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但她并非两院院士,对此你怎么看?
屠呦呦不是两院院士,确实有些可惜,但也是有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认为青蒿素不是屠呦呦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功劳。青蒿素的发现历程,是一个很曲折坎坷的历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良方。屠呦呦是在一个很大的团队里面做事情,并不是她一个人的功绩。所以,屠呦呦也承认这一点,当时她也并没有想过要评选院士。
屠呦呦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背后离不开杨振宁的推动。杨振宁很早就慧眼识金,给当时默默无闻的屠呦呦颁发了“求是”奖,自此屠呦呦进入公众的视线。杨振宁是有资格给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人选的,他在70年代初期就希望帮中国研究胰岛素的团队申请诺贝尔奖,可惜被中国拒绝了,说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必然离不开杨振宁的大力推荐。之前传闻说饶毅也有推荐的功劳,但是已经做了辟谣。
屠呦呦成名是因为杨振宁的提携,这个时候已经是90年代,屠呦呦已经60多岁。而评选院士的条件是一般不超过65岁,否则就要走特殊程序。以屠呦呦当时的人脉和名望,显然不具备走特殊程序的资历。
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但她并非两院院士,对此你怎么看?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在国内引发了很大的震动,特别是有些人说她一个“三无”人员(无博士学位,无海外背景,无院士头衔)活动诺奖,让科学界那些大佬很难受。
实际上,这个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过,她的获奖确实也让我们有必要反思中国的科研体制。
第一,我们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过多地看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仍然存在。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的论文大国,但是还不是论文强国,尤其是很多论文生产出来就放在故纸堆里了,基本没有人去引用。所以我们要强化论文质量。
第二,科研成果的行政化色彩需要淡化。科研团队中担任领导或者说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学术造诣较高的人,而不是行政职位较高的人。这样才能放开科研人员的手脚,让他们做好自己的研究项目。
第三,屠呦呦为何落选院士,咱们不是知情人,所以不能妄下结论。不过袁隆平也曾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所以这些事件确实是一个反思的机会,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改善中国的科研体制和评价体系。
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但她并非两院院士,对此你怎么看?
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却多次落选院士评选。这事说不正常其实也正常,说正常其实也有该反思的地方。
院士评选和诺贝尔奖的评选不会是一套标准,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得诺贝尔奖时并非院士的人物可以举出很多,比如丁肇中,他1974年发现J粒子,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事实,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在所有的诺贝尔奖中是比较“另类”的。
她的人际关系较差,有很多媒体认为屠呦呦能够获奖与现任北大理学部主任的饶毅的推介有很大关系,饶毅对屠呦呦的工作进行过科普宣传,也曾在他的科技史文章中表达过对屠呦呦一些做法的不解。屠呦呦多次参选院士,有消息透露每次都会有人告状,这才是她落选院士的关键。国内院士评选中有道德问题可以一票否决,而诺贝儿奖评选是没有道德这一项目要求的。
另外,屠呦呦获奖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青蒿素的发现固然很有价值,但是用了非常低效率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放在现在看可以说几乎毫无价值。有人说现在院士的评选过程非常注重发了多少篇论文,在哪里发了论文,屠呦呦、袁隆平就是吃了论文的亏。屠呦呦、袁隆平的成就出在几十年前,那时国内的科技非常落后,和国际有没有太多有效的接轨。而现在,发表论文尤其是在顶级期刊上发论文是将自己的研究推介给同行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院士评选对论文有所看重,这是应该的。
在屠呦呦的身上,我们就吃过不懂得规范对待研究成果的亏。中国最早发现了青蒿素治疗疟疾,专利却落到了外国人的手中。这样的问题比屠呦呦为何不是院士更有价值。
原创作品,禁止侵权,侵权必究。
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但她并非两院院士,对此你怎么看?
很简单,院士是公式化的评选。你没达到这些条件,就证明不了你可以当院士!
图为屠呦呦
正因为这样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让大家吃惊,
而诺奖不用公式计算,看你的贡献!
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研究的菁蒿素为人类作出极大贡献,获诺奖就很自然了!
真正的科学家是很低调的,从不与人争什么,一味心思搞科研。屠呦呦就是这样的人!
莫言,没获诺奖之前,并没多少人认识他,名气不很大。许多所谓的著名作家早就扬名于世了,但莫言在没几个人认识他的房里老老实实耕耘创作!
就象整天唧唧喳喳叫的只能是麻雀而做不了凤凰!正所谓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图为莫言
其实象莫言、屠呦呦这样默默无闻的作家、科学家还大有人在,他们不是什么院士、名人,他们就是无人问津的普通人!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它永远靠成果说话,不是靠什么名头说话的!
比如现在有些作家协会的会员,头衔很大,但一年到头也不见他们写片言碎语。试问世间有不写文章的作家吗?
头衔是虚的,成果才是的!实实在在的做点事吧。让所谓的衔头见鬼去吧!你认为英雄拒绝黄昏说得有理就为我点赞、评论、关注、转发吧!
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但她并非两院院士,对此你怎么看?
(1)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本土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被戏称为“三无(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科学家,但她及她的团队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2)非两院院士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说明:1)中国的科研体制有待改善、院士的评选制度和条件等存在一定的问题;2)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尽管每年中国论文数量在增加,论文质量有待提高;3)淡化科研成果的行政化色彩,让懂科研的人员来管理和领导科研领域,这样才能搞活中国的科研;4)中国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5)对于人品过硬和科研能力强的科研人员,必要时要破除体制、学历等束缚,加以重用;6)要提高科研人员待遇,让他们在向科研冲锋的道路上,没有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但她并非两院院士,对此你怎么看?
屠呦呦为什么没有被评为两院院士,我不知情,也不敢妄加评论。但她是我国医学界第一个获得世界最高奖诺贝尔奖的功勋科学家现已名旺实归。
据说我国著名的水稻研究之父袁隆平,也不是两院院士。这我就纳闷了,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多两院院士拿不到世界科研大奖,做不出举世瞩目巨大贡献,反而不是两院院士的人却捧回重奖,成果惊人呢?是世界大奖掺了水份,还是中国两院院士图有了虚名?
我想:世界大奖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理论、深厚哲理、突出贡献的厚土上的,不容虚假,举世公认。反之,我们就应该对我国的院士评选体系进行进一步遴选甄别了。要在如今竞争急烈的世界科技大潮中,激流勇进,破浪前行,在两院院士的评选管理上,就必需要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去虚伪化,要把中国两院真正打造成一个出成果、出实绩、出尖端创新精英团队,而不要成为一个个图有虚名,只叫唤不下蛋的鸡。
总之,屠呦呦是不是两院院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伟大研究成果,造福人世,光耀干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