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战场的22场会战,国军有没有全程参与的军一级部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914条回答。

抗战8年,国军先后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役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

这些战役共击毙日军59万人,造成日军总伤亡120万多人。

然而,国军并没有任何一个军,参与了所有的22次会战。

这22次会战为: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

2.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3.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8日)

4.徐州会战(1938年1月4日~5月21日)

5.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

6.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7.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4日)

8.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

9.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10.枣宜会战(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11.豫南会战(1941年1月30日~3月1日)

12.上高会战(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13.晋南会战(中条山之战)1941年5月

14.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1日)

15.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16.浙赣会战(1942年4月~7月28日)

17.鄂西会战(1943年5月~6月)

18.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

19.豫中会战(1944年4月~5月25日)

20.长衡会战(1944年5月~8月)

21.桂柳会战(1944年8月~12月10日)

22.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

严格来说,大规模的会战并不止22次,还有诸如河北会战(1937年7月7日--9月29日,包括平津战役,南口会战,涿保会战,石家庄战役,沧德战役等)、南昌会战(1939年3月17日 - 1939年5月9日)第一次滇缅会战(1942年2月---1942年5月)、缅北反攻战(1943年10月--1945年3月)、滇西反攻战(1944年4月29日--1945年2月20日)、鄂西豫北会战(1945年3月--1945年5月)、桂柳反攻战(1945年6月--1945年8月)等等很多大规模战役。

因为抗战是全国规模的全面战争,所以这22次会战也发生在中国不同的地方。

比如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几乎是在同一个时刻打响的。

而太原在山西省,上海在江苏省,地理位置差了半个中国距离。

所以,这两个战役都有各自的作战部队,互相没有交叉。

另外,在相持阶段日军通畅只是针对某一个战区,发动大规模攻击。

比如1939年的随枣会战,日军攻击的是李宗仁的第5战区,稍后的桂南会战攻击的则是张发奎的第4战区。

第5战区作战地区为安徽西部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

第4战区则为广西和广东。

双方地理上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各有各的作战部队,都收到日寇的压力,部队是不能随便调动的。

目前看来,参加会战数量最多的,就是抗日铁军74军。

74军在淞沪会战的炮火中组建,创立之处就参加了上海的血战。

随后,74军参加了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付出重达伤亡代价。

之后,74军参加过: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

74军共参加了22次会战的15次会战,而且几乎每一次战役都被作为主力使用。

当时统计,1937年74军的老兵如果能够活到1945年,最低也是个连长、营长。而这种情况极少,因为74军参加了这么多次大规模会战,很多时候都是伤亡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甚至一个师全军覆没。

一般74军士兵参战一二年就会伤亡,能够坚持服役三四年就是奇迹了,何谈8年。

在常德会战中,74军57师8000多官兵,在常德城死守十多日,最终全军覆没,仅有83人成建制突围。

在常德沦陷之前,师长余程万发出了74军57师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各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74军万岁!蒋委员长万岁!中华民国万岁!"

有意思的是,排行第二的竟然是战斗力不太强的杨森第20军。

第20军是川军,而杨森自从刘湘死后,就一直忠心耿耿跟着老蒋。

蒋介石对他也非常信任,委以重任。

第20军的战斗力在川军里面是很强的,相当于中等水平的中央军。

该军比较擅长防御作战,而且立足四川、兵员补充非常充足。

杨森是个职业将领,军事素质颇高,很厉害的角色。

所以,20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一、第二、三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湘西会战,共11次会战。

20军官兵敢打敢拼,作战意识非常顽强。

在长衡会战中,20军和日军血拼到全军只有4567人,等于从1个军拼成了半个师。

然而长衡会战后该军刚补充了新兵,又被紧急调往南方参加非常危急的桂柳会战。

20军没有给四川人丢脸。

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战的胜利是多么的不容易。

正面战场的22场会战,国军有没有全程参与的军一级部队?

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签署《租借法案》,时间点还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这就意味着美式武器装备大规模运抵中国的开始。由于运输线路和运输能力的问题,抗日军队接受美式装备的数量肯定是渐进式的,第一批大概只能装备四个军,于是重庆军事委员会决定选择四支王牌部队升格为“攻击军”,优先换装美械同时改由军委会直辖,100多个军呢,竞争当然十分激烈。

最先被确定的是丁德隆第1军(胡宗南的基本部队,当时属于第八战区)、李延年第2军(中央军嫡系部队,当时属于第六战区)和杜聿明第5军(军委会直辖的机械化部队),剩余的一个名额将在第18军和第74军中产生。毫无疑问,中央军两大军头中,陈诚竭力为自己土木系基本队伍第18军(第六战区)争取,而何应钦则力挺王耀武第74军(第九战区),最终的决定权自然掌握在那位委员长手里。

老蒋这次没有给陈诚面子,圈定了第74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前一年的枣宜会战中,第18军打的确实不怎么样,日军第13师团两次进攻宜昌(撤了又回),第18军都没能坚持多久就退出了城区,从上到下都大失颜面。所以啊,在抗战以后出现的所谓“五大主力”当中,第18军的抗日战绩其实是最少的,其窝囊程度被传说中的石牌保卫战给掩盖了。

那么入选攻击军以后,除了优先换装还有哪些优势呢?第一条就是通通不再属于原来的战区指挥,改由军事委员会直辖,也就是从此以后未经重庆批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也不可以调用第74军,尽管它经常驻在湖南和江西境内。第二条优势就是不再给这四个军分配固定的守备地点,完全处于随时待命的机动状态,根据作战需要由军委会直接调用,所以这四个军又被称为战略军或者总预备队军。

第三条是军直属部队和特种兵科得到加强,辖有完善的炮团、工兵团、辎重团、搜索营、战防炮营、高炮营以及通信营编制,这是普通的步兵军可望不可及的。第四条是有专门划拨的师管区来征集和训练新兵,以保证兵源的补充,比如第74军的师管区就是贵州遵义,所以后来在孟良崮被歼的整74师贵州兵不少。

这四个攻击军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长江以北和川东门户有2个、长江南岸也有2个,在整个抗日战争的后面四年中,第1军从来没有到过长江南岸,第74军也没有深入过长江北岸,都是有大致机动区域的。换句话说,虽然四个攻击军是由军事委员会直辖,但是其驻地和负责支援的对象,还是有大致范围的。

比如第1军主要应对北方第一战区、第二战区、第八战区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第2军主要为警戒入川门户的第六战区提供支援,而第5军和第74军主要应对江南战场的第三战区、第四战区、第九战区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如此的军事部署和态势也就说明,不会有任何一个军全部参加了抗战时期的22场会战。

按时间顺序拢一下中日两军23场大型会战的名称:抗战初期有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和武汉会战共6次,抗战相持阶段有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上高会战、晋南会战(中条山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共12次,抗战后期的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共3次(都是在日军一号作战的范围内,统称为豫湘桂战役),以及抗战胜利前的湘西会战。

所以题目是有点缺陷的,如果把豫湘桂战役视为一场会战,则会战总数应为20次,只有将其分拆为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则会战总数才是22次。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会战爆发在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广袤的作战区域内,而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中,基本是集中了可以调用的一切野战力量,而到了抗战相持阶段,会战规模逐渐减小,不会再有倾举国军力与日军决战的情况出现了。

比如淞沪会战,中国动用了20多个军60个师近70万野战陆军,在武汉会战中,再动用了50个军129个师约110万大军,而在武汉会战之后,随着日军进攻规模的减弱,以及各战区辖地和所辖部队的稳定,已经不会出现前述规模的战略大决战了。所谓会战,其实是对大型战役的一个俗称,并没有明确的规模界定,比如上高会战,日军仅动用了两个师团附一个旅团3万余人,而罗卓英的参战部队也不过10万,其会战规模跟淞沪、武汉完全没有可比性。

所以结论就很清楚了,如果说在抗战初期的战略性决战中,一些王牌主力确实是“无役不从”的话,那么到了抗战中期以后,各主力军都被重庆军委会均匀分布在几大战场上了,所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嘛,那么就不可能有一个军级单位参加了所有22场会战。同时,由于从抗战中期开始,日军掌握着主要交通线和长江大部航道,中国军队的远距离机动也是不现实的,铁路中断、汽运能力不足、没有制空权,把第1军从西北调往华东参加浙赣会战,岂非玩笑之举?

到1944年底的时候,重庆政府军的数量已经极为庞大,在十大战区和两个游击战区指挥下的部队已经有78个军共193个是,在昆明陆军总司令部辖下的还有28个军89个师,尚不包括军事委员会直辖的3个军10个师(攻击军已经取消)。在坐等胜利的思想支配下,重庆当局更不会调动50万以上的兵力发起大型进攻战役,于是叫日本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丧师失地,期间不得不进行了最大的一次兵力调动,从第一战区、第八战区和四川内地抽兵支援西南,也仅仅是八个军而已。

不过要是评选参加过会战次数最多的军级部队,则抗日铁军第74军毫无争议名列榜首,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成军开始,该军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上高会战,第一和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和湘西会战,算起来足足有12次,已经超过了所有大型会战的半数,堪称百战之师,期间换了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等三位军长。

其中1941年的上高会战是第74军的真正成名之战,大败日军第34师团,被何应钦称为“抗日最精彩一战”;1943年的常德会战更是显示了该军强大的战力,余程万师以8000人死守12天,力抗日军两个半师团的进攻,伤亡殆尽残部突围后,最终还是收复了常德;而在1945年的抗日收官之战中,第74军在王耀武第四方面军的编成内,大破日寇第20军,取得了抗日战争中唯一的一次完胜(伤亡低于日寇)。

虎之师,三五部队,china第一恐怖军,这些日本人给冠以的名号,充分诠释了第74军的强悍,注意啊不能称为“虎贲”,那是第74军第57师的专属称号,而不是全军。

正面战场的22场会战,国军有没有全程参与的军一级部队?

八路军新四军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正面战场的22场会战,国军有没有全程参与的军一级部队?

国军打了22场大型会战,击毙58多万日军。你们是把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武工队,县大队区小队放哪里了。?你们是把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关家脑,奇袭杨明堡放哪里去了???蒋介石只会打内战,只会攘外必先安内。

正面战场的22场会战,国军有没有全程参与的军一级部队?

总觉得谈到抗日战争这个话题就会有一种奇怪的心情,作为全民族共同参与的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战争却非要划分出个三六九来。在这场战争中,大会战形式也好运动战也罢即便是一个或几个农民自发的打鬼子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亲人报仇或是保护自己的家人,他们的抗击侵略者的行为难道就不值得一提了?我认为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百姓,只要是打鬼子的都是全民族的英雄,在敌寇面前区分这些计算功劳是不合适是愧对那些流血牺牲的英灵的。

正面战场的22场会战,国军有没有全程参与的军一级部队?

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回答,中华民国革命军就参加所有的抗战行动。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军一级单位参加过所有22场战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