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
一位60多岁的农村老人告诉我:鸟类的体温不能低于38.5度,一旦小于这个温度,鸟类就会有生命危险,然而大部分鸟窝都是开口朝天的,没有避雨的功能,一旦下雨鸟类的身体就会被淋湿,导致体温骤降,从而威胁生命。
所以,每当下雨的时候,鸟类都会回到自己的“秘密基地”躲避雨水,那么鸟类究竟在哪里躲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关于鸟窝世界上一共有9020种鸟类,但每种鸟的窝都长得不一样,因为无论是什么鸟,筑巢对它们来说都是一件浩瀚的工程,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成功。
比如灰喜鹊,虽然它们的窝很小,小到刚好只能坐进它一个屁股,但它们打造一次巢穴却需要取材600多次,包括树枝、树叶、羊毛等各种材料,十分繁琐。
与之相比,麻雀的鸟窝就十分粗糙,因为它们喜欢在电表盒子里筑巢,而且窝里也乱七八糟,除此之外,白头翁的鸟窝也不大,但它们的鸟窝全部由细树枝编成,极其精巧。
而金雕的鸟窝却十分巨大,但制作的就有些粗糙了,和金雕差不多大的还有秃鹰,它们的鸟窝大约有5米长,就算是大象都能住下,十分惊人。
值得一提的是,地球上最大的鸟窝位于非洲草原,是由无数只厦鸟搭建而成的,据估算鸟窝的重量约为1800斤,整体厚度在2米左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鸟类聚集地。
鸟窝的用途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鸟窝都是用干草、树枝、羽毛、口水搭建而成的,因此一旦下雨就会变湿,但不会积水,不过鸟类并不会像人类一样,一直在“家”中生活,甚至可以说人类对鸟窝的作用一直存在严重的误解,那么鸟窝真正的用途究竟是什么呢?
1.鸟窝最大的作用就是繁殖鸟窝是刺激鸟类发情的关键,因为鸟类在建巢的时候可以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所以鸟窝一旦建成,它们就会加快繁殖的频率,这对鸟类来说极其重要。
此外,鸟类对温度的也要求远比其他动物高,而鸟窝正好可以起到减缓热量散失的作用,这样就能保证幼鸟一直生存在最适宜身体生长的温度中,而且在鸟蛋数量多的情况下,鸟窝还能让鸟蛋聚集在一起,防止四散滚落,这对一次孵卵数量较多的鸟类十分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鸟类的智商很一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在产卵后就会本能的孵卵,所以就算把鸟窝中的鸟蛋换成小石头,鸟类也会照孵不误,直到把它们的鸟窝破坏,才会停下孵卵的行为。
2.鸟类大部分时间并不在鸟窝中休息其实,鸟类只有在产卵和抚育后代的时候才需要鸟窝,因为鸟窝的作用是维护种族延续,保证血脉流传,所以除了照顾幼鸟外,成年鸟类并不在鸟窝中居住,而且一旦幼鸟能飞了,它们也就不需要鸟窝了。
可以说鸟类无家,而且认窝不认蛋,平时连休息都不在鸟窝中,所以鸟窝并没有日常功用,一些鸟类比如信天翁,非繁殖期甚至可以5年不着陆,连睡觉都在天上飞,根本不需要鸟窝。
而且很多鸟类平时都是在树上或者草丛里休息的,它们的作息时间也和人类不一样,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外边飞来飞去,到处觅食,十分忙碌,只有在养育幼鸟的时候才会经常返回鸟窝中。
3.鸟窝是躲避天敌的工具由于很多鸟类都把鸟窝建在极其隐蔽的地方,再加上一点伪装,所以成鸟在喂养幼鸟时很难被天敌发现,这样鸟窝就成了一个完美的躲避天敌的工具。
像老鹰这样的猛禽,还可以凭借超强的飞行能力,把鸟窝建在悬崖绝壁上,这样即使天敌发现它们的窝,也望尘莫及,根本无法对鸟窝产生实质上的伤害。
另外,鸟类中还有像营冢鸟这样的伪装大师,它们喜欢在树林底下建巢,先用爪子抛出一个1.5米的大土坑,然后在铺上各种树叶,并将蛋埋于其中,最后留下一个小洞供自己出入,这样的鸟窝可以极大提高孵化后幼鸟的安全。
可见鸟窝的避敌功能是多么的强大,可以说鸟窝就是鸟类维系族群存亡最大的依仗,不过大部分鸟窝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避雨(家燕等除外)。
那么,下雨的时候鸟类会在哪里躲雨
众所周知,在下大雨的时候,我们很少会看到鸟类在天空中飞翔,因为为了维持身体的温度,大部分鸟类一般都会去选择合适的地方避雨,那么它们究竟躲到哪里去了呢?其实主要有3个去处。
1.鸟类会在树杈较多的地方避雨其实在野外,生存环境以人类的标准而言,是相当恶劣的,只有找到生存秘诀的动物,才会存活下去,从而确保种族延续,而鸟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们浓密的羽毛,是保暖和飞行的关键,但是在遇强降雨的时候,就会浑身湿透,把羽毛连在一起,导致无法飞行,时间一长还会还会散失大量的热量,最终命丧黄泉。
所以一旦大雨来临,鸟类就会飞进森林中,在树杈比较多的地方避雨,当然它们也会寻找巨大的树叶来阻隔雨水,有时候还会飞到树干侧面,用爪子死死抓牢树干,利用树木的避风处,躲避雨水的侵袭。
除此之外,一些格外害怕雨水的鸟类,还会躲在树木的树洞避雨,当然这种鸟类对大雨天的预测能力都很强,可以提前跑到安全的地方,躲避危险。
2.鸟类会在石洞中躲雨我们都知道很多鸟类对天气情况十分敏感,可以通过本能预测出大致的天气情况,并及时的飞到树林里,但凡事都有例外,大雨还是会夺去一些鸟的生命,因为并不是每只鸟类都可以准确的避雨处。
所以一些鸟类就会放弃飞入森林中,而是选择在山崖的石洞中避雨,毕竟石洞空间大,一次可以停留很多鸟类,而且石洞中的温度也比深林要好,比较适合生存。
而且,还有许多鸟类本身就喜欢把鸟窝建在山崖的石洞当中,它们会拾取一些树枝和泥土,搭建一个简易的巢穴,并且在这里建巢位置也很隐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一只小鸟要建造一个巢穴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即便这个巢穴很简单、很简陋,但依旧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取材才能够把鸟窝搭建好,所以我们在野外遇到鸟窝,千万要保护起来。
3.与人类比较亲近的鸟,会利用建筑物躲雨众所周知,像家燕、麻雀这种与人类比较亲近的鸟类,会利用人类的建筑物来建巢,它们会把鸟窝建在人类的屋檐、房子、空调出口甚至桥梁下面,因此它们的鸟窝是有顶棚的,这样就能具备很好的防雨作用。
现在,随着都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的建筑物,对鸟而言就像山川河流一样平常,因此它们习惯性的利用都市建筑物来避雨,不过可惜的是,鸟类毕竟只是一种动物,它们很难分辨出建筑物的玻璃,使得许多鸟都因此付出了生命。
据动物专家统计:在大雨中因撞击大楼而死去的鸟,比不撞击大楼的鸟,死亡率高出50%,比例十分高,而且这个难题将一直存在下去,很难找到解决方法。
总而言之,在下雨天避雨是鸟类的本能,因为不会避雨鸟类,都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大自然淘汰了,它们的基因也永远不会遗传下来,就此泯灭在时间中。
有的鸟不怕雨淋,不需要躲雨其实,不同种类的鸟,对于雨水的耐受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老鹰这种猛禽,完全可以依靠强壮的体格克服风雨,只有在台风这种恶劣的天气时,它们才躲避到森林中。
另外,还有一些鸟类是完全不怕雨水的,比如鸬鹚、苍鹭这种依靠河流生活的水鸟,它们根本不需要避雨,而且雨下得大,它们越容易捕捉河中的鱼虾。
因为这种鸟的身体中会分泌一种尾脂腺,这种腺体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能极大减轻雨水的侵袭,相当于自带雨衣,即使在雨中散步,也不会被淋湿透。
除此之外,它们的羽毛还有极强的保温效果,可以极大的减少它们身体热量的消耗,使身体随时都可以正常运转,而且在下暴雨的时候,这些鸟类还会站得很近,可以相互温暖,减轻失温的危险。
总之:鸟窝对于鸟类而言,就是繁育后代的地方,所以在非繁育期的时候是很少在里面休息的,而且很少有鸟窝具备防雨功能,因此在下雨的时候,鸟类就会寻找树林、山崖的洞穴、人类的建筑物来躲避雨水,从而保护自己的安全。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
一位70多岁的护林员告诉我:鸟窝并不是鸟的家,而且也不会在里面睡觉。当时我难以置信,鸟儿怎么会没有家呢?查阅大量资料和书籍后,才发现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我们见到的鸟窝开口都是朝上的,在下雨的时候鸟窝其实并不能挡雨。而且鸟类是恒温动物,体温大约在42度左右。一旦淋雨,鸟类的体温会不断下降,如果低于38.5度,则会有生命危险。
其实,在下雨的时候,鸟类有自己的避雨方式。鸟窝的作用也不仅仅只是供鸟类睡觉休息这么简单。
鸟窝是怎么建成的?世界上有9000多种鸟类,每种鸟类的巢穴是各不相同的。因为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筑巢的方式和所用的材料也是不同的。
对于所有鸟类来说,筑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长久的工程。
比如燕子的巢穴一般都在农家的屋檐下,燕子会将平时衔来的泥巴和草茎用自己的唾液紧紧地粘合在一起。等待完全干燥之后,巢穴的外层硬壳就建好了。
外壳建好之后,燕子还会衔来细草和树叶铺在巢穴的里面,给自己一个舒适的住所。整个过程虽然费时费力,但是燕子的巢穴确实非常坚固。
也有不筑巢的鸟类,比如杜鹃。它在平时是不会建造巢穴的,在繁殖的季节,杜鹃还会强占其他鸟类的巢穴。
杜鹃在产卵的时候,会趁着宿主离巢外出捕食的间隙,快速地将自己的鸟卵产在别的鸟类的窝里。就连孵化都是别的鸟类替它完成的。
不知道是它太懒了,还是太聪明了,自己就负责产个卵,剩下的全都不管了。
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喜鹊窝了,其实喜鹊可以算得上“筑巢大师”了。喜鹊通常会将窝建造在大树的高处,选在树杈较多的地方。
喜鹊建造的巢穴一般使用枯掉的树枝,一点一点地累积而成。建好后的喜鹊巢不仅结实,而且整个鸟窝内部的空间也很大。
不同的鸟类有不同的筑巢方式,大多数鸟窝都是用细草、树枝、泥巴来建造的。整个鸟窝的建造过程大约需要15-45天左右的时间。
虽然在我们看来鸟窝并不大,但对鸟类来说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鸟窝对鸟类有哪些重要作用?鸟窝并不能躲雨,而且鸟类大多数时间也不在窝内,是不是觉得鸟窝看起来可有可无?其实对于鸟类来说,鸟窝对于鸟类的生存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一、鸟窝至关重要,是鸟类产卵的地方
鸟类的繁殖期大多在春季和夏季,在这期间,鸟类会释放性激素。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鸟类开始筑巢。这就好比人类在结婚前,需要新房子一样的道理,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后代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
建好鸟窝之后,鸟类会进入产卵期。在产卵的时候,雌鸟会趴在窝内开始产卵,厚厚的干草和树叶可以保证鸟卵在落下的时候减少磕碰。
除此之外,鸟窝一般是一个碗的形状,越往下越窄,这样可以方便将鸟卵集中起来孵化,不至于四处滚落。
第二、鸟窝具有保温作用,有利于鸟卵的孵化
鸟窝大多数是用干草和树枝搭建而成,里面非常的柔软舒适。在孵化鸟卵的时候,鸟妈妈会趴在窝中,身体与鸟卵接触的部分,羽毛会脱落,这里微血管发达,可以在孵化过程中产生更高的温度。
鸟窝也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减少孵卵时热量的散失,有利于鸟卵的孵化。
第三、鸟窝一般建在高处,可以保护幼鸟不被伤害
鸟类有很多天敌,猫科动物、犬科动物、体型较大的蛇类等都会以鸟类为食。刚出生的幼鸟是非常脆弱的,既不会飞也不会跑,如果遇到天敌,没有一点逃跑的能力。
为了保护幼鸟的生存,大多数鸟类都会把鸟窝建造在比较高的位置。这样即使被一部分天敌发现,它们也没有办法爬到这么高的位置,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等到幼鸟长大以后,便会从鸟窝飞走,鸟窝也会被逐渐遗弃,所以鸟窝并不是鸟儿固定的家。
既然鸟窝不能躲雨,下雨的时候,鸟类在哪里躲雨呢?鸟类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动物,大多数时间并不在鸟窝里。鸟窝虽然方便了鸟妈妈给幼鸟喂食,但是却没有避雨的功能。在下雨或者遇到极端天气的情况下,鸟类会找附近能避雨的地方暂时躲藏。
第一、飞进树林里躲雨
夏季雨水较多并且来得也比较急。突然下雨的时候,鸟类会飞到附近的树林里进行躲雨。夏季树林枝繁叶茂,不论是在树叶下还是粗壮的树杈下方都可以挡住大部分的雨水。
不单是鸟,人类在外边遇到下雨的情况,第一反应也是去大树下躲雨。而且鸟类体型较小,可以快速找到一个雨水淋不到的地方,等到雨停了,再从树林里飞出去。
第二、鸟类在屋檐下或者山洞里躲雨
燕子的窝一般在农家屋檐下,下雨基本没有影响。其他的鸟类如果距离有人家的地方不远,也会跑到农家的屋檐下躲雨,它们通常会站在屋檐下的晾衣杆或者窗户边上躲雨。
在野外,鸟类还会跑到山洞里躲雨,这对鸟类来说,山洞可是天然的避雨场所。还有岩石下方也是鸟类会选择避雨的地方。
第三、鸟类羽毛特殊,并不怕小雨
其实有一部分鸟类并不怕小雨,这是因为鸟类的尾脂腺可以分泌出油脂,鸟类在梳理羽毛的时候,用喙把油脂涂抹在羽毛之上,起到防水的效果。
除此之外,鸟类的飞羽、尾羽和体羽是相互叠加的结构,可以对淋在身上的水分进行有效地抵挡。
由于鸟类羽毛表面的油脂和独特的羽毛结构,所以雨水碰到羽毛的时候会快速滑落。在下雨的时候,鸟类会两只翅膀紧紧地裹住身体,保证雨水不会渗透进来。
综合来说,鸟窝最大的作用是用来繁殖后代,保护幼鸟的安全。大自然中的鸟窝很少具备防雨的功能,为了生存,鸟类会飞往树叶下、屋檐下、山洞里进行躲雨。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里?这是个看似合理的说法,但其实大多数的鸟除了繁殖期外,它们很少回鸟窝,而是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而且即使下大雨了,在非繁殖期,鸟儿也是不会回鸟窝的,就是这么倔强。
那么,问题来了,有个舒适的鸟窝,为何鸟不把它当家呢?下雨时,不回窝的鸟又是如何躲雨的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两个有意思的问题。
鸟为何不把鸟窝当家?在所有的鸟类中,除了巢寄生的鸟类外,其他鸟类都需要筑巢,巢寄生的鸟类就是在繁殖期把卵产在其他鸟类窝里的鸟,比如布谷鸟就是典型的巢寄生鸟类,它们在繁殖期会在高处观察适合寄生的鸟,当被选中的鸟产卵后,它们会趁着对方外出觅食的间隙,迅速的把卵产在对方的窝里(30秒内),之后布谷鸟的卵会比寄主的卵先一步孵化,然后小布谷鸟会把寄主的卵全部推出巢外,只留下自己,最后就是寄主鸟一点点的把小布谷鸟喂大,即便它的体型已经超过了宿主,宿主依然会喂养它,直到小布谷鸟会飞。
显然,巢寄生的鸟类是没有自己的家的,自然也不会有回到鸟窝的习性。除了巢寄生的鸟类外,其他鸟类筑巢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繁殖,因为卵和雏鸟都非常的脆弱,而巢即给卵提供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温度适宜的孵化环境,又给雏鸟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长环境。
当繁殖期过去,鸟就会离巢生活了,因为一旦鸟以鸟窝为家,鸟的活动范围就局限了,毕竟飞得太远,回家时太消耗体力了,这样是不利于生存的,而繁殖期是为了后代没办法才固定在一个地方。
下大雨,鸟儿如何躲雨?对于在繁殖期的非巢寄生鸟类来说,一旦开始下雨,它们会快速的返回鸟巢,因为无论是卵还是雏鸟只要被大雨持续的淋到,卵可能会难以孵化,雏鸟也可能死于低温。
因此,繁殖期的鸟类下雨回巢并不是为了自己避雨,而是为了后代不被雨淋到。(下图为雨后的金雕母子,可以看出雌性金雕的羽毛明显的湿了,而小金雕的羽毛依然干爽,这就是金雕将孩子护在身下才会出现的场面)
除了繁殖期,其他的时候鸟都是自由自在的,四处为家的,因此下雨时,它们躲雨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下面我们来列举三种鸟类比较常见的应对大雨的方法:
第一:茂密的树上躲雨。在世界范围内,鸟的种类超过了10000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生活在植被茂盛的森林之中的,对于它们来说,下雨与平时的差异除了不能外出外,几乎也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它们会在下雨时找到树叶茂盛的大树,在树枝上躲避雨。
虽然,这种方法不能完全避开雨,但是偶尔的几个雨滴落在身上也对鸟产生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第二:利用建筑物避雨。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栖息在人类居住地内的鸟类身上,比如燕子、麻雀等等 。其中燕子喜欢在屋檐下找到一些电线之类的适合抓握的东西躲雨,而麻雀则更喜欢钻到屋檐下的缝隙中避雨。
第三:昂首挺胸无惧风雨。这是自然界中多数鸟类面对大雨时的反应,因为它们即不生活在人类的居住地内有建筑物可以遮挡,也不生活在植被茂盛的森林里,而是喜欢栖息在开阔的平原地带。当找不到遮挡物时,它们就只能昂首挺胸正面风雨了。
在雨中昂首挺胸的鸟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在大雨中,鸟类要防止雨水将羽毛浸透,一旦这样,在羽毛变得干爽之前,它们是很难飞行的,此时如果遇到天敌,它们很难逃脱,同时鸟还要防止失温的问题,因为在下雨时,温度相对较低,此时身体的热量会被带走。
但是,这两个问题都被鸟完美地解决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解决方案。
首先是防止羽毛被打湿。鸟类的羽毛主要分为正羽、绒羽和半绒羽三个部分,其中正羽就是我们一眼看去鸟身上的羽毛,绒羽则是紧贴着皮肤的一层细小的绒毛,而半绒羽则是在绒羽与正羽之间一层羽毛。
在雨淋到鸟身上时,它们的正羽最先接触雨水,此时,正羽的两个特点就发挥出作用了,第一就是防水性,正羽几乎是不粘水的,这一点我们可以拿一根鸡毛放到水中,再拿出来看一下;第二,正羽作为鸟身上数量最多的羽毛,它们的排列非常的紧密,这使得雨水很难渗透进绒羽内。
当然,雨水持续地拍打在正羽上,当正羽上面的水来不及滑落时,雨水还是有机会进入正羽下的,半绒羽就起到了很好的阻挡雨水的作用,而且此时,鸟会做了一个在狗洗完澡后下意识的一个动作-甩水。
甩水能够将附着在正羽上的雨水甩掉,雨下得越紧,它们甩水的频率越高,这样就能保证正羽的大部分不被打湿了。
其次是雨中保温。鸟的全身除了喙和腿外全部被羽毛包裹着,羽毛有着很强的防水性,再加上鸟还能通过甩水将身上的雨水甩掉,自然就不存在羽毛覆盖区域的失温问题了。相反的,鸟的这三层主要的羽毛还给了它们足够强的保暖能力。
至于没有羽毛覆盖的腿部,就更不用担心了。在寒冷的南极,企鹅的脚依然没有羽毛覆盖,但是站在冰天雪地里,它也不会冻脚。这里面就藏着鸟腿和脚不怕冷的奥秘-逆热流交换。
逆热流交换简单的说就是动脉的血液在流向四肢前,先与四肢的静脉血液进行互换,降低动脉血的进入四肢的温度,减小温差,这样就不会冻伤露在外面没有羽毛保护的腿部了。这是所有鸟类在冬季都会用到的一个方法。既然冬天都能用,更不用说是区区的下雨天了。
最后鸟窝对于鸟来说主要的作用是繁殖,而不是挡风遮雨,事实上它们在非繁殖期是以四海为家的,这导致了即便是下大雨,在非繁殖期,它们也只能寻找一些遮雨的地方比如树叶茂密的树上、建筑物、岩石下等等。
不过,大多数的鸟类往往找不到合适的避雨场所,所以它们只能靠自己的身体去与雨水对抗,方法就是不让雨水淋湿自己以及强大的保温能力。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
2019年8月17日,在日本神户埠岛的动物园,有一只“大鸟”呆呆站在大雨中淋雨,任由大雨无情拍打却不动弹,表情却无比呆萌,网友表示:为情所困。
这只大鸟是鲸头鹳,身长达到150厘米,翼展达到260厘米,头部非常大,是现存最大的鸟,别的鸟类害怕大雨淋湿翅膀,而这只鲸头鹳却无视大雨,眼神还带着不屑。
鲸头鹳在雨中不动跟它的行为习惯有关,它们在捕鱼的时候,必须保持纹丝不动的状态,若身体动,很容易被水中的鱼发现。
所以为了能够捕鱼,必须纹丝不动,一有鱼类经过,迅速张开巨嘴攻击吞食,那些小鱼小虾,它们不吃,它们钟爱捕猎小鳄鱼,鲸头鹳巨大的鸟喙可以穿透鳄鱼厚厚的皮肤,只要被它巨大的鸟喙抓住,猎物难以脱身。
不是所有的鸟类下雨都会躲雨,有的鸟下雨才出来捕鱼、猎物,但下雨天时,很少在鸟窝看到鸟,那么鸟去哪里躲雨?
非洲1吨的鸟窝,五代同堂一起住说到建鸟窝,很多人想到非洲织巢鸟,又名织布鸟,同科下有60多种,不论是全身羽色金黄的黄胸织巢鸟,还是脸部全黑的额织巢鸟,它们都非常擅长以织布方式建筑结构缜密的窝巢。
织巢鸟个头不大,只有10厘米长,它们不像人类用各种工具才建好房子,它们全凭一张嘴,就可以织一个结构缜密的鸟窝。
在非洲大草原叶子脱落的树枝上,有时会悬挂着十几个这样的鸟巢,巢的出口在下方,结构结实,足以遮风避雨,而且内部有隔层,方便孵蛋育儿。
被称为“鸟界筑巢速度第一”的黑额织巢鸟,由公鸟负责筑巢,母鸟负责监工,公鸟必须来回飞行200公里,利用800多条草,2~3天就可以织成一个独立的鸟窝。
独立筑巢完成后,请母鸟来验收,母鸟如果挑剔拒绝的话,公鸟必须把鸟窝拆掉,重新编织一遍,专家观察过,最挑剔的母鸟曾经拒绝7次以后,才点头入住鸟窝下蛋。
非洲的喀拉里沙漠一带的织巢鸟,属于社会性织巢鸟,它们经常筑巨大的群后巢,结构类似蜂窝,里面有很多小房间,可以容纳数百个织巢鸟家庭居住,甚至聚集很多时代,相当于祖辈公婆、叔伯、堂兄弟、邻居朋友,几百只鸟一起住在里面。
这种鸟巢用干草堆砌而成,再以小树枝支撑,每棵树上有几个复合鸟巢,每个1-2厘米厚,最长高达9米,3层楼那么高,重量超过1吨。
织巢鸟打造的复合型鸟巢有什么作用1、复合鸟巢有一个共同屋顶,鸟巢里面像迷宫一样,有很多不规则开口的小房间,复合巢的房顶是所有鸟一起搭建,不仅可以一起遮风挡雨,还可以防御敌害。
有的房顶上面还放小刺,有的修成有屋檐的形状,所以复合型鸟巢不仅安全,还接近恒温。
2、在夜晚温度骤降时,鸟窝里保持7~8度的恒温,让鸟儿保持温暖,而非洲的白天温度高达30~40度左右,鸟巢里面依然非常的凉爽舒适。
在非洲树木稀少的地方,织巢鸟。经常在电线杆上盖一个大的鸟窝,所以当地政府每年要请很多人清除这些鸟巢,南非电力公司就有一个部门。
专门负责定期拆除织巢鸟建在喀拉哈里沙漠电线杆上的织巢鸟窝,因为庞大的鸟巢,下雨季节容易引起电线短路,旱季可能引起火灾。
可是人力有限,鸟力无穷,巨大的鸟巢被拆除后,它们下次回来盖更大、更大更结实的鸟窝。
鸟窝只是“产房”和“月子中心”,不是鸟的避雨港湾1、对于大部分鸟类来说,鸟窝不是用来躲雨的,而是用来刺激鸟类发情,在筑巢过程中,可以促进鸟类体内激素分泌,加快导致效率。
鸟窝编织结构缜密,可以起到热量散发慢,这样就可以保证鸟类的幼儿有一个舒服环境,不是所有鸟类拥有复合型鸟巢,大部分鸟类都是独立筑巢。
2、雌性鸟下蛋后,鸟窝不仅可以保证鸟类不会滑落,还可以减少热量流失,加快孵化速度。
在幼鸟还无法独立飞行时,都是都父母照顾,等到幼儿可以飞行,鸟窝就被遗弃,然后开始忙碌地觅食,没有人类的男欢女爱,每天的目标就是生存、觅食。
3、不是所有鸟类都像非洲的织巢鸟,大部分鸟类都没有同伙,所以很多鸟类把鸟窝筑在非常隐蔽的地方,这样可以保证鸟蛋不被其他动物偷走,或者人类的熊孩子偷走。
所以大部分鸟类都是把窝筑在高树、悬崖峭壁上,但是独立的鸟窝都不能躲雨,只有非洲的织巢鸟复合鸟巢才能躲雨,那么下雨时,鸟躲在哪里?
人类的建筑物可以躲雨,也可能是“杀手”1、2018年9月份,台风“山竹”正面袭击广东,广东省内高铁停运,深圳、珠海、广州机场大量航班被取消,多地停工停产停课。
当时“山竹”最大风力达到15级,深圳的海景房落地窗玻璃都破碎,深圳大梅沙的喜来登的海景用餐大厅玻璃破碎。
外面狂风暴雨,深圳的老百姓都在家里躲雨休息,而深圳某小区的居民,发现窗外有一只大鸟淋着雨,躲在窗外,看起来无比可怜。
在市区,鸟类躲雨的地方比较少,树木有限,所以很多鸟类经常因强降雨死亡,比如根据2014年魁北克大学Anctil等人论文,加拿大极大的强降雨,直接造成游隼1/3的雏鸟死亡。
这些鸟类死亡可能是因为强降雨,温度下降后冷死,长时间降雨导致它们无法觅食,最后饿死了,还有为了避雨撞死在人类建立的高楼大厦,或者透明的玻璃上。
2、农村的建筑物比城市的建筑物更好避雨,城市的高楼大厦,很多鸟类无比达到楼顶,只能躲在车底或者空调下。
但是农村的房子基本2-3层,而且很多都是2层半或者3层半,那半层一般都会盖铁皮,这些地方可以给很多鸟类提供避雨的地方。
而燕子还直接把鸟窝筑在房子正厅,下雨的时候,它们可以飞回来躲雨,所以之前农村下雨,都不会关门,怕燕子无法进门。
下雨时,鸟类在树杈多、山洞、岩石等地方躲雨大部分的鸟类都有感知天气变化的能力,这个功能源于它们拥有独特的骨骼,鸟类骨骼呈现中空,被蜂窝状的空隙隔开。
并且通过横纵横交错的支撑,加强这种独特的“无骨髓道”结构,一方面让鸟类最大限度减轻体重,另一方面也不会让骨骼太脆弱。
中空的骨骼给鸟类带来最便捷的地方,就是让鸟类更能适应长时间的飞行,飞行更灵活,同时中空的骨骼是鸟类自带的“气压表”。
当暴雨天气来临前,空气中气压降低,鸟类可以通过骨骼感受这种微妙的变化,最有特点的就是海鸟,人们用海鸟来感知海上风暴的这一天性,把它们视为航海气象员。
当台风或者飓风来临前,鸟类也有感知能力,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鸟类可以感受到台风来临前的次风波,这是风暴产生前的一种噪音,在接受这种是声波后,鸟类对风暴作出预判。
通过判断,它们会选择离开危险区域,回到安全的地方,如果是野外,它们就飞进树洞或者有树枝多的森林里、或者有缝隙岩石、山洞。
下雨时,回窝躲雨大部分鸟类孵蛋育儿结束后,都远离自己鸟巢,所以不会回到鸟巢躲雨,但是喜鹊、乌鸦等鸟类比较另类。
正常情况下,它们也是不怎么怕雨,因为它们羽毛中的角质层较厚,防御雨水很强,当降雨强烈时,它们就减少外出活动,回到自己的窝里。
因为它们的鸟窝通常都是树枝构成,渗水性很强,雨再大,只要趴在窝里,问题就不大,除非台风加暴风雨。
雨的大小,决定鸟类的行为第一、小雨不躲雨,出来淋雨觅食
如果降雨量比较少时,对大部分鸟类不仅不会造成任何威胁,反而是鸟类非常喜欢的天气。
因为在小雨的时候,各种昆虫会钻出土壤,飞行昆虫会集中低飞,给鸟类提供丰富的昆虫来源。
最明显的就是阴天小雨时,我们经常见到低飞的家燕,在海边会看到低飞的海鸥信天风,来捕捉浮游水面呼吸的鱼类。
就算比较弱小的山雀科和蜂鸟,也不会被少量的降雨干扰,这反而是它们洗澡的机会,所以微量降雨,对很多鸟类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干扰。
鸬鹚、鹈鹕、苍鹭等水鸟,雨下得很大,反而有利于它们捕食昆虫,小鱼虾等食物。
第二、突然大暴雨时,临时找地方躲雨
1、一旦大暴雨来临时,大部分的鸟类就比较悲观,在大暴雨时,我们在森林里很少听到鸟的叫声,在城市里,也看不到飞翔的鸟类,它们要么被雨无情拍打落在地上,要么在寻找躲雨的地方。
很多鸟妈妈看到下大雨,马上飞回鸟巢保护自己的小鸟,保证自己的幼鸟不被淋湿,因为下大雨,气温下降,一道湿身,对幼鸟有生命危险。
就算狂风暴雨,鸟妈妈也会冲回去,这就是母爱,就像小时候的作文,“生病、夜晚、妈妈、大雨、医院”,10个字就让很多人有一个小时候,充满母爱的画面。
如果不幸,狂风暴雨把鸟巢吹到地上,小鸟从高空摔下下来,造成粉碎性骨折。
2、在农村或者野外还好,在市区就出现很多悲剧,比如2017年,美国德州就发生一件鸟类事故。
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很多远离鸟巢的20多种鸟类躲避不及,最后在狂风暴雨中撞上了办公楼死亡。
当暴风雨来得太突然时,很多鸟类只能寻找附近的建筑物缝隙、岩石缝隙临时避雨,所以我们经常在暴风雨时,看到有鸟类躲在我们的窗户外面。
2016年7月26日,青岛突发雷阵雨,无法赶回家的鸟,紧急地在一位居民家的窗外避难。
另外大部分的猛兽,比如老鹰、雕等,对于降雨的耐受性比较强,不会因为风雨而影响它们翱翔的英姿,只有在风力和雨量比较大的时候,比如台风天气,它们才会躲避到树林和山洞里。
第三、遇到暴风雨前的大台风,鸟类有“坐”顺风,有想逆风改命
1、鸟类在迁徙或者日常飞行中,难免会遇到台风,尤其是海鸟更容易遭遇大风大浪天气,面对这种毁灭性灾难,鸟类感知到暴雨的征兆,会立刻掉头逃离台风的路径。
毕竟这种灾难,连人类的战斗机、航母都得避开,更别提小小的鸟类,鸟类虽然弱小,但可不笨,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若发现有台风阻拦,会及时改变路径。
可如果有顺风的风暴,那它们就赶上顺风车,运气好的话,能提前抵达着陆点,并不是所有的鸟类,都选择逃跑或者顺风飞。
2、有的鸟类是勇士,比如中杓鹬,这是一种勇于搏击风暴的长喙候鸟,科学家通过定位器,在2001年观测到惊人的一幕。
一只中杓鹬在迁徙过程中被热风暴拦路,它没有认怂,以11km时速扎进风暴中,经过27小时的风暴穿梭,最终以150km时速从另一端风暴出来,这就是勇士。
但不是有勇士的心就可以,还需要自身能力够硬,不然就在暴风雨中死亡,比如2012年8月份最强飓风“哈维”,以130公里时速登上美国沿海地区,结果把迁徙中的鸟儿吹迷失了方向。
鸟被雨淋时,会不会容易生病?1、降雨是冷空气交汇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伴随着降雨,气温通常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且降雨过程中和降雨结束后,随着液态水的部分挥发,会带走周围环境中的部分热量,所以对于高级动物来说,为了维持身体温度的恒定,在降雨时,一般都会主动选择合适的地方避雨,大部分鸟类也是一样。
大部分鸟类由于需要飞行,所以新陈代谢非常的旺盛,身体温度也比很多哺乳动物要高很多,通常都维持在40摄氏度左右。
所以鸟类对于适宜温度的需求要比大部分高级动物要多,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大部分鸟类都演变化向覆盖浓密羽毛的样子。
相当于我们身上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在浓密的羽毛空气中,分布干燥温暖的空气,羽毛表面的角质层,有效隔绝外界的冷空气和雨水的入侵,达到保暖的目的。
2、很多人在下雨时,脚泡在水里久后,不仅皱巴巴,还容易造成体温迅速下降,非常容易感冒,而鸟类的脚没有羽毛保温,会不会容易生病?
鸟类的脚虽然没有羽毛保温,但不会造成鸟类热量的流失,因为长期的进化中,鸟类拥有一个神奇的特点,局部异温,鸟类的躯干和腿部,温差能达到30℃以上。
这个特点源于鸟类脚步独特的逆流热交换系统,这样可以让鸟类的腿部温度远远低于身体温度,但略高于外界温度,所以鸟类本身不需要消耗太多热量,让腿部回温就能最大限度让热量集中在体内,所以不会造成热量损失而导致感冒等疾病。
3、下雨时时候,我们很少看到湿漉漉的鸟,因为鸟类频繁用喙部梳理自己的羽毛,鸟类梳理羽毛的东西,一般都是先喙自己屁股部位,然后再喙全身羽毛。
先喙屁股那个地方,是因为鸟类尾巴附近的尾脂腺有油脂,鸟类把油脂刷到羽毛上,那么雨水就无法停留在羽毛上,人类很多发明的产品,也是利用这里原理,油水不溶。
鸟类的羽毛不仅能够严密地把躯干和头部包裹起来,交错的形式,还可以防止有雨水进入。
写到最后:现在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很多鸟类的栖息区域和城市紧密连接,对于这些鸟类,它们不得不利用身边建筑物躲雨,就算知道被人类抓的风险。
很多城市里的鸟类在公园、凉亭、一些废弃烂尾楼内部、桥洞、阳台、停车场、公交车站挡雨棚等等,都可以看到它们影子,它们逃过了狂风大雨,却逃不出人类的魔爪,要么被抓回来养,要么被送到烧烤摊。
有的爱心人士,还在城市设置专门供鸟类避雨的临时鸟窝,本来出发点非常好,却成为小部分人抓鸟的陷阱。
小时候人们问我家住什么地方,我总是这样回答:“那最高的鸟窝下,就是我的家”,鸟窝是家的路标,鸟窝挂在岁月的枝头,无论风霜雨雪,总模糊不了回归的乡路。
鸟窝的框架结构,仿佛是地球的经纬线,鸟窝是地球的简洁构图,是人类浓缩的家园。
请大家善待被淋雨的鸟儿,那个画面像极“没伞的孩子,只能拼命奔跑”的样子。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
农村80岁的老人说:你认为鸟窝只是睡觉的地方,那就大错特错,大部分时间,鸟窝对它们来说可有可无。当时我不信,去查阅资料后,才知道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去野外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在树上看到鸟窝,也许就会有疑问,鸟窝是鸟休息的地方,而且没有顶,下雨的时候,雨水流进去,那么鸟又去哪里躲雨呢?至于为什么鸟窝没有顶,每个人看法也不一样,有人说是为了鸟类进出方便,也有人说是为了视野开阔,不管是什么理由,这只是鸟类生存的一种方式而已。
鸟类筑巢的方式在自然界中,鸟类大约有9000个品种,每种鸟类的生活方式不同,有的会筑巢,也有的不筑巢也能生存。比如说杜鹃,生活中比较懒惰,到了繁殖的时候,把蛋下在别的鸟巢内,还让其代养自己的后代,长大以后就会离开鸟窝。
大部分鸟类还是会自己筑巢,方法千奇百怪,用到各种东西,比如说泥巴、树枝、杂草等,甚至还有鸟突发奇想,叼来废旧的空瓶子,当成自己的鸟巢。
生活当中,人们经常可以接触麻雀和燕子,它们是比较聪明的鸟类,通常会选择在屋檐下筑巢,避免风吹雨淋。
大鹰在育雏之前,会在野外的地上筑巢,比较方便,但是幼崽容易遭到蛇类或其它动物的攻击,因此大鹰会轮流守护在窝前,保护安全。
动物在大自然中生存,会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资源,有的鸟类,生活的环境没有大树,地面也没有合适的位置,要繁衍下去,就会把鸟窝建在陡壁的悬崖上。
峰虎鸟长得很漂亮,但是它们的生活环境极为恶劣,通常在悬崖峭壁上尖嘴啄洞,这是一项艰难的工程,差不多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洞口很小,但里面很深,躲在里面基本不会有天敌来打扰。
农村地区,经常可以看到燕子筑巢,用的是泥巴,在树上筑巢容易被雨水淋湿,于是位置都会选在屋檐下或屋内,它是一种益鸟,人们也不会驱赶。
燕子在筑巢时,会花费很多的精力,首先要挑选位置,不能在露天环境,也不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位置确定好了,就要去找地里找松软的泥巴,用嘴一口一口叼过来,与自己的唾液混在一起,慢慢堆起来,大概要花几天时间,窝才能初步成形,之后在里面铺上杂草,才算大功告成。
鸟窝除了休息以外,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作用第一,繁殖后代
很多鸟类,不会固定生活在一个地方,为了搜寻食物,就会远离巢穴,有时候累了,直接在树上休息,只要不是繁殖的时候,鸟窝对它们来说可有可无。
如果快到繁殖的季节,鸟类找到合适的地方,不再漂泊,提前建好巢穴,为繁育后代做准备。
对于鸟类来说,有巢穴就是优势,可以吸引异性的注意,就好比人们相亲,女方都会要求小伙子有房,这样才会觉得有保障。鸟类也一样,为了繁殖后代,再苦再累也要弄一个鸟窝,给幼崽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
第二,躲避天敌的威胁
刚孵化出来的幼鸟,根本就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若是没有鸟窝的保护,很容易遭到其他动物的袭击。鸟在树上筑巢,可以躲避地上的天敌。
就拿燕子来说吧,每年春天,燕子就会从南方飞回来,忙着在屋檐下面筑巢,挑选位置时,也有一定的讲究,除了躲避风雨以外,离地面太近也不行,通常在屋顶的位置,而且要在隐蔽的角落。
我们看到燕子的窝,几乎贴近了房顶,进出的口也很狭窄,这样可以躲避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威胁,给孵化培育幼鸟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三,鸟窝也是领地的象征
任何动物都有自己的领地,鸟类也一样,如果不遵守族群的法则,有可能会被同类驱逐。
鸟类在食物链的位置并不高,很容易成为其它动物的猎物,在生活中就会时刻保持警惕,若有不速之客闯入自己的领地,就会奋力反击,将其驱逐。
为了确定领地范围,鸟类就会以窝为标准,在周围留下特殊的气味,以此来区分,证明这块区域就是自己的。
鸟类虽然在上空飞翔,但体力有限,总有歇脚的时候,鸟窝除了用来休息,也是宣告领地范围的一种方式。
第四,鸟窝有助于提高雏鸟的温度
鸟类在孵化时,产下的蛋放在地面很容易滚落,建一个鸟窝,放在窝中堆积起来,更有利于母鸟孵化。当雏鸟出生以后,自身还没有调节温度的能力,对周围比较敏感,气温太低,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在鸟巢的保护下,雏鸟身上的体温没有那么快散发出来,窝内的温度比外面高,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鸟窝露天朝上,下雨后去哪里躲雨鸟窝在露天环境,窝口又朝上,那么下雨了,鸟会去哪里躲雨呢?
曾经有位80岁的农村老人说,鸟窝并不只是用来睡觉,没有孵化幼鸟时,它对于鸟类也没那么重要,就算下雨,鸟也会用它的智慧,采取各种方法来躲雨。
第一,用树叶遮挡雨水
鸟在大树上面筑巢时,会建在树杈之间,可以更好地支撑,增加稳定性,防止鸟窝掉落下来。当大树长出叶子后,下雨的时候,鸟可以用叶子遮挡身体,防止被雨水淋到。即便下大雨,在叶子的保护下,只是偶尔会滴落几滴雨水下来,对鸟类的影响并不大,它的羽毛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第二,下小雨时,鸟的羽毛就像一件雨衣
下小雨的时候,鸟类依靠身上的羽毛,根本就不需要躲雨,落在羽毛上面,很快就流了下来,不会接触皮肤。
因为鸟类长时间在上空活动,体能消耗比较大,新陈代谢就要比其它动物强大,这样才能及时供应能量,鸟的体温相对也要高,通常维持在40度左右。在野外生存,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身体不断进化,长满浓密的羽毛,而且光滑,下小雨时,就相当于人类穿了一件雨衣。
第三,有的鸟类,可以承受暴风雨的袭击
鸟类的生活习性不同,对雨水的耐受力也不同,有的鸟类可以下水,根本就不惧怕雨水。比如说鹈鹕和苍鹭,生活在靠水的区域,经常在水边捕食,对雨水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耐受力,就算下大雨也不用躲避,反而更有利于捕捉食物。
像一些凶猛的秃鹫,体能素质极强,战斗力爆表,不会因为降雨,放弃捕捉猎物的机会,即使下大雨,也照样在天空翱翔,只有刮台风的时候,就会去山岩的缝隙中躲避。
第四,体型较小的鸟类,会寻找废弃的建筑物来躲避
有些废弃的建筑物,长期没有人居住,就会成为动物的庇护所。下雨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麻雀往房间里飞,它的体型较小,被雨水浸湿以后,身体重量也会增加,根本就飞不起来,只能去废弃的建筑物躲避。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建造的平房,前面会有很大一块屋檐,并拴了绳子,方便晾晒衣服。每次下雨时,就有鸟儿停在上面躲避风雨。
第五,爱鸟人士建的临时鸟窝
城市的公园内,下雨时鸟类没地方去,就有一些爱鸟人士,在特定的位置放了临时鸟窝,虽然不适合在里面长时间生活,但至少短时间内可以躲避风雨。随着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加强,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都市里的鸟类数量也在增加,可以与人类和谐相处。
写在最后在大自然环境中,天气随时都会发生变化,下雨对于鸟类来说,是很常见的事。鸟窝可以休息,也可以孵化后代,但大多数时候,没有进入繁殖期的鸟类,就会外出捕食,很少在住所逗留。遇到下雨的天气,就会用合适的方法来躲避雨水,这也是必须要掌握的生存技能。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误解了鸟窝。
很多人认为鸟窝就是鸟类的房子,其实鸟没有这种观念。
绝大部分鸟类的窝,只有一个作用,就是生养下一代。
无论是鸟蛋还是雏鸟都非常脆弱,必须要有个固定的窝。
如果没有这个鸟窝,无论鸟蛋还是雏鸟,生存下来的概率非常低。
实际上,绝大部分鸟类只有在抚育下一代时候才会筑巢,一旦雏鸟自立以后这个鸟窝就废弃了。
鸟类不需要固定的鸟窝,雏鸟长大也不需要鸟窝。
萨沙问问大家,鸟类一般怎么睡觉的?
并不是卧在鸟窝里面睡觉,只有不会飞的雏鸟才是如此。
鸟类一般就是找一棵大树,牢牢抓住树枝后睡觉。这样又安全又简单,鸟类的爪子即便睡着了,也会牢牢抓住树枝,不会坠落。
如果是水鸟,可能会隐藏在芦苇、水鸟这种地方睡觉,但一般比较警醒,随时可能会醒来。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下雨了,鸟去哪里躲雨?
有三种方法,一是躲在大树里。很多大树的枝叶极为茂密,鸟躲在里面可以轻松躲避普通的下雨;
二是躲在屋檐下、山洞口甚至桥下,但这都不常见,往往是遇到暴雨才会如此;
三是干脆不躲。鸟类羽毛基本都分为几层,外层具有防水能力,不会影响内部的羽毛。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如果鸟窝里面有雏鸟,它们又不能飞,下雨了怎么办?
这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了。
雌鸟会飞回鸟窝,用自己的身体为雏鸟遮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