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晴雯明明很差劲,为何却被称为林黛玉的影子?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这句话出自脂砚斋批语,历来被红学界所推崇。很多认为晴雯有林黛玉之风,是林黛玉在小说中的影子。这是一种借影手法,在人物形象与性格心理上相互映衬、互为补充,但并非指两人可以相互替代或者完全等同。
以现代视角来解读,晴雯的人物性格,可谓是毁誉参半。薛宝钗曾经评价林妹妹,“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晴雯,爱她的人认为她言辞犀利乃天真烂漫,恨她的人认为她“野嘴烂舌”实属尖酸刻薄。从历史环境来解读,晴雯的人物性格,之所以能被称为林黛玉的影子,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她没有奴性,也无媚骨,始终保留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天真烂漫,同时捍卫着自己的人格独立与尊严。在这一点上,晴雯身上有着与黛玉相通的纯洁与坚贞。
在小说第三十七回,晴雯得知王夫人赏了秋纹两件衣服,笑道“呸!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同时晴雯直接挑明,“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下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谁又比谁高贵些?”
如此直率与高傲,与当初黛玉不满周瑞家的最后将宫花送给自己,如出一辙,“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但晴雯比黛玉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她只是一个丫鬟,却能有超越阶级和地位的傲骨与硬气。
或许这正是因为晴雯不同于其他丫鬟的人格独立,宝玉对晴雯怜爱有加,甚至在晴雯死后也念念不忘。尤其是“晴雯撕扇”那一节,宝玉充满宠溺,任由晴雯将扇子一点一点撕落,还美其名曰“千金难买一笑”。这种天真烂漫之姿,令宝玉沉醉。而晴雯最令人悲痛的地方,莫过于无端担了虚名,在抄检大观园后含恨而终。这是家族斗争下的牺牲品,也是晴雯性格里无法逃脱的命运悲剧。晴雯的天真烂漫与坚贞不屈固然令人喜爱,但她一味的无所顾忌、任性孤行,也为自己树敌太多,招人讨厌。
而这正是很多读者认为晴雯“明明很差劲”的原因,也是她与黛玉最大的不同。同样是孤高自许、伶牙俐齿,黛玉的呈现方式是三分计较,七分戏谑,更懂得适可而止。很多时候,黛玉都是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调侃对方,甚至充满了诗情画意。
而晴雯,很多时候就像一个满身是刺的刺猬,到处扎人。不管是讽刺帮凤姐做事的红玉攀高枝,还是嘲笑得了王夫人赏赐的秋纹“没见过世面的小蹄子”,晴雯都不曾在嘴上饶人,她所谓的坚持自我,很多时候是建立在对她人的贬斥与嘲讽之上。
晴雯身上的确有黛玉的影子,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不屈,不奴性,无媚骨。这种傲人风骨即使放在当下社会,也是非常宝贵的品质。但是不管处于哪个时代,真正的傲骨,从来不是建立在贬低他人的基础之上,而应是发自内心的捍卫与尊重。就像黛玉,她只坚持自己想要捍卫的独立与尊严,但从不打击他人的自尊与人格。黛玉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一味故作清高,她懂得给自己送茶叶的佳蕙分享月例,主动给来潇湘馆送燕窝的婆子钱打酒吃,对自己的丫鬟紫鹃更是情如姐妹。
总之,所谓的“晴为黛影”,不过是说:黛玉是个万花筒,而晴雯只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束光芒而已。黛玉的光芒万丈,绝不是晴雯就全能代表的,而晴雯有自己的光芒,也有自己的缺点,只不过瑕不掩瑜罢了。
《红楼梦》中晴雯明明很差劲,为何却被称为林黛玉的影子?
晴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贾母对她的评价最为中肯,在贾母的眼里,晴雯模样爽利言谈针线都很了了得,贾府里其他的丫头们多不及他。这句话怎解?贾母用很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们,晴雯长得好看,没有人超过他。晴雯口齿伶俐,也没有人能够超过他。晴雯女红做得好,更没有人超过她。所以晴雯是一个要模样有模样、要嘴巴有嘴巴,要手有手的人,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人中龙凤,除了她的出生是丫头之外,她可以说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了。
这大概也是当年为什么赖嬷嬷拿晴雯来孝敬贾母的原因吧!试想一下,依赖嬷嬷的为人处事还有她看人的精准,她不会随随便便拿一个不起眼的没有什么能耐长得也不好看的丫头来孝敬贾母的,那样的丫头随便几两银子都能买到。他一定是从他自己身边的丫头里面挑了又挑,挑那最好的那一个来孝敬贾母的,那么晴雯能够勇担此任,我们也就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子了。
说晴为黛影,除了晴雯跟黛玉长得像之外,更因为晴雯骨子里面也有一种孤傲清高的成分,她对那些像袭人那样暗地里巴结王夫人的举动,讽刺她为西洋哈吧点儿,像坠儿那样小偷小摸的行为,她气得要拿针戳她,等不得袭人回来,马上赶她出去,这些在晴雯眼里面都是小人行为,为她所不耻,被她所不屑,晴雯骨子里面的傲气也是她的一份傲骨,从这个角度说来,她跟黛玉也是非常像的,如果你读懂了晴雯,你就知道,她跟黛玉不仅仅是长得像,更是骨子里面像。
然而也就是因为这样的晴雯,因为口齿伶俐,嘴巴不饶人,得罪了很多人,成了别人打击的对象,最后在极度病重的情况下被王夫人撵了出去,出去没两天就去世了,这是晴雯个性里面不向权威和世俗妥协的那一面。晴雯的死其实在某种角度上来说,也预演着黛玉的结局,预示着黛玉的死,所以在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最后一段,他和黛玉两个人改来改去,结果却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把一个原本是给晴雯写的诔文,变成了给提前写给黛玉的。所以红学家说晴为黛影、袭为钗副,其实相比于袭为钗副来说,晴为黛影的命更合适,更贴切。因为她们俩骨子里太像了。
《红楼梦》中晴雯明明很差劲,为何却被称为林黛玉的影子?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说明晴雯与黛玉有相似之处,袭人与宝钗有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也仅仅是相似而已,绝非是一种复制。
晴雯作为黛玉的影子,当然有很多地方与黛玉相似,如长相,王夫人曾说过晴雯是与林妹妹相似的,而且她的伶牙俐齿,她的巧思,她的懒惰,她的目无下尘,她的嫉恶如仇,眼里不揉沙子,甚至她的结局都与林黛玉有共通之处,但却有一点,她的出身却远不及林黛玉,这让她的一切似乎都显得让人不屑起来,以至于最后她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时,所有的婆子丫头都觉大快人心。
其实,晴雯并没有婆孑们所认为的那样可恶,她的伶牙俐齿,她的争强好胜,都是她的生活历程中的一种人性的体现,而她的洁身自好,敢于反抗更是她人性中的闪光点。
当然,晴雯身上也有许多缺点,如嚣张跋扈,如恃宠而骄等,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黛玉的副本。
《红楼梦》中晴雯明明很差劲,为何却被称为林黛玉的影子?
曹公笔下,《红楼梦》中的女孩子各有千秋:凤姐的辣,黛玉的智,宝钗的贤,袭人的顺,平儿的俏,湘云的憨,紫娟的慧,莺儿的巧……独有晴雯得了一个"勇",对于女孩子来说,可见不是一个"差劲"可评的人。
不过要说到红学中常用的一句"袭为钗副,晴为黛影”,很多读者觉得前半句倒还贴切,毕竟"贤"和"淑"一家么,后半句就不那么在理了,二人很少正面有交集,"勇晴雯"怎么就成了"智黛玉"的影子,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不然。晴雯是赖嬷嬷买进来的丫头,后来孝敬了贾母。因其模样拔尖,手工出色而被贾母选派去伏侍贾宝玉。出自贫家的女儿,自幼为奴,晴雯不识字很正常。
因此她的行事风格,就缺少大家闺秀的教养,作为低配版的黛玉仍然有很多地方,能看出晴雯和黛玉二人是极其相似的:
第三十七回,,因宝玉见桂花初开得好,主刻叫秋纹送去孝敬祖母和母亲。秋纹得王夫人两件衣服的赏赐。
晴雯笑道:“呸!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秋纹道:“凭他给谁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
晴雯道:“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下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
这和林黛玉见周瑞家的送来最后两只宫花,心有不满:"不挑剩的,也轮不到我。"是不是如出一辙?
王夫人不识睛雯,在提到她的时候说到:削肩膀水蛇腰林妹妹模样的丫头就是她了?从外貌上说二人都是体格风流袅娜之态,模样儿拔尖的女孩子。从技能上说千金小姐黛玉学识丰富,才情过人,而晴雯作丫头,织补针线活手艺无人可及,这是符合她们不同身份的优秀之处。
而且二人都是孤女身份出现,晴雯有个姑舅哥哥,与黛玉有两个贾琏和宝玉差不多,论言语行为风格更是惊人相似:
晴雯和黛玉在宝玉心中,都是不得的朱砂痣,骄傲自尊,绝不曲意逢迎和讨好对方。反倒是宝玉不停地给二人赔笑脸,在他心中占第一地位:一个为妻,一个为妾而已。之所以宝玉要派晴雯去给黛玉送两方旧手帕,曹公之意绝不仅仅是觉得晴雯不会上心。
二人的结局也一样的,为王夫人所不容,晴雯无辜受屈被撵出大观园后,孤单病亡,黛玉被排挤在宝玉人妻选择之外,泪尽而逝。宝玉为晴雯写下的《芙蓉女儿诔》,也是提前写给黛玉的祭文。
当然晴雯和黛玉都未能嫁给宝玉,至死也是冰清玉洁的……
《红楼梦》中晴雯明明很差劲,为何却被称为林黛玉的影子?
其实越猜越乱。钗黛和一,晴黛和一,妙黛和一,芳黛和一,看来黛玉真是仙子,有无数个法身。[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红楼梦》中晴雯明明很差劲,为何却被称为林黛玉的影子?
形象上的影子,命运上的影子。此是曹雪芹的“春秋笔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