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打到北京,为什么没人救崇祯?

性格决定命运,崇祯皇帝最后的命运,其实早就有他的个性决定了。崇祯皇帝过于急躁,猜忌,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才使他在上台伊始就扳倒了魏忠贤,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把一手好牌全部打烂,最后落得煤山上吊自杀。

崇祯皇帝这个人不贪财,不好色,但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贪名。他想成为一个万民称颂的千古一帝,他不允许自己的执政记录,以及言行上有一点点的污点。

为了维护自己伟光正的形象所以他习惯性地委过他人,比如暗中派人和满清政府联系,商议议和的事情被曝光之后,他把责任一股脑推给了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的身上,一点点作为皇帝的担当都没有。

而到了最后生死关头,眼看李自成就要来北京,北京城的兵力根本守不住。放在崇祯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就是跑路,去南京重新建立朝廷组织人马和李自成PK,要么就是留在北京,号召天下兵马前来勤王。

其实崇祯皇帝对于自己的号召力还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放弃北京去南京开分基地的。但是这个时候他好名的坏毛病,再一次发作,他内心想跑路,但是却不愿意承担放弃北京,丢下祖宗基业的骂名。

他希望由大臣们提出这个要求,他来个顺水推舟,表明他是被大臣们逼得,没有办法才跑路的。可是明朝的大臣们个个都是唾液特别发达,口水特别多的特殊人才,尤其是他们的言官。

这种人按现在的标准,我们可以称之为喷子,他们什么都喷,为了喷而喷,宝贵的时间就在这些口水中被浪费了。最终支持迁都南京的人,实在架不住如同雨水般的口水,只能搁置了去南京的提案,皇帝只能决定立即下诏书,调兵勤王。

崇祯皇帝立即下命令,要求天下兵马勤王,同时,命令山海关的吴三桂,居庸关的唐通,山东的刘泽清,立即入卫。

结果呵呵了,唐通唐大将军率领8000人来到了北京,结果在居庸关下,唐大将军向李闯投降。刘泽清更厉害,在这个档口,作为一名弓马娴熟的武将,他居然坠马负伤。非但没有来北京勤王,反而率军南逃。

而吴三桂,由于要携带百姓入关,动作迟缓,耽误了时间,所以说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三路大军一路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时明朝最大的重兵集团左良玉部,却在这个时候和皇帝讨价还价起来,要官帽子,要饷银,要粮草,有这些东西,崇祯还能让李自成打到北京来吗?

江南四镇之一的高杰倒是挺卖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绿了李自成。高洁原本是李自成的部下,后来和他的夫人勾搭上了,把人拐跑了,投靠了朝廷做了将军,所以他每次打李自成都特别的积极。

但是他这次并没有向北京去,原因很简单,他的人马比较少,和李自成PK的话,很可能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他决定进攻山西,狠狠的去踢李自成的屁股。

崇祯皇帝之所以,在国家最危险的关头,无法对将领们进行有效调动,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这个人刻薄寡恩。当年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蒙古部落那里撕开口子,进入北京地区,袁崇焕立即率军救援,打跑了敌人,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凌迟处死。

崇祯的这个卸磨杀驴的举动,让很多将领心寒,所以像刘泽清,左良玉这样的将领,索性来个按兵不动。毕竟在在崇祯朝里打胜了仗,未必能够立功,没有罪就很不错了。至于打不胜,不等敌人杀你,崇祯皇帝就会把你的脑袋给摘下来,横竖都是死,那还勤什么王?

所以,当崇祯发下诏书,要求天下兵马勤王的时候,几乎无人响应,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自成打到北京,为什么没人救崇祯?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徭役赋税沉重,各种起义揭竿而起,以李自成为首的闯军实力最强,最后一路打到北京城,危机之下,竟然无人勤王,最终崇祯皇帝走投无路吊死在煤山下,在笔者看来,造成无人勤王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明末几场败仗消耗了有生力量,无兵勤王。

崇祯时期,战役不断,并且明军一直是两面作战,所以压力很大,其中有几场战役直接导致明军精锐损失严重,我们来看一下是哪几场战役:

  • 广宁之战,丧失辽东根据地,战略空间被压缩。

广宁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是辽西的咽喉,更是山海关的门户,崇祯为了守住这道京城的屏障,派了熊廷弼,王化贞两人共同负责广宁的防务,谁知这两人并不和,各自为战,不能合兵一处,加上王化贞得力心腹孙德功投降后金,最终导致王化贞部6万大军损失殆尽,而熊廷弼更是直接放弃了广宁,撤回了关内,广宁落入后金手中,经此一战,整个辽东被后金占领,辽东丰富的物产没有为明朝所用,反而强壮了后金。

  • 松锦大战,明朝精锐损失殆尽

松锦大战堪称明朝与后金的大决战,双方都投入了重要兵力参战,这场战役也彻底的暴露了明王朝的症结所在,崇祯皇帝轻信“原属邢曹,不善用兵”的辽东监君张若麟轻敌冒进之言,使得洪承畴部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指挥战斗,最终导致进退两难,再加上粮草短缺,仓促突围,最终导致明朝精锐10万兵力损失殆尽,经此一战,明朝后期最为倚仗的将领洪承畴被俘,明朝精锐只有吴三桂率3万残兵退守宁远,关外城池尽收后金手中,而明朝在东北地区也无险可守。

  • 郏县之战,明军再无可御敌之兵

这是由孙传庭领导的明朝最后的一支有生力量,这支明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战斗力较差,加上朝廷粮饷供应不足,碰上大瘟疫,崇祯还不停的催战,最终注定了这支部队的结局,经此一战,孙传庭战死,明军损失4万兵力,损失辎重属不胜数,还有大量人员归顺了闯军,从此各战略要地无兵可守,北京城彻底暴露在闯军攻击之下。这也应了那句话“传庭死,而明亡矣”。

总结:经过这几场战役,明末北京京畿一带再已无兵可调。

二、满清牵制了关宁铁骑,贻误了时机。

当时闯军已经势如破竹,破潼关,即将兵临城下,这时崇祯皇帝四处求援,只有吴三桂的三万关宁铁骑可以听命调遣,其他的封王已经调不动了,但是崇祯又不想把关宁铁骑调回来,因为调回来,满清将会长驱直入,东北再无险可守,而如果这时满清也来夹击北京城,那就陷入双面作战,而左良玉手握重兵,却远水解不了近渴,本来刘泽青离着最近可以救援却谎称从马上摔了下来,无法带兵,这样一来一去,时间一天天过去,闯王马上攻城了,这时才让吴三桂回师救援,而发兵救援,朝廷要拨钱粮,而此时国库已经空虚,即使这样,平西伯还是回援了,可惜吴三桂走到一半时,北京城就被闯军攻克了,如果早一点派吴三桂勤王,救援京城,可能结局就不是这样了。

三、崇祯无任人之术,疑心太重导致无人敢言。

“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明史》

崇祯皇帝十六岁登基,历史记载崇祯皇帝是明太祖以来罕见的勤政之君。但是却不善用人,加上他猜忌、多疑导致无人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最终无人帮助,只会附和,我们通过几个事例来阐述一下分析:

  1. 无任人之术、刚愎自用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是刘邦认识用人的原则。我们看一下崇祯皇帝的用人,兵部尚书陈新甲在明军元气大伤、国势交困之际,想到了议和,来用空间换取时间,换明朝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机,崇祯皇帝也赞同了他的意见,后来事情被被大臣知悉,群臣众怒,不料崇祯这时确站在了群臣这边,处死了陈新甲,这样的刚愎自用结局可想而知。

2.疑心太重,无人敢言

据史料统计,在崇祯帝当皇帝的17年时间里,换了约50位内阁成员,平均一年换3个,在崇祯眼里,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缺点,像袁崇焕是一个难得的将才,在对抗后金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崇祯二年,后金绕开了袁崇焕兵临北京城,而皇太极退兵后,崇祯就怀疑他暗中私通皇太极,就下令逮捕袁崇焕并杀之,俗话说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既然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那就要信任他,自己更要有明辨是非的清晰判断,这样做就是自毁长城,自掘坟墓。

四、众臣各自打自己的算盘,不团结,心不齐。

通过两件事可以反映出众臣不团结,各自打自己的算盘。

  1. 国库空虚,群臣捐款

连年征战,国库早已空虚,这时崇祯皇帝想到了号召群臣捐款支持粮饷的办法,孰知,群臣各怀鬼胎,捐多了害怕朝廷说你贪污,结果都没人捐款,都捐俸禄,最终这次捐款没有收上多少实银,得到的是群臣的空头支票。

2.南迁

李自成兵临城下,危机时刻,如果迁都当时是完全有机会的,崇祯此时也动过迁都的念头,崇祯爱面子自己又不能提出,所以让当时的首辅大臣李明睿提出这一想法,结果遭到了众大臣的一致反对,这也反映了众大臣的私心,群臣大部是北方人,一旦南迁,利益受损,二来南方体制齐全,到了南方可能面临无权无利之局,正是这样的群臣导致了崇祯的结局。

综上所述:李自成打到北京,无人救崇祯主要是由明朝几场败仗导致无兵勤王,其次关宁铁骑召回太晚,又受满清的牵制,再者就是崇祯刚愎自用、用人多疑的性格,最后就是群臣二心,,各自打自己算盘,最终导致崇祯孤立无援、自杀身亡。

李自成打到北京,为什么没人救崇祯?

无论中外史,在一切历史王朝,在大兵压进时,最不可靠的就是权贵与官臣,他们只谋权与利,其它是空话,是多数的机会主义分子。

在它们的灵魂中只有为自已。

多读书,读好书,但它是综合能力。

李自成打到北京,为什么没人救崇祯?

谢谢邀请,回答希望您满意!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河南郏县战役中歼灭了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攻破潼关,孙传庭战死。明史:“传庭死,则明亡。”闯军随即进入西安,第二年正月初一,建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七天后,开始东征北京,一路势如破竹。

此时的北京城,焦急的崇祯帝和大臣商议对策,此时挽救大明的只有两条路:一是迁都,避敌锋芒,力图东山再起。另一个就是坚守北京,依靠各地勤王的兵力和城坚炮利打退敌人。大明历史上的北京保卫战也不止一次了,前者有于谦指挥打退瓦剌进攻,后有袁崇焕指挥打退皇太极,所以坚守也是一条可行的路。那么到底选哪一条呢?

先说迁都:

李自成东征的时候,左中允李明睿在一次朝会后向崇祯帝献计,建议迁都南京,东山再起,毕竟南京也有一套政府机构,内阁六部一应俱全,且南方大明的军队也有数十万。李明睿的建议和崇祯不谋而和,崇祯很高兴。

随着战事的进行,李自成大军占山西,逼进北京,二月初八,李明睿又上疏迁都事宜,崇祯帝让朝臣讨论,结果是一片反对声,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更是公开指出迁都是"邪说",提出"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这让崇祯帝放弃了迁都想法,坚守北京,与社稷共存亡。

李明睿上奏迁都

那么,为什么迁都会遭到如此激烈的反对呢?

首先,明朝中后期,官员贪腐很严重,他们的家产都在北京,如果迁都势必丢掉一部分在北京,其码房子和一些大物件搬不走吧,那么贪污来的金银,会在搬家的时候露馅,所以极力反对。

其次,南方也有一套备用的行政班子,如果北方集团过去,南北双方会有权利冲突。一些大臣也担心离开了自己的地盘,自己的权利会被削弱。

第三,还有一些人生活在死板的道义中,以守祖宗社稷为荣,以迁都为逃跑主义,把坚守看作是忠君爱国,不知道迂回变通。

不管是崇祯死要面子、无担当,还是惧文臣言官的压力,迁都流产。那么只有一条路,命各地勤王,组织第三次北京保卫战。

三月初四,崇祯帝终于决定,放弃宁远,征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宣化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护卫京师。同时诏令天下勤王。

当时大明的军队有多少呢?

战斗力最强的是镇守山海关的关宁骑兵,大概四万多人,被辽东总兵吴三桂掌控。

人数最多的当数镇压武昌的左良玉军队。左良玉可以说是张献忠的克星,打的张献忠满地找牙,而李自成又是左良玉的克星,在朱仙镇和襄阳两败左良玉军队,左良玉逃到武昌,抢夺百姓,扩充军队,大概有二十多万。

其他像京营有六万,山东刘泽清、宣化唐通各三万左右,江北四镇有十二万左右。

所以,明朝的总兵力有五十万以上。如果齐心合力,战胜农民军应该问题不大,可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看这几支勤王军:

吴三桂接到命令后,也是拖拖拉拉,三月上旬启程,十六日入山海关,二十日至丰润时,李自成已攻破北京。

崇祯皇帝下旨调左良玉进京,但是左良玉却上了个折子请示进军计划,结果折子还没到北京,崇祯就上了吊。

宣化总兵唐通是最早来勤王的,崇祯帝大为感动,让他守居庸关,但派太监杜之秩监军,后来杜之秩开关投降,唐通腹背受敌,被迫投降,北京的最后一屏障荡然无存。

山东总兵刘泽清则假装坠马受伤,拖延进京,最终崇祯皇帝被李自成围困而死,之后刘泽清则逃离了自己的防地——山东,逃到了淮安。

堂堂大明皇帝,军队都调动不动了,走投无路,自缢煤山。什么原因致勤王军不勤王呢?

一句话:离心离德,人心焕散。

首先,崇祯皇帝时期,勤王的武将都没有好下场。崇祯二年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军进攻北京城,袁崇焕率军来到北京城下勤王,结果击退皇太极之后,却被投入监狱,致凌迟处死(当然袁崇焕有别的问题)。唐王朱聿键也曾率兵勤王,帮助崇祯皇帝镇压农民军,最终也被投入皇家监狱监禁。

其次,各地军对农民军惧怕。李自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1644年有横扫天下之势。左良玉虽然兵马众多,但是他在湖北屡次败给李自成,已经有了恐惧心理。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绝对数量落了下风。

第三,各支军队名义国家拨款,实则成了私人武装,将领们都为自己留条后路,因为有兵就意味着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就意味着升官发财,所以尽力避战保存实力。

1644年4月25日,最悲惨的人要数朱由检了,这个大明权力最大的人却没有一丝权力,在无奈杀死了老婆孩子后,颤颤巍巍走上煤山,将白绫系于一槐树上,看了一下熟悉的北京城,缓缓地把脖子伸了进去。

一个时代结束了。

个人粗解,欢迎典评!

顺手赞👍一下呗!

李自成打到北京,为什么没人救崇祯?

历代国君之中,崇祯死的最为凄凉与悲壮,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死前只有王承恩一人伴驾。

崇祯即位之初,搬倒了魏忠贤,既不培养新的魏忠贤,也不肯重用锦衣卫,致使东林党人坐大,帝国逐渐转型为服务于东林党人。

东林党人压根已经不在乎大明的江山了。他们正在等待的是王朝的更替,然后选择一个好时机好筹码来投奔新兴的李自成或者满清。到了李自成进了北京城,满朝文武只有三十来个人选择抵抗。关键这些文官还掌握着朝政,很少有人做出努力去为大明的复兴努力的。

由于崇祯刻薄寡恩,十七年换了五十个首辅,丢一城而杀一将,还喜欢限期破敌,多少忠臣良将因此陨落,伤尽了天下志士之心。

李自成打到北京时,大明军队掌握在左良玉、高杰与吴三桂手中,只有吴三桂倾巢而出率兵弛缓京城,由于携带眷属,行军速度较慢,半路上斥候来报,北京城陷,吴三桂立刻被迫下令返回山海关。

综上,自万历以降,国势日衰,崇祯年间,小冰河天灾、北方鼠疫泛滥、通货紧缩以及宗室问题,国家千疮百孔,崇祯少年即位,无力回天,致使大明倾覆。但是,北京城陷之前,吴三桂率兵勤王,只是由于北京城内鼠疫泛滥,降低了明军战力,致使北京城迅速沦陷,遗憾千古。后来,吴三桂被迫降清,成为了天下第一大汉奸!

李自成打到北京,为什么没人救崇祯?

文臣误国——溜嘴!武将拥兵自重——隔岸观火!天灾人祸——瘟疫!崇祯上吊——树倒猢狲散!闯王进京——大难临头各自飞!南明政权——勾心斗角!最终结局——国破家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