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不得不从瓜达尔卡达尔和布纳撤退,到了五月,美军在阿图岛登陆成功,岛上的日军全军覆没。
中日战争即将以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告终,这一点是汪精卫集团始料未及的,该集团的头面人物之一周佛海就非常后悔当初对形势观察的错误,汪精卫同样因为日本战败的局面无法挽回而陷入绝望。
【汪精卫】
汪精卫这个人,向来是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著称,但在此时此刻,他却大改往日的作风,动辄大发脾气,和过去简直判若两人。这一年的5月4号,是汪精卫的生日,褚民谊在汪公馆为汪精卫举行生日清河的仪式,汪精卫在这宴会上写了一首名为《盛怀诗》诗,照抄如下:
“六十年 无一事成,不须悲慨不须惊,但存一息人间世,种种还如今日生。”
同年的重阳节,他又写了一首《朝中措》:
“城楼百尺倚空仓,雁背正低翔;满地萧萧落叶,黄花留住斜阳。 栏杆拍偏,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
这首词序云:“重九登北极阁,读元遗山词,至故园江山如画,醉来忘却兴亡,悲不绝于心,亦作一首。”
【陈璧君与汪精卫】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词中充满对当前局势的担忧,以及对他个人命运的担忧。日本的战败即将到来,而汪精卫的人生也即将走到尽头。汪精卫在1935年于国民党中央总部遇刺,虽然多方医治,但背部的子弹一直没有取出,到43年这一年,他的病况恶化,铅毒在体内蔓延,虽吃了不少药,但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而在这个时期,汪精卫仍然不遗余力,要协助日本人完成“大东亚战争”,一会儿去视察清乡,一会儿搞物资统制,一会儿办新国民运动,日本要搞绝对国防圈,汪精卫又飞到日本,没两天又回到南京,一个多月后再去东京参加“大东亚会议”,汪精卫实在支持不住,请求日本人找个名医给他看病,但他明面上却说是给自己的老婆陈璧君看病。日本就派了内科专家黑川利雄去南京给陈璧君看病。
【汪精卫】
黑川给陈璧君看完之后,也给汪精卫看了,黑川诊断除了糖尿病、肝病之外,枪伤没有伤及骨头,汪精卫问黑川有没有必要把子弹取出来,黑川表示没有这个必要。但是汪精卫的病情却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不得已只好去南京日本陆军医院由院长后藤诊治,后藤替他把子弹取出,一开始汪精卫的病情还算是稳定,到了44年开春,汪精卫的病情继续恶化,在黑川的建议下,汪精卫赴日治病,但黑川早对陈公博说,汪精卫的病基本上是没救了。
【陈公博】
汪精卫赴日前,将政务交给陈公博、周佛海,日方为了给汪精卫治疗,汇聚了当时日本各科的著名医生,助手团也是一流名手,当时日本本土正面临美国飞机轰炸,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是垂死挣扎,本土的物资匮乏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但日本人仍然克服了一切困难,对汪精卫精心救治——这不是因为日本人对汪精卫有多么的喜爱,而是当时日本迫切需要通过汪精卫跟重庆方面的关系,想要诱使重庆国内民政府和日本谈判,推行所谓的“和平计划”。日本方面认为,在汪伪政府之中,除了汪精卫一人,其余的人是没有办法和重庆方面站在对等离场进行谈话的。
【周佛海】
但是汪精卫已经病入膏肓了,在病状的反复进退之后,终于在44年11月10日下午四点一命呜呼了。汪精卫死后,日本将死讯告知陈公博和周佛海两人,这两人物伤其类,悲痛欲绝,汪精卫后被安葬于南京中山门外的梅花山顶,梅花山在中山陵的右侧,汪精卫的意思是他生前是孙中山的助手,死了之后也要跟随孙中山先生左右,当然他是不可能了结这个心愿的,日本投降之后,蒋介石授意何应钦亲自布置,将汪墓秘密炸毁了,汪精卫的尸体和棺材则全部火化,骨灰被弃于荒郊野岭,这就是一代大汉奸的可耻下场。
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汪精卫在日本战败前去世,死后葬中山陵附近,虽然后期被挖了出来。但可以说,结局算是不错了,起码没坐上被告席。在感觉日本要战败的时候,没有史料补充他的情况,都只能是妄加揣测了。个人觉得,他当时肯定后悔一些。从他个人经历看,清末敢刺杀摄政王,绝对够爷们。后期参加国府,虽没军队,但名义上绝对的党国领导人。手下也还有一票兄弟,可不是光杆司令。我觉得汪精卫背叛国家,很多时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国名党内部有这样一派投降的人的问题。众所周知,国名党和日本的渊源。所以中日战争爆发的时候,一些在国府失意的政客,或者被蒋介石搞的排挤出权力中心的人,开始蠢蠢欲动。但是他们害怕,害怕将来被清算。于是他们纠结起来开始找最好是党国元老的人投降,到时候跟着新主子,原他们的权力之梦。这时候日本人也确切需要这样做,两伙人一拍即合,双管齐下,在加上陈璧君蛊惑。汪就投降当汉奸去了。我有一次看见过一份资料,内容大概是汪精卫说的,若日本胜,我(投降)为华夏留一脉,若中国胜,与之(日本)周旋,罪人我来当。我觉得从这两句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想法。有人说。他这是给当汉奸找借口,我觉得不是,起码他开始投降的时候不是。他可能没当汉奸的时候真是这么想的。以为自己的派系(亲日派)以及国民党和日本人的关系,能够在沦陷区好好管理,进行有效的照顾,和日本人和平相处。其实他的想法是好的,可问题是,日本人是狼子野心。日本人九一八的时候还是没想过侵占全中国,充其量控制一部分地区,但是一个下级军官制造的小事变让日本胃口大开。到七七事变的时候,人家已经想要全中国了。他们为什么对中国人残忍,就是想奴役中国人,之后再杀光,杀不光就奴化教育,反正他们是来要土地的。汪精卫的政治不成熟,以及和老蒋的分裂,加投降派的怂恿,还有陈璧君的蛊惑,导致他走了不归路。我觉得他在最后的时光里,应该是后悔和害怕的,但是他肯定也安慰自己认为自己为占领区人民做出贡献,他是为了人民牺牲掉自己名誉的。之后就是害怕万一日本投降了,他这套说辞被人揭穿,会以一个什么样的下场收摊?不仅前途,名誉没有,身家性命难保,可能死后几代都被影响。所以他最后的时光郁郁寡欢,有人说。汪精卫最后的时候被日本人整死的,我觉得不是,溥仪皇帝知道的事比汪精卫多了去了,也没被杀。汪精卫那时还是有用的,不至于。但是我觉得他最后身体疾病是一个原因,再就是日本眼看不行了,他受不了这样的打击,精神和肉体双重的打击让他再也撑不住。所以死了。他死后南京的伪政府开始乱套了,这些伪政府官员看见自己的老大没了,慌了神。我感觉他们都想错了,不论你跟随谁,只要你投降了,出卖中华民族的利益,你就是罪人。永远都是!
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号称民国第一美男子的汪精卫,既是同盟会元老,也是民国头号汉奸。他前期追随孙中山革命救国,后期丧失民族气节投靠日本人沦为被国人唾弃的大汉奸,在日本战败投降前,汪精卫知道大势将去,为了苟活性命以看病为名夫人陈璧君亡命日本,最后病死于日本名古屋。
汪精卫早年也是一个热血爱国青年,他很早就投身革命,曾参与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但没有成功。袁世凯倒行逆施搞洪宪帝制后,汪精卫愤然出国到法国求学,回国后便积极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投身革命,可以说年轻时候的汪精卫,确实是一个英气逼人,满腔热情的爱国青年。1925年孙中山病逝前,汪精卫记录孙文的遗嘱,孙逝世后他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孙的信徒面目出现。
与蒋不合1925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汪精卫以其资历威望及与先总理孙中山的亲密关系,得以成为国民党内位高权重的实权派,出任国府主席兼军委会主席、宣传部长。但随着蒋介石的崛起叛变,汪精卫与蒋逐渐失和,汪精卫就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也不甘示弱,邀请老牌反共分子胡汉民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一时之间出现了两个国民政府,史称“宁汉分流”,后又在党内其他人的多方奔走调节下,宁汉又实现“合流”,此后汪精卫与蒋介石你争我夺越发激烈,1931年又在广州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否认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最终蒋介石迫于压力,派人邀请汪精卫前往南京重组国民政府,汪精卫此后便成为国民党内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人物。
汪精卫是国民党内“左派”领袖,性格懦弱胆小,从他对蒋介石的妥协退让就可以看出他很难坚定信念,这一致命性格弱点,成为他此后对抗日形势悲观绝望,最终在全国同胞的一致唾弃下投靠日本成为无耻汉奸的主要原因。
“918”事变爆发后,日本大举侵华,汪精卫再一次与蒋介石合作抗日,随着日本不断向中国增兵,且第一大城市上海又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肇事挑衅的“一二.八”事件,汪精卫的抗日热枕与决心慢慢开始动摇,汪精卫已经完全被日本人的淫威所吓倒,只看到日本表面的强大,却不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千古至理。
沦为汉奸由于汪精卫一昧对日妥协,1932年5月他与蒋批准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议》。1935年又批准了《何梅协定》,《秦土协定》,将华北主权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消息传出举国哗然同声愤慨。不久,汪精卫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遭到王亚樵派的铁血锄奸团成员孙凤鸣的暗杀,子弹打进脊椎无法取出,这一次暗杀成为日后汪精卫病死的主要原因。
汪精卫及其党羽陈公博、周佛海与日本人同流合污狼狈为奸,置轰轰烈烈的抗战于不顾,一昧求和,屈膝献媚,丧失作为领袖的一切忠诚与气节。汪精卫为了追求攫取国民党的最高权利,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在他的老婆陈璧君的推波助澜之下,汪精卫不思抗敌报国,却坚持要“反蒋夺权”,日本人看到汪精卫是个利益熏心,贪婪无耻之徒,再加上汪精卫懦弱自卑胆小怕事的性格,他的身边一大群投降派的百般劝说,就这样,在日本人和投降派的操作之下,汪精卫走向了媚敌降日的不归路。
汪精卫身上的书生气太重,作为领袖他德不配位,但作为汉奸他却是最彻底的。建立傀儡的“汪伪政府”后,汪精卫不仅极力鼓吹支持所谓的日本人提出的“东亚联盟”理论,还对日本侵略分裂我国东北,并扶植起伪满傀儡政权一事,为日本辩护,为自己承认伪满洲国的罪责开脱,更是在日本人的要求之下于1943年9月宣布对盟国宣战。汪精卫死心塌地追随日本人,不顾一切的满足日本人的要求,其汉奸无耻行径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唾弃。
死有余辜早在1939年,汪精卫在河内就多次遭到抗日义士的刺杀,自知死里逃生的汪精卫,后在日本人的保护下回国组建伪政府。1943年年底,汪精卫的身体开始持续恶化,他不放心在国内救治,主要还是因为有太多的爱国志士想要取他的性命。1944年10月,汪精卫病死在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的医院里,结束了他罪恶而复杂的一生。
汪精卫没有看到日本战败,中国抗日最后取得了胜利。1944年是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具有转折性的一年,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节节败退,中国战场开始了全面的大反攻,日本帝国主义的末日即将来临,此时病势沉重的汪精卫,在国内已无容身之地,这个时候的汪精卫,已经处在四面楚歌的绝境,日本人对他,仅仅是出于怜悯之心收容他,随着国内抗战形势的转好,汪伪政府已经是形同鸡肋,可以想象这个时候的汪精卫,面对即将覆灭的主子日本帝国主义,心里是多么的绝望。
(民国三大汉奸:汪精卫、梁克敏、王鸿志)
关于汪精卫之死,版本不少,他虽然是病死的,但死因却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早年曾遭到王亚樵派遣的铁血锄奸团成员孙凤鸣的暗杀,子弹没有取出,铅毒扩散毒发而亡,还有使用中药不当导致铅毒中毒之说,更有被日本人毒杀的说法,汪精卫自己的子女则认定他是死于“多发性脊骨瘤肿”。但不管他是什么原因而死,民国第一大汉奸汪精卫终究还是逃过了人民的审判。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1944年,面对日军节节败退,大汉奸汪精卫心情很沮丧。在他的《最后之心情》一文中:汪精卫尽管对自己充当民族罪人的犯罪事实百般推脱,但也不得不承认:“自毁其人格,置四十年来为国家奋斗之历史不顾!亦以此为历史所未有之非常时期,计非出此险局为危策,不足以延国脉于一线。”说白了:我汪精卫是汉奸没错,但我那是曲线救国嘛!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精卫是他的笔名。他是广东三水人,父亲是县衙的幕僚。得益于“家学深厚”,加上他刻苦攻读。1902年参加番禺的县试,汪兆铭就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随后他又参加广州府试,一举拿下第一名。十九岁少年府试第一成为当时广州城内流传的热点新闻。时八国联军侵华,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有志之士,无不愤慨。感到救国图存的重要性。汪精卫和古应芬、朱执信、胡毅生等爱国青年,在广州创立群益学社。“讲求实学,相互策励”。
1905年7月,留学法国的汪精卫加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的同盟会,并帮忙起草了同盟会会章。由于文笔出色,他经常在《民报》上发表评论文章,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保皇谬论。
另外他口才出众,跟在孙中山后,为发动武装起义下南洋游说华人募捐。
1907年至1908年,由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纷纷遭到镇压以失败告终,同盟会内部又发生分裂,反清活动转入低谷,大家士气低落,弥漫着失败的悲观。汪精卫认为,只有采取“直接激烈之行为”,才能唤起大家推翻清政府的热情。1909年,他不顾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人的反对,潜入北京,誓“与虏酋拼命”。
谁知暗杀摄政王载沣一事败泄露,他被捕入狱,判为终身监禁。可以说年轻时的汪精卫,热血沸腾,是令人钦佩的爱国青年。
但是汪精卫有个致命的缺点——立场不够坚定!
关入大牢的汪精卫抵挡不了肃亲王善耆的“糖衣炮弹”,曾写下“引刀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他,这时在狱中改口,写下“瓜蔓已都无可摘,豆萁何苦更相煎。”竟暗暗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辛亥革命后,他又被袁世凯利用,跟袁克定结拜为兄弟,公然违背同盟会的纲领,声称:中国若再闹下去,必将引来外人瓜分。标榜要调和南北,共济国事。1911年底,孙中山归国,不久他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反对和议,汪精卫就对孙中山施压。“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之位?”
后孙中山病逝,作为孙中山逝世的见证人,同时也是遗嘱的起草者。汪精卫本应在国民党内获得更高政治地位,可不管他怎么机关算尽,总是位居蒋介石之后。他不甘心当个“万年老二”。跟蒋介石几番交手后,总是败下阵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汪精卫终于等来他“扬眉吐气”的那天,他抵挡不了日本人的诱惑,在这年的12月29日,公然投靠日本鬼子。说什么“一个弱国对于一强国,不得已而战,极度的牺牲是万万不能免的。”他认为“中国战下去,日本不免伤,中国则只有死而已。”
1941年,汪伪政权在南京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大量没有储备金的伪钞,日寇用刺刀保证这些废纸流通,南京城内的军用物资则大量流往日本。汪精卫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开展“新国民运动”,灌输“中日亲善”、“共建大东亚共荣圈”、“共存共荣”等。
1944年11月10日,大汉奸汪精卫病死在日本名古屋,总算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汪精卫这个人本身就挺矛盾。
清末民初以及北伐时期,他也算得上一个积极向上的活动分子,应该说也希望更好更富强的国家。可是随着个人地位变化他的思想还是有很大变化。
抗战时期,对日本的恐惧和认为其不可战胜的绝不是少数人,其中有他和蒋介石阎锡山为主要代表。很讽刺的一点就是提出这种论调的许多是留学人员,以日本归来的最多。为什么?因为他们比较了解日本的经济军事等各方面 自以为对中国对日本都了解。自以为属于知己知彼的人。这些人如果和毛主席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子就看出来差距。
汪精卫的局限性也没有太出格,和其它人也是彼此彼此。只不过他做了他以为最聪明的选择,并美其名曰“曲线救国”。在日本鬼子的战车即将倾覆的时候他怎么可能不会后悔?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声名狼藉已是定论,他的政治生涯已经死亡。这种公然无耻的叛国意味着他都无法在中国存活,可以说偌大的中国无他立锥之地。一场缤纷的个人表演结束了,一条惶惶不可终日的逃命狗的流浪开始了。
也许,这就是他的最好归宿。毕竟,他没有被拷在被告席上,也没有死在中国人民的审叛下。但不管他在哪儿,不管生与死,他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审判柱上,不可救药。
汪精卫在日本快战败的时候,自己是作何感想?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出了很多汉奸,各个阶层均有人对皇军俯首称臣,小到市井流痞、工人商党,大到国军将领,地方军阀,而最有名的汉奸无疑就是汪精卫。此人在民国时位居国民党元老,担任重要职位,而且党内威望甚高,可惜了他一表人才却心术不正,背弃列祖列宗,甘愿沦为一个专为日本人卖命的大汉奸。
当时被日本器重的汪精卫以为大局会好转,有日本人撑腰自己可以在政坛傲视群雄然,而当小日本战败后,汪精卫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说起汪精卫,他完全有实力跟老蒋较量一番,可惜“中山舰事件”让老蒋略赢得了党国总统之位。落败的汪精卫可能看到国内各方势力纷纷倒向老蒋,就把筹码押到了日本人身上,想通过日军的合作把权力夺回来。然而国家兴亡,岂是个人利益权财的问题,汪精卫只想让自己独揽大权,而弃中华人民与水火之中,不明大是大非,实属千夫指的历史罪人。
倒戈日本人的汪精卫,本以为对方会协助自己在政治上挽回一局,然而日本对他也仅是利用而已,1944年,日军经过长期的激动作战后,逐渐疲惫不支,国际上的法西斯阵营节节败退,渴望和平的人民纷纷站起来强烈坚决打反法西斯斗争,因此远在欧洲战场的德国注定必败,而处在亚洲主战场的日本也自知胜利无望,开始有了撤军的想法。
此时日本高层更是无心兼顾汪精卫,任由他自生自灭,这时叛国的汪精卫犹如过街老鼠,根本不敢在中国停留,于是就灰溜溜的跑去日本定居,深感大势已去的他,此时他可能既又后悔又无奈,在苦不堪日子里他很少再露脸,期间人们也很少再听到有关的汪精卫的报道,直到1944年3月,大家才收到汪精卫在日本逝世的消息。
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是让日本人给毒死的,也有的人认为是畏罪自杀,但是汪精卫卖国求荣的事实已是天下共睹,他生前的一些行为至今仍令人发指。1943年,汪精卫以汪伪政府的名义宣布跟美英两国开战,当时他还受到报社邀请写了一篇散文,文中刚好反映出他当下的一些感想。
该文章叫《故人故事》,内容讲述他青年时结识了三位友人,李文甫、林时莱、俞云纪,大家交情较好,互相关照,另外还述说了一些汪精卫刚入党的一些事情。整体文笔语气平淡且轻松,但是其中有一首诗却显得格外幽怨。此诗,大概是说他早些年在的监狱里突然听到胡汉民逝世的消息,于是自己就感到十分悲伤,觉得一个好知己已死,世上再无人懂他,于是显得自己悲伤又孤独。
后来,汪精卫体内的枪伤复发剧痛难忍,加上看见自己在国内的影响力日渐降低,这才以治病为名,携带家人飞赴了日本。在日本期间汪精卫按时到日方医院的治疗,医生诊出他是患了多发性骨髓肿,在接受治疗后不久汪精卫就宣告不治身亡了。
后来国人将他的遗体运回国民政府的都城南京,于明孝陵梅花山给找了一块墓地让他下葬。时隔两年,老蒋重返南京主政,一得知汉奸汪精卫得安稳下葬的事情,立马就轰然大怒,接着派士兵把他的坟头炸开,将其尸首拖拽出来放火焚烧,据说当时汪精卫的尸体因为侵泡了防腐剂还未腐化,身上还盖着一面青天白日旗,当场气得老蒋差点晕过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