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

日本92式重机枪使用的弹板学名叫保弹板,一般是能装30发子弹,这个是预置的。这个保弹板对制造工艺要求非常高,它是一个直板然后把每一发子弹卡住。实际上日本生产这个保弹板还是比较费材料的。

当时机枪的供弹主要是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日本的保弹板,一种是帆布弹链。最后一种就是金属弹链;这三种供弹方式最落后的就是帆布弹链接,其次是保弹板,最先进是金属弹链。二战德军和美军都用金属弹链。实际上日本人不用弹链跟日本人的对重机枪的使用方法有很大关系。

二战日军的作战战术中比较强调小队以上的面杀伤火力,但是不太强调用机枪作为压制武器。日本人更多喜欢用面杀伤手段,比如手榴弹、掷弹筒是这一类武器;而不像美国人、德国人、苏联人那样喜欢用重机枪来充当压制火力。日本人对重机枪的使用一般是就将其安置在后方的专用阵地上对敌进长点射攻击,一般是6发长点射或4发短点射,正好一个保弹板够4-6次点射,依靠这种方式进行攻击压制。但在战场上要拔出敌方要点时,日本人一般使用掷弹筒而不是机枪压制拔点。其实使用保弹板与二战日军的陆军战术是有很大关系。

二战日军其实也有金属弹链金属弹鼓,比如装甲车或飞机上是有使用金属弹链和金属弹鼓的。但陆军却不用金属弹链,这跟日军的轻步兵操典上的规定有关。二战日军最大的问题是重机枪不下到基层的一线部队,都是中队甚至大队才配备重机枪,下面基层部队只有轻机枪,那么需要重火力支援时都是掷弹筒来解决。基本上二战日军的重机枪与92式步兵炮也就是大队炮是一个火力级别,都只配备营级单位。这个武器配备的层级很高,这是二战日军的军制存在一个问题。

对于92式重机枪火力持续性不好的问题,其实并不准确。二战日军是有重机枪中队的编制。一个重机枪中队中伺候一挺重机枪是11个人的枪组,这就是它编制问题。11个人中有6个人可以负责供弹,编制这么高根本不存在火力持续性不好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递保弹板就行了,这种情况下也用不到弹链。除非是枪支本身质量问题中间需要散热会停止一会射击,不然火力持续性还是不错的。而当时西方军队重机枪枪组则没有那么多人都是3人左右,当然人家是使用弹链,人少也能保证火力连续性。

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用保弹板是为了节省弹药,其实还真是没太多关系。他们的轻机枪用弹斗到是跟节约弹药有些关系。但重机枪不存在这个问题。二战日军的机关铳中队给一挺92重机枪配那么多弹药手,还设有专门的弹药搬运车,要节约弹药不会这样设置机枪组编制。这其实跟日本人对重机枪的诡异认识有关系,武器设计也是一个诡异的设计思路。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

说到重机枪,大家的脑海里浮现的肯定是那一挺挺放在三脚枪架上带着长长弹链的霸气形象。不过在二战时期日本军队的一些机枪却不按套路走,这些机枪不使用弹链供弹,而是用一块铜板也就是常说的供弹板供弹。而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因为日本国内资源的匮乏,还有一个就是与他们的军队战术有关。

在采用保弹板供弹的日军机枪中,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92式重机枪了。该枪采用了30发的保弹板供弹,因此在作战时必须要有一名供弹手始终呆在旁边,否则会严重影响火力的持续性。而中美等国的重机枪则采用弹链供弹,一条弹链装200或250发子弹,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加长,在必要情况下只需要射手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机枪且换弹也快速方便。

其实日军并不是没有实力搞出弹链供弹的机枪,只不过日军国内资源匮乏,舍不得像欧洲那些国家那样挥霍子弹,这一点从整个战争期间日军始终没有大批量装备冲锋枪就可以看出。所以日军在设计机枪时射速都不太高,而且很重视机枪的射击精度。这样一来采用供弹板供弹也就可以满足需求了,而且供弹板的供弹数少,既可以防止士兵浪费弹药,又可以回收再利用,十分符合日本军方节约的要求。

另一方面,日军战术十分讲究精确射击,他们对重机枪的使用往往是部署在靠后的位置,利用较远的射程进行点射压制,而近距离上则依靠轻机枪和掷弹筒来对敌军火力点开展攻击。所以在此基础上,日军对弹链供弹的机枪的需求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还有一点,那就是日军一开始装备的是法国制造的哈奇开斯机枪,这种机枪就是采用了弹板供弹。日本人引进这种机枪之后觉得十分的好用,就积极的仿制并改进。而后来的日本机枪都或多或少的带了哈奇开斯机枪的影子,弹板供弹就是其中之一。

在二战爆发之前,日军的对手是装备低劣的中国军队,因此弹版供弹的机枪还是完全满足需要的。不过在此之后,面对习惯拿子弹埋人的美军时,日本人就被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了。当然,这个时候日本高层普遍不把士兵当人看,对于他们来说子弹要比士兵值钱,所以还是继续使用弹版供弹的机枪吧。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

日本本身在机枪上下的功夫就比较少,他们不太喜欢机枪这种武器,更加信赖三八大盖这种步枪,一是因为节省子弹,日本是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所有武器的研发 ,都是围绕节约资源而展开的,二是因为步枪这种击发形式,更加符合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况且日本的武器,虽然和德国意大利苏联没法比,但是在当时足以称霸亚洲,所以有些膨胀,结果诺门坎战役,日本的大炮射程,甚至都够不到苏军阵地,因而大败,并且其对于重机枪的研究并不深,否则也不会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突突的那么惨烈了,所以它直接借鉴的哈奇开斯为蓝本,设计了二战著名的机枪92式重机枪,但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差的重机枪之一(歪把子比它还烂吧)。

本身弹链供弹系统比弹板供弹系统优点多,使用弹链系统,可以一个人完成有效射击,人数更加精炼,理论上可以无限接弹,换弹速和排除故障速度快,火力持续性好,但是一旦泡水,就容易发生故障,卡壳,所以弹链的保养尤为重要,而且弹链供弹系统结构复杂,对于资源有限的日本来说,不太适用。

尽管如此,日本机枪使用弹板供弹系统也不完美,一个人无法在战场上进行有效射击,必须得有一个副射手帮忙,机枪手开枪,副射手还得抓紧接弹板,两个人一旦不默契,机枪手子弹都打完了,副射手可能还没搭好子弹板,对副射手依赖很大,两个人一旦有一个挂机,那就哑巴了(和歪把子机枪一样让人极度无语),而且弹板一块铁片子,运输起来实在不方便。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

不用过度解读,纯粹是日本人技术不行,过度山寨了法国机关枪所致。

日本的“九二式重机关铳”大体仿制自法国的“哈奇开斯”重机枪,整个自动部件和原理全山寨自哈奇开斯,哈奇开斯使用了弹板供弹,日本人也就学着山寨了同样的东西。

尽管“弹药保弹板”要求相对精密,略显昂贵,对日本来说实在是有点水土不服,可师从法国陆军的日军还是跟着走了夜路。

众所周知,大到航空、坦克,小到什么雪铁龙标致,法系总有点与众不同的出格感,在标新立异的同时,要么搞出性能极为独到的神作,要么整出一堆令人哭笑不得的脑洞。

法国“哈奇开斯”机枪属于后者,别人都玩水冷的时候它搞气冷散热,别人都用马克沁专利帆布弹带的时候,它搞弹板供弹。

哈奇开斯机枪是19世纪的产物,它能在一战中与马克沁抢风骚,又在二战时继续为战场所使用,已经算很了不得了。

实际上,哈奇开斯重机枪先天上就有问题,这东西之所以设计成这样,很大原因是当年为了避开马克沁的专利所致。

1883年的马克沁机枪问世,它的设计者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是个专利概念非常强的人,早早就将机枪从导气原理到水冷套到帆布弹链等等,统统给申请了多国专利。

马克沁机枪真正打开了自动武器的道路,但马克沁的行为等于堵了后来者的路。

不少人既眼馋马克沁,又不想花钱引进马克沁专利,或者多少有点不服周,也想搞出个同等产品跟潮流发财。

有点像乔布斯当年搞IPAD,苹果板一上市,引发无数跟风开发的,为了绕开专利,就得自己捣鼓出一些稀奇古怪的。

哈奇开斯公司当时也在跟风研发,但始终没能在不侵犯马克沁专利的前提下,造出自己的机枪,直到1893年,一个叫阿道夫·冯·奥德柯莱克的奥地利人找上门。

哈奇开斯的美国人总工贝内特实验了奥德柯莱克的机枪,但是他以各种理由把这武器喷的一钱不值,然后买下了技术专利,将之放到自己的项目部搞优化研发。

差不多4年以后,贝内特终于完全打磨出了新的重机枪M1897,为了规避散热专利,它没用水冷套,而是使用了黄铜散热片包裹枪管(后换成钢的)。

为了规避帆布弹链专利和良好配合8mm勒贝尔步枪弹,它的供弹机构被设计为通过24发的弹板供弹。

其实采用散热片也有法国人自己的考虑,毕竟法国的传统殖民地是非洲,在干旱缺水地带部队不可能过分依赖水冷。

作为紧随马克沁之后的一款重机枪,哈奇开斯影响力相当大,出口到了很多国家,拥有广泛的用户。

后来的哈奇开斯M1914还超越了法国的国营圣埃蒂安M1907重机枪,成为法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轻武器扛把子,除了装备自己,亦被大规模支援给其它盟友使用。

总而言之,哈奇开斯在早期表现的不赖,不算牢靠的气冷和弹板供弹完全能够应对当时的战争,与马克沁相比也没什么代差。

弹板设计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这是一种很方便实用的技术,子弹卡上板拿出来就能用,实际上可以视为一个开放性的弹匣类结构。

按照法国人的测试,它开起火来爽滑清脆,远比马克沁的帆布弹带要可靠,后者很考验副射手的经验,也不利于长时间的使用。

如果需要临时手工装弹,往帆布弹带上一个个的插子弹简直不要烦死人,如果安插不合理,还会进一步提高卡弹、瞎火、运动时散子弹的现象。

而且,法国人认为这24发子弹正好就是一个火力扇面,弹板很容易就能让士兵掌握射击的节奏,不会漫无目的的狂喷子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奇开斯上演了一把双枪堵口的大戏,著名的“凡尔登绞肉机”里,一小队法军依靠2挺哈奇开斯固守孤阵10天,用7.5万发子弹硬扛了德军的猛攻,机枪安然无恙,相当耐用。

师从法军的日本很早就盯上了哈奇开斯机枪,他们早在明治38(1905年)年就装备了山寨的自哈奇开斯的“明治三八式机关枪”(三八年式重機関銃),由南部麒麟次郎炮兵少佐设计,弹种口径也改成了6.5MM友坂弹,弹板容弹数增加为30发。

三八式机关铳的平均射速为每分钟450发,与哈奇开斯差不多,甚至略快,但如果能有熟练的枪手和装填手配合的话,日军认为他们完全可以将射速提高到600发每分钟。

日本后来又在哈奇开斯和38式基础上设计出了“三年式重机枪”(大正三年式機関銃 1914年)。

日军当时唯一不满意的是38式弹药的威力,他们认为世界的主流是8mm和7.7mm,所以南部麒次郎又根据八九式旋转机关枪(八九式旋回機関銃)的7.7mm弹药,设计过一种7.7mm的三年式,之后改进出了著名的“九二式重机枪”。

这几挺山寨的哈奇开斯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改进,甚至带枪架的全重也都维持在55公斤左右。南部麒次郎保留了哈奇开斯的一切,主要着重加强了气冷散热能力以应对更加激烈的连续射击,这一块儿其实也是哈奇开斯问题最大的地方。

弹板方面,日本人可能最后也体会到了这东西也有点不牢靠,因此采用了给子弹刷润滑油的做法,但如此反倒造成了尼尘中子弹沾灰现象,反倒降低了可靠性。

日本人其实还挺喜欢保弹板设计,他们的“乙弹药箱”一箱能装750发弹药,内含25片保弹板,单重30.43公斤,包在一个个独立包装的纸盒子里,用的时候拉开就能打,极为省事。

总之,日本的轻武器在当年并不算先进,他们主要还停留在有限自我开发,仿造改进西方武器的程度上,仅南部麒次郎一个人,就已经顶了日本轻武器大半的天空。

后来别的国家出现了金属弹链,保弹板也就愈发显得落了下乘了。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自从重机枪被发明出来,在战场上大显神通之后,各国也就开始重视对机枪的研发,日军也是如此,到了二战时期,日本陆军中已经装备了歪把子机枪、九六式轻机枪、九二式重机枪等各式机枪。众所周知,二战时期各国的轻机枪主要采用弹匣或弹盘供弹,重机枪则通常采用弹链供弹,那为何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却采用弹板供弹呢?

在二战中,随着各类新式武器的应用,各国军队对重机枪的用法也就产生了不同,重机枪如果使用弹链供弹,就可以大大提高其火力的持续性,所以苏军、美军等总是将重机枪作为一种固定的压制武器来使用,而日军却不太强调把重机枪当做压制武器来用,其重机枪采用弹板供弹也就不足为奇了,日军更乐衷于用面的杀伤的武器,如掷弹筒、手榴弹等,故而他们经常把重机枪安置在后方进行长短点射,毕竟一个30发的弹板完全就够完成几轮点射了。

值得提及的是,九二式重机枪在设计时参考过法国的哈齐开斯M1914重机枪,这种机枪是可以采用弹链供弹的,但是日军仿制出来的重机枪却只能使用30发保弹板供弹,真是令人不解,这也许是日军出于其资源匮乏的条件限制,才出此下策吧,毕竟当时日军的工业生产能力也不是很发达,使用弹板供弹即可以减少士兵弹药的消耗,也利用大规模生产供弹具和弹药。

二战中,日军的九二式火力和射速都不及其他类型的重机枪,这都是源于他们采用保弹板供弹。其实弹板有一个不可弥补的缺陷,那就是容易卡壳,所以日军为了保证弹板供弹顺畅,还专门为重机枪的机匣处装置了油仓和毛刷,士兵要经常刷油,才能保证其正常射击。

二战时日本军队的机枪为什么不用弹链而非要用铜板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不复杂,因为二战日本机枪是同法国哈奇开斯重机枪山寨而来。

二战日本使用两种重机枪:大正三年式重机枪,九二式重机枪。

其中九二式重机枪,可以看做是对大正三年式重机枪的改进型号,基本结构相同。

而大正三年式重机枪是日本早在一战前的1914年制造的,到二战已经有20多年历史。大正三年式重机枪不是日本自研,而是通过购买专利山寨的法国的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

当然,大正三年也不是第一次山寨法国重机枪。大家都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建立陆军时,本来学习的是欧洲陆地强国法国。在1905年,日本就山寨了明治三十八年式重机枪,原尊是法国的哈奇开斯M1897重机枪。

在1905年前,日本购买了部分价格低廉的M1897重机枪,用了后觉得性能不错,就购买专利山寨了。

而哈奇开斯重机枪,一直同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分庭抗礼,是当时世界上两种主要的重机枪。

马克西姆除了是优秀的枪械设计大师以外,还是出色的商人。

马克西姆研发机枪成功以后,立即对关键技术全部申请了专利。全世界范围谁要使用他的技术,在专利有效期内就必须给他大笔使用费。

哈奇开斯公司无奈之下,研发重机枪时只能尽量规避这些技术。

所以哈奇开斯机枪有几大特点,第一是气冷式,不采用水冷;第二是不采用帆布弹带或者金属弹链,而是使用金属弹板;第三是没有使用马克西姆那种自动原理和精密的机构,采用简单的结构和零件;第四采用普通枪械扳机发射,没有采用握把扳机,其他还有不少。

这些基本都是为了规避马克西姆重机枪的专利,被迫搞出来的东西。

就比如日本两种重机枪使用的金属弹板。

这个弹板理论上还是不错的,30发子弹为一板,只要射击副手快速更换,机枪就可以一直射击。

而且当时防弹带在仓库放久了,或者在战场上遭遇雨水误会,容易受潮出现问题。

相比来说,金属弹板就比较可靠,似乎实战性更强。

结果实战中,金属弹板就大大露了怯,问题很多,基本是个鸡肋。

问题如下:

第一,火力持续性差。

采用帆布弹带,重机枪可以一口气发射200多发子弹,不用因为更换子弹而停止射击。

金属弹板则做不到,每30发就必须进行更换。就算射击副手更换速度再快,也必然会造成火力中断。

重机枪是压制性武器,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随便中断火力,不然肯定会被敌人机枪压制。

金属弹板显然性能较差。

第二,可靠性差。

使用金属弹板时,发现弹板只要用的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形变。

而射击的时候,金属弹板水平装满30发子弹,会出现两段下坠的情况,加上形变就很容易卡壳,出现供弹故障。

这是设计之初没有想到的的,所以一个弹板一般最多用半年,而且只能用于2到4次射击就必须扔了。

第三,射击副手工作量大。

在激烈射击中,机枪射击副手必须连续装填,时刻处于极度忙碌状态。

大家算算看,重机枪就算是不断长短点射,30发子弹能坚持多久?

射击副手的负担很重,这对于 机枪组作战是非常不利的。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萨沙也不多说了。

但日本使用这个设计是学习法国,无法自行修改。而法国二战中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改为金属弹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