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什么要给贾宝玉安排害死金钏这样毁形象的剧情?
贾宝玉从小名声在外,且并非美名。远在扬州的亲姑姑贾敏在世时早就对独生女儿林家大小姐黛玉说过,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专爱在内帏厮混。外祖母极溺爱,无人敢管。”
贾宝玉的“劣迹”也不仅仅是爱替丫头们弄胭脂“吃红”而已,不好好读书闹学、搞基友、逗引戏子等纨绔子弟习气贾宝玉一样都不比开始跟他一起借读书之名在家学中胡混,之后又成日和他在一起吃喝玩乐的薛大呆子少一样。鸳鸯姐姐是贾母老祖宗的头号得意丫头,大老爷贾赦向母亲贾母讨都讨不到,宝二少爷却敢有袭人在旁边动手摸脖子、要“吃红”、粘到在鸳鸯姐姐身上去了。并且此时宝玉刚才和黛玉“共读西厢”,袭人来传贾母的话叫宝玉回怡红院换衣裳去望大老爷贾赦的病,宝玉回到怡红院衣裳还没换就“非礼”了鸳鸯姐姐,急得鸳鸯大喊“袭人快来!”。
贾琏风流成性,对父亲贾赦的丫头秋桐垂涎已久却不敢有任何企图,一直等到父亲贾赦把秋桐赏给了他,这才像拣了宝似的把尤二姐也放在脑后去了。薛大呆子好色名声在外,却从没有听说过有贾宝玉这种“调戏母婢”、“调戏祖婢”的事情,也不敢轻易去逗引琪官这样的“王的男宠”。
贾宝玉干的“顽劣异常”的事情,还有就是在王夫人屋里当着抄写佛经的弟弟贾环的面强行非礼“母婢”弟弟贾环的相好彩霞。彩霞威胁宝玉说再对她动手动脚就要喊人了,宝玉根本不理会继续“非礼”母婢彩霞姐姐,气得贾环推倒灯油烫了宝玉的脸。
宝玉挨打,就是因为放着自己屋里的花袭人姐姐、晴雯姐姐等年轻美貌的丫头,还去“调戏母婢”父亲贾政屋里的丫头金钏儿。琪官更是外里忠顺王爷府里的家养男宠戏子,宝二爷“吃着碗里 看着锅里”不说,还到外面去捞忠顺王爷“锅里”的琪官。要知道薛大呆子之前见过琪官十来次了,都不敢上前跟琪官搭一句话。
面对贾宝玉的种种“顽劣”行径贾母、王夫人也都认为宝玉该打,只是“不该打到这个分儿”。面对因金钏儿投井、琪官出逃而挨打的宝玉,哭肿了眼睛的黛玉也只有一句“你从此都改了罢!”当然王夫人和贾宝玉的初衷都不是要“害死”金钏儿,金钏儿服侍王夫人十年,为“调戏母婢”的宝玉“替罪”,被王夫人称“勾引宝玉”满心忿懑委屈投井而死,王夫人是心有愧疚的。贾宝玉也只是惹出麻烦之后,一溜烟儿跑掉了。而在王夫人睁眼起身打金钏儿骂她“勾引宝玉”之前,的确是贾宝玉先对金钏儿讲“咱们在一处”,是贾宝玉主动去勾搭“母婢”金钏儿无疑。
第三十回原文: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和太太讨了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等太太醒了,我就说。”
就在宝玉拉着金钏儿姐姐的手说“咱们在一处罢”之前,宝玉和黛玉才刚刚“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并且宝玉还和黛玉对泣说“我的五脏都碎了”。事实上,曹雪芹安排贾宝玉第一个“非礼”的丫头是鸳鸯姐姐,此时的宝玉已经与袭人姐姐有性生活三年多了,并且鸳鸯姐姐显然是知道这事儿的。第二十四回、宝玉不但是摸了鸳鸯姐姐脖子,还粘在鸳鸯姐姐身上,急得鸳鸯姐姐大叫袭人。就是在这一天宝玉刚刚与黛玉“共读西厢”,对黛玉说了“淫词艳曲”,惹得黛玉当场生气红了眼圈儿,并且口口声声要“告诉舅舅舅母去”。宝玉立即向黛玉告饶,之后黛玉破泣为笑,接着袭人来叫宝玉,宝玉跟着袭人刚回到怡红院就又“非礼”了鸳鸯姐姐。
曹雪芹在安排贾宝玉“非礼”鸳鸯姐姐之后,安排了第二个被贾宝玉在语言上的“非礼”丫头是紫鹃姐姐,第二十六回、宝玉到了潇湘馆:
原文:紫鹃笑道:“他是客,自然先倒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倒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黛玉登时撂下脸来,说道:“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宝玉不知要怎样,心下慌了忙赶上来“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要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按照贾府的规矩,少爷未成亲之先放两个(虚数)屋里人服侍,袭人姐姐、晴雯姐姐是贾母指派给了宝玉屋里的丫头,宝玉与自己屋里的贴身丫鬟发现性接触和性关系都不为“越礼”。 然而紫鹃姐姐、翠缕是给了表小姐黛玉湘云的丫头,以后是要跟着小姐一起出嫁做陪房的丫头。宝玉“非礼”紫鹃,那怕只是语言上的“非礼”都足以把表小姐黛玉给气哭了,黛玉一面哭一面往外走,宝玉自己就立即害怕黛玉要“告诉舅舅舅母去”。
贾宝玉行为上“非礼”母婢彩霞姐姐、“非礼”祖婢鸳鸯姐姐,语言上“非礼”母婢金钏儿姐姐、“非礼”表妹黛玉的丫头紫鹃姐姐,这些实在是贾赦、贾琏、薛蟠等都不敢冒犯的规矩呀!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贾宝玉开脱,说他对丫头们的“非礼”是第七十八回贾母所说的是纯粹的不知道“男女的事”、是因为“丫头托生的”,这不过是贾母为自己极溺爱的“凤凰蛋”宝玉开脱而已。
曹雪芹“安排”贾宝玉调戏母婢金钏儿,并非“毁形象”的孤立事件,而是表现纨绔子弟贾宝玉“顽劣异常”的一惯作为。
宝玉挨打之后,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玉又遭到了龄官的拒绝,又见证了龄官对于贾蔷的痴情,终于认识到了“各得各的眼泪”,不再将自己以为是唯一的“情圣”了。
曹雪芹“安排”贾宝玉的这些“非礼”丫头、勾搭戏子的种种“劣迹”,无一不在反映出宝玉这个被贾母“极溺爱,无人敢管。”的纨绔子弟曲折的青春成长经历。到前八十回结束前,第七十八回晴雯芳官等被撵走、宝钗搬出大观园,此时的宝玉终于又一次感慨此生唯有黛玉袭人这两三个人可以“同死同归”了。
纨绔子弟贾宝玉的青春成长史,就是从自以为是“你们的眼泪单葬我”的“情圣”,到闯祸挨打之后逐步明白“只好各人各得眼泪”。宝玉挨打之后,才把目光专注回归到了怡红院之内,继而再到抄检大观晴雯芳官被撵走之后,宝玉只能寻求有限“两三个人同死同归”的个人感情归宿的过程。
然而,以贾宝玉这样的被贾母“极溺爱”天性顺从“知理”的未成年人,即使他内心的感情归宿到了黛玉、袭人这两三个人身上,他也只能任由封建大家族摆布,最终与黛玉袭人两个挚爱生离死别了。贾宝玉的出家避世,正是因为他面对世俗世界时的无能为力。
曹雪芹为什么要给贾宝玉安排害死金钏这样毁形象的剧情?
宝玉与金钏调情,王夫人听到金钏挑唆宝玉去捉贾环和彩云的不是,王夫人大光其火,对金钏又打又骂,宝玉却乘乱逃走,完全是一个没担当,没责任感的怯弱形象,曹雪芹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破坏宝玉完美的情节?
细读《红楼梦》,发现《红木娄梦》作者从来不刻意美化也不刻意丑化一个人,更不评论一个人,而是通过变化多端的写法,让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文中的奥秘。因而出现了各种牌本的解读,这一个情节也是如此。
曹公写宝玉也好,其他人物也好,都是尽量贴合人生的发展轨迹。人非圣人,谁能无过,金钏被王夫人打骂一顿后赶了出去,又羞又辱,投井而死,这成了宝玉成长路上的一个污点,即使在金钏之死这件事上,宝玉的责任并不大,依然使宝玉温润如玉的光辉形象有了不光彩的一个印迹。
我不知道别人从哪一个角度,怎样解读,但我认为,这段剧情也不过提醒读者,不要只看到宝玉这个人物的温和多情,博学多识,而忽略了他的不负责任,没有担当的另一面,他也并不完美。也在警告世人,不要只看到那些小丫头得宠时的洋洋得意,不可一世,也要看到她们风光后面潜在的一些危险。
另外,通过这个环节,我们不仅看到了宝玉的人格缺陷,同时也看到了王夫人和宝钗不为人知的一面。
曹雪芹为什么要给贾宝玉安排害死金钏这样毁形象的剧情?
这是一个好题目。
首先,重申一个观点:好的文学作品,塑造人物成功的关键在于人物的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而不在于人物的完美无缺、高大上。近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比如《曹雪芹对林黛玉提出过批评吗?》,还有《曹雪芹偏爱薛宝钗九分,一分厌便让其入冷宫,是为什么?》,中心思想在于:文学巨匠与普通写手的区别,在于前者并不随心所欲编派自己笔下的人物的剧情,而是顺应笔下人物的性情,忠实地“记录”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情而已。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真实感很强。而那些真实感很强的人物,就不可能是平面化、模式化、完美无缺和高大上的,因为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物。
贾宝玉是《红楼梦》里唯一的男主角,在书中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物。但这并不代表这个人物本身没有毛病,相反,很多读者以现代观点代入,还觉得贾宝玉是滥情的渣男呢。他的性格特点就是不爱读书,专爱跟女孩子厮混,还有亲昵起来“爱红”也就是吃胭脂的习惯。这样的人物,和金钏有拉耳坠、喂丹药这样的亲昵举动,实在是太正常了。如果硬要写成宝玉见了金钏不苟言笑,那才不符合人物性格。
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举动,不能因为有毁主角形象就不写,这就是《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巨著而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小说的原因之一。真正的文学作品,没有“主角光环”,人物讨喜不讨喜,由读者去评判,作者只负责如实写出来。
其次,宝玉在书中离经叛道的怪诞之事做得不少,金钏之死不是他直接造成,也算不上有多毁形象。正因为在书里,宝玉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顽石一般,非要跟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对抗到底的人物,所以他做的很多事情,在当时都是相当出格的。相比之下,金钏这件事其实并不算最严重。
金钏之死,严格来说不是宝玉的责任。他和金钏的小亲昵,放在今天来看根本不算什么,因为宝玉本身没有冒犯女孩子的意思,金钏自己也乐在其中。是王夫人作为当时的卫道士,实在看不惯这种举动,并且上纲上线扯到金钏带坏她的宝贝儿子,当时就将金钏驱逐出去了。这完全就是歪曲事实,而且也是对金钏实际利益和名誉的严重损害,金钏为了表示自身的清白,跳井自杀。所以,造成金钏之死的是王夫人,是她的迂腐观念和自私心理造成的,账不能算在宝玉头上。
当然,宝玉有责任,这责任就在于他没有维护金钏,而是事不关己地躲开了。但他一来是根本没有和王夫人对抗的意识和能力,二来也压根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那种地步。金钏跳井,与她的性情有关。换了一个脸皮比较厚的角色,大概就不会那么干了。
所以,一切还是人物性格带动,不是作者随意编排。如果说这么一件事宝玉就“毁形象”了,那么晴雯被撵,还生生气死,又怎么说?更不必说为了宝玉泪尽而亡的黛玉了。难道也要说她们都是被宝玉害的?那形象如此糟糕的贾宝玉,还值得书中的女孩子为他钟情,还值得读者为他的爱情悲歌而叹息吗?
贾宝玉是很没能力,是完全负担不起他的感情,也完全无法守护他眼中那些代表着世间极致美好的“水做的女孩儿”。但是,他的这种审美观和价值观,就是他本人的价值所在了!有心无力不是他的错,但这份“心”,已经是超越了他的时代,也超越了大部分人的庸常见识了。
《红楼梦》之所以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高峰,跟这本书的思想高度是分不开的。个人认为,把宝玉看成是寻常的纨绔公子,把黛玉看成是寻常的柔弱闺阁,把宝黛爱情看成是寻常的“自由恋爱在当时的社会不被允许“所产生的悲剧,都是没有领会到书中的深意。宝玉和黛玉固然有很多缺点,但作为书中的男女主角,他们真正的魅力,其实在于他们的思想。
可以参见之前回答的《如何看待贾宝玉这个人物,贾宝玉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感情是怎样的?》。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曹雪芹为什么要给贾宝玉安排害死金钏这样毁形象的剧情?
《红楼梦》的优点在于他所刻画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人,而非纸面上的形象。贾宝玉(包括其他所有人物)之所以不朽,皆在于他具备一个人的优缺点,并非一味的好或者坏。不能否认,金钏儿之死,是贾宝玉人生最大污点,他对此难辞其咎。
【一】
金钏儿死前,曹雪芹动用了大量文墨不断烘托贾宝玉的处境。从打醮清虚观开始,贾宝玉就开始倒霉,先与林黛玉大闹了一场,随后装病过了薛蟠生日却碰到薛宝钗,由于和林黛玉吵架尴尬,没话找话竟惹怒了薛宝钗。钗黛二人都被宝玉得罪了,贾宝玉难得落了单,孤零零一个人跑到王夫人房中,碰到了倒霉的金钏儿。
民间有话:人要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贾宝玉就是那个喝凉水都塞牙的人。他因口角与林黛玉大吵,再因口角惹怒薛宝钗,还不长记性。在王夫人面前言语轻薄金钏儿,直接造成金钏儿被王夫人撵走。
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二】
贾宝玉一看出事,早一溜烟儿跑了。可恨早忘了曾说“等太太醒了我就讨”。宝玉调戏金钏儿,纯属口花花讨口头便宜。她身边袭人和晴雯麝月等哪一个都不比金钏儿差,他想要金钏儿并非出自真心,不过金钏儿美人在前,他跑过来讨便宜。这是贾家堕落风气在贾宝玉身上的延续,一个都跑不了,即便如贾宝玉,也不能得脱纨绔子弟所有的坏毛病,贾家上下烂到了何等程度!曹雪芹写贾宝玉之烂,实是写贾家之烂。
金钏儿最终因为在王夫人面前和贾宝玉言语无状,轻浮不轨被王夫人撵走。王夫人的理由很正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金钏儿行为确实不妥,王夫人也没冤枉了她,但王夫人之所以雷霆震怒还是受到贾宝玉行为的迁怒。
【三】
贾宝玉在金钏儿之事上有三大责任。
第一,不该在王夫人面前挑逗金钏儿。儿子在母亲面前调戏母婢,从古自今都是大不敬大不孝。传扬出去身败名裂。
第二,贾宝玉完全不考虑金钏儿面临的风险。无论贾宝玉在王夫人面前做什么,王夫人都不能拿贾宝玉怎么样,只能迁怒丫头。为避免贾宝玉调戏母婢丑闻传出去,将脏水泼向金钏儿是必然之举。
第三,贾宝玉不能承担责任。明明是他调戏引逗金钏儿,出了事贾宝玉一溜烟儿跑了。没有担当,没有解释。这固然是十三四岁男孩子正常反应,但不计后果的闯祸却是纨绔子弟必备的条件。金钏儿如此,晴雯也一样。
金钏儿之死对贾宝玉来说是成长的烦恼必要经历的一个事件。贾家这样的豪门,人命如草芥。哪个人手上没有一两条人命?王熙凤害死尤二姐,贾琏连累鲍二家的…这些都是缩影。尤其通过贾宝玉害死金钏儿更折射出豪门内部的黑暗。对贾家这些贵人来说,丫头奴才根本不是人,打死打杀毫不手软,何况只是撵走了事。金钏儿从始至终只是被害的角色。虽说她自己难辞其咎,到底还是事出在贾宝玉。金钏儿也和晴雯、林黛玉一样,成为贾宝玉人生的三大憾事,带给贾宝玉的震撼效果实在排名第一不为过!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曹雪芹为什么要给贾宝玉安排害死金钏这样毁形象的剧情?
谢谢邀请!
如果我们把宝玉看成年少时作者的模样,那么,作者在书中塑造金钏这样一个人物,就是在为自己年少时曾以做下的荒唐事表示歉疚,述说心中的亏欠之感。
《红楼梦》中害死金钏的应该是王夫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吃人礼教,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到处都写着“吃人”二字。但是,我们也别忘了,导致金钏跳井的导火索却是宝玉,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宝玉无法推托的。
那个王夫人午睡的下午,宝玉挑逗了金钏。他先是把金钏耳朵上的坠子一摘,接着又把自己荷包里的香雪润津丹掏出来送向金钏口里,接着又说“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起吧。”宝玉的说和做可能在他和丫头们之间早已成为某种习惯,于他而言,是年少轻狂时无心的玩笑,这样的玩笑,宝玉可以开得,而在王夫人眼里,丫头们却开不得。所以,宝玉在轻薄金钏跟她说这些话的时候,王夫人并没有反应。只是,当金钏说出“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和“你往东院去拿环哥儿和彩云去”的时候,王夫再也忍不下去了。她起身给金钏一个嘴巴子,并骂她是“下作的小娼妇”。
更加严重的是,宝玉这个惹 起事端闯祸的人,这时候选择的却是“一溜烟去了。”
作者在写到这里的时候,也许就在回忆自己青春年少的时候是多么的没有担当,曾经也害得某个丫头或者某些个丫头丢了性命。所以,在王熙凤生日那样热闹的日子,宝玉偷偷地跟茗烟两个人跑到郊外祭奠金钏,也是多少来赎回内心的那么一点点愧疚吧。
成长的道路上谁不会犯下一点错?那是成长付出的代价。作者如此写来,既是表示对自己的自责,也是对这个家庭的控诉。如果王夫人当时不是一味地偏袒宝玉,及时制止宝玉的行为,也就不至于导致后来金钏的死。这么一个逝去的生命,对作者产生的触动,所以在书中必须大书一笔。贾宝玉要的不是光辉形象,而是真实的人生,而真实的人生当中,很有可能就少不了这些。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曹雪芹为什么要给贾宝玉安排害死金钏这样毁形象的剧情?
个人觉得这才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当时封建王朝的老百姓是没有人权。换句话来说,人是不平等的。这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现在虽然人的贫富差距很大,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很难花点钱就能买一个大活人。对于贾宝玉这样的富贵公子之家,金钏这样的丫鬟是不值钱的。贾宝玉不要说对金钏调情,哪怕是强行拉她领略云雨之事,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王夫人之所以责备金钏是因为她担心金钏这样的女子勾引自己的宝贵儿子,把宝玉带坏了,宝玉行为本身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过错。换句话来说,金钏的死活对王夫人来说,根本不重要。不要说金钏这样的丫鬟,连赵姨娘这样的,就因为是妾,和王夫人地位千差万别。封建时代的等级不是随便说说的。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形象还算不错的,对大部分的人也算是有情有义。但是贾宝玉再好,也难以超越当时的时代。毕竟写书的是曹雪芹,他再伟大,也不可能和现代人一样。
金钏之死并不损害贾宝玉的形象。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就是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