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不首先灭俄国而是去消灭法国?

关于俄国的这个称谓并不规范,一般来说,历史上称俄国为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沙俄被推翻,建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1922年又合并了一些国家最终形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才有了现在的俄罗斯。

希特勒是在1933上台执政,二战爆发是在1939年,所以,此刻的俄国应该称为苏联。

从德国身处的环境来说,向东发展不失为一条路

德国的地位位置属于四战之地,和中国战国时期的魏国一样,强则称霸四方,弱则必然挨打,当时的德国西部是宿敌法国,东部是一个顽固的波兰,隔着苏联再往东就是苏联了,东南方向是捷克和奥地利,南部是意大利。

由于在一战后德国备受打压,当时德国人都吃不饱饭,想要生存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希特勒为德国制定了“以剑犁地”的政策,给德国更好的生存空间,因此,一步步试探英法的决心,当时英法内部极为混乱,尤其是法国政权更是跌宕起伏,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根本没有心情搭理希特勒,英国才决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就这样,德国先后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实力逐渐增加。

不要小瞧了这两个国家,尤其是捷克,捷克是法国的小弟,在法国的帮助下拥有完备的军工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就曾从捷克大肆进口军火。

德国如果只占领这些小国家并不是什么江湖大忌,但是德国却闪击了波兰,这一下才触动了英法的底线对,对德国宣战,很多人认为波兰是什么鬼,为什么会这么重要,其实波兰在当时也是强国,当时占领不少德国和苏联的领土,在英法的眼里,波兰比苏联的军事价值更高,德国在二战前动员了98个师,其中常备师只有52个,而波兰共有30个常备师和10个预备师。德国闪击波兰的时候出动了40个师,其实兵力和波兰差不多,结果这一战被称为闪击。

从这个数据来看,波兰不应该败的这么快,但是当时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出兵波兰的不仅是希特勒,还有苏联,在当时两大强国的夹击下,波兰自然就微不足道了(当然,我们学的历史基本不会说是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

希特勒如果在攻击法国之前攻击苏联是顾腚不顾头的行为

在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的前七天,也就是1939年的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除了约定双方不打架之外,就瓜分波兰也达成了协议。

此时苏德双方都陈兵波兰,一旦开战,德国虽然占优,却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是把屁股让给了英法,要知道了自打德国闪击波兰后,英法已经对德国宣战(英法两国在德国入侵波兰前向波兰保证,会保护波兰)。

英法已经对德宣战的时候,德国还向屁股使劲,而把头让给英法则一定是愚蠢的行为。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没有任何时候比当时攻击法国更合适,当时西班牙、意大利都受德国的影响,法国实际上是三面受敌,而内部却并不协调,尤其是军方还沉浸在一战后获胜的荣光里,认为只要坚守马奇诺防线,则德国就奈何不了法国。

估计英法也没有想到账面数据不错的波兰竟然一触即溃,就像英国也不愿相信法国号称欧洲最强陆军也被迅速击溃。

德国的胜利并不是完全因为实力的强大,实际上是战略战术的极致发挥,也就是闪电战的运用上,在平原地带势不可挡,但是一旦到了苏联的地面,则变得不是那么好使了,广阔的纵深,长途跋涉,寒冷的气候都不是德国的装甲部队所能长期坚持的,事实证明,德国再占领法国后不仅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以及军工生产基地,还获得了西线相对安稳的态势,一直到1944年盟军才在诺曼底登陆,如果希特勒不是在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败北,估计德国的局势会更好一些。

德国说到底是拿一副不太好的牌抢到了地主。

希特勒为什么不首先灭俄国而是去消灭法国?

二战伊始,德国仅用27天就攻占了波兰全境,让全世界都惊叹不已。而作为盟友的英法两国奉行绥靖政策和“祸水东引”的策略,对盟友的“求救”只有口号没有行动,展现了西方社会最丑陋的一面,成为人们热议的笑料。

而此时,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呢?在欧洲,可谓是人人自危、提心吊胆。西方社会都期盼着苏德之间能够开战,他们好坐收渔翁之利。然而,7个月后,德军并没有发动对苏联的攻击,反而将矛头对准了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不按常理出牌的希特勒。

他曾骄狂的说过:“当我转动地球仪的时候,上面只能有一个国家”,可见其称霸全球的野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采取先解决东欧,而后是英美等国,最后依靠强大实力统治全世界。他之所以改变战略,主要是形势的变化,不得已而为之。

首先,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从其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到波兰,从其发动战争的规模来看,都是由小到大,先易后难的进行,节奏感很强。不难看出,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联应该是最难啃的骨头,应该放在最后。

更何况,新武器和新战术的运用远没有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虽然在西班牙内战中,部队得到锻炼,但也只是十万人左右的精锐部队,经过德波战役的磨合,虽然150万的部队战斗力有所提高,但问题依然不少,直接攻击苏军还是没有绝对把握。

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原因,“小胡子”当然清楚。他知道要想打败“北极熊”,只有采用最快、最凌厉的攻势才能迅速解决,久拖必败。而法国作为当时西欧军事实力较强的国家,战略纵深远没有苏联的大,正好是锻炼部队的好战场。

其次,利用矛盾,将计就计。斯大林也日益担心自身的安全,试图与英法等国结为同盟,共同抵御德国的“咄咄逼人”。然而,张伯伦等人并不愿与其为伍,“小胡子”趁机与斯大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让英法两国“祸水东引”的美梦破灭。

但是,当苏联也向华沙攻击时,英法等国心中暗喜。在他们的设想中,两国会碰在一起,进行一场恶斗。殊不知,《条约》中的秘密条款规定,双方将在该国重新划分边界,说白了就是瓜分波兰。这下,坐山观虎斗也看不成了。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达成战役突然性,也不能进攻苏联。在波兰前线,面对80万齐装满员的苏军,已经连续征战十余天德军,无论如何也不会冒这样的风险。更何况,有《条约》制约,可以放开手,突然向巴黎发起攻击。

英法两国的“觉悟”。

眼看着波兰战役即将结束,为了迷惑英法,进攻法国,“小胡子”又使出其惯用的伎俩——欺骗。他建议:如果承认柏林对华沙的占领,他将承诺保证欧洲其他地区的现状。也就是说,战争结束后,不会再攻击其他国家。

屡次上当受骗的英国和法国,显然已经对他的话不抱任何期望了,尤其是英国首相张伯伦,更是与法国等国磋商以后,宣布断然拒绝他的建议。并警告称:要么德国人民罢免“小胡子”,要么由英法联军打到他。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他继续执政,战争将不会停止。

张伯伦的讲话让希特勒十分恼火。在他看来,英国的突然“强硬”态度,已经严重威胁到他的战略部署。同时,不解决西线,将来进攻苏联时,必定威胁其后方。因此,当晚召集起他的将领们开会,确定了在法国发动战役的时间表。

那为什么苏军不与德军开战呢?

一是,因为其国内的大清洗,大部分的高级指挥员受到冲击,苏军的战斗力明显下降。相对于士气高涨的德军,即使攻打也很难取胜,虽然出兵波兰是有备而来,但绝不会因此挑战一个军事强国。

二是,日本在东方陈兵百万,不断的骚扰边境,而德意日三国已结为同盟,一旦和德军打起来,势必造成两线作战的困境。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只能稳定一个,解决另一个,才是上上策。

当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制定,斯大林也知道“小胡子”的良苦用心,他要利用这难得的和平时期,解决日本和发展军事。其实,作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他知道迟早与德国有一仗。因此,他更希望德英法3国打起来,分担自己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他早已知道英法等国的“险恶”用心,就是期盼苏德打起来,他们好坐收渔翁之利。而此时的苏联也在经济大萧条中苦苦支撑,一场大战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有向西扩充势力的心,但眼下不是时候。

法军为什么也不趁机攻击柏林呢?

首先,错过了最佳时机。波兰遭到入侵时,在法德边境上德军只有30几个师,而真正有战斗力不过11个师,此时拥有110个师的法军拥有攻击鲁尔地区的难得机会。但是,绥靖政策和“祸水东引”的策略,让他们不愿激化矛盾,从而错失良机。

同时,战役的进程发展太快。“实力雄厚”的波军居然不到一个月就被打的丢盔弃甲,而德军的精锐部队已经向西线快速运动,与法军形成对峙状态。此时再动手,按照中国人的话说:“黄花菜都凉了”。

其次,法国一战后,百废待兴。过去的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又碰上百年不遇的经济大萧条,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没钱怎么打仗,没士气怎能保证胜利。于是,防守是法国当时的无奈之举。

当然,更为棘手的是,苏德已经结盟,如果进攻德国,苏军极有可能加入战争。同时面对两个国家的军队,失败是迟早的。更严重的是,东方势力迅速西扩,是这些老牌西方列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正是,欧洲各国的“心怀鬼胎”,促使“小胡子”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欧洲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成为二战初期,欧洲战场最“奇葩”的一幕。

如果,英法苏同时攻击德国,二战的进程会不会就此打住?欢迎大家留言和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希特勒为什么不首先灭俄国而是去消灭法国?

首先先对当时的欧洲各国关系梳理一下,俄国由于其政权性质一直被欧洲各国而排斥,英法对俄国最为敌视,德国虽然中俄国在军事、经济上有很密切的交流,但是希特勒对俄国同样不怀好感,但是迫于其面临的东西两线被法国、波兰包围的威胁,同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而波兰、法国、英国是属于军事同盟的性质,英法都宣布对波兰的安全负责。

所以在德国闪击波兰时,法国和英国都已经向德国宣战了,虽然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消灭了波兰,英法联军在西线也没有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是德国和法国、英国仍在处在战争状态中。英法联军之所以不主动发起进攻,一来是希望将德国“祸水引向东流”,二来就是企图利用两国强大的工业和动员能力在积蓄其足够的力量后再发起进攻。

而纵观二战整个时期的德国,它的任何战略意图都是以尽量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其好不容易灭掉了波兰,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暂时保持了东线的稳定,以便集中全力来对付西线的英法联军。你叫它先不管法国和英国,去跟俄国开打,那不是再次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了?德国本身又是人力、资源匮乏的国家,一旦陷入两线作战,所有陆上的资源补给都中断了,其海军力量薄弱,海上补给线也必然会切断,如此德国将必败无疑。

而且就常识而言,一个国家在没有解决掉当前的强敌前就冒然去招惹一个新的强敌,无论如何是不明智的,简直是自寻死路嘛!

希特勒为什么不首先灭俄国而是去消灭法国?

你别忘记了,纳粹德国进攻波兰的第二天,1939年9月2日英法即对德宣战,也就是说德国与法国事实上已经处于战争状态,英法联军对德国的军事威胁是客观存在。人家喊着打你了,你不还手反而去打另外一个,希特勒也得讲点道理,也需要对国内有所交代,所以他腾出手来必须首先击败法国,苏联在当时至少在表面上跟德国的关系好着呢。

在德军主力横扫波兰的时候,西线德军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希特勒为此一度有些神经质了,从他到德军总参谋部都担心英法联军会发动大规模进攻突入德国本土,因为德军只有26个师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百万大军在对峙,英国远征军也到达了4个师,而德军精锐尤其是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基本全用于波兰战役中,双方在西线实力差距非常悬殊。

二战后,德国将领承认,当时最害怕的就是法国入侵或轰炸鲁尔工业区,那对德国是非常致命的。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之前,英法美等国和苏联之间,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很早成为战略对手,面对纳粹的崛起,英法希望祸水东引,让德国和苏联拼个两败俱伤;同样,斯大林也不是傻子,他做出了许多讨好德国人的举动,其目的就是让希特勒先朝英法开火。

而德国发动二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雪20年前战败之耻,自然就是对英法的复仇,德国民众的情绪也大多如此,毕竟给德国带来屈辱的主要敌人是英法,连《凡尔赛和约》都是在法国签署的,希特勒既然想利用极端民族主义,如果想摆脱两线作战的梦魇,那打击法国就是首选。

法国人浪费了最好的时机,在西线搞起了“静坐战”,几十万军队消级地在工事里隐蔽着,整整八个月无所作为,后世称为“假战争”,甚至直到1939年12月英国军队才出现第一次伤亡:一个外出巡逻的班长被德军击毙。

英法确定,德国打垮波兰后,下一个目标一定是苏联,他们的宣战不过是履行盟国的道义,是象征性的。

(法国投降时的隆美尔师长)

希特勒先法后俄的战略与德军需要时间扩充力量也有关系,在进攻波兰时德军动用了150万人马,1940年进攻法国时动员了近300万军队,这样的兵力扩充差不多就耗去了大半年的时间。而面对苏联的广袤,纳粹德军还需要一些时间完成战备,到巴巴罗萨计划开始的1941年6月,德国及仆从国出动的总兵力高达550万人,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的数量也翻了一番,几乎又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

没错,希特勒对布尔什维克主义有本能的仇恨,苏德早晚有一战,在他看来,对苏战争是德国取得欧洲霸权的最后一战,而在此之前他必须解决后顾之忧,那就是已经对德宣战的法兰西。

(希特勒和贝当)

希特勒为什么不首先灭俄国而是去消灭法国?

首先,政治上,二战是因为一战时,德国战败,为遏制德国,英法为首的战胜国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载,甚至肢解了德国,使德国人倍受屈辱,复国复仇是德国民心所向。而俄国在一战中,因国内发生十月革命,退出了一战,并没有参与帝国主义列强对德国的瓜分。发动战争,总要师出有名才能获得民众支持,进攻法英是必然首选。

经济上,一战结束,并没有解决掉资本主义初期的深层次问题,很快出现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而苏联在革命成功后,实践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一下跃升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快速复苏,但仍比不上苏联,英、法至战前虽有好转,却己比不过德国,这时进攻方向,当然是先向西,再向东。

地理上,德国是四战之地,一定不能接受两面作战,四方夹击,所以必须稳定住一个方向,再向另一个方向上进攻,选择与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并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稳住苏联,是上佳的选择。

军事上,德国军队的数量上并不如苏联,战术上的一些创新,如闪电战,在初期运用上还不是很娴熟,进攻波兰时,打的并不顺利,这让德国也不会轻意选择苏联,给法、英背后捅刀的机会。20天闪电战迫使法国投降,才让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信心爆棚,下了进攻苏联的决心。

从各方面看,先法后苏,希特勒的选择并没有错。

希特勒为什么不首先灭俄国而是去消灭法国?

德国夹在那个中欧枢纽的位置,一直以来的征途都是为了打破牢笼称霸世界。

而这个征途中法国的优先级高于一切,毕竟一直以来法国是西欧陆权杠把子。

何况德法还有世仇,不说远的,就最近的一战德国输得都憋屈,岂能不复仇?

况且英法的联盟及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于把德国围住了,但是绥靖过头了让德三吞了捷波。

双线作战一直是德国的梦魇,要么先击败法国要么先怼苏联,但是由于进攻波兰,法国已经宣战,想要接触这个战争状态必定要付出一些代价,索性放出要谈判的姿态然后发动闪电战。

何况在1940年进攻苏联是个伪命题,尚未得到整个西欧工业系统和资源的德国人是无力和苏联对决的,还时刻担心英法捅自己一刀,不如和斯大林两个人一起把大波波一瓜分,美滋滋,毕竟在那个时候苏联尚未对西欧有战争诉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