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直都是大姓,占据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为何无人姓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不是了,还是有姓王的王爷。
太平天国后期多达二千七百多位的王爵中,只有一个献王叫做王文发!
当然,就姓氏的比例来说,太平天国那么多王爷,只有一个姓王的,太少了。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还是王姓分布的问题。
谁都知道,太平天国是从广西起家的,所以最初的王爷几乎都是广西人,大部分是客家人。
随后太平军从广西到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最终到了江苏和浙江。这一路,太平军招兵买马,于是后来又多出了很多王爷。
然而,王是大姓氏,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占百分之四十。
这三个省,恰恰不是太平军的地盘,顶多是后来太平天国北伐军路过,但又全军覆没。
王姓在太平军中自然不多。
自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姓王的王爷。在太平军中还是有一些的。
然而,他们在官方记载上,一律不允许用王这个姓。
所有姓王的都需改姓“汪”或者“黄”,就连天王自己的近亲如表兄王盛均、王盛爵,都不得不改姓黄氏、
为啥?
谁都知道太平天国是伪基督教,具有神秘宗教的色彩。
太平军内部有很多装神弄鬼的东西,其一就是文字避讳。
随着洪秀全在东乡登极和永安封王,“王”字成为必须避讳的字。
任何人不得用“王”这个字,不然就等于忤逆天王洪秀全。
《永安封王诏》是太平天国官方避讳的命令:“天父”才是真神,才是上,才是帝,才是爷,“天父天兄”才是圣,其余不得僭越;呼称天王洪秀全“为主则止”,不宜称上称圣,免致“冒犯天父天兄”;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各军师,也不得称为王爷,乃分别封为东、南、西、北王。
这在太平天国可不是小事,一旦乱来就要斩首的。
所以,太平天国官方的记录中,没有一个姓王的王爷。
至于献王 王文发,后来考证叫做黄文发,太平天国资料中也记载为黄文发。
他不是后来该做黄姓的,而是一直就叫做黄文发。
他是洪秀全的表侄,早在金田起义就加入太平军,身份特殊,才被封王。
作为天王的亲戚,他当然不敢随便用王姓了,况且他本来就姓黄。
一般认为,这是清朝官吏登记姓名的时候,忙中出错而已。
“王”一直都是大姓,占据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为何无人姓王?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么,谈到中国的姓氏更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的《百家姓》,《百家姓》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一部分。
那么,说到中国的姓氏了,我们就要看看他们的人数分列排名了。首先是中国的四大姓,张王李赵,张姓是中国姓氏最多的一个姓氏,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氏,李姓是中国的第三大姓氏,赵姓是中国的第四大姓氏。这四姓是在我们生活中姓氏最普遍的。
那么,我们来说说今天的这个王姓,王姓。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王是帝王私有的属性。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在平常的对话中,连说也不能说呢。
在古代,农民起义的事情司空见惯,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在清朝后期,因为政治的腐败,经常会发生农民揭竿而起的起义运动。最为著名的是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规模也是很大的,到后来,太平天国也有接近数百万的人。
可是,在数百万的群众中,姓王的姓氏却没有一个。那么,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在古代,只有皇帝和皇室家族才能与“王”打上交道,这是为显示他们皇族的个性。而后期的太平天国呢,还是受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取得一定的成功后,就开始骄傲自满。
天王洪秀全的生活过得很奢侈,开始对权利热爱的很,为了树立他的权威,所以,他不让太平天国的人们用“王”这个姓氏,所以,在数百万的太平天国人群中,没有“王”这个姓氏。
我是阿伟,为您提供不一样的历史故事和常识,欢迎关注!
“王”一直都是大姓,占据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为何无人姓王?
你确定???你真读过?可能吗??
“王”一直都是大姓,占据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为何无人姓王?
应该说高层没有姓王的,王姓乃我国之大姓,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滑稽的问题,太平天国就没有一个姓王的,真是笑话。据说洪秀全封了二千多个王,难道就没有姓王的。又有谁人将那二千多个王都能了如指掌,一一道来。扯淡!
“王”一直都是大姓,占据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为何无人姓王?
不是没有,是不能用这个姓,因为要避讳!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要求在我们现代人眼中觉得很不能理解,这就是避讳。什么是避讳?就是要求大家要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就是说我们不能和君主、尊长用同样的名。不过通常只限于名。
可到了清末太平天国时期,避讳可就避得讳多了!
洪秀全在广西成立太平天国时,一直宣扬天下人人平等、四海皆兄弟。但后来的发展却把这条起义初的口号打得啪啪作响!比如避讳这事!
太平天国政权初立,洪秀全便迫不及待的称王分封,自封天王!一时间群起欢愉。那个年头,谁要是当了君主,那下属们就要准备避讳改名了,比如叫李秀全的,就要准备改名叫李羞圈或者李修犬了。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太平天国下的关于避讳的文件《钦定敬避字样》中说:“不能单称王字,王乃天日也。”这一下大伙可傻了!本以为改名就好,哪知却连姓都得改了!于是太平军里王姓的同志们开始了改姓运动。
执行总要从亲戚开始!于是,洪秀全的表兄,亦是拜上帝会元老级成员的王盛均、王盛爵,随后改姓为黄盛均、黄盛爵了。更过份的是,太平军每到一地,收缴、出版的书籍里凡有涉及“王”字的也得改,如《孟子》中“孟子见梁惠王,王曰”也改成了“孟子见梁惠侯,侯曰”,等等。
就这一下,“王”姓这个中国大姓,在太平天国范围内就消失了。在太平天国由诸王到士卒的花名册里,再没有一个姓“王”的,他们都因回避,改了姓。这个中华超级大姓,在太平天国圈子里就那么干净彻底地消失了。
“王”字尚如此,“洪”字也没跑掉,此后太平天国上下连洪秀全的姓也给回避了。只有从广东花县出来的洪氏家庭可以继续用,其他各处姓洪的也得改姓。如安徽无为的洪容海和本家兄弟洪龙海、洪虎海等人参加太平天国后,遵制改姓童,至降清后才恢复本姓。
在到后来更激进了,地名也开始了避讳。比如叫了多少年的地名“上海”、“上虞”等,后来也得遵制改为“尚海”、“尚虞”。
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太平天国避讳字的任性程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了,简直是“不许百姓点灯”典故的巅峰!
“王”一直都是大姓,占据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为何无人姓王?
这个情况正好我也想问一下,我感觉非常奇怪。王应该是百家姓中的大姓,但是我还是读小学的时候,一个班50多个孩子,就他一个姓王,真是莫名其妙,想不到,还找不到原因。
现在上初中了,一个班也就三四个姓王。太奇怪了。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生在南方吧,北方的王是大姓,南方姓王的人,相对而言就少一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