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诺门罕苏军损失那么多而日军人员伤亡比苏军少?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双方官方宣称的己方伤亡来看,1939年的诺门坎之战,苏联军队的总伤亡确实比日军高。

(该图为摆拍,苏联坦克第11旅第24营的坦克炮塔射手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格拉西莫夫和摩托装甲第8旅独立机枪第171营的亚历山大·捷米多维奇·布尔纳绍夫,在被俘后数日答应日方要求,由格拉西莫夫手持一条白毛巾和布尔纳绍夫一道钻出坦克,装扮成向一名日本军官投降)

诺门坎之战中

日军的伤亡有如下数字:

比如日本第六军军医部提交的有关报告

出战:58,925人

战死:7,720人 其中 军属24人(日军的军属不是军人家属,是军队附属人员)

战伤:8,664人 其中 军属17人

战病:2,363人 其中 军属13人

合计:18,979人

另有,死伤病合计 17,405 人;战死及不明8,717 人、战伤8,647 人、战病2,350 人、合计19,714 人;死伤病合计 19,768人等不同说法。

还有个数据是,作为主力的第23师团,死4945,伤5574,失踪651,病1335 ,总计损失12505人,整个师团基本打光。另一个主力第7师团 ,死1108,伤1699,失踪345,病327,总计损失3479,投入的两个联队也报废了。第八国境守备队损失1454人,炮兵集团损失1450人,最后总计损失20589。

苏军按照《Soviet Casualties & Combat Losses-Hardbound》的数据,苏军战死6472、伤死1152 、病死51、失踪2028、纯减员9703人;受伤15251、疾病701、合计15952人;总损失25655人。

从这来看,如果双方没隐瞒伤亡数字的话,确实苏军的伤亡比日军多不少。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当时日本关东军投入了自己的家底和精锐力量。比如23师团是日军为了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而于1938年专门组建的三联队制新式野战师团,第7师团更是作为老牌精锐的常设师团。而第1战车团(旅级)、满洲独立重炮联队和关东军飞行集团、自动车(汽车)部队,更是关东军的血本。

而对面的苏军呢?真没啥精锐,大部分苏是连三流都算不上、相当于民兵水准的地方师。这种地方师,有点类似美国的国民警卫队。士兵不是连续在营,而是在居住地附近分期服役,第一年三个月集训,掌握军事技能,随后四年每年服役一个月。其目标是省钱,维持基本训练。所以这种部队战斗力很差,甚至一听到日军的炮响就会吓得乱跑。

对此,朱可夫有过吐槽:

我们对德作战准备不足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地方部队训练制度不完善。这一制度我们实际上到1939年才废除。补充到地方师的人员训练素质极差,既没有现代战争观念,又没有同炮兵和坦克协同作战的经验。从训练水平看,地方部队与正规部队无法相比。在哈拉哈河我曾与第82师这样的地方师打过交道。日本人几声炮响就把他们吓得到处乱跑,我们不得不采取一切常用的手段来制止他们。……日军见他们几声炮响就逃跑,就一个劲地跟踪追击,而日军只要集中所有火炮,从前线各点向他们射击,就能阻止他们前进。未经任何军事训练的地方师就是这个样子,我在哈拉哈河是领教过了……

第82步兵师指挥机关及人员缺乏训练,部队各层面指挥员无法维持单位纪律,该师充斥了作训不良的兵员(该师有30%属于无任何训练的老龄人员),其第603步兵团不像是整建军事单位,更像是武装游民,在防御战时,该部面对敌军进逼,仓皇脱逃,丢弃大量步枪,轻重机枪,并蒙受重大损失。

第36师的步兵,缺乏“现代”步兵训练/整备,不知如何在夜间作战行动且未进行研习,在无良好收组情报的情况下盲目行动,指战员不知如何进行侦查(尤其在夜间)……部队遭受重大损失也是由于步兵作训整备的匮乏,指挥人员缺乏在战斗中掌控……

第5(摩)机枪步兵旅的一些骨干人员整训度令人满意,但被后涌入的该旅(有3分之2训练匮乏或完全无训练)的部队人员,稀释化。那一些骨干被其分入的各单位“淹没”。该旅作战不力也归咎于其旅长费德洛夫中校,他战场上抛下部队,自个逃跑……

状态稍好的是苏军投入的装甲部队,如第6和第11坦克旅,但也存在“缺失与步炮单位交汇协同的实际作训”的一些问题。

(以上记载出自《哈拉哈河区域武装冲突(5-9月)》 诺瓦利斯出版社(莫斯科)2014年)

可见当时苏联军队远东部队的状态确实很成问题。而之前的张鼓峰之战中,日军就跟这样的苏军部队交过手,占到了便宜,伤亡1:3。所以当时日本关东军非常狂妄,认为一个日本兵能打三个俄国兵。

但工业国力的雄厚与军事机械的强大,已经抹平以上问题,让几乎处于乌合之众状态的苏联地方部队,去压垮那些信奉着“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的所谓“日本精兵”了。

1939年8月20日清晨,苏军集结起57000名士兵、542门火炮、49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和515架飞机的强大力量,兵分三路,对日本关东军发动了超出其承受能力乃至想象能力的机械化立体式攻击。

战至23日,苏军完成对日军的分割与合围,31日,除少数漏网之鱼外,被围日军被全歼。

当然,由于步兵素质太差、导致装甲部队缺乏步兵配合,加之当时苏军装备的都装甲薄弱的BT5、BT7、T26等轻型坦克。所以在攻击中,苏军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仅从8月20日到30日间,苏军坦克就被击毁22辆,击伤102辆,技术原因损失89辆。

但是,谁被打疼了谁心里有数。

日本报纸对此哀叹,“大量高级军官如此集中的伤亡,是日俄战争后从未有过的。”而日本军队普通士兵的士气也低落到了谷底,甚至有伤员在医院,用刀将突围逃出时被炸断双腿的第23师团参谋长冈本德三大佐,砍死在了床上。

此战后,日本放弃北进计划,转而执行南进政策。1940年7月⒛日,主张南进的第二次近卫文瘩内阁成立,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世界形势处理时局纲要》,采取加快南进步伐的新政策。

(本文图片除第一张外,均为苏军展示诺门坎战役缴获的日本战利品)

为什么诺门罕苏军损失那么多而日军人员伤亡比苏军少?

很多回答,包括我一向比较尊重的@萨沙 ,都在那儿逼逼叨叨地分析说,主要原因是:

1、日本鬼子厉害,士气高昂,敢于冲锋,战术得当……

2、苏联经过大清洗,士气低落,战术不当,指挥官水平下降……

我看了暗笑了半天,基本上憋出内伤来了。

这些人回答时,根本就没有分析,题目对不对,依据的数据对不对,就急吼吼地下结论。根本就没有先分析数据对不对,就开始瞎扯。前提不正确,怎么得出正确结论?

日本鬼子一向喜欢报喜不报忧,隐瞒伤亡数据,那是一贯的。比如说黄土岭战斗,按某些鬼子的资料,鬼子总共损失才6人,其中就有一位将军,就是那位有名的阿部规秀。还有刘老庄战斗,新四军损失八十多人,鬼子只损失2人,一个是带队的队长,一个是队长的文书。这用脑子想一想,就知道这两个数据肯定是不对的,偏偏有人引用起来信誓旦旦,还分析出各种原因,说来搞笑不?

诺门坎一战,鬼子被打怕了,直到二战结束也不敢打苏联的主意。诺门坎战后,鬼子的军官撤职的撤职,切腹的切腹。鬼子用血肉之躯去和钢铁拼,焉能不败?

要说日本鬼子损失少于苏军,原因也不是没有,除了前面说过的统计数据原因外,另外的原因就是,有人精日,拼命替鬼子隐瞒伤亡。另一部分人反苏反共,逢苏必黑。再有一部分人愚昧无知,听了前面两种人的话,信以为真,而且如获至宝,以为正史都是在掩盖,他们知道的才是真相。

为什么诺门罕苏军损失那么多而日军人员伤亡比苏军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日军比苏军厉害的多。

此战日军大约有3万兵力,苏军为接近6万,兵力相差较大。

双方战后公布数据为,苏军:阵亡失踪9,703人;受伤15,251人,一共2万4000多人。

日军:阵亡失踪8,440人;受伤8,766人,一共1万7000多人。

可见,即便按照这个数字,苏军伤亡也大于日军。

这还是苏军后期占据绝对兵力和火力优势下,才有这种成绩。

苏军分析伤亡,发现其中44%的伤亡都是日军子弹造成的,另外48%是炮弹,手榴弹造成的。还有6.5%是航空炸弹,0.9%是日军的刺刀。

有意思的是,日本方面却完全不同。

62.7%日军都是苏军的炮击造成的,37%的日军是子弹造成的伤亡。

可见,苏军的优势在于炮火,而不是士兵的具体作战能力。

也就是苏军依靠炮火的优势,劈天盖地的对日军阵地炮击,造成日军较大的伤亡。

随后苏军发起对日军阵地的攻势,日军则采用炮火拦截,然后再近距离用步兵武器射击,击退苏军。

由于日军防御战术得当,苏军伤亡较大,而且更多是被步兵武器杀伤。

这说明,日军是沉着等待苏军进入轻武器射击范围,才开火的。

苏军此战中消耗炮弹炸弹3万1000吨,日军投入炮弹与苏联相差甚远。这不是日军没有火炮和炮弹,只是并没有投入战场,说明日军对此战并不重视。

就单兵作战能力来说,日军造成的伤亡大于苏军,可以说日军比苏军要精锐。

要知道,该战役日军参战师团为23师团,只是一个日军二三流的驻守师团,同真正的一流师团相差很远。

就这样,尚且造成苏军如此损失。

连苏军总指挥朱可夫将军也认为,日军单兵作战能力比苏军要强:与我们在哈勒哈河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

我们再看看坦克战。

当时日本和苏联坦克性能都差不多,都是轻型坦克。

那么,双方坦克兵的素质以及战术素养,就是取胜的关键。

结果,苏军明明占据坦克装甲车数量的绝对优势,伤亡仍然很大。

苏军参战的第11坦克旅,损失158辆坦克及装甲车。

第6坦克旅损失30辆。第9坦克旅损失3辆。

合计苏军完全损失并无法修复的共有191辆。

日军此次参战的装甲部队为第1坦克旅团,后增兵至2个旅团,参战坦克约是84辆,后公布损失数据为37辆。

退一步说,我们就算日军数量有些水分,但就算84辆全部损失,也比苏军损失少得多。

所以,双方单兵战斗力的差距是明显的,这就是苏军伤亡更大的原因。

近战中,曾经1个日本兵,用刺刀连续刺倒6名苏军。

为什么诺门罕苏军损失那么多而日军人员伤亡比苏军少?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诺门坎战役,苏联损失很大?你可拉倒吧,没那么回事!

最简单的逻辑关系给您说一下。

苏联和日本的这场战役,如果苏联损失大的话,他为嘛不继续北上,去摸西伯利亚去?去眉头没头脑的打美国人的主意偷袭珍珠港了呢?

日本人没这么干,只能说明一点,日本人害怕了。

小编再多句嘴,日本人为什么害怕?您自己吧嗒吧嗒这个答案?这不用小编专门点破了吧!

而且整个二战期间,除了这个诺门坎战役之外,日本人有动过打苏联人的心思吗?没有,不存在的,就算是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和德国人打疯了,您都没有看见过日本人哪怕在西伯利亚上动一手指头。

而且回头看看,诺门坎战役结束之后,日本人的表现?一线作战部队的那些个头头脑脑,这都被逼着自杀了进行谢罪。

这又是为嘛呀?还不是因为打了败仗,脸皮没地搁,找替罪羊吗?

所以这事,小编就算是不说这个事实,就拿最简单的逻辑推理,也能推出,题主这个问题压根就不成立,真正损失大的是日本人。

当然现在说啥,都要讲事实求道理的,咱不能拿几个逻辑把这问题给回答了,那么接下来,咱就说说诺门坎的事。

首先咱来了解一下,当时诺门坎战役的大背景。

话说,当时的世界局势那是一团糟,乱的你都找不到一个头。

首先咱来看一下诺门坎战役发生的时间,1939年的五月份打到了九月份,四个来月吧!

那么这个时间点上,日本人自己脑壳也是一脑门子的疙瘩,在中国战场上,进攻势头受挫,已经是打不下去了。

这也就算了,当时国民政府还有能力在正面战场上发动一个冬季攻势,这场攻势很大啊,就连八路军都投入了二十个团。

所以这个点上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也抽不开身,再加上这么长时间的战争,各种资源,人力物力的投入,让日本人的口袋瘪的不能再瘪了。

那么苏联这块呢?他也是一团乱麻,首先在西边,希特勒在欧洲打的风生水起,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这都被德国给吞了。

这也就算了,在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还闪击了一下波兰。

欧洲局势紧张的如同一个炸药桶,苏联不认真对付一下,接下来他的日子也不好过。

所以在东方这块,苏联就急迫的需要一个安静而相安无事的局面,他可不想浪费太多的精力在远东地区。

有那精力和实力,苏联安排在西方也比东方强太多了。所以苏联有一个迫切的需求,那就是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尽快处理好日本人在东边给他搞风搞雨,毕竟两头作战,就算是战斗的民族他也不好受。

也就是说,一旦日本人要做点什么,苏联就会全力以赴,争取来个一击必杀,让日本人知道老虎的屁股为什么摸不得的道理。

您看,日本人和苏联人他们俩面对的局势就这么乱了,您要是再加上其他国家,这何止是一个乱字可以解释的了。

这就是当时的背景。

诺门坎战役。

开说之前,咱不得不说一下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动诺门坎战役?

估计这问题一出来,很多小伙伴要乐了:“这还用问,还不是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已经捞不到好处了,他们急需石油之类的战争资源,这才想到了去打苏联人的。”

您这话也对,但这事您还得搁到当时日本军队和高层之间的一个思量。

话说日本关东军,老是被叫做什么精锐之花。

咋说呢?日本关东军确实够精锐的,最早一波入侵中国的部队,不精锐这都不可能的。

但你老是这么叫他,精锐之花,精锐之花的,关东军那鼻孔这就非长到脑壳顶上了。

再加上整个东北,几十万的关东军他们的对手只剩下数量并不多的东北抗联了。

可以说当时他们就没有对手了。

所以那个傲气十足啊,这再加上入侵中国,就是他们的手笔,以下克上在关东军这都成了惯例,上边还没发话,他们就在下边搞。

咱抛开关东军怎么想,看看日本高层,在中国战场上他们已经无所作为干不出啥名堂了,想要谋求出路,这都吵吵成一堆了,一个坚持北上,另一个坚持南下。

这两派分别代表了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这两波人吵吵半天,谁也不服谁,而能一句话定调子的日本天皇,蹲在哪里闭目养神,不发话,看着貌似打算潜水。

急了眼的关东军,打报告要北上,一帮高层齐齐看向了关东军,都不说话了。

咱前边都说了,关东军以下克上这都成习惯了,报告都打了,管你同意不同意,他就要开始行事了。

于是当时的日本高层开始摸鱼了。

当然您别说,当时为了阻止关东军自行其事,他们还派了高官想要阻止关东军进攻苏联。

这事是事实,但更加事实的是,这个高官去的时候,总是慢一拍,您告诉我这是嘛原因。

都在摸鱼,就等着关东军给出一张让所有日本人满意的答卷。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日本人咋就那么的自信呢?”

首先一点,日俄战争中,俄国人输了,日本人赢了,这让日本人有那么一丝丝的底气。

第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俄国没了,出现了苏联。那么西方列强就看不顺眼苏联,甚至于发兵进入到苏联进行搅局。

当时日本人,也来了个赚钱买吆喝的,聚集了十万人马,两亿日元进入到西伯利亚,还在西伯利亚留了石碑。

基于这两点,日本人感觉苏联人,应该好欺负吧,毕竟手下败将吗?

再加上最后一点,苏联进行了大清洗,有能力有经验的军官,不管是高层还是基层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有多严重呢?举个例子,一个刚从军校毕业的军官,打算进入一个师部服役,结果当他到任之后,发现整个师部基本上没人了,属他最大。

所以当时关东军很狂妄的,他们对外宣称,用不了多少兵力,三个师团就足够对付苏联的军队了。

您都不知道,诺门坎战役打了两次,头一次日本第六十四联队长带领两千五百多人的队伍,在十二辆装甲车的掩护下,就发动过对蒙军骑兵的围攻。

这支蒙军骑兵师的师长当场阵亡,把个日本人高兴的。

结果前脚还没嘚瑟多久,后脚苏联和蒙军的联军组织起一千二百人,加上坦克,装甲车,这就把日本第六十四联队一部,东八百藏一千多人给围了。

一通交火下去,这个东八百藏不仅被击毙了,他带领的一队人马全部被歼灭,而他的顶头上司带领的另一路也被打的丢盔弃甲。

第一次接触就被打成这样,但在日本人那种诡异的心里,他们感觉这就是一个小试身手,一时失误而已。

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入侵,再加上大清洗,这些个原因,让日本人那小心肝还在怦怦乱跳,一股子好战的因子这就贯穿到了日本人的队伍当中。

于是您就看到了关东军开始向诺门坎地区持续增兵中。

那么面对日本人的唑唑逼人,斯大林坐不住了,直接就给他来一个狠的,朱可夫被调去了诺门坎。

这其实就是杀鸡要用牛刀。

而朱可夫去前线,不仅要求增兵,还要求加强部队力量。

当时斯大林也不客气,只要朱可夫要的,他全样都给送过去,一点都不耽误。

三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外加炮兵的增强,而且意料之外的空军也得到了加强,除了新型的战斗机被派了过去,随队一块过去的还有二十一名有着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

而日本人呢?第二十三师团出动了,在小松原中将的带领下,向着诺门坎出发了。为了来一个开门红,日本人还把他们当成宝贝疙瘩的第一坦克师团给派了出去。

您要知道全日本就这么一个坦克师团,这都让日本人当国宝的对待,为了这场战役,日本人算是压上了身价。

双方战斗一触即发。

咋说呢?如今的战斗,不管是海战还是陆战,必须拿下制空权。

所以在六月二十一号的时候,苏联的航空兵就已经聚集在了海拉尔机场,到了二十二号的时候,好家伙全部出动了,足足一百五十架飞机,就要空袭日本的野战机场。

相对来说日本人的飞机数量就有点不够看了,才一百二十架。

这通打下来,就是三天的空战。

您都不知道,这场空战,苏联人的飞机那是越打越多,越打越来劲啊!

为嘛呀?因为苏联人感觉一场空战才一百五十架了,这那够,一次就要让日本人吃的饱饱的。一个空军代理司令过来的同时,让苏联人的飞机数量也发生了变化,战斗机一百五十一架,轰炸机更是达到了一百一十六架,这差不多翻了一倍啊!

您以为这就完事了吗?这一趟的增援,不仅来了空军,装甲兵,炮兵也来凑个热闹。

于是朱可夫的手里,又多了两个坦克旅,三个装甲车旅,至于炮兵,别提了各种型号的炮都拉来了,甚至于一些个实验中的火炮也来过来,苏联人打算在战场上检验一下这些新式武器的效能。

于是在战场上,您就看到这样的一幕,日本人向苏联阵地打了半个基数的炮弹,苏联人就会用三个基数的炮弹进行还击。

当然了,日本人的宝贝疙瘩第一坦克师团既然开来了,咱也得介绍一下。

在七月四号的时候,苏联人将关东军的步兵主力给击溃了,那么接下来苏联人要面对的就是日本人的坦克。

你说也有意思,人家坦克的使用方法叫步坦协同,就是坦克在前,步兵在后,而日本人对坦克的使用却反过来了,步兵在前,坦克在后。

不说这个了,咱接着说。

当日本坦克出现在战场上之后,苏联人也不客气,直接给日本人放了两个坦克旅。

于是上千辆各种型号的坦克,就在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厮杀,这算是亚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会战。

咋说呢?就日本那薄皮大馅的八九式坦克,全重也就十二吨。

苏联人的坦克,在二战中那是打出钢铁洪流称号的部队,日本人那里是对手,当时就被敲的没有还手之力了。

所以这场坦克会战,日本人完败。

这里头还有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话说大炮这老哥们,被称为陆战之王,一般情况下,大炮对着对手的阵地先来一通爆炸,跟着才是步兵冲锋。

那么在七月二十三号,日本人终于把他们的重炮部队给盼了过来。

打八点开始日本重炮部队对苏联阵地进行轰击,咋说呢?日本炮兵的手艺不行,这精度打出来,有点吓人了。

毕竟日本人不怎么注重重炮的,平时拉个九二步兵炮就能当炮使唤了,所以这重炮训练就跟不上,

于是当时日本炮兵指挥官,就决定将十点停止炮击的命令,修改一下,再延长一小时。

这在日本人看来,应该是个好事,毕竟精度不够,数量来凑他也成啊!

结果这个事再向下传递的时候,出了纰漏了。

炮击延迟一小时,那么步兵就应该推迟一小时发起冲锋。

结果这个命令因为战斗过程中的通信时断时续,外加电话线被炸断。

有一些部队就没接到这消息,于是在十点整的时候,按照原计划就发起冲锋。

十点一到,他们就跳出了战壕,向着苏联人的阵地发起进攻,结果这些人不仅要面对苏联人的机枪和炮火,还有面对日本人自己丢过来的炸弹。

举个例子,当时有一个七十二联队,他一个大队一千多人,冲上苏联人的阵地之后,迎接自己的是日本人的火炮,结果这么一通炸下去,就活了一百人。

您看看,空战没打赢,坦克让一窝端了,炮兵还给捣乱。

最后您就看到了,日本人开始发起那种万岁冲锋,这就更让苏联人高兴了。

以至于观战的德国人,都无奈的摇头,给他们国内发报告,说日本人的战术水平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水准。

根据后来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显示,这一战苏联出兵五万七,坦克五百辆,装甲车三百五十辆,阵亡的有七千人,失踪的一千人,受伤的有一万六。

而日本人投入战斗有七万六,他这个伤亡就比较扯了,现在知道的数据满天飞,有大有小,但根据资料显示,四万的伤亡应该是有的。

您自己说说吧,那个损失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什么诺门罕苏军损失那么多而日军人员伤亡比苏军少?

诺门坎战役中日军的伤亡比是远高于苏军的,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恐怕你看的是日本方面的记录文献。由于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给予日军极大的打击,以至于给日本陆军的内心中留下了一块大大的心理阴影,最后即便日本战败之前,都不敢在北上觊觎苏联的一寸土地,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苏军究竟给日军打成了什么样儿。

由于之前日本从未打过什么像样的战争,也从未遇到过什么像样的敌人,即便之前已经跟中国军队打了好多年,但当时的中国军队既没有空军也没有坦克支援,就连步兵战术都是最为简单的军阀内斗打法,对当时已经接受过现代化改造的日本军队而言,简直就是大人打小孩的级别。

由于那几年的日本在中国打的实在是太过风生水起,以至于把日本陆军给惯的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所以内心有些膨胀的日本陆军觉得自己很厉害,有能力跟苏联红军正面碰一碰,所以就派遣驻扎东北的关东军和本土的一支甲等部队前往诺门坎战场。然而历史现实的告诉我们,苏联红军叫做人。

其实诺门坎并不是苏联的国土,它位于蒙古境内,而当时的蒙古在苏联的庇护之下,所以日军入侵到了诺门坎,就是对苏联红军赤裸裸的挑衅,所以苏联红军自然要将来犯之敌给消灭干净。

当诺门坎战役打响之后,日本陆军才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才叫真正的硬实力,首先空中有i15战斗机负责空中敌人,伊尔-2攻击机负责舔地。地面载具则是BT-7轻型快速坦克配合步兵协同作战,这对于缺少坦克没有飞机的日本陆军而言,无异于是致命的缺陷。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指挥官,在这次诺门坎战役中,日本陆军无异于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碰到了苏联最厉害的指挥官,朱可夫大将。

当常规作战处于劣势之后,日本军队甚至丧心病狂的使用起了细菌武器,将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所研发的新型细菌武器投放进了河水中,妄图通过饮用水杀伤苏联士兵。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联军队不仅有强大的作战力量,后勤力量也同样完备。

因为在诺门坎作战的苏联士兵根本就不会饮用当地的河水,在战争初期苏联方面就铺设水管从大后方取水饮用。可本出于害人心里的日军却因为误饮支流里的河水,死了好几百人。

综上所述:为什么会觉得苏军伤亡会比日军多?因为日本觉得丢脸故意隐瞒死亡人数,那自己士兵的生命当草芥。可为什么现实中日军的阵亡率比苏军高出那么多,因为苏军军队比日军军队的实力高的不是一个数量级。面对陆空联动步坦协同的苏联红军,只会无脑冲锋没有坦克掩护的日军,简直就是一群老百姓拿着木棍去打正规士兵。

为什么诺门罕苏军损失那么多而日军人员伤亡比苏军少?

鬼子的伤亡数据不可信啊!之前五雷看华北日军打八路的统计,一场各自上千人的战斗,鬼子一共战死六人,然后又说自己作战艰苦,这不是精神分裂?

二战结束时,日本官方统计死了两百多万,战后几十年年增加,最后居然加了近百万,到310万了。五雷一查,它这统计方法类似美帝,是找不到尸体就算失踪,但死伤惨重的多数是败仗,自己被人追着打,怎么去收尸统计?

另外,鬼子还有一点也像美帝,只要不是在战场上立刻毙命,哪怕重伤后拉到后方医院咽气,也不算阵亡算伤病死。诺门坎战役鬼子在河里丢过细菌武器,结果把自己人毒倒了一大批,这么丢脸的事,肯定不算战场损失里了。

还有,无论是美帝还是鬼子,都不把伪军当人看,韩国在朝鲜战争中死亡103万、皇协军被歼灭一百多万都是不提的。

据史料记载,诺门坎战役中,伪蒙军几千人留下断后全部打光,而伪满军死了几万,剩下的伤兵都没人管,据说有个日本顾问就因此被伪满士兵给一刀劈了。加上这些死亡数字,才是鬼子惨败的真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