用之。”《得配本草》中说:“肝虚,受孕,二者禁用。”所以血虚气弱者及孕妇不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