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投靠了李自成,清军还有多大的把握问鼎中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760条回答。
吴三桂不会投靠李自成,原因如下:
第一,李自成加上吴三桂,也不是满清的对手。
一片石大战中,李自成主力只有6万,还有约2万多是后勤运输部队。
吴三桂为四五万人,其中约有2万是收拢溃兵,基本没有战斗力。
也就是说,李自成和吴三桂的部队加在一起,能够打仗的大约是把9万人。
而满清的八旗兵为七八万人,战斗历史很强的,不是吴三桂和李自成的9万人可以相比的。
至少在野战中,八旗兵击溃吴三桂和李自成联合部队,并没有什么问题。
这种情况下,吴三桂不可能去投靠李自成,两人一起毁灭。
第二,李自成不能提供给吴三桂最需要的给养。
吴三桂驻守山海关,北方就是满清大军,所有的补给都必须依靠关内提供。
如果关内不能提供补给,吴三桂根本坚持不了多久,军队就会自行溃散。
当时崇祯已经自杀,大明政权已经崩溃。
吴三桂无法得到补给,已经走投无路。
如果依靠李自成呢?对不起,李自成自己还要靠抢呢。
李自成占领北京以后,立即派人对明朝官员富商抄家,目的就是搞金银珠宝和粮食。
李自成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他是流寇,不能提供大量的补给。
自己军队尚且不能维持,怎么能够给吴三桂足够的给养?
吴三桂跟了李自成,也是一个完蛋。
第三,李自成的肆无忌惮,满清的百般拉拢。
李自成占领北京以后,立即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扣押作为人质,大将刘宗敏甚至抢走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
以吴三桂的政治头脑,不会因为一个女人随便和李自成翻脸,也说明李自成、刘宗敏一伙根本没有把吴三桂放在眼里。
不然最低程度,不应该抓他的父亲,抢他的女人。
这种情况下,吴三桂投靠李自成,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相反,满清则对吴三桂百般拉拢。
多尔衮当着众将领面许诺,将皇太极女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
这样一来,吴家就和皇氏结亲,地位就彻底不同了,最低程度也是一个亲王。
后来吴三桂也确实成为了平西王,一方诸侯。
可见,满清对吴三桂的拉拢是很大的。
一正一反,吴三桂当然不会选择李自成。
看看李自成对吴三桂的态度,就可以看到李自成集团的战略短视。
当时情况下,即便李自成百般笼络,吴三桂也很有可能投靠满清,又怎么能火上浇油,抓他老子抢他老婆?
李自成应该给予吴三桂巨大的优待和好处,至少暂时稳住他,不让他随便投靠满清。
另外,无论吴三桂有没有稳住,李自成又怎么能随便率领区区几万人,北上山海关和满清、吴三桂一同决战?
要知道,李自成的军队根本打不过明军,只是依靠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以及四处抢劫获得相对充足的军粮军饷,持久战拖死了明军而已。
谁都知道,明军在萨尔浒战役、松锦战役这种战略决战中,都被满清打的毁灭性失败。
而李自成不是明军对手,靠什么去打赢满清?
退一步说,就算要打,也应该集中全部主力,搞个至少二三十万大军北上,怎么能率领区区几万人就去决战呢?
另外,之前作为流寇四处抢劫,抢光地方以完成军粮补给问题。现在既然已经占领北方大部分地区,就应该先稳步建立政权,实现兵员和军费源源不断的供应,具备打持久战的条件,依靠中国地大物博的优势,再去同满清决战。
退一步说,就算前几次打败了,还是一样可以通过持久战,拖垮满勤。
但根据地根本就没正经建设,擅自北上决战,结果被满清一战击溃歼灭几万人。李自成全国还有至少五十万部队,具有打赢的条件。
因为没有根据地,在满清追击下站不住脚,一溃千里,不到1年就彻底崩溃了。
这些都是莫名其妙的战略决策,不但幼稚且低能,同满清差了十万八千里。
可见,李自成身边缺少智囊团队,牛金星、宋献策等人都是在野低层次知识分子,才能不足。
而李自成自己缺乏战略眼光,身边有没有智囊献计献策,根本无法和强敌对抗。
如果吴三桂投靠了李自成,清军还有多大的把握问鼎中原?
大清不入关,中国变斯坦,大概也就是这个状态了。
如果吴三桂投靠了李自成,那么清军想入关就很困难了。山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吴三桂也不是吃素的。一旦李自成坐断北京,并为吴三桂提供给养和兵源补充,吴三桂凭险据守,清军虽骁勇善战,但估计一时半会儿也很难入关了。
与此同时,西南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南方还有前明藩王们的杂号南明政权,更别提还有蒙古草原上的蒙古诸部。时间一长,各自巩固政权之后,乱世局面一旦拖下去,将很难有人能迅速完成统一。
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列强早期殖民扩张浪潮恰好开启,英国、法国、荷兰、俄国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历史上,由于这一时期清朝逐渐统一了全国,一方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国家实力得到显著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则迅速整顿武备,改进红夷大炮,装备欧洲常用的火绳枪,并继续保持骑兵优势,这使得尚未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无法将他们的侵略触角伸向中国,只能转而寻求与中国的商业贸易合作。东南海港一度千帆竞发,好不热闹,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比如英国,直到乾隆晚年马嘎尔尼来华以后,他们仍然不愿舍弃对华贸易的巨大利益,进而对华开战。
再比如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但在两次雅克萨之战中被打退,只能签署和约,退出黑龙江流域。俄国还阴谋支持准噶尔称霸西北和蒙古地区,清廷经康雍乾三代苦战,最终灭掉了准噶尔。
但话说回来,以上种种只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那就是清朝国家统一且实力强大。如果清军未能入关,中国长期陷入分裂状态,西方列强一旦趁虚而入,极有可能以扶植代理人的方式介入到中国的内战中,进而瓜分势力范围,甚至肢解中国。
如果吴三桂投靠了李自成,清军还有多大的把握问鼎中原?
吴三桂如果投降李自成,清军绝无胜算。
决定战争走势的一片石之战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十万大顺军进逼山海关,4月21日,李自成与吴三桂在一片石恶战,吴三桂关宁铁骑5万人左右,清军7万左右。
22日,吴三桂已经难以支撑,于是投降多尔衮,清军迅速通过山海关,借着风沙满天的掩护,向李自成发起攻击,大顺军因与吴三桂鏖战一昼夜,面对清军精锐的冲击,全线溃败,大军死伤数万人。
当天,大清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他作为前部先锋,直扑北京城,李自成兵败如山倒,一路狂奔,最终兵败身亡,大清一统天下。
山海关的重要性
山海关东面是渤海,西面是崇山峻岭,著名的辽西走廊就在山海之间,最宽处10公里,最窄处只有几公里,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这条走廊最狭窄处就是山海关,清军如果想入主中原,山海关是好的捷径。古代行军作战,粮草是最致命的问题,如果拿下山海关,粮草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输送,前线就无后顾之忧。
皇太极时期,清军数次攻打山海关不下,最终只能翻山越岭,越过辽西山地,从龙井关攻打北京。
这样一来,进军路线漫长,满清骑兵机动性大打折扣,后勤补给线压力巨大,粮道随时可能被截断。而且因为山海关未攻克,守军随时可以南下攻击清军,到时清军势必腹背受敌,运气差点的话可能全军覆没。
吴三桂投降李自成会影响中国历史
吴三桂归属李自成,会极大的增强大顺军的实力,数万关宁铁骑守卫山海关,清军绝难攻克,而此时清军已经一统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明朝在南京有全套的三省六部班子,南方经济也未遭战争破坏,明朝一时也难以灭亡。四川还有张献忠盘踞,中国历史会形成新的数国割据局面。
如果吴三桂投靠了李自成,清军还有多大的把握问鼎中原?
首先一点,有很多人误认为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把清军放入中原, 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多尔衮要想进入中原,其实不一定非得走山海关这一条路,因为那时候的清军,在地缘政治和战略上,基本上对大明王朝是进攻包围状态,所以山海关这个位置对大清王朝基本不是说特别的重要,只不过如果多尔衮走山海关,对入侵大明王朝,会更有效率,可以节约更多的粮草和时间。
其次,吴三桂不可能投靠李自成,即便没有陈圆圆这个事情,吴三会也不可能投靠他,李自成,这个人作为农民起义的首领,可以说是最失败的农民起义的首领,这个人和朱元璋不大一样,和刘邦更不一样,这个人是一个小农英雄,小农英雄是什么,敢于造反,思想简单,没有太多的政治倾向,他造反就是为吃为钱,为享受,没有政治素养,这是和刘邦,还有朱元璋的本质区别,而吴三桂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和这种人谈不到一起去,
退一万步讲,就算吴三桂,和李自成联手,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很有战斗力,可是农民军的战斗力就实在不行了,平心而论,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和大明王朝的军队作战都有很大的风险,只不过当时的大明王朝的军队已经没有军饷,大多数的都集中在北方边界,内部空虚才导致农民起义军,趁机进入北京,而当时的满清八旗几乎全都是精锐,多尔衮者需要靠一期两期就可以牵制吴三桂,剩下的直接消灭农民起义,这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清军还是会入主中原
如果吴三桂投靠了李自成,清军还有多大的把握问鼎中原?
明末,造反的人里面,哪怕有一个有朱元璋一半能力的人,都不至于满清入关,那些黑朱元璋的华夏汉人,黑朱元璋,是想说,他们有多渴望被满清剃发易服,搞成金钱鼠尾的模样?享受再度体验大清的七等贱民制,真的赋予了他们无穷的力量?[偷笑]马未都,俞敏洪等人可以出来,发表下获奖感言。[偷笑]那些反串成汉人的怪物,可以散开点。
如果吴三桂投靠了李自成,清军还有多大的把握问鼎中原?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很有可能就是“辽、金、宋”相互对峙局面的再现;其关键在于,满清统治阶层并非一开始就想问鼎中原,入关之后一有风吹草动,贵族集团就要回缩到长白山。
满清在东北风生水起之时,他们的旗号是“后金”,也就是当年“金朝”的香火传人;金,在元朝人编纂的史书中,地位与宋朝一样,都是“正朔”。
换句话说,如果李自成“大顺”立国,满清(后金政权)可能有两种结果;一,被李自成剿灭,如同朱元璋灭了元;二,如同当年的金或辽,签订类似“土地换和平”的城下之盟,形成对峙局面;
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这样的历史剧不断上演,比如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朝末年,都是如此。
中原地区的农业发达,手工制作精良,文化以及物资交流的繁荣一直都是周边少数民族觊觎的目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满清入关之后,没有在文化思想以及政治上有多大程度的“改造”工程,相反,满清完全被汉族同化——入了关尚且如此,不入关又能够怎样呢?
吴三桂如果投靠李自成死心塌地为汉人效劳,清军入关也只是时间问题——大顺军或者“大顺政权”没有完整的战略计划,更缺乏诸葛亮这样的军师,不过是流寇成不了气候。
山海关也只不过是“物理障碍”可以暂时挡住清军;但是,明朝政权末期的民心尽失,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都表明了历史潮流的不可逆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