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放走敦刻尔克滩头30多万英法联军?

敦刻尔克本是法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港口小镇。但在二战中,由于英法联军在这里进行了一次超大规模的撤退行动,使得这个小镇,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在这次行动中,英法联军成功撤离了近34万人,不仅为盟军有效地保存了作战力量,更成功打乱了德国统一欧洲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本来德军是完全有机会全歼英法联军的。要知道,那么多人,从一个小港撤退,必然非常忙乱。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军的坦克部队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仅只有10英里不到的距离了。如果德军在这时候对英法联军一阵猛轰,英法联军绝对抵挡不住。

但奇怪的是,德国元首却突然下达了原地待命的命令,放了盟军一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波兰闪电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作为波兰盟友的英法两国迅速回应,在9月3日就对德宣战。不过,虽然宣战了,但实际上却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英法两国之所以按兵不动,一是希望通过波兰,检验一番德国军队的实力;二是他们吃不准德国的意图,毕竟德国是向东进攻,极有可能只是对苏联的庞大领土感兴趣。

因此,一向精明的两个欧洲老大哥,便稳坐钓鱼台,只是安排小规模的部队在法国边境与德军互射,然后便开始安心看戏。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英法两国确实也没有慌张的必要。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法国有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和北面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做天然屏障,再加上德国是一战中的战败国,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的,才短短20年,怎么可能翻得起什么风浪?

不过,英法两国这次却打错了算盘。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波兰,被德国陆军闪电攻陷。紧随其后的,是大半个欧洲也飞快地沦陷。最要命的是,德国并没有继续东进的想法,而是调转枪头,气势汹汹地扑向了马奇诺防线。

(被德军攻下的马奇诺防线)

出人意料的是,所向披靡的德国陆军,并没有选择矛与盾的对决,他们在占领了比利时、荷兰等地后,直接绕开了马奇诺防线,插入了法国的腹地。由于德国的袭击太过突然,再加上法国呆板保守的战略思想,法国的整条防线很快崩溃。

德国陆军没有错过机会,他们果断地向前推进,成功将40万英法联军赶到了到英吉利海峡岸边,并切断了他们与南部法军的联系。

如此一来,英法联军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全力突围,争取与南部的法军取得联系;二是全线撤退,退往英国从长计议。

不过,一旦对上气焰正盛的德军,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这样一来,不仅法国危在旦夕,甚至连英国也会元气大伤,整个欧洲就再没有人能阻止德国了。

因此,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撤退似乎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敦刻尔克只是一个小港,聚集军队有多达34万,怎么撤退呢?

就在英法联军思考对策时,德国装甲部队却突然接到元首全军停止追击的命令。英法联军利用这个间隙,动用了所有能调动的船只,成功完成了34万人撤退的奇迹。

(英法联军大撤退,图取其意)

那么,明明胜利就在眼前,为什么元首要下令德军坦克停止追击的命令呢?

原来,德军从5月10日发起进攻以后,虽然仅仅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从欧洲中部杀到了欧洲西部。纵然“兵贵神速”,但自古打仗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德国的装甲部队来说,闪电战的推进速度固然可怕,但供应燃料和弹药的步兵部队,早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一旦真的和作困兽之斗的英法联军发生战斗,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装甲部队很可能损失惨重,这是德国人不愿见到的。

而且敦刻尔克地区遍布沼泽地,并不适合德军装甲部队推进。作为统帅,打仗毕竟还是要顾及全局,除了敦刻尔克地区的英法联军外,其余地区依旧存在着大量法军部队,假如强行冒险推进,只会增加无意义的损失。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元首自身非常清楚,要想征服世界,必须尽量避免两线作战。

在德国的战略计划中,苏联是必须要拿下的大敌,而想要拿下苏联,就绝对不能有后顾之忧,必须尽量地避免和英国作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英国投降或者与英国谈和。

由于英吉利海峡的保护,再加上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势,德军想要占领英国将会是非常艰难的。那么既然征服存在困难,还不如把英国变成自己的盟友,毕竟苏联的崛起,以及美国在海外的扩张,都对英国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元首以停火的方式,给了英国一个谈和的台阶。只不过他实在想不到,英法联军竟然能在短时间内撤退成功。最终,德国还是无法避免两线作战的麻烦。最终被打败。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希特勒为什么放走敦刻尔克滩头30多万英法联军?

这个问题如果想找到最准确的答案,还要问小胡子希特勒。

希特勒会非常悲悯地说,一下子杀掉那么多人,我于心何忍,毕竟我们都是红头发、白皮肤的欧洲人。

这不是弥天大谎吗?希特勒15天闪击波兰的时候就没有想到他们都是同根同种的欧洲人?希特勒后来占领法国的时候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希特勒一次战役消灭斯大林百万苏军的时候,又怎么能下得去手?

因此说希特勒"放走"英法联军,决不是动了恻隐之心,这事不能让元首背锅。但德国人曾经停止进攻是不争的事实,这里面肯定另有缘由。

说了半天还没有告诉大家,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怎么回事。

不可否认的是,德国作为二战的发起国,军队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不仅装备精良,机械化程度高,而且斗志旺盛、战术得当。因此在战争一开始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灭了波兰,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德军闪击波兰后,矛头直指西欧。

1940年5月10日德军铁蹄踏上西欧,当时英国、法等国并不是纸老虎,它们拥有140多个师,号称300多万军队,双方力量旗鼓相当,法国这边还拥有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德国人想取胜也没有那么容易。

可是,德军避实就虚,他们首先攻打力量相对弱小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从那一带攻入法国,马其诺防线成了摆设。

1940年5月21日,蜂拥而来的德军迫近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北部的狭小地带把数十万英法联军从三面团团围住,英法联军唯一的生路只有敦刻尔克刻这个小港,形势万分危急,英法联军命悬一线。

理论上说,英法联军还有一条生路,但这不是十九世纪,战争已经到了热兵器时代,敦刻尔克港口在德国重炮的射程之内,即使没有火炮,德军的飞机也会对英法军队形成打击,海滩周围的英法军队跟下饺子一般,要给他们带去致命一击简直不要太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方面也觉得在劫难逃,他们已经不期望有什么奇迹发生;虽然他们动员了好多平民,征用了许多船只,但在他们看来三十多万军队已经是德国人案板上的肉,猫手里的老鼠,死是死定了,就看怎么死了。

军队全部撤走?他们想都不敢想,能撤走几万人就是赚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诡异的事发生了。

5月24日,德军包围联军的第三天,德国军队突然停止进攻,据说是德国统帅部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命令。德军原地待命,眼睁睁看着联军逃走,直到三天后才恢复进攻。

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战机转瞬即逝。就是德军这一犹豫,联军开始从容撤退,一周内三十三万英法联军从海上撤走,化险为夷。

回顾敦刻尔克的成功大撤退,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英法军队争相逃命的奋勇,而是德国的几天"休战";不然英法联军的胜算就会很小,几十万军队的性命堪忧。

那么当时是什么原因让希特勒对德军下达了停止行动的命令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当时德军机械化部队追上瘾了,一路狂奔,一回头才发现步兵大部队被他们远远甩在了后面,中间已经脱节。装甲部队等于是孤军深入,后勤保障也没有跟上。而且部队打了这么久,已经是筋疲力尽,需要喘口气,等待大部队。

二、敦刻尔克周围地区到处都是沼泽和沟壑,装甲部队前进受限,不利于机械化作战。如果没有步兵配合,装甲部队没有取胜把握。

三.他们低估了英国政府的舰船运输动员能力,觉得联军已经是瓮中捉鳖,几十万大军短时间内想渡过海峡是异想天开,根本没有可能。

就连英国人自己都没有抱太大希望,谁知道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老百姓爱国热情太高了,他们像运送自己的家人一样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强渡中;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诞生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神话。

四、当时德军的空军司令戈林向德国统帅部夸下海口,空军完全有能力切断联军退路,陆军就等着从容包饺子吧,给希特勒带来了误判。

总之德军指挥部觉得英法联军已经死定了,德军要以最小的伤亡去从容地吃掉联军,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反正敌人逃不掉,为什么要让装甲部队去冒险,为什么不等大部队到来,武器弹药齐备的时候,部队休整以后,去攻击饥寒交迫的联军呢?

不能不说德军统帅部的决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德军的指挥官对停止追击的命令也是理解和赞成的。

谁知道因为希特勒的犹豫,煮熟的鸭子飞了,也许是天佑英法吧。

希特勒为什么放走敦刻尔克滩头30多万英法联军?

希特勒表示这个锅他不背,是德军前线指挥部自己错误判断局势,所以要求暂缓进攻,给了联军重整防线的机会,之后德军就一直没能突破联军防线。

在法国战役时,德军的装甲部队在绕过马奇诺防线以后进展神速,将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包围在了敦刻尔克附近。然而德军自己也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就是由于装甲部队进展速度太快,导致步兵跟不上。而此时英法联军恰好发起了一次反击,隆美尔报告有5个师的敌军在几百辆坦克的掩护下正在向他攻击。

虽然事后证明隆美尔极大的夸张了联军反击兵力,但是德军A集团军的司令龙德施泰德在接到报告时担心装甲部队会损失太大,因此在5月24日向前来巡视的希特勒建议,暂停装甲部队的前进,转入防御,等步兵部队跟上以后再重新攻击。

希特勒对这个建议表示赞同,认为在之后攻击法国南部时还需要装甲部队,因此要避免太大的损失,于是批准了龙德施泰德的建议,同意A集团军暂停攻击,同时下令北面的B集团军加强攻势,歼灭联军。

然而在A集团军停止攻击后,德军B集团军没有立即组织攻势,而联军则抓住这个机会重组了防线。5月26日希特勒看到B集团军进展缓慢,于是下令装甲部队恢复攻势。但是敦刻尔克附近地形不并适合装甲部队机动,而且联军猬集在一起,德军的装甲部队难以形成突破,所以进攻并不顺利。

而英国则抓紧时间,从海上撤走了336427人,其他没有来得及撤走的法军,最终向德军投降。

所以德军的失误,主要是隆美尔错误报告了前线局势,造成了龙德施泰德做出了错误的建议,主要责任并非在希特勒身上。

希特勒为什么放走敦刻尔克滩头30多万英法联军?

1940年五月,英法静坐联军出卖了波兰之后,没能等到纳粹德国向红色苏联开战,反而掉头向西,绕开法国苦心经营,但到底也没能完成北段的马奇诺防线,从阿登森林中突击出来,到了20号,联军已经被围困于敦刻尔克小镇的海滩上,处于等死状态。后世一直有希特勒做了个愚蠢的决定,不该放走敦刻尔克的英国军队,使其成为后来进行反击的骨干军队。这都是些废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从头到尾英国陆军就没有起过什么决定性的作用,D日之后,从新从这一方向登陆欧洲大陆的美英联军,同样在阿登地区被从东线退下来的德国残兵败将痛击,这么支坦克在突击中都能没油停下来的德军,就又让英军屁滚尿流了一次,是靠巴顿的部队熬过德国人的最后反击。虽然说胜利者说什么都可以,但是我是对敦刻尔克逃出去的军队是什么反击骨干嗤之以鼻的,这是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上德国军队没能及时对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围剿,其实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失误,也没有特别的理由,当时别说德国,英国自己都觉得这支部队已经是瓮中之鳖,自己已经无法挽救,所以才向民众发出救救自己子弟兵的号召,一个国家要求平民去救军队,这已经被逼成什么样了?不得不说,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深藏着的底蕴有时候连他们自己的出乎意料,这里有两个亮点值得表扬,其一是英国藏在民间的软硬实力非常了得,英国佬骨血里带着的海盗基因就没断绝过,这种时刻,从英伦岛屿蜂拥而出无数的小船,据说有个英国老头把自己的皮划艇都拿出来,就那么几天,横渡了三次英吉利海峡,救回来十四个英国士兵!

另一个是敦刻尔克的英国军队,这种绝望的时刻,总体上还是保持了起码的风度,我觉得这才是挽救了他们自己的关键!喜欢军事,读过各类军史的人都应该知道,无论古今中外的战例里,围三阙一、围城必阙这种针对人性弱点的战术有多么可怕,韩信当年玩背水一战时,赵军要是在他背后河里放几条船过来,历史就得改写了!但是在敦刻尔克的英军,几天内被各种奇奇怪怪的交通工具接走三十四万人,说明真的相当有风度,没有大规模争相逃命,以致影响救援,当然,最后投降的法军肯定也提供了相当的掩护。同时还要感谢英吉利海峡的大雾,跟当年突然出来掩护英国人打败连西班牙无敌舰队一样,这次也突然出现,掩护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所以,敦刻尔克撤退的成功,之所以被称为奇迹,说明真是出乎双方预料的事情。德国方面当时以坦克集团突击的先进战术,也过于成功,出乎德国人自己预料的顺利,把英法联军围到敦刻尔克时,才发现冲的过猛,以至本该跟随掩护的步兵部队没有跟上来,同时这种坦克野战行进也是最耗油的,这时面对敦刻尔克泥泞的海滩,面对英法联军这条死鱼,德国人既然已经占据绝对优势,那么考虑马上还要包抄马奇诺防线后方,更远的还有巴巴罗莎计划,德国上上下下都不愿意为打一条死狗而多消耗宝贵的装甲部队!

这时后来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应该是耍了一个花招,跟指挥部报告自己被五个师围攻,于是A集前线指挥部龙德施泰德跟希特勒沟通,觉得没必要冒险冒多余的牺牲来收拾联军,可以让前线装甲集群暂时休整,等步兵部队跟上来后,重新组织攻势更为有利,以当时德国军队虽然占尽优势,却也已经损失一半的坦克的状况来说,这么决定也说不上有什么错误。

希特勒为什么放走敦刻尔克滩头30多万英法联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其实很多,大体如下:

第一,希特勒没有想到英法联军能够迅速撤退。

因为在这之前,全世界也没有发电机行动这种大规模的两栖撤退。

甚至英国自己也不相信能够成功,认为最多撤退二三万人。

希特勒认为,休整几天不会影响对英法联军的歼灭。

第二,高估了德国空军的实力。

戈林认为依靠空军封锁英吉利海峡,大肆轰炸英国船只,就可以有效阻挡撤退。

事实上,德国空军确实有一定斩获。

但由于撤退期间的天气恶劣,以及夜晚作战的缺陷,当时还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飞机,被迫连续停飞。

而撤退的英国舰队则不受天气影响,可以昼夜撤走。

第三,德军侧翼存在威胁。

当时却是存在法军发动反攻,导致德军装甲部队被切断补给线的可能。

如果装甲部队肆意突进,法军又坚决攻击,可能出现德军补给线被切断,导致被歼灭的可能。

希特勒当时已经获得辉煌的胜利,没有必要再去冒险。

第四,德军装甲部队损失很大。

当时德国坦克损失接近百分之五十(克莱斯特集群由于作战已损耗了50%的坦克),同时步兵还没有赶上。

而坦克在没有足够步兵掩护下攻击敌人步兵集团,其实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德军装甲部队,急需要休整和补充。

第五,希特勒认为英法都会迅速投降。

在希特勒看来,法国已经濒临崩溃,英军也损失惨重。

法国投降已经是必然,英国也必然会屈服。

这种情况下,放慢歼灭英军并没有什么影响。

希特勒为什么放走敦刻尔克滩头30多万英法联军?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由于德国进攻波兰,而波兰和英法是军事同盟,所以法国和英国也在德国进攻波兰后随即对德国宣战。

但是当德国进攻波兰之后,英法在德国的西线一直都按兵不动,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英法误判了形势,他们当时还是一战的思维,认为德国会和波兰僵持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英法在二战刚开始的时候是想要德国和波兰死磕,然后等到死磕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出兵德国。

或者,他们认为德国的进攻方向很可能是苏联,在拿下波兰之后会挥军东进,进攻苏联,这也就是英法的一个如意算盘“祸水东引”。

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波兰战役在短短28天就结束了,而当时的德国和苏联在战前就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

在解决了波兰之后,德国人就调头攻打西线的英法。

此时的英法并不慌张,因为他们已经想好了“万全之策”。

鉴于在一战时期战壕战、堑壕战的经验,法国人认为如果德国要进攻法国,仍然是一战的模式,所以法国人只要把防线建好,并且建的固若金汤,就能抵挡住德国人的进攻,进而消耗德国人的战力。只要消耗的时间长了,德国会面临两线作战(东线的苏联也会在德国攻势衰竭的时候进攻德国),此时的法军再出击,就能够打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战。而英国人的想法除了协助法国人固守马奇诺防线,另外英吉利海峡也是英国人的天然屏障,能够确保英国本土不失。

想法虽好,但现实是残酷的。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经过了近20年的经营和巨额资金的投入,固然是铜墙铁壁,如果德国人从马奇诺防线进攻,必然会磕的头破血流。但是马奇诺防线的缺点也太明显了:修的太短了!

马奇诺防线只是修了法国和德国的边境,并没有修到北边的卢森堡和比利时。于是德国人通过卢森堡和比利时绕过了马奇诺防线,直接进攻法国首都巴黎。多年经营,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后,在德国人的绕道进攻下变得一无是处!

很快,德法前线的英法联军就迅速溃败,大约有40万名英法联军撤退到了敦刻尔克地区,而德军的装甲部队,一度离敦刻尔克只有10公里,可以说如果当时德国人发动进攻,在敦刻尔克地区的40万英法联军将面临灭顶之灾。

但是奇迹竟然发生了,德国人并没有进攻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原因就在于:

一是当时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经过数天的激战,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接近了50%,此时的德军装甲部队一马当先,而步兵则远远甩在了后面,如果发动进攻,则很容易陷入僵持,会造成德军更大的损失。

二是德军侧翼存在威胁。当时法军也组织了一定规模的反攻,如果德军装甲部队继续进攻,则有补给线被切断的可能。当时的希特勒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也没有必要去冒险了。

三是希特勒高估了德国空军。戈林当时认为依靠空军就可以封锁英吉利海峡,到时候只要英国人敢开船过来接这些士兵,德国的空军就能将他们炸沉。但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选择在了夜间撤退,德国空军由于连续的恶劣天气原因,无法发动有效的袭击。

四是希特勒没想到英法联军会撤退的那么快。原本希特勒认为最多就放跑2-3万人,停留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不用暂时急着进攻,等到其他地方都解决了之后再进攻也不迟。但是没想到的是,德军只是修整了几天,英法联军就撤完了。

五是希特勒认为英法都会投降。希特勒当时认为法国已经崩溃,接下来英国也会崩溃,所以在他占领法国之后,可以通过劝降的方式解决英国。但是不想英国之后上台的是强硬派的丘吉尔,这一想法也未能如愿以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