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后人夸大的因素?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矛盾其实是很严重的。
为什么太平洋战争,似乎日本海陆军没有什么问题?
这是因为海军的一系列作战,几乎不要陆军配合。
比如偷袭珍珠港、珊瑚岛海战、中途岛海战等等。
陆军需要的只是乘坐海军的运输船登陆,然后自行作战,接受海军的补给即可。
当然,大家注意,陆军参加的大规模作战主要局限在东南亚,而难度并不算大,当时盟军在东南亚的防御已经接近崩溃。
其他不扯,我们就看看抢占青岛期间,海陆军拆台。
由于军事战略原因,日军从北向南攻打山东,青岛位置过于靠东,已经没有防御的意义。
所以,南京于12月13日失守后,青岛市长沈鸿烈执行了总撤退命令。国军将日本在青岛的价值约二亿多日元的几座工厂,从18日夜至19日晨,全被炸毁。此时,青岛港口已用沉船予以阻塞,灯塔亦被破坏,附近海域也敷设了水雷。
当时青岛附近已无国军主力,仅有海军陆战队约2000人,地方保安部队约3000人。至12月底这些部队连同市政机关已迁至城外,市内仅留少部警察和主要由德国及其它第三国侨民所组成之特别警察队,暂时维持市内秩序。
显然,此时日军不用占领而是接收青岛。
根据日本海陆军的协议,青岛应该由青海方面占领。
具体为:1938年1月7日夜间,日本海军军令部以大本营的名义向在上海的中国方面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发出在执行封锁中国沿海任务的同时,相机攻占青岛。
为此,日军第4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在12月下旬已组成了进攻青岛的水上部队,并于1月2日即开始在辽东半岛的貔子窝、城子疃南部的里长山列岛基地集结。
然而,明知道青岛应该由海军占领,陆军却横插一脚。
1月8日,日本陆军竟然以大本营的名义,令“华北方面军”进攻青岛。
9日,寺内寿一的“华北方面军”即将该命令下达到西尾寿造的第2军。
担任沿胶济线向东攻占青岛任务的第2军第5师团,在铁路、公路已被抗日军民所破坏的情况下,仍然沿着被破坏的道路高速前进,试图抢在海军之前占领青岛。
先头的长野佑一郎大佐之第10联队不惜代价,在1月13日才到达青岛。
海军方面发现陆军试图强占青岛,果断提前出兵。
1月10日18时30分,青岛市被敌第4舰队占领,陆军无功而返。
资料中这么写:日本的陆、海军向来矛盾较深,互不服气。这次海军第4舰队未与陆军配合单独占领青岛,陆军统帅机关对此甚为不满。但海军唯恐陆军进入市内对其在警备、港务、铁路、机场、营房、通讯、建筑物使用等方面造成不便,因而在很多的建筑、设施和接收的单位都贴上了“海军管理”的字样。第5师团进入市内不久,即与海军因驻区和警备区域等问题发生了争执,双方各不相让而形成僵局,险些动武交火。
二战时期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后人夸大的因素?
1938年武汉会战前夕,由于日军从南京进攻武汉主要是沿长江两岸西上,因此长江水面的火力掩护和军事运输成为必须。那么华中地区的日本陆海军是怎么协商的呢?你可能做梦都想不到,是签合同!一个国家的两个军种在作战行动中需要签署“合作协议”,绝对算是旷古亘今了。
(冈村宁次)
首先提出这个想法的是日军新组建的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他对顶头上司“华中派遣军司令”畑俊六说明:由于攻略武汉需要走长江水路,陆军和海军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协作联系,所以派遣军应跟海军签署一系列协议,以保证陆海军在战役中互不买账的事情不会发生,否则永无宁日。
冈村宁次这个要求不是空穴来风,在之前占领青岛和连云港的作战中,日本陆海军多次出现过纠纷,自视甚高的海军经常让陆军满腔怒火却又无可奈何。比如在进入青岛时,由于海军陆战队先行一步,将市内许多好的建筑一股脑征用,而姗姗来迟的陆军第5师团部队却找不到房子住,双方甚至出现了拔枪相向差点火拼的情况。
(畑俊六)
而江苏重要港口连云港,本来陆军参谋本部是计划用第101师团攻占的,结果海军自作主张先派出陆战队就给占领了,惹得陆军大为光火。而对于到底是从华北攻向武汉、还是从南京溯江西上,一向跟陆军对着干的日本海军,却破天荒地对后一方案大力支持,无它,沿长江攻击的话,则海军又可以名正言顺掺合进去了。
老鬼子畑俊六大将认为冈村宁次的建议很有道理:“这是必然的”,于是在东京大本营代表的协调和见证下,日本陆军所属的华中派遣军、第11军司令部,与海军的“中国方面舰队”、具体负责实施的“第11战队”(司令官近藤英次郎)以及陆军航空队之间,走马灯一般签署了系列协议,大小鬼子都签完字了才能开战,奇葩否?
(畑俊六和海军将领)
日本的陆军马鹿和海军马鹿之所以不和,从历史上看自然是长洲番和萨摩番的起源问题。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主要集中在战略资源争夺、战略方向争执和试图在天皇“御前”争夺话语权的问题上,其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根源则在于旧日本军队的指挥体制上,属于“自己挖坑”造成的。
在当时的日本军制中,陆军的军令首脑机关“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都超然于政府存在,参谋总长和军令部长同时具有“惟幄上奏权”,互相没有隶属关系。真正横跨两大军种掌握统率权的只有一个人:天皇裕仁,他身兼陆海军两个大元帅衔。但是为了免于承担政治责任,裕仁身边既没有正规军事幕僚机构(元帅府和军事参议院不算的),也不会掺合作战细节,因此战役指挥权由陆海军分别掌握,当然没有统一的总指挥。
(日本海军陆战队)
而由首相掌总的内阁,虽然领导着陆军省(陆相)和海军省(海相),也具备对军队的人事和行政权,但是却偏偏没有作战指挥权,一旦国家进入战时状态,首相也不具备同时指挥陆海军的权力。比如东条英机上台后,曾经以首相身份兼任了陆相、军需相甚至参谋总长,但这都是陆军的职务,成为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首相,但他仍然不能兼任海相和军令部长,那也是裕仁不可能允许的。
具体到战略资源的争夺上更是涵盖许多方面,比如军费、钢铁、石油、兵源和武器制造等等,既然没有统一的总指挥,那当然就得抢,要不然不就吃亏了?抢来抢去矛盾就更加增大,在1936年的“二二六政变”期间,陆军叛乱部队干掉了三名海军大将,海军舰队直接开进了东京湾,那意思是如果陆军高层不管的话,那就“大炮开兮轰他娘了”。
(海军陆战队入侵青岛)
在战略方向的选择上,由于侵略中国和入侵苏联都只能以陆军为主,海军完全沦为了运输队的角色,因此海军高层大为不爽,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在崛起过程中海军力量举足轻重,现在成为配角岂能甘心?所以他们强烈反对与德国结成军事同盟,一再要求南进,并非是如何轻视美国,而是北上的结果,海军必将再无用武之地,建那么多巨舰航母岂非成了摆设?
尽管在战争期间,日本组建了政府和军部共同派员参加的“战时大本营”,但那不过是个联席会议的形式,份量较重的仍然是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大本营不仅缺乏灵魂人物,也不能对重大事项进行真正的表决,仍然还是要上奏裕仁裁决。所以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被夸大,海军次长山本五十六就是因为反对德日结盟,遭到陆军强硬派的暗杀威胁,最终调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电影《虎虎虎》里面,当山本上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之时,海军军官们在下面窃窃私语:现在有四万人保护他了,如此,陆海军高层之间都快出人命了,用“矛盾”一词恐怕已不能说明其严重程度了。二战时期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后人夸大的因素?
有可能,但总体是日本陆军海军对待侵略别国态度,基本一致,都是听从于天皇圣旨命令,相对于陆军对中国二战伤害大,而海军对美国伤害大。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二战时期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后人夸大的因素?
日本帝国海军与陆军之争的积怨在德川幕府时代就有,这应该从二者的前身萨摩番与长州番说起。在1854年美国黑船踢开日本国门之后长州番与萨摩番在倒幕府是利益共同的,但是在倒幕成功后在双方的约利益分配上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积怨,长州与萨摩番在德川幕府时代就有矛盾,直到明沧维新成功后双方的利益之争还闹出了西南战争熊本番叛乱萨摩战争等等事件。尤其是在幕府时代就是你打过来我杀过去的经常性的开战,虽说在倒幕上是利益共同但积怨依存。
其次是权力分配,长州番认为自己倒幕是主力所以要求占主导地位。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从明治天皇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扩张还是防守注定海军占主导,二者之间你争我夺谁也不肯让步!好在明治作为一个强力君主还能镇得住双方。
还有是资源分配,在陆军与海军之间的资源分配上陆军一直是吃着亏。日本帝国海军占了军备资源的大头,从将军一直到兵卒的待遇上远超陆军。日本帝国陆军一直认为自己被歧视,所以说从大政时代一直到昭和时代日本帝国陆军的几次下克上的事件中屡屡有海军系的高层被杀。
最后就是国家战略之争,日本帝国海军师从英国人所以他们注重海权主张大陆问题上不要过激行事而以扩张海洋利益也就是甫下为主。而日本帝国陆军师从德国一直是犬陆扩张政策,但是日本的战略资源却是有限的双方都想占主导。
所以说日本帝国的陆海军之争是有,有时甚至于很血腥,但是在扩张的问题上利益却是一致的。
二战时期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后人夸大的因素?
没有夸大,他们之间的矛盾早就有了,还比较深。他们的矛盾交织着利益之争、国家战略方向和战争发展方式之争,还夹杂着政治势力与藩镇派系之争,非常复杂。这些矛盾在日俄战争后就表面化了,一直持续到二战时期,使陆军和海军在不少方面时常发生争吵。
一、黑船事件让日本发生变化,长崎事件让日本发展海军1853年之前,日本是幕府统治,这种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603年,当时的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幕府,幕府有自己的军队,领地约占全国土地四分之一,其余的土地被各个大名占有,叫藩国。实际上这就是武士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行军事统治,天皇只是个象征,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之所以说1853年,是因为那一年美国人佩里带着黑色的军舰编队来到日本,打开了封建的日本大门,1854年日本幕府以天皇的名义和美国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遭到普遍的反对。当时的日本有四个大的藩国,分别是: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其中的萨摩藩、长州藩支持天皇,1867年12月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成立了明治天皇政府,经1868~1869年的戊辰战争,彻底打倒幕府势力。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实力得到大的发展,军队还是以陆军为主,国防方针也是以陆军为中心。但这时的日本也开始发展海军了,1883年他们第一次采用预算形式规划未来8年的购买和建造军舰的计划,1884年12月又在朝鲜策动了“甲申政变”,企图从清朝那里抢过对朝鲜的控制权。为了给日本以警告,清政府派出“定远”、“镇远”、“济远”、“威远”4艘军舰到日本长崎开展所谓的“亲善访问”,没想到清朝水兵与日本警察发生殴斗,出现人员死伤差点引发军事事件,后经过谈判结束此事。这一深深刺激了日本人,他们认识到没有海军不行,于是以打败北洋水师为目标大力发展海军成了他们的国策。这时的日本海军陆军没有什么矛盾。
二、为了邀功,为了经费,陆军和海军产生矛盾甲午战争后,日本海军得到很大的发展,风头在国内一时无二,让日本陆军嫉妒。对于国防政策,海军认为应以日本岛为中心建立帝国,主张“海主陆从”,这又让陆军忌惮。八国联军时,日本陆军海军合力出兵华北,但腐败的清政府已经没有海军了,日本海军在海上无所事事,陆军倒是不断打胜战,为了不让陆军专美于前,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下令在台湾海峡的“和泉”号和“高千穗”号在东海找事。日本陆相桂太郎知道此事后,立即叫在台湾的儿玉源太郎也派出陆军到厦门挑起事端,压海军一头。两个军种为了邀功明争暗斗。
日俄战争后,由于俄国的强硬态度,加上别的世界列强对日本的施压,日本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赔款,而为了战争借的外债又要还,日本政府只能压缩国内开支、减少军费支出、增加税收,海军和陆军为了抢夺有限的军费发生了争吵,他们各自都有不得不加钱的理由,最后搞得总理桂太郎辞职。军部为了军方的发展,开始进入政党势力和藩镇势力,1911年,海军大臣斎藤实提出七年造舰计划,要求七年拨款3.5亿日元,最终通过。陆军大臣要求比照海军,他们从日俄战争以来一直没有发展,只有19个师团,没有达到国防方针的25个,要求拨款,但内阁没有批准。
日本海军是以萨摩派为中心的,代表人物有伊藤博文,他和西候寺公望一起对海军多有照顾。1912年明治天皇死后,进入大正时代,上原勇作大将接任陆相,他向西园寺公望提出陆军的扩张计划被拒,陆军势力对西园寺公望展开激烈攻击。有趣的是上原勇作萨摩派的人,他喊出过“打到长洲派”,当他任陆相时,却得到长洲派的山县有朋、桂太郎等的支持。西园寺下台,桂太郎组阁,海军不高兴了,他们连海军大臣的人选都不提,最后还是天皇指定斋藤实,答应增加军费才通过。日本海军和陆军这样的矛盾很多,涉及到不同的政治势力派系,落实到表面上就成了海军和陆军的利益争夺。
三、日本陆军与海军最大的分歧在于战略方向上日俄战争前,为了加强海军应对俄国,日本国会疯狂给海军钱,让海军买到许多军舰,海军花费多了,陆军的钱自然要少一点,这让陆军有苦难言。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后,海军打败了强大的沙皇俄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让日本全国上下欢欣鼓舞,海军更是重提他们的“海岛帝国论”,主张“海主陆从”的国防方针,但1907年制定的《明治四十年帝国国防方针》给他们浇了一头冷水,内容主要三点:1、以自卫为宗旨,贯彻进取之道(自卫一般在国内需要陆军,进取主要是海军);2、以俄、美、法为目标,在东亚取攻势(他们和英国关系不错);3、陆军编制增至平时25个师团,战时50个师团,海军保持“八八舰队”,即8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海军大臣山本权兵卫对此大为恼火,这明显要“以陆军为中心”。
事实上日本就是以陆军为主向北发展,有名的陆军代表人物、长洲派的主心骨田中义一写的“田中奏折”开宗明义就要占领满蒙,发展陆军。所以这个时候的日本是以陆军为主、采取北上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太平洋得到大量地盘,还填补了各个工业国的海外市场,国内经济一下子发展起来,国力又充实了,陆军海军都得到发展。到了二战,这时日本到底是北上还是南进又发生了争吵,这一次军部采取了南进的策略,为了平衡陆军的意见,规划了陆军在南亚的活动。一般来说,北上以陆军为主,南下要军舰开路,海上战场重要,海军就显得重要许多。
四、战争方向上意见发生分歧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已经不可收拾,日本军部决定采取陆军的收缩战线的意见,但是海军不愿意放弃南太平洋占领的基地,陆军和海军在下一步方向上产生了矛盾。后来军部为了平衡意见,保留了海军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基地,但是收缩还是要进行的,他们要本土决战。
南太平洋的战争非常艰苦,在兵种协同上,海军和陆军有许多的龃龉。陆军要海军帮助运送给养,海军不是很积极,因为他们一直怕军舰被击沉;陆军要求海军给予火力支援,海军保证的不是很得力;这些都加剧了陆军与海军的争吵。瓜岛战役时,日本岛上的陆军的确没给养,连海军的山本五十六都看不过去,要求前线海军不惜代价运送一些给养,当时战况已经不是日军能左走的了,海军一次运送几万吨给养,能上岛的寥寥无几,这些都成了陆军埋怨海军的根据。
总之,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由来已久,它是由日本军国主义政策带来的,也有日本以前幕府政治的影子;更重要的是,日本在二战时不顾自己国力的侵略政策,让陆军和海军为了资源矛盾更加深重;侵略者是贪得无厌的,他们什么都想霸占,什么都要抢夺,战略和方向不断变化,客观上又让这种矛盾不断地激化、放大。
日本全国都进入一种狂热激进的好战氛围,最后,战败的日本,为这种侵略好战买单的是全体日本人民。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二战时期日本陆海军之间的矛盾有没有后人夸大的因素?
日本陆军与海军的矛盾渊源很深,特别是到了二战时期,多年以来积累的矛盾开始迸发。虽然对于此事后世有夸大之嫌,但其中的矛盾确实有迹可循。
日本由于迷信“武运长久”,过于强调“武士道”的精神力量,不重视现代新科技在军事领域中的运用,加上本身缺乏一流的战略家,又逢陆海军为了各自的利益,长期争斗不止,从而造成二战时期战略目标始终难以统一。
最初日本陆军在石原莞尔的撺掇下,试图“北进”出兵苏联,结果在诺门坎被苏蒙联军一顿爆揍,打的是屁滚尿流,由此放弃了北进的念头,转而谋求南下占领东南亚。
当时力主南下的代表,有陆军大将杉山元、东条英机等人。而时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的山本五十六大将,由于其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过,又曾担任过日本驻美国大使馆海军武官,对美国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工业生产能力感受深刻,故而坚决反对日本加入“轴心国”,反对日军南下与美国开战。
但此时日本国内,受军国主义的影响,主张南下进攻美国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日本陆军中的少壮派军人,甚至将反对日本加入轴心国的山本,也列入了亲美派,欲除之而后快。
为了调解陆海军多年积累的矛盾,一向纵容军方对外扩张的裕仁天皇,专门召见时任陆军相的东条英机,明确的告诉他:
“请你一定记住,在目前陆军和海军之间的合作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打算还召见海军大臣,告诉他同样的话。”
可是天皇说归说,东条和海军相依然是我行我素,互相掣肘,一个不尿一个。
1941年10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这个发动日本侵华战争的魔头,在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对美开战时,终于怂包软蛋了一回。他忧心忡忡的向内阁成员表示,对美开战“没有信心”,“不能负责”。而参加会议的海军相表示,一切听任首相裁决。
此时,陆军相东条英机则对近卫首相的怯战表示责备。最终由于内阁会议无法统一意见,近卫文麿辞职,东条英机继任首相。
一个多月后,日本决定对美宣战,与此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奇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
战归战,日本陆军与海军仍然是互相掣肘,争斗不止。有个笑话说,日本海军在二战中拿出一半的兵力跟美国作战,一半的兵力跟陆军作战,以致日本陆军都要搞航母,以对抗海军。
而早在二年前,山本五十六迫于陆军方面的压力,违心同意了南下与美国开战的战略。他从美国强大的的工业生产能力考虑,建议与美国开战后,于其寄希望削弱美国军力的长期战争,倒不如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战,在美国本土给予其海军致命一击,迫使美国海军一段时间内丧失作战能力。
山本的建议在东条英机上台后,立刻获得了批准。从此日本陆军这只“狼”,和海军这只“狈”,暂时勾结在一起,都试图在太平洋战争中为本军种争得最大的利益,日本国由此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更逗乐的是,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得手后,疯狂的陆军为了摆脱海军的掣肘,加快战争进程,竟然满着海军另起炉灶,大量制造各种运兵船、补济舰,甚至开始建造起具有陆军特色的“航母”,“潜艇”,并在陆军中创建隶属于自己的“船舶兵”。战争高峰时,船舶兵人数居然达到了18万之众。
而海军也不甘就此示弱,也关起门来开始制造起“水陆两用战车”。为了有别于陆军的“战车”,海军还特意为它起了个“很二”的名字,“特二式内火艇”,以此来装备海军陆战队。
由于日本陆军与海军的相互倾轧,致使日本国内可供调拨的战争资源更加紧张。最终由于陆军与海军的无序竟争,铺张浪费,导致日本国内好似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
狗咬狗,一嘴毛。日本陆军与海军的一番神操作,最终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这无疑是对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一种变相支持,历史原来如此有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