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崇祯提出迁都南京,为何大臣们一反常态的极力反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不复杂:

第一,南迁等于放弃北方,大臣、贵族们不愿意。

当年很今天不同,贵族、大臣的主要财富都是田产,也就是地租。

他们在北京生活,田产基本都在北方。

依靠田产每年的稳定收入,这些贵族和大臣才能维持骄奢淫逸的生活。

如果政府南迁,就等于放弃了北方,那么田产就全部没了。

当年东晋王朝南逃,那些贵族大臣到了南方因失去田产几乎一贫如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贵族变成穷人,在他们看来还不如死了。

所以,贵族、大臣们反对南迁,实际上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只是这群人目光短浅而已。

第二,贵族、大臣不是皇帝,他们可以投降。

为什么李自成杀入北京,崇祯自杀了,贵族、大臣却有很多人不逃走?

后来满清杀入北京,这些人还是不逃走?

很简单,这些人认为只要换个主子效忠就可以继续富贵荣华。

大家注意,崇祯在自杀前因军费匮乏,走投无路,向大臣、贵族借钱,希望每人出3万两。

结果出钱最多的竟然是太监王之心,拿出了1万两,而内阁首辅魏德藻,竟然只拿出了500两。有的大臣为了躲避捐款,有的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拿到大街上卖,以示自己真的山穷水尽;有的则是在家外面贴上廉价出售的红纸,表示要举家搬迁。

最终一共凑齐了不到10万两。

搞笑的是,李自成来了以后,刘宗敏奉命对这些守财奴进行酷刑勒索,不少明朝的官员都死在了拷掠过程中。结果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刘宗敏拷掠出7000万两白银,随即铸成银饼,约数万块,后来用骡车运至西安。

看看,宁可被李自成拷打交出来,也不愿意给自己的皇帝崇祯。

为啥?

这些官员认为只要换一个主子效忠,一样可以荣华富贵,所以拒绝南迁。

而崇祯则没办法换主子,等待他的只有投降或者自杀。

第三,南迁确实有一定的危险。

整个朝廷的南迁有难度,因为即便皇宫就有上万人,都是无法作战的。

如果加上大臣、贵族家眷,总数量恐怕有十多万人。

这么多人南迁到南京,在和平年代也不是容易的。

现在天下大乱,李自成的军队在河南、河北横行,山东则是赤野千里的饥荒地区,无论走哪条路都是非常困难。

如果这么多人在南迁路上遭遇袭击,那就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恐怕皇后、妃子都会被抢走做土匪军阀小老婆了。

比较合适的是皇帝带着子女和一部分大臣,偷偷溜走。但连自己的老婆都保不住,皇帝还有什么威信,以后怎么服众?

其实,崇祯聪明一些就不要管这些人,学宋高宗那样,自己先溜了再说。

再看看刘邦,自己开溜不惜抛妻弃子,为了跑快点把儿子推下车。

这才是六亲不认的政治家。

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崇祯到了南京至少还有大明半壁江山,可以继续和敌人周旋。

当年崇祯提出迁都南京,为何大臣们一反常态的极力反对?

1.迁都南京,无异于让王公大臣放弃北方的利益,舍弃田产、牧场、地租,他们长期生活在北京, 依靠不动产带来的稳定收入,过着养尊处优、颐指气使、骄奢淫逸的生活; 如果帝都南迁,那么,曾经拥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了,所以为维护自身的利益, 这群人阻挠南迁!2.权贵不逃走只是服务的对象变了,处境坏不到哪里去。当年曹操带八十万大军南下要一举吞吴,鲁肃劝孙权说:“我们都能投降,唯独你不能!”,他的意思是我们投降了,只是换一个主子侍候而已,官还是官,吏还是吏,而你投降了,命能否保住先不说了,帝王肯定当不成了;所以李自成进京、崇祯自杀、满清入关,逃走的人寥寥无几,他们懂很只要卑躬屈膝,效忠新主,就可以继续享受富贵荣华的生活。 崇祯因内忧外患,军费匮乏,迫不得已向王公大臣借钱,期望值是每人3万两,结果借出最多是一介太监王之心,他拿出了1万两,而崇祯一手提拔的内阁首辅魏德藻,只拿出了可怜的500两;为了躲避捐款,这群人丑态百出,有的把门扣锅碗拿到大街出售,显示自己捉襟见肘,有的在住房外墙贴上廉价出售的广告,以示山穷水尽,结果,堂堂帝王发出的借款活动,以凑不齐10万两而结束。闯王进京后,刘宗敏奉命对这群人酷刑勒索,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榨出7000万两白银, 为啥不愿出资剿匪呢?道理就在于这群人只要放弃气节与尊严,不要脸面,就可换领导服务,继续过悠哉游哉的日子,可崇祯是最高领导,换不了主子,只好上吊!3.因为崇祯的为人决定了大臣们只能反对南迁!崇祯是死要面子的人,他内心有南迁的打算,但自己又不率先提出,希望手下重臣有人站出来替自己号召南迁,然后获得满朝文武通过,这样性命和面子都保住了;可惜朱棣的“天子守国门”训诫在前,崇祯杀陈新甲的教训在后,人家都懂得主张南迁成功对崇祯有利有益,不成功脑袋就要搬家,所以,干脆反对南迁!

当年崇祯提出迁都南京,为何大臣们一反常态的极力反对?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标志着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的第十六个皇帝,同时也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选择在煤山上吊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

崇祯皇帝历来被称为是最可怜的皇帝之一,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沉迷于酒色,但即便是这样,他最终也没能挽救大明朝。

其实,在李自成快要攻进北京城的时候,崇祯是可以选择迁都南京的。可是,他一提出想要迁都的想法后,就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

按理来说,只要崇祯皇帝能够迁都到南京,完全有机会卷土重来,因为南方那边相对稳定,经济也比较发达。并且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南京那边设立了一套完整的班子,可大臣们为什么反对呢?难道他们想让明朝灭亡吗?

大臣们反对的原因,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 大臣们的利益问题
丘吉尔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我们不讲国家层面,我们讲个人层面。对于人们来说,大部分人都会非常重视自己的核心利益。这些大臣们之所以反对南迁,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南迁,那么将会触碰到他们的巨大利益。

会触碰到他们什么利益呢?他们在北京是臣,到南京同样也是臣,看起来似乎是没什么不一样,不会牵涉到利益问题。但实际上并不能这么简单的看。

无论在哪里,他们都还是臣,这没有错。但是如果南迁,他们会丢掉很多的财富,相应的地位也会降低。

这话从何说起呢?

官员们大多有自己的一片土地,也有自己的小金库,小财富。当时并没有像我们今天一样有微信,有支付宝,这些他们统统没有。如果他们南迁的话,土地是带不走的,那么土地所带来的地租就没了,小金库小财富在仓促之中也没办法完全带走,这对于官员们来说是重大的损失。

那地位下降又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原本是两套内阁、两个六部,现在两个内阁和两个六部合并成一套了,肯定要裁掉一半的人。那么,北方的这些大臣能够完完全全保留下来吗?很难说吧。

好,即便是两个内阁的人都不裁员,那么他们的地位也会下降,毕竟以前是一批人做事,现在是两批人做事。

  • 大臣们可以投降,而皇帝不能投降

看新版《三国》的时候,有一段让我印象很深刻,是曹操将要攻打江东,孙权询问大臣们是要投降曹操还是与曹操开战的片段。

面对孙权的提问,大臣们都是主张投降,没有人主张和曹操决一死战。于是孙权就问鲁肃,质问鲁肃为什么一言不发什么都不说。这时,鲁肃回答道:

主公,张昭他们主张投降,是有他们的道理的。他们所有人,甚至包括我自己,都是可以投降,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即使投降了,在曹操那边也可以做一个臣子,当个小官不是问题,一样可以过安稳的生活。但是主公你不一样,你如果投降了,还能够像现在这样子吗?绝对不可能的!

这句话非常直接的表现出来一个道理:大臣们是可以投降的,而作为一个皇帝,作为一个主公,是不可以投降的!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的大臣们反对迁都的原因: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在哪都是臣,换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说好像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所以,在崇祯鼓励大家捐钱出来筹集军费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在装可怜,都在哭自己很穷,捐的钱也不多。因为他们认为就算明朝真的亡了,换新的朝代,新的皇帝,他们也照样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想错了。李自成和刘宗敏等人进入北京后,对大臣们进行了逼供和严刑拷打,没有捐给崇祯的钱,最后还是被逼着交给了李自成。

从崇祯自己的角度来看,崇祯南迁没能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自己意志的不坚定。

如果崇祯的想法足够坚定,那么它是可以实现南迁的这个目标的。可偏偏他的意志不坚定,大臣们这样一反对,崇祯瞬间就怂了。并且,迁都南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放弃北方的大片领土,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并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崇祯他也不想背这个锅。

结果就在他意志不坚定的情况下,南迁的事情不了了之。而没过多久,明朝就灭亡了。

大臣们各自的小心思,以及自己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使得崇祯最终没能够南迁,他没能逃脱亡国之君的命运,只给后人留下无限感慨......

当年崇祯提出迁都南京,为何大臣们一反常态的极力反对?

当年崇祯提出迁都南京,为何大臣们一反常态的极力反对?(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第一次南迁朝议

李自成的部队进入山西后,崇祯就开始筹划迁都事宜,在他的暗示下,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翰林学士李明睿、少詹事项煜等官员在朝廷开始提出南迁之事,当然,不能直接说迁都,说的是南下召集力量剿灭李自成。

无论语言多么婉转,理由多么充分,南迁之事立即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主要是北方籍官员),反对的理由理直气壮,无论皇帝用什么名义南下,都是放弃北方。同时,南迁是一个花钱如流水的事儿,国家都成这样了,军饷都发不出来,哪里还有钱南迁呢,结果,这次朝议也就无疾而终。

第二次南迁朝议

李自成攻占太原后,崇祯再次组织朝议,左都御史李邦华就提出了一个这种方案,皇上守京师,太子下江南,这个计策虽然能得到很多人的同意,但是却把崇祯的如意算盘打乱了,怒斥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孩子家做的了什么大事?”,直接把众人怼的哑口无言,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崇祯想难逃,但是死要面子,非要大臣们说出来。如果支持这种方案,就等于是让崇祯在北京等死,崇祯也不好意思提出来让太子留下我走先,最后只好说出国君死社稷的豪言壮语,还不忘埋怨主张南迁的大臣是让自己抱头鼠窜,自己不想留,还想要面子,因此,也就没有对太子南下进行具体部署,要求“早讲战守之策,此外不必再言”,希望形势有所转机。

崇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态度,让很多大臣模棱两可,会错意思,不知道是战是和还是逃,因此,一些本来主张南迁的大臣也误认为崇祯要一门心思坚守,所以也就转变态度,高调反对任何形式的南迁,太子南下这个提案也给否决了。

南迁对崇祯来说绝对是一步好棋!

一是,当时的北京地理位置非常不好,东北有后金,西边有大顺,明朝要分兵据守,实力大减,如果迁都南京,集中兵力,依据黄河天险,就可以解决分兵问题。

二是,东南经济实力远胜北方,经过多年战争,北方经济濒临崩溃,放弃北方土地,依靠南方的经济实力,相信不久之后就能超越大顺政权。

三是,崇祯初年,重要将领如曹文诏、孙承宗、范承畴、祖大寿、吴三桂、孙传庭、卢象升、李定国、史可法等人尚存,如能南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日后反戈一击,重返中原也是不难。

四是,李自成一路打来,基本靠吃大户补充给养,如果带着大户一起南迁,李自成必将无以为继。

五是,南迁之后,大顺和清军必将在北京见面,相互厮杀,两败俱伤,明朝偏安一隅,保存实力,待日后收拾残局。

崇祯帝死要面似活受罪,没有当年唐玄宗逃亡四川的魄力,也缺乏以退为进的智慧,最终落得个君王死社稷的下场。

大臣们为什么不愿南迁呢?

一是,没人敢戴谋逆的大帽子。当提出崇祯留守,太子南迁的策略后,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意,结果,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突然大叫“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一句话把所有人都怼的不敢说话了,这顶谋逆的大帽子谁都不敢戴,就崇祯的小心眼,这不是找死吗!

二是,谁也不敢背出卖祖宗基业的大锅。这个锅只能崇祯去背,但是崇祯不愿承担历史责任,让大臣们去议论,他再顺水推舟表态,早已经看透他心思的大臣们个个老奸巨滑,早猜中了他的小算盘,所以人人都不明确表态,不当出头鸟,背上丢弃宗庙社稷的大罪,被崇祯当替罪羊给杀了。

三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小算盘。自己在北方经营多年,无论是金钱、地产、生意、人脉都在北方,逃到南京,损失巨大,一切从新开始。就算李自成攻进北京,大不了改朝换代,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跟着李自成混的更好。

最后的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形势越来越危急,崇祯再次朝议,商议南迁之事,结果大臣们各个沉默,谁也不开口,正在僵持之中,信使来报“保定失陷了”,这下,南迁的路被掐断了,南迁之议成为泡影,崇祯呆坐在那里,一句话不说,两行眼泪流了下来。

1、崇祯

1644年三月十八日晚,崇祯召来嫔妃子女,吃了最后的晚餐,周皇后悬梁自尽,崇祯挥剑杀死杀死幼女昭仁公主,再看向长女长平公主,公主用手挡剑,左手斩断,昏倒在地。袁贵妃自缢的绳子断了,崇祯上去补了三剑,有杀了几个嫔妃,让太监带三个皇子躲到成国公朱纯臣等人家中。然后带着太监王承恩,踉踉跄跄来到煤山,备下遗诏“朕误听文官言,致失天下,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把责任推给别人,把面子留给自己,然后在寿皇亭旁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了。

2、大臣们

主张南迁的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自杀殉国。

反对南迁的内阁首辅陈演,主动交了4万两“助饷”白银后,被刘宗敏放了,四天后刘宗敏要去山海关作战,害怕京城出事儿,又把陈演抓回来杀了。

反对南迁的魏藻德,这位大明朝的状元郎,兵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城破后,李自成问他为什么没有殉国,回答“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廷,哪敢去死),被抓进监狱,因为“助饷”银子没有交够,“酷刑五日夜,脑裂而死”。

那位大吼一声,彻底堵死崇祯南迁之路的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投降了李自成,继续干老本行,李自成兵败后,他又让家族子弟参加南明的科举考试,清军入关后,他逃到南明想继续当官,结果被扣上力阻崇祯南下的罪名给处死了。

真是报应不爽!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当年崇祯提出迁都南京,为何大臣们一反常态的极力反对?

主要原因是崇祯这个皇帝很奇葩,脑回路清奇。

其实早在崇祯十六年夏天,李自成攻下洛阳城,杀死福王熬油点灯,朝中好多大臣就跟崇祯暗示,该搬家了。因为李自成既然能够攻破洛阳城,那么攻破北京城也是指日可待。崇祯也动了迁都的心思,派太子前去探路。

这时候朝中的清流开始造舆论,大喊祖先的基业不能丢。主战派很容易占据道德制高点,但是办事差点。你让他上去打去,立马怂了。可是问题就在于人家的工作就是耍嘴皮子,打仗是别人的事。

崇祯为了堵住汹汹众口,把太子召了回来,朱家唯一一次续命的机会就这么失去了。

眼看李自成步步紧逼,迁都的事再次提上议程,崇祯让心腹大臣陈新甲在朝堂上提出议案,让大臣们讨论,结果不出所料再次遭到清流的攻击,崇祯为了保住自己的威严,把陈新甲杀了。

崇祯此举彻底让群臣寒了心,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没有担当的皇帝。其实迁都一事群臣是支持的,好多人行李都打包好了,就等崇祯一声令下,撒丫子跑路。但是崇祯不说,没人敢提这茬,提了就是怕死,就是逃跑,提这茬就是找死。只有崇祯提出来,大家伙才能迎合。但是崇祯就是不说,也就要了亲命了。

时间就是互相扯皮中度过,很快李自成进了北京,大臣们一大早开门迎闯王去了。崇祯让太监击鼓上朝,结果一个人没见着,只好找了一棵歪脖子树吊死了。

崇祯如果早下决心南渡建立南明,起码像南宋东晋那样的小朝廷还是能立足的。

当年崇祯提出迁都南京,为何大臣们一反常态的极力反对?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崇祯当年是机会翻盘的的!

从后续的南明政权来看,当时在南方,明朝依然是被认可的政权,无论是百姓和领兵将领,都是终于明朝的,其形势甚至要比北方好。

更重要的是,在南京有着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什么内阁、六部尽皆齐全,当年就是为了防被蒙古人,而建立的备用体系。

崇祯来到这儿都不需要太用力,这套备用系统就可以帮助明朝实现重启。

这可比当年赵构好多了!

所以历史上对于崇祯死守北京城很惋惜!

要是他能迁都南京、凭借着他的威望,加上南方的本身的力量,完全有可能东山再起,再不济也可以像南宋一样,自保有余。

当年南明之所以那么不堪一击,很大程度上是内讧,因为崇祯已经没了,各方势力都想拥立符合自己利益的新君,导致内讧不断,为清军个个击破。

但可惜的是,崇祯没有迁都!

当初眼见李自成大军逼近,崇祯心底也挺慌,想着南京的皇宫空着那么久,自己也该过去住住了。只是碍于面子,不好说出口,毕竟这时候迁都有点逃跑的感觉。大明皇帝向来自诩骨气,当年也先打到北京城下也未曾说迁都,此时他自然不能提。

而就在崇祯发愁如何开口的时候,底下大臣李明睿非常会来事儿,他上奏崇祯,晓以利害,请他迁都。

崇祯乘机抛出迁都之想法!

结果遭到以内阁首辅陈演为首的众位大臣反对,他们怒斥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这一闹就把崇祯给怼了回去,李明睿因此受到贬谪,自此心灰意冷,纵情声色,不问国事。

陈演这些人嘴上高呼祖宗社稷、宗祠尊严,满嘴的忠君为国,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已。

他们都是北方士族,其根基多在北方,一旦崇祯南迁,他们的利益必然受损。而且南方有着一套备用行政班子,这些北方集团过去,必然会与其产生权利冲突。

而在别人的地盘上,多半是自己吃亏!

所以在他们看来,南迁是一项亏本买卖,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权势,便死命阻止崇祯迁都。

但阻止归阻止,他们欺负得了崇祯却奈何不了李自成,特别是陈演这个首辅,庸臣一枚,除了捣乱什么都不会。当年李自成能够攻破山西,很大原因就是他力排众议,不让调吴三桂得关宁铁骑进京。

值得一提的是,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明朝得遗老们。数他投降最积极,还主动交出四万两白银“助饷”。当年崇祯打仗要军费,这些人个个标榜清廉,一毛不拔。这时候为了老命,棺材本而都舍得掏了。

不过交钱也没用,没几天,他还是被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