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是如何避免围城打援的?
围城打援,是我军的常见打法。
因此,敌军一直在探索围城打援的破解方法,在其中一些战役中,这些破解之法给我军带来过一定的困难。
应对方法1:不援在革命战争中,由于我军长期装备不佳,缺乏重火力及攻城武器,因此,当敌人被打疼以后,往往采取不急于救援的态度,使我军难以实施打援的计划。
抗战初期,日军十分狂妄,被我军几次围点打援打疼以后,学乖了。日军发现:我军,尤其是游击队缺乏重火力,攻坚能力有限,只要他们老老实实龟缩在据点里,我军未必能真的打下来!
到了抗战后期,日军力量削弱,我军逐渐发展壮大,这种“不援”的情况更加普遍!
比如:在山东根据地,我游击队围点打援的效果下降。我军攻一个据点,埋伏半天,附近的小鬼子并不出动,围点打援的效果无法达成。
应对方法2:集结重兵,步步为营同样被围点打援打疼的,还有国民党军。
国民党军常常要几只部队远远集结在一起,再缓缓推进,防止被我军分割、歼灭。在黄龙山麓战役中,我军试图通过围攻洛川,诱使胡宗南调兵来援,并相机歼灭之。
但敌军裴昌会的5个师,猬集在一起,步步为营,齐头并进,我军无法获得歼敌机会。
而洛川敌军虽少,但城防坚固、地势险要,我军也难以攻破。
最终,我军决议放弃进攻洛川,转攻西府,再寻歼敌战机。
前两种方法,事实上是消极应对,常常是“救了自己,坑了友军”。正因为敌军常常忌惮我围点打援的战术,常常行动消极,因此,如何合理分配攻城和打援的兵力,既迫使敌人不得不救,又保证我打援力量,显得极为关键。
在济南战役前,毛泽东就曾与粟裕进行过反复讨论,指出:如果敌军认为我军不会真的攻济南,就不会不顾一切地来救援,围点打援就无法实施。因此,加强了攻城力量,果断改围城打援为攻城打援!
果然,敌援军行动缓慢,当我军攻下济南时,杜聿明依然在缓慢地推进!
应对方法3:出敌不意当然,除了前面两种比较消极的方法,敌军还有一些积极的应对之策。
1947年10月,我军发起榆林战役。一边攻城,一边打援。为了紧急救援榆林,胡宗南命令整编36师:“以迂回为主,避开绥德、横山正面匪之阻援,改循保安、靖边···出敌不意,一举进出榆林···”
钟松率一个加强营携带5天干粮为先头部队,绕过我军预设阵地,逼近榆林。
最终,我军在攻城无果,敌援逼近的情况下,被迫撤围。
应对方法4:围魏救赵1946年,我军发起大同战役。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预计投入50个团,十几万人。
紧急得令的傅作义,召集部将开了7天闭门会议,推出了围魏救赵之计。当时,我军打援的主要方向在防止敌军沿公路直插凉城,如果傅作义主力就此来援,将被我军吃掉。
傅作义的眼睛盯住了集宁。一旦攻下集宁,则可直接威胁我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如此,大同之围自解!
我军调整战法:敌围魏救赵,我围城打援!紧急部署,决心以主力在集宁方向歼敌。
最终,因我军指挥失误,集宁失守、大同围解。
随后,傅作义更是一举攻下张家口!我军遭遇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较大挫折。
围城打援,目的在调动敌人,掌握战场主动权。而战争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双方都会绞尽脑汁“致人而不致于人”,一旦敌人不乖乖按照我军设想运动,我军就需要进行调整。
战争中是如何避免围城打援的?
谢谢邀请!
战争中如何避免围城打援,对弱方来说要进攻不是避免、而是消灭制胜的好战略。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就是用围城打援的战略。原因是解放军武器装备较差,围点打援可以发挥利用地形地扬打伏击战,特然突击一举消灭捄援之敌。二是可以避免破坏城的建筑物。
就现在的战争中围点打援的战略依然有用的价值。
‘
战争中是如何避免围城打援的?
1948年12月9日,负责接应傅作义起家部队第35军突围的国民党“华北剿总”第104军 ,自东向西已经攻击前进到马圈一线,死神给35军军长郭景云留了最后一道缝隙,如果他督师奋力突围,很有可能逃出生天,结果第35军只向东攻了一阵子,就因为伤亡惨重而被郭景云叫停。
(安春山)
第104军军长安春山在无线电里要求郭景云不停顿连续对攻,务必突破解放军阻击。郭景云开始大骂:“TMD,我是不走啦”!安春山苦劝:“老兄,请你快出来,我在怀来等你”,郭景云接着骂:TMD,你是来“收容”我的吗?我不走啦!
安春山莫名其妙,其实这是个误会,傅作义为接应第35军逃回北平,数天前任命安春山为“西部地区总指挥”,统一指挥协调第104军、16军和35军作战;不料郭景云的译电员给译成了“西部收容总指挥”,这位脾气暴躁的郭军长阅电后气就不打一处来,因而拒绝认真配合第104军的解围行动。都这份上了,郭景云仍如此偏执,可谓自作孽也。
(郭景云)
第35军下辖101和276两个师,一色美式装备,即是傅作义的军事老本和心头肉,也是“华北剿总”最精锐的机动预备队,一直驻扎在北平傅作义的身边。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蒋介石吸取教训,开始与傅作义商量将华北近60万国军全部南调,或加入中原战场、或直接布防江南。
上述无论是哪种方案都于我军不利,为将傅作义所部抑留在平津地区加以消灭,西柏坡酝酿了一次漂亮的“围城打援”。命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杨成武)突然围攻张家口,则傅作义必派第35军出动救援,然后在归途中加以合围,舍不得老本的傅作义亦必暂时放弃南逃念头,全力救援;趁此时机,东北野战军主力自喜峰口秘密入关,到时华北国军想走也走不掉了。
战役进程与西柏坡的预判惊人的一致,张家口响枪,郭景云第35军果然出动,分乗400多辆美式卡车驰援。与此同时,一张围歼该军的大网也正在铺开,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杨得志)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程子华)南北齐进,拟将35军切割在北平之外。
不料,两个意外发生的情况让35军差点溜回北平,也就是说,郭景云这支援军本来有可能逃脱打击。第一,是东野先遣兵团在秘密开进中“搂草打兔子”,顺手解放了北平以北的密云,从而惊动了傅作义。当逃回来的士兵报告对手是“戴狗皮帽子”的部队时,傅作义情知林彪大军来了,立即下令第35军火速返回北平。
第二,是华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动作稍显迟缓,只有一个第12旅到达指定位置并切断了平张公路,显然这点兵力很难截住装备精良机动迅速的一个主力军,尽管兵团主力兼程赶来,局势仍然非常凶险。
关键时刻,郭景云中将的表现是:no zuo no die,此公行武出身,勇猛善战,1927年就已是晋绥军少校营长,之后跟随傅作义一路升为军长。但为人性情暴躁,刚愎自用,除了傅作义之外目中基本无人,但凡稍有谋略,他完全可以成为进退自如的一支援军,因为避免被打援的要决就一个字“快”。
他首先在张家口延误了7个小时,原因是用运兵卡车拉上了一堆试图逃入北平的废人废物;其次是途中遭遇12旅阻击和地方武装骚扰时,居然停下来亲自率队冲锋,打得非常过瘾,却耗费了宝贵的时间;然后是12月6日冲过12旅一线阻击阵地进入新保安后,无论如何要停下来休整一夜。
一夜之间,杨得志兵团赶到战场,郭景云再想走就没那么容易了。当然,面对敌人第104、第16两个军的拼死来援,两线作战的杨得志也非常困难,如果郭景云12月9日不惧伤亡不耍性子坚决汇合,结果很难预料。然而东野先遣兵团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战场形势,安春山和袁仆两军被全部击溃,残部逃回北平,第35军从此坐困新保安孤城。
这是解放战争中一战出现两次“围城打援”的经典范例,安春山的后一波援军快速逃离,避免了全军覆灭;而郭景云的第一波援军反而成为了被包围者,没有“快进快出”的后果就是眼望北平而不可及。1948年12月22日,解放军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中发起总攻,全歼新保安守敌,郭景云兵败自杀。
新保安战役全歼第35军同时击溃另外两个军,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不仅取得了平津战役的开门红,也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这三个精锐军全部撤进城去,形势的发展殊难预料。
而解放军对围点打援战术的运用,堪称炉火纯青,再遇上郭景云这样的莽夫,想不胜利都难。战争中是如何避免围城打援的?
就解放战争而言,国民党对付围城打援最有效的招数就是“防守反击”。具体而言:先让守城部队消耗攻城解放军力量,同时吸引住周边的解放军,待解放军攻击部队成强弩之末,打援部队粮食耗尽后,再发援军实施攻击,攻击方向可以是被围的据点,也可以是解放军根据地的要害。
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同集宁战役。国民党军先是用守城部队消耗攻城解放军。待解放军在城下师老兵疲后,再派援军攻击解放军的重要据点集宁,围魏救赵。此举让解放军被迫撤围。大同集宁战役以国民党军的胜利告终。
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和后来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有一点是比较像的,那就是缺乏现代工业化的后勤体系。就解放战争大部分时候而言,解放军为了一次持续不断的进攻所积蓄起来的人员和物资力量通常只能维持有限的几个星期。如果超出这个时间,部队的战斗力就会受损。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有点这样的意思。
比如上党战役,从9月10日开始到10月6日结束,约3周。邯郸战役,10月20日到11月2日,约2周。而失败的大同集宁战役,攻击大同花了一个多月收效甚微,结果国民党军反击时就有点吃不住劲了。
当然后来解放军的后勤体系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和连成一片得到了加强,所以到三大战役的时候,已经能够有力量进行持续数月的作战行动。而到了那个时候,解放军也不需要再围城打援,而可以直接发动正式的攻城战了。
战争中是如何避免围城打援的?
1944年6月,侵华日军发动了“湘桂会战”,在湖南境内的作战被中国方面称之为“长衡会战”。日军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拿下湖南的省会长沙和湘南重镇衡阳,鉴于中国军队是骁勇善战、拥兵40万的第九战区,并且在连续三次在长沙挫败过日军,于是日军这次集中了空前庞大的兵力,参战的共有10个师团约20余万人,由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统一指挥。
横山勇总结了前三次战败的经验教训,认为第九战区的中国军队是有意让开长沙的正面,把主要兵力配置在两翼,等到日军费尽心机突破长沙正面后,钝兵于长沙坚城之下,进退两难之际,中国军队再从长沙两翼掩杀而来。靠着这个百试不爽的“天炉战法”,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上将在长沙三次大败日军,杀敌近10万。
因此,横山勇认为,要拿下长沙就必须先把薛岳设置的天炉打碎!
薛岳没有改变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的配置,依然在长沙北面依托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浏阳河、渌水这些江河水网地带节节阻击和迟滞日军的进攻,然后在东面的浏阳、平江、铜鼓布置重兵,等到日军抵达长沙城下后自动向西打击日军侧翼,将日军压迫在湘江东岸加以围歼,然后在日军撤退时全力追击,彻底将其赶出长沙。
对此,布置在湘江以东的中国军队达到9个军的兵力。
而横山勇的计划是,仍然集中主力部队从正面突击长沙,务求一击必破,不给中国军队以喘息时间,然后以强悍的兵力布置在主力部队的侧翼,一旦湘江以东的中国军队发起攻击,那么随之进攻该中国军队的侧翼。
于是,日军从正面集中了5个师团作为一线部队,以精锐的第3、13师团作为东路军攻击东面的中国军队,并且后续还有两个师团作为二线部队策应,只等一线部队进抵长沙、浏阳、宁乡后,全力支援东路军作战。
1944年5月27日,日军全面发起攻击,长沙正面的中国军队仅有20军、37军、99军3个军,面对日军3个师团从中路、西路两面夹击,很快败下阵来。日军长驱直入,向长沙推进,其中一个联队居然偷渡汨罗江直插长沙之南。东面,日军的第3、13师团没按照事先的部署提前发起攻击,一举攻占浏阳,二线的34、58师团也随后赶到,部署在这里的中国军队第37军、44军、58军、72军猝不及防,被打得溃不成军,纷纷向江西边境突围。这样一来,薛岳的天炉就失去了火焰,长沙就只剩下一个单薄的炉膛了。
很快,驻守长沙这个炉膛的第4军在孤军奋战抵抗了日军仅仅一天半,就因众寡悬殊而失败,长沙被日军占领。
战争中是如何避免围城打援的?
在陆战时期,围城打援是一个好办法。但是,有了空军之后,围城打援就不灵了。对方固守一座城池,另一方在公路,铁路,水路上埋伏,这一切都给空军轰炸提供了上好的靶子。
人类战争工具的优化,古老的战争方法已经不好用了,怎么避开空军的打击,必须具备防空力量。而战争的另一方必须打掉对方的空军力量,这样的演变,岀现了新的作战方式,而淘汰了古老的作战方式。
把古老的作战方法用于今天的战争是不能够取胜的,而只会残败。
今天的作战方式要首先打掉现代化作战的条件,要毁掉对方的油材仓库,与油料的运输线,使对方的飞机,坦克,军舰,运输車辆无油可用,而瘫痪。
要破坏对方的飞机场,港口,军工场,粮食仓库,运送战略物资的运输线,公路,铁路,封锁海港,河流,炸断立交桥,高架公路,高架铁路,只要炸断一处,就很难修复。
破坏对方运兵的条件,使对方的兵呆在原处,岀不来,也无法部署调配。成为大型轰炸机轰炸的靶标。
今天的战争巳经脱去了古老的样式,要有强大的军事工业的支撑,没有这点还能打仗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