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说?

《宋史》中记载:在公元1025年的一天,7岁的司马光好一群同伴们在庭院里玩耍,这时候,一个特别调皮的小孩,爬上爬下的最后失足掉入了水缸里。

北宋司马光的大名,可谓是尽人皆知。他自幼聪慧,酷爱读书,宋仁宗年间进士及第,入仕为官。司马光历经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其所著的《资治通鉴》,更是被奉为了史学经典。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应在在小时候就听过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件事记录在《宋史》之中,可信度应该还是挺高的。

说是有一天,司马光和一群熊孩子在庭院中玩耍,“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跟我们小时候天天调皮捣蛋颇有点相似呀。其他小孩见有人落水了,不知所措,被吓到了,纷纷跑开。这时候,光辉少年司马光闪亮登场,只见“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成功将落入水瓮中的小儿给救了出来。

司马光由此成了机智,敢于打破常规的表率人物,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有人就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是后人杜撰的。这么推断的理由就是限于工艺原因,北宋时期很难烧制出敞口,足以掉进一个小儿的大水缸。同时,考古上也没有出土文物佐证。那时候都没有缸,怎么砸呀?

如果这个故事是假的,那么被救的小儿自然不存在了,也就无所谓是谁了,老师讲与不讲也就关系不大了。

不过,我们根据《宋史》所言,司马光是“击瓮”救人。瓮的形状虽然是肚大,底小,口小,但是口径在三四十厘米,足以掉进一个小儿的大瓮还是有的,而且也有相关的出土文物可以佐证。

同时,《资治通鉴》、《太平广记》中也都有“请君入瓮”的典故。说是唐朝酷吏会把犯人装到大瓮中,然后,四周生火烤。这时候,让犯人招什么,犯人就会乖乖的认什么。而当时的武则天,也曾使用过骨醉之刑,就是将人去掉四肢,泡在大酒坛(瓮)中。

大瓮成人都装得下,更不要说一小儿了,所以,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应该可信。只是,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司马光“砸瓮”救人了。

那司马光砸破水瓮救出的小孩是谁呢?

这个史料上还真没有明确的记载。还是到了现代,有人在河南光山县上官氏的家谱中发现了一些端倪。

据说,上官氏在古代是光山县的名门望族,富甲一方。而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光山县令,司马光就随父住在光山。一富一官,加上其他一些小儿,就会经常在一起玩耍。司马光所救的小孩就是上官氏族人,名叫上官尚光。

说是上官尚光成年后移居光山县城西的龙堤南坡,他为了感谢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就在岗上造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而上官尚光所居住的龙堤南坡就被改称为了上官岗、尚光岗。上官氏的家谱中还记载,说是上官尚光后来成了北宋有名的宰相。

只是,正史、野史中都没有关于宋朝宰相上官尚光的任何记载。这个么,内情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上官尚光跟司马光年龄相仿,而且做到了宋朝宰相的位置,那么在仁英神哲四朝发生了那么多事情的情况下,他竟然可以保持完全透明的状态,这也是非常神奇了。至少,司马光还反对过宰相王安石变法呢,上官尚光呢?

所以,司马光所救的少儿到底是谁呢?其实并没有非常确切的答案。

有可能是这位上官尚光,也有可能不是。不过,不管司马光所救何人,应该后来都不怎么知名,没做出太大的成就。否则,不管是司马光,还是被救之人,总要留下点蛛丝马迹,以便给后人树立一个互助感恩的榜样吧。

既然司马光砸缸所救之人是谁,并不十分确定,那作为授业解惑的老师,自然不可以信口开河了,还是避开为妙。不然,岂不是误人子弟,不负责任了,老师的形象岂不是全毁了。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说?

看到司马光这三个字,瞬间又勾起了上学时的回忆。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当老师讲完“司马光砸缸”之后,不知道有多少人家院子里的水缸,都无故的破了个窟窿。司马光是聪明睿智的,正因为他及时的做出了举措,这才成功的救出了小伙伴。然而,司马光大家都记住了,那个掉进缸里的小孩是谁呢?估计老师肯定没有说过,关于那个小孩一丝一毫的话语。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其实相对于他的名字而言,大家更多的还是记住了《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涵盖了1362年的“文学巨著”,司马光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作为大文豪出身的司马光,自然不可能是普通人家出来的,后来笔者查了下资料,据史料记载,司马光的父亲是当地的县令,也算是官宦之家。

司马光小的时候很聪明,对于一些类似于《左氏春秋》的书籍,不但能熟练的背诵,甚至还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意。这对于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讲,也算是件颇为了不得的事情。那司马光是“死记硬背”的吗?在没发生“砸缸事件”的时候,也有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书呆子。可随着砸缸,咣当一下之后,大家对于司马光的看法转变了。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

通过机智的营救同伴这件事,司马光不但受到了家里人的表扬,也被十里八乡的人们称赞,纷纷夸他是神童。问题是救了一个同伴自然是需要夸奖的,可大家不觉得夸的有些过头了吗?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那个被救的孩子,身份也不一般,乃是当时上官家族的孩子,这个家族属于地域性的“巨无霸”,而孩子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北宋时期的名相。

上官尚光属于能写进史册的重要人物,甚至为了感谢当初司马光的救命之恩,还特地建了一座“感恩亭”。奈何上官尚光属于政治性质的官场大佬,而司马光砸缸只是小学课本的知识,纵然老师讲半天,估么着学生也未必听得懂,既然听不懂,还不如传授点别的知识。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说?

说起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凡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

这件事发生在宋朝河南光山。公元1026年,司马光只有七岁。一伙孩子正在玩耍,一个孩子爬入大水缸,立刻淹没在水里,其他孩子一看出事了,都吓的跑开了,司马光却抱起一块大石头,砸破了水缸。水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水缸里的孩子得救了。

这件事《宋史》也有过专门记载:“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属于神童。六岁启蒙读书;七岁背诵《左氏春秋》,且能明白书中大意;他不仅有“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另外还有一个“圆木警枕”的典故。

司马光,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他先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著称,后又以编著《资治通鉴》、历任四朝闻名。被现代许多学者捧为道德、文章之楷模。

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总是追求完美无缺。一个人只要后来显贵了,必然编排出来一些他小时候的神奇之处。有的出生时天生异象,有的少年时出类拔萃------关于司马光砸缸这件事究竟有多大水分,不好推断。一个士大夫家里娇生惯养的七岁小孩子,能不能真的抱起一块大石头砸破那口大缸,我总是自觉不自觉有些怀疑。

这且不提。咱们现在说的是,司马光砸缸,救出的那位倒霉孩子是谁。为什么后来的老师从来不说这件事?

司马光砸缸救的是上官尚光。不过,不知怎么回事,这个人的历史记载很少,只记载他后来担任过北宋的宰相。成人后移居城西龙堤南坡,并建亭名曰“感恩亭”, 以报司马光救命之恩。

至于说后来的老师为什么都只谈司马光砸缸,却都避而不谈救出的这位倒霉孩子上官尚光,这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司马光这个人品德非常高,自己做过的好事从不张扬,但上官尚光家族并没有忘,一直记着呢。据说,当时这件事发生以后,上官家为了感谢司马光,送给司马光家很多钱。而且把这件事记录在家族史中,让后人铭记。

第二种说法是,上官尚光在长大后仕途并不顺利,做了几年官之后,便辞职还乡,做起了私塾先生,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司马光的救命之恩,最后在当地建立了一座感恩亭。

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既然司马光救了你,你又是教书先生,怎么不去告诉你所有的学生,司马光救的那个人,其实就是你自己。这样不是更可以证明司马光道德、文章天下第一,而你自己则是个知恩图报、知道感恩的好人吗?

第三种说法是,司马光砸缸这件事情,到底真假,还有待确认。曾经有学者表示,无论是在历史典籍中,还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在司马光生活的年代,根本就没发现能够装得下一个人的那种大水缸。

我个人认为,这件事为什么后来的人们不愿意提,或者说老师们都避而不谈,很可能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隐情。

我查阅了一下上官尚光这个人,出来的结果只是说,上官尚光被司马光砸缸救过,后来曾经做过宰相。但是查阅整个宋朝宰相名录,却始终找不到这个人,让人感觉一头雾水。一个曾经当过大宋朝堂堂宰相的人,就这样在历史长河中悄无声息地失去了踪迹。就算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上官尚光仕途不顺利,辞官不干,回乡开私塾了,但是,即使他当过一天宰相,那也是宰相,不可能无缘无故没有了踪迹。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欢迎朋友们留言评论,如有朋友知道这件事的实情,也望告知一二。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说?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司马光最为人所熟知的两件事情,一是少年司马光砸缸,二是老年编纂《资治通鉴》。后者显然价值更大,但前者流传似乎更广。

“司马光砸缸”虽只是个儿童故事,这个儿童故事却牵扯到两大争议,一是历史真实性,二是司马光出生地之争。

其实,很早以前“司马光砸缸”的历史真实性就受到了人们的质疑,理由有三个,一是从器物学的角度看,能装一个小孩的缸体积显然很大,而北宋时期显然没有达到这种铸造水平。二是年龄问题,一个 7 岁的少年是否有力气击破如此大的缸?三是史料问题,“司马光砸缸”虽见于二十四史之《宋史》,但成书于元末的《宋史》距离司马光生活的北宋时期也已相距 300 年。

我们来看《宋史》中关于“司马光砸缸”故事的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从这段史料我们可以得出,司马光砸缸其实是司马光砸瓮,瓮和缸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宽肚窄口的瓮,其特殊的形状所导致的压力分布不均,一个少年理论上是可以用力将其击破的,这个故事至少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从这段史料我们也可以发现,司马光砸缸确实出了一个小孩,但并没有记载其姓名,后来这个小孩姓名的出现却与另一个争议即司马光出生地之争有关。

司马光到底是哪里人?山西和河南争的头破血流。其实严格来说,司马光祖籍山西夏县,出生地为河南省光山县。司马光是司马懿之弟,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其出生地在河南光山县,其父时任光山县令,以县为名,故名司马光。

如今各地为了发展经济无所不用其极,搞旅游,搞名人效应显然是条不错的道路,河南省光山县也不例外,司马光显然是光山县手中最好的名人牌!

于是,一部以少年司马光为主题的动画片横空出世——少年司马光。这一系列故事中,司马光砸缸显然是重中之重。为了完善和丰富这段故事,一个叫上官尚光的人便出现了!

之所以将被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命名上官尚光,有两个缘由,一是该动画片受到了光山县上官岗村的大力支持,姓上官便不例外了,二名尚光,尊崇,崇尚司马光之意也!

总结来说,司马光砸缸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大概率是可以确认的,而这个上官尚光却是今人所为,不足为信,老师自然不会讲这个了。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说?

“附骥尾而名益显”,司马迁在记述孔子弟子时,曾说过如此的话。人一旦出了名,那么与他交往密切的人和物,也跟着就出了名。

司马光是北宋名相,又是史学大家,可谓是人生最为成功的人物,是人们为之奋斗的楷模。自然在推崇敬拜之下,人们想了解他的奋斗史,也想了解他的遗韵风迹,看有什么可仿效采辑的。结果这一百度不当要紧,竟搜索出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名人果然了不起,从小就如此的聪明智慧,就如此的机警过人,就如此的有爱心。在感叹之余,人们不仅又存探问,那从缸中救活的儿童是谁呢?他日后的人生又怎么样了?这救活的儿童可就沾了名人司马光的光了。据传被救的儿童名叫上官尚光,也是个名门望族,只是这上官尚光被司马光救了以后,没像司马光那样成了名,在家曾从事了不少职业,但都没大成功,后来可能从商赚了不少钱吧,在移居外地后,为了感念司马光的救命之恩,就在其住的城西龙堤南坡,建亭名曰“感恩亭”,也算是知恩图报了吧。只是这上官尚光没做什么光鲜显耀惊动世人的大事,史册也未给予记载,也就只能在司马光砸缸之余让人们记起了。据传上官尚光其人,在上官氏后人的族谱中也可查出,其被司马光砸缸所救之事,在族谱中也成了最显耀的一笔。

看看,上官尚光被名人所救,其族人在千年以后尚引以为傲,知道附名人之后的好处了吧。没有孔子,哪有颜渊?没有鲁迅,哪有闰土?只是可惜这上官尚光所做所为太无可圈可点之事了,不然还不趁此大火一把?正是由于上官尚光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事,后世的老师们在讲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时,也就很少提及所救之人的名号了。不然,所救之人是后世名人,那老师们岂不更大夸特夸,以更彰显司马光砸缸的光辉形象?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为何老师从来不说?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也是小学教材必背的课文,原文如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就是说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贪玩的孩子爬到水缸上面,不小心跌落到水缸里,被水淹没,孩子们被吓得束手无策,纷纷跑开,这个时候司马光沉着冷静地拿起一块石头,将水缸砸破,水缸里的水迸流而出,孩子得救了。

要知道,古时候大户人家的庭院里通常会放一个大水缸,在失火的时候用来取水救火,这样的水缸往往都很大,小孩子掉进去很可能会溺亡。司马光小时候,他的父亲司马池是光山县令,当然称得上是大户人家了。这个落水的小孩能跟县令的儿子成为玩伴,自然也是非富即贵的人家。

那么这个被救出的小孩是谁呢?

正史中并未记载,但是在一个家族的族谱中却有记载,他的名字叫上官尚光。上官尚光勤奋学习,饱读诗书,钻研圣人之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是他仕途不畅,一直未受重用,后来上官尚光就辞官回乡。回乡闲居的上官尚光并没有闲着,回到家乡后,他授业解惑、传道育人,成了一名教书先生。

据河南光山县现居上官姓氏家谱中记载,上官尚光移居城西龙堤南坡,并建了一座亭,取名为“感恩亭”,以示不忘司马光的救命之恩,后人因此将此坡改名为上官岗或尚光岗。上官尚光把这件事情写进了自己家的族谱,誓要把司马光的故事流传下去。

在上官尚光的家乡,他不断的宣扬司马光的事迹,司马光救人的事迹能够广为流传,与上官尚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上官尚光的学生们无疑是司马光事迹的传播载体。

当然了,司马光能够名留青史,更多的还是本身的原因。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去世后配享宋哲宗庙廷,从祀于孔庙、历代帝王庙,他谥号“文正”,是古代对文臣最高的褒扬。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史学双壁”,影响深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