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之后他的军队怎么办?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军阀这两个字的含义,在民国时期,军阀就是在国家体系内,由军人根据地域划分势力范围而形成的军事统治集团,通常这个集团控制了割据地的行政,司马,税收等权利。

也就是说,一个军阀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包括他下面的一堆人,就是这个军阀他是这个军事集团的领袖,他下面的人都是他任命的,如果这个军阀被打倒下野了,那么就看他底下军队的忠诚度了。

这个北洋时期,很多军阀都被打倒过,下面就挨个军阀讲讲他们下野之后,军队怎么办。

北伐时期北洋大三军阀中的孙传芳在不敌北伐军之后,投靠张作霖,孙传芳和张宗昌希望张作霖能够继续支持他抗击北伐军,结果张作霖看形势不好,就撤出关外,结果被日本人炸死了。孙传芳的部队从济南北撤后,驻扎在大城、任邱、河间、宝坻一带,他下令开拔东去,将领士兵均不愿出关,议论纷纷,军心涣散,后由阎锡山派人收编,孙传芳逃往沈阳,投靠张学良。

像孙传芳这种情况就是对部下控制不行,所以都不跟他了;

张作霖应该是虽然被炸死,但是奉系依然让张学良上位,就说明张作霖对奉系的掌握还是挺好的,既然后来发生西安事变,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东北军也要求释放蒋介石,后来发生“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群龙无首,才土崩瓦解,后来部队基本都被蒋介石分化瓦解,给收编了。

这里还是要说一下冯玉祥和阎锡山,这俩人都是北洋后期崛起的大军阀,像阎锡山巅峰时期有30多万军队,冯玉祥最多时候达到50多万军队,曾经有那么一刻,这俩人觉得自己很行了,不满蒋介石的打压,就起兵反蒋,经过中原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都宣告下野,但是冯玉祥就没有东山再起,他手下的人比如后来比较出名的韩复榘(后来成为山东军阀),以及石友三,都倒戈冯玉祥,投靠蒋介石了,所以,冯玉祥没能东山再起。

阎锡山则不一样,蛰伏了一阵之后,又被蒋介石请出山了,为什么?因为蒋介石了吃了冯玉祥的部队,却发现吃不下阎锡山的部队,阎锡山宣布下野走后,手下的将领还是听从阎锡山的调遣,而且,当时九一八事变爆发,需要更快的时间组织起军队抗日,因此阎锡山就东山再起了。

所以,这个人下不下野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手下那帮人听不听你的。

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之后他的军队怎么办?

军阀通电下野并不是真心想下野,只是形势所迫,暂时离开。由于各种原因,有的人还能回来,有的人就回不来了,相对而言后者多一点。我们来看看那些下野军阀。

1、三次下野蒋中正

蒋介石在北洋很有代表性。我们单独分析一下。

蒋介石在北伐战争后,宁汉分裂,被桂系与何应钦逼迫下野。在第二年再次回来。

九一八之后,东北军丢了全省,之后又丢了锦州。当时为缓和与两广的关系,折衷之下,蒋介石下野。

(蒋介石下野)

在1949年初,三大战役以蒋介石的失败而告终,中央军嫡系损失殆尽,桂系在华中还有几十万部队,是国府最后的战略部队,蒋被逼供,引咎辞职。

这就是蒋的三次下野,但不一样的是,每一次回来都会强化权力,在第一次下野后,回来大力发展警卫部队;第二次下野后回来大力发展特务;第三次下野后,大力扶植儿子。

蒋介石每一次下野能回来都有一个前提:控制着军队。

2、下野回归的那些人

阎锡山在中原大战失败后通电下野,但晋绥军内有徐永昌打点,且自己经营多年,折冲樽俎。在合适的时间回来就继续担任了。

唐生智在宁汉合流后与桂系作战失败通电下野,部队被桂系接管,在蒋桂战争前夕,蒋介石让其动员旧部,唐生智抓住机会掌握了部队。

(中原大战后阎锡山与蒋介石通电下野的结果不一样)

张学良在热河作战失败后,引咎辞职,通电下野。但其对十七万驻扎在河北的东北军依然遥控,在回来后,依然是高位。

也有通电下野后,回来招募旧部尝试东山再起的,比如石友三投入韩复榘下面,张宗昌回山东拉拢旧部。

3、没有回归的多数人

在北洋时期,直皖战争后,段祺瑞的边防军被击败,段祺瑞下野,之后虽然出来,但已经成了吉祥物。

北伐战争后,吴佩孚通电下野,之后再难崛起。

(两广事变)

北伐元老唐生智、程潜在很长时间里就没有军权,自己的部队早就被别人消化了。

两广事变后,陈济棠通电抗日反蒋,但很快失败,众叛亲离,其通电下野,之后再未回来过。

总结:

通电下野后,如果军队还成建制的在,且自己掌握良好,只要时机允许,依然可以东山再起,甚至会更强大;如果军队被稀释、消化、解散,东山再起就太难了。

毕竟在乱世,军队才是控制一切的前提。

参考文献:

曹心宝. 徐树铮与皖系兴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王丛丛. 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关系研究(1924-1949)[D].浙江大学,2014.

武健群. 蒋介石权力之路与九一八事变(1928-1931)[D].复旦大学,2011.

许心恒. 论蒋介石对地方实力派策略的变化(1928-1937)[D].浙江大学,2010.

肖如平.宁粤对峙与蒋介石的第二次下野[J].民国档案,2009(02):88-93.

金以林.汪精卫与国民党的派系纠葛——以宁粤对峙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08(03):174-191+208.

金以林.从汪、胡联手到蒋、汪合作——以1931年宁粤上海和谈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04(01):193-237+322.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之后他的军队怎么办?

先科普下名词,所谓“通电”就是指把本方的政治主张和军政决议用明码电报发送给有关各方,同时还要在报纸等公开媒体上全文发表,两者缺一不可,这就算是“政治承诺”了,比如通电拥护、通电起义或通电下野等等,是民国军阀政客的常用手段。

所谓“下野”原意为避居乡下野外,古有“朝野”之分,今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别,代指执政者放弃手中掌握的权力或武装力量决定“下台”。民国时期军阀的“通电下野”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以退为进”的政治手腕,比如蒋介石的三次下野,第二种是因战争失败或政治困境已无转寰可能,放弃军政权力出局。

民国军阀下野是有潜规则的,重点体现在各方基本会保证下台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比如天津租界就有一帮子下野军阀做“寓公”,人身安全还是有保障的。而徐树铮、孙传芳等人破坏了这一规则,所以被刺杀后反而得不到舆论同情。四川军阀这一点做的最为出色,战场上你死我活,但互相之间绝不伤害家眷和抢掠宅邸财产,算是“盗亦有道”。

民国期间的主要军阀几乎都有过下野的经历,毕竟在军阀混战期间没有常胜将军,比如国民党新军阀的四大集团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和阎锡山,也包括曾经拥兵自重的唐生智、张发奎等将领。下野就要交出权力、地盘和军队,尤其是作为命根子的军队,都有怎样的处理方式呢?

第一种情况是“缴械”,这是最严厉的处置手段,官兵必须全部放下武器,部队建制也不复存在,至于官兵的出路则完全由胜利方决定。山东军阀张宗昌下野后,其“直鲁联军”残部40000余人全部被白崇禧缴械,因为“狗肉将军”的队伍军纪极为败坏,这样的军队留不得。

第二种情况是“改编” ,这是“吞并”的代名词,即将下野一方部队的高中级军官撤换,由胜利方派员接管部队,改造成为自己的部队。比如唐生智被桂系击败后,可保留部队番号,但所部湘军主要将领要么去职、要么被迫出洋,主要军官换成桂系人选后调往江北参加“二次北伐”。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军队属性,一旦下野方卷土重来,部队很难再掌握。唐生智后来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发动旧部倒戈,差点要了白崇禧的性命。

第三种情况是“收编”,即不对下野方部队进行大的手术,仅要求服从命令即可,但一般会缩编规模以便控制,基本重新授予番号。比如冯玉祥下野后,宋哲元的部队就被张学良收编,但主要将领仍然都是西北军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10万人马的第29军。

第四种情况是“保留”,这主要是指黄埔系部队,蒋介石虽然下野,但他的嫡系毕竟是正牌子“中央军”,基本不受任何损失,其它人也指挥不动,最后蒋介石都会凭借军权东山再起。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汪精卫根本调不动一兵一卒增援上海19路军,只能请蒋介石回来。

不管什么样的处理方式,部队和军官团的忠诚度永远是下野者能否东山再起的最重要条件,中原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失败下野后,阎锡山就可以一年半后重返山西执政,而冯玉祥避上泰山后再无出头之日,西北军大多数将领甚至在后来的抗战时期都不愿意接受他的指挥,差距明显。

1929年的蒋桂战争中,李宗仁和白崇禧也战败下野,同时避居香港,蒋介石由于一时无力插手西南,对倒戈之外的桂系部队采取了“收编”的方式,仅派出特务组成“政治部”加以监视,结果俞作柏兵败后,桂军各部将领再次拥戴李白回桂主政,成为蒋介石后来近20年的噩梦。

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之后他的军队怎么办?

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以后不同情况下他的军队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

所谓通电下野,就是民国是军阀公开宣布自己放弃现在的权位,成为一个平民,其实就类似金盆洗手。民国时期军阀很多都有过下野的经历,比如像段祺瑞、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李宗仁等人。

当然通电下野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只是因为局势所迫,所以宣布下野暂避锋芒,二是真的打了败仗不得不下野。

第一种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蒋介石。蒋介石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多次宣布下野,不过他始终掌握着部队,所以事后就能重新上台。还有像冯玉祥,吴佩孚和张作霖联合反对他的时候,他也宣布下野,把部队交给鹿钟麟等人,不过他也只是以下野为名缓解危机,并未放弃对不对的指挥权,最后借北伐战争的机会他就回来了。这种情况的下野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他们还是躲在幕后遥控指挥,所以军队的指挥权实际上没有变更所属关系,自然也谈不上怎么处理他们的军队。

第二种情况是打了败仗,那么军队就要由胜利者来处分了,处分方式也不外乎收编、改编和遣散。

收编的方式最为宽大,就是换汤不换药,部队改个番号,主要指挥官不变动。这种情况一般是对手虽然失败,但是残留的部队还比较多,仍然有一定的战斗力,为了避免节外生枝,采取这种比较宽大的方式予以处理,然后再慢慢收为己用。

比如像中原大战以后的西北军和晋绥军,虽然冯玉祥和阎锡山下野,但是残留的部队还不少,此时蒋介石还没有能力将他们一口吞掉,所以大部分是予以改编。西北军里的孙连仲、吉鸿章两部被蒋介石收编,而退到山西的西北军残部则由张学良收编,并统一由宋哲元指挥,山西的晋绥军也由张学良收编。

这种方式最简单,但是隐患也最大,像阎锡山最后就凭借晋绥军里的嫡系东山再起,重新掌控了山西。而蒋介石对孙连仲、吉鸿章等部队的消化就比较彻底,到后来已经基本实现了中央化。

而改编则是将对方的中高层指挥官免职,由自己的亲信出任,从而达到将对方消化吸收的目的。这种一般是胜利者已经具备绝对优势,不怕对方反抗。

像陈诚起家的第十一师,就是由投降的军阀部队改编而成,全师的团以上军官全部换成了黄埔一期的军官,其他中下层军官也全部是换成了黄埔出身,成为陈诚土木系的基石。当然这种方式可能会引起一些反抗,比如第十一师在改编时一度就有两个团发生了哗变,不过中央军有着绝对的实力优势,区区两个团的反抗直接被镇压了。

至于全部遣散,则一般要么是无力消化对方,又怕留着出事,或者是针对一些实在过于杂牌的部队。这些部队战斗力差,纪律差,无可救药,留着都嫌弃浪费,那就直接遣散了事。

像张宗昌下野以后,他的部队大多是土匪出身,军纪败坏,北伐军和东北军都不想要,最后就全部遣散。

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之后他的军队怎么办?

民国军阀通电下野,通常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他的部队仍在。但因为政治因素或为了,暂时躲避风头,宣布通电下野。这时候,他的部队通常会交给最信任的人去统领,等待他的归来。

比如中原大战时,阎锡山被蒋介石战败,阎锡山通电下野,躲进了旅顺。但他的晋绥军主力仍在,虽然被东北军收编,但依然保持独立性。

这时他的晋绥军就交给了阎锡山最信任的杨爱源,杨爱源面对蒋介石的金钱攻势和权势拉拢不为所动。最终不负阎锡山所托,成功使阎锡山回到山西,重掌大权。

蒋介石也曾三次宣布通电下野,但一次次重掌大权,始终是国民政府的领袖。也是因为他所倚靠的中央军始终存在,且将领忠诚于他,使他一次次有回到中央的机会。

另一种情况则是战败后部队被打散或被敌人收编。这时,通电下野的军阀已经失去了赖以起家的军队,而此时,军阀宣布通电下野则意味着他宣布失败,几乎再无复起机会。

这时,该军阀所统领的部队,如果没有被彻底消灭或溃散,通常会被对手收编,成为对手的麾下。这种情况的军阀就很多了,如北伐军击败的吴佩孚,孙传芳,中原大战中被击败的冯玉祥等等,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的依仗——军队,从而成为普通人,再无法作威作福。

民国军阀通电下野之后他的军队怎么办?

民国军阀通电下野军队会怎么样,这里面原因挺多的。要看人品怎样,平时对下属态度,以及下属对你的忠诚;军队是否保存建制,是否由自己一点点带出来的;对手对你的态度;还有经济实力、运气等等……。

民国军阀始于袁世凯,小站练兵起就牢牢控制军队,被载沣逼下野回来就是内阁总理。北洋军队都是袁世凯一点一点带出来的,军饷高于其他部队,且当场发放从不克扣。重要将领起于微贱,很多是有才能,却在别处不得志来投他的。一手屠刀,一手官帽子的,将领忠诚度高,下野后军权在手。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成北洋军阀皖系领导人。段祺瑞在北洋军阀中地位有点尴尬,他处在北洋军中类似参谋长的位置。虽位高权重,但缺嫡系人马,所以皖系失败以后就很难再起。

接下来的直系曹琨、吴佩孚战胜皖系,又赢了第一次直奉大战。本来吴佩孚对时局有清醒认识,准备在洛阳训练20万新兵,欲图借着20万新兵统一中国。结果还没完成,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在形式大好的情况下被冯玉祥釜底抽薪,端了老窝。但是靠着新兵保住了长江中下游的地盘,直到被北伐军击溃。

冯玉祥倒戈曹琨从二流军阀成了中国实力最强的军阀之一,演出了中国军阀中倒戈、背叛、复出、金钱、下野等最精彩的演出。冯玉祥行伍出身,他的手下的五虎将、十三太保都和他一样都是行伍出身,像石友三原是他的勤务兵。可是冯玉祥对手下封建家长作风严重,石友三、韩复渠已经贵为军师长,要是犯错直接巴掌打脸或是罚跪。冯玉祥对底层的士兵却非常好,在军中建立各种学习班,保证士兵退伍后能找到工作。

第二次直奉大战冯玉祥倒戈一击抓了曹琨,让直系一败涂地。但很快就和进入北京的张作霖在地盘分配及利益爆发冲突,双方大战在即。张作霖同退到长江中下游的吴佩孚摒弃前嫌,两面夹击,西北军没钱,没后援很快败下阵来。冯玉祥只能下野,去了苏联。

北伐战争开始,从苏联拿到卢布和军火的冯玉祥在内蒙古五原召集旧部,重整旗鼓。北伐战争结束,冯玉祥的西北军发展成了四大集团军中兵力最多,战力最强的军阀。北伐结束的编遣过程中和蒋介石关系又紧张起来。联合晋系的阎锡山,同蒋介石爆发中原大战。战争中西北军战斗力强大,但架不住背后捅刀子的多。五原誓师的时候,很多人马是大势所趋下加入西北军的。西北的马家军和杨虎城,马家军清末回民起义招安的。因为民族问题,加上冯玉祥派的人在当地横征爆敛,对回民一味的强硬镇压。蒋介石派人联络,诸马立即在后面捅刀子。其中马鸿逵与石友三、韩复渠相约一起倒戈冯玉祥。在韩复渠首鼠两端时,单枪匹马到韩复渠大营力劝韩复渠支持蒋介石反冯。冯玉祥对嫡系手下将领要求严苛,手下连连倒戈。对杨虎城这样的非嫡系,那就是炮灰了。所以杨虎城投蒋后,对冯玉祥打得最是积极。雪夜奇袭驻马店唐生智的司令部,打败了唐生智(唐生智是蒋介石下面的讨逆第五路军司令,关键时刻倒戈)让这颗重要棋子没发挥作用。最后又是杨虎城率军拿下潼关,截断了西北军的退路,使西北军被围无翻身之日,冯玉祥下野。这次下野后冯玉祥通过长城抗战,联络手下方振武、吉鸿昌欲图东山再起。虽大义无亏,但冯玉祥今天倒戈,明天兄弟相残,哪个对手还敢让你再掌兵权的。不用日本鬼子出手,蒋介石在背后了把你干翻了。

最后说说蒋介石,民国军阀下野蒋介石算多的,但是军队却从未脱离他的掌控。一来蒋介石通过黄埔军校建立一个校长与学生的关系,通过黄埔生掌控军队。二来通过乡谊,即重用浙江籍军官。蒋介石对手下重要军官通过联姻,把宋美龄的干女儿嫁给陈诚,撮合孔祥熙的女儿与胡宗南。蒋介石专门有本子记载黄埔军校前几期生和手下师长以上军官的生日、籍贯、父母生日等信息。手下重要军官会面时不经意间报出你父亲或母亲比我大几岁,或者在重要节点,给手下将领的父母生辰送礼物。这在以光宗耀祖为目的的中国人心中有感激涕零,为蒋介石杀身成仁的效果。蒋介石几次下野,凭借手下将领的忠心,很快又能回来掌权了。

驭人如何成了民国军阀下野后能否东山再起的关键,毕竟你要通过手下将领控制军队。重要将领要是都背叛,又如何掌控局面。这点做的比较好的是袁世凯和蒋介石,差的就是冯玉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