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了陈宫,为什么还供养陈宫一家老小?曹操不怕陈宫的儿子报仇吗?

曹操杀了陈宫,为什么还供养陈宫一家老小?曹操不怕陈宫的儿子报仇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在一代枭雄曹操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县令陈宫不但救过他的命,而且还因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而被曹操视为心腹。但后来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反目成仇,陈宫投靠吕布,在与曹操的战斗中被俘,面对昔日的叛徒,曹操毫不留情杀了陈宫,但他却不但放过了其一家老小,而且还供养陈宫一家老小生活。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难道他就不怕陈宫的儿子长大报仇吗?这到底是为什么?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1、 陈宫是谁?

陈宫,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东郡东武阳人(今山东莘县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忠君爱国,有传统的忠君思想,陈宫的抱负、才智、气节令人敬仰,但陈宫的遭际却令人慨叹,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陈宫初登场于第四回。经历“捉放曹”一事后,陈宫往投陶谦,担任东郡从事,后与曹操反目成仇,最终兵败被俘。

2、曹操为什么要杀陈宫?

早年曹操因不满董卓骄横,欲刺杀董卓,结果没有成功,曹操于是借着试马之际,逃出了洛阳。董卓发现曹操要刺杀自己,发出通缉,捉拿曹操。于是曹操在路过一座小县城时被官府拿住,而那县城的县官正是陈宫。陈宫佩服曹操的所作所为,不仅放了曹操,自己也弃了县官职位,和曹操一起出逃。二人逃到曹操父亲曹嵩故友吕伯奢家中,受到热情款待;曹操却因疑心太重,误以为吕伯奢家人欲擒二人报官求赏,因此杀掉其家人。得知误会后二人连夜离开吕家,却路遇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不欲留患竟杀伯奢。而陈宫质问他时,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彻底让陈宫对他失望,陈宫不齿其所为,于是毅然离开曹操。

这个时候是曹操的父亲曹嵩一家被害,曹操迁怒派人护送父亲的徐州刺史陶谦,于是出兵攻打徐州,一路之上,所过州县,不论官员百姓尽皆杀戮。陈宫以故人的身份去劝说曹操,曹操不听,反把陈宫气走。陈宫于是帮助吕布偷袭曹操的后方兖州,险些把曹操老窝端了,引发曹操和吕布的濮阳大战,曹操和陈宫也彻底成为敌人。

曹操和吕布争夺徐州之战,曹操大军围攻吕布,陈宫帮助吕布对抗曹操,陈宫表现足智多谋,慷慨重义,多番陷曹操于险境。可惜吕布刚愎自用,多次不接纳陈宫的进言,又沉迷酒色,误信陈登父子,最后战败遭擒,陈宫亦于下邳城南门被曹操部将徐晃擒获。白门楼前,曹操劝降陈宫,陈宫不肯屈降,曹操忍痛下令斩首处决陈宫。

3、曹操杀了陈宫,为什么还供养陈宫一家老小?

白门楼之变,面对陈宫,想起昔日相处的情景,曹操并没有立马处决陈宫的意思,而是对其劝降,并以陈宫的老母和妻子儿子后半生来劝陈宫。可陈宫毕竟是坦荡的君子,他却认为自己不忠,所以不想苟活。甘愿受死。并以“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以及“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他们的生与死,就交给你了”这样的话回答了曹操的劝降。处死陈宫后,曹操送陈宫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并以棺椁盛载其尸,葬于许都,陈宫的家人也一直由曹操供养。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陈宫当年救过曹操的命,所以知恩图报,曹操虽然杀了陈宫,但罪不及家人,他们是无辜的,所以不但放过了他门,还供养了他们。

二是陈宫的高明之处,他说那句话显然是在为亲人找后路,想让曹操善待自己的亲人。他看准了曹操是一代枭雄,这要收买人心,壮大军队。三国期间,本身就是分分合合,只有成大事者才会不拘小节。曹操最终选择善待陈宫家眷,收获仁、孝的政治声誉,此时他正处于事业上升的关键期,必须紧抓仁孝这种名声大旗,为自己带来巨大政治收益。

三是陈宫是曹操的知音。陈宫其实大可不必死的,原来犯过的错,曹操都可以既往不咎。然而,陈宫执意选择死,这是陈宫的坦荡荡的性格不允许自己活得太愧疚,毕竟原来还打算要曹操的命,这就算是背主忘恩了。他想给别人做一个示范,凡是背叛曹操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所以,曹操感念其良苦用心后,要替陈宫供养一家老小。

四是曹操佩服陈宫的骨气。曹操向来是一个看中骨气的人,越是有骨气,他越是看得起。而陈宫就是一个十分有骨气的人,从被俘虏到临死,没有说过一句饶命,所以,他要替陈宫供养一家老小。

五是曹操是一个爱才得人,为陈宫感到可惜。曹操是一个十分爱惜人才的人,就像对待关羽一样,他一直是求才若渴的。对于不能为自己所用的陈宫,如今要杀了这个人才,自然觉得十分可惜。感念其才能,而替陈宫供养一家老小。

4、曹操不怕陈宫的儿子报仇吗?

所谓“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

曹操便是手沾无尽鲜血的枭雄,他的仇人多了去了,他想的过来吗?至于陈宫儿子报仇,曹操是完全不怕的,因为他是曹操,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家,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事实上他压根就没想,也没怕,与其提心吊胆想仇人,不如做好自己的安全防护,强大自己。刘备、孙权联合都打不过的人,且为人多疑狡诈,他会怕陈宫的儿子报仇吗?况且,曹操还是陈宫家眷的供养者,他会把一切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所以,小编认为:虽然陈宫与曹操反目成仇,最终被曹操杀害,但毕竟有恩于曹操,曹操感念救命之恩,不但不杀陈宫一家老小,还供养他们,可视为报恩之举。至于害怕陈宫儿子报仇更无从说起,因为曹操过于强大,陈宫儿子乃一介平民,如同大象与蚂蚁一样,没有可对比性,根本就不是对手,再加上古代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便陈宫的儿子长大也不会报仇的,何况还是养活自己的恩人呢?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如何认为?假如你是曹操,你会怎么做呢?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曹操杀了陈宫,为什么还供养陈宫一家老小?曹操不怕陈宫的儿子报仇吗?

在正史中,陈宫为曹操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能做大,必须得感谢陈宫!然而立下大功的陈宫最后却选择了背叛曹操,并不是因为演义中曹操那句“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而是另有原因!至于为何曹操不杀陈宫一家老小,不担心陈宫的儿子报仇,原因则很简单了!

曹操的大功臣——陈宫

在演义中,曹操诛杀董卓失败,遭到通缉,后来被陈宫捉到,陈宫感念他是个英雄,又将他放了,并跟随他一起匡扶汉室。结果由于错杀了吕伯奢一家,陈宫认为曹操并非光明正大之人,而是一个无耻小人,于是和曹操分道扬镳。后来陈宫跟随了吕布,和曹操对着干,最终兵败被俘。这是演义中的情节,实际上正史中的记载比演义中还要精彩!

正史中,曹操并没有诛杀董卓,陈宫也没有救下曹操,但是陈宫确实是曹操手下谋士!为曹操立下了大功。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陈宫仅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为曹操收取了兖州,使得曹操的实力极速增强。之前曹操还是一个小军阀,经过陈宫的帮助,他一跃成为了威震一方的诸侯。陈宫是怎么操作的呢?

当时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坚持出城迎战黄巾军,结果兵败战死,这一下兖州就处于无主的状态了。而陈宫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前往四处联络,先后取得了济北相鲍信、张邈兄弟、兖州的别驾、治中和境内大部分郡守的支持,迎立曹操入主兖州。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陈宫的厉害之处,凭借一己之力就为曹操夺下了兖州。当时的曹操心里应该是震惊加狂喜的,没想到陈宫这么能干!自己这么轻松地就入主了兖州。要知道当时曹操只是一方小军阀,鲍信和张邈的实力都强于他,而且兖州还有那么多地头蛇!

陈宫叛变

曹操入主兖州,实力大增,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中央!不过不久之后,为曹操立下大功的陈宫就选择了叛变。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领兵讨伐徐州陶谦,而陈宫则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一统反叛曹操,并迎接吕布入主兖州,一时之间兖州数郡郡守皆响应起事,只有鄄城、范城、东阿等三座县城还在曹操的掌握中。这可吓坏了曹操,老巢都被端了,急忙撤退回援。

陈宫之前一心忠于曹操,看重曹操,为曹操获取兖州,为何最终又反叛曹操呢?是因为曹操没有重用陈宫,没有给予陈宫应有的赏赐?还是因为陈宫觉得吕布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

实际上这都不是陈宫叛变的原因,陈宫之所以反对曹操,是看到了曹操杀戮士族,对士族不满之心。陈宫历来和兖州士族、名士多有交集,也正是因为这种关系,所以陈宫才能说服他们支持曹操,让曹操入主兖州。结果没想到曹操到来后,竟然杀掉了兖州名士边让,令众人愤慨。陈宫也因为曹操的这种行为,认为曹操不是一个尊重名士之人,是一个暴虐之徒,不能给兖州带来和平。陈宫当初迎立曹操,就是希望曹操能给当地带来和平,结果曹操的行为令人大失所望,所以陈宫联合众人反对曹操,迎立吕布入主兖州。

从兖州的反对情况来看,曹操的行为确实是激怒了兖州众人,不过也没啥用,曹操是一个天才,最终还是击败了这些反对者。

陈宫身死

陈宫放弃曹操,压宝吕布,不过这一次他的选择却错了。曹操是真正的天选之人,吕布根本无法击败他,最终反而是被曹操击败身亡。而当陈宫被俘时,曹操曾感念他的才能,想让他再度去入仕,不过陈宫断然拒绝了,慨然赴死。最终见陈宫求死之意坚决,曹操只能同意,不过曹操却放过了陈宫的家人,并供养了他们一家。

《典略》: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

正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为何曹操在杀掉陈宫之后,还要善待供养他的家人呢?他不怕陈宫的儿子长大后找他报仇吗?实际上,曹操之所以不株连陈宫家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曹操记得陈宫的恩情

曹操最开始只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军阀,周边比他强大的势力多的是,而且朝廷给曹操的职位并不高,曹操本来是没有资格入主兖州的,他能真正走向舞台中央,完全是靠的陈宫。虽然后面陈宫背叛了曹操,但陈宫选择了引颈就戮,曹操没必要再为难他的家人了。

二、曹操为了笼络人心

曹操虽然击败了吕布和陈宫,占领了兖州,但是兖州下面反对曹操的人并不少,大家只是不敢表现出来。陈宫在兖州名士中声望很高,曹操本来连陈宫都不想杀,想要他帮着稳定兖州士族,只不过陈宫一心求死,无法阻拦。当初杀了名士边让,引起了整个兖州的反叛,此时如果将陈宫一家斩尽杀绝,必定会引得兖州再次动乱,曹操不愿意冒这个险!

三、陈宫的算计

见陈宫一心求死,曹操就拿出了他的母亲亲子威胁,说道你要是死了,母亲妻子咋办?言下之意就是你最好别一心求死,你要是死了,在这个乱世中,没有人能够护住你的家人,最终你的家人也会遭罪。曹操以为这样威胁陈宫,陈宫就不敢作死了,就会乖乖地投降自己,为自己所用,结果没想到陈宫直接反将一军!

陈宫说: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也。宫闻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

陈宫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曹操要是想夺取天下,安抚人心,必定是要以仁孝治天下的。而施仁政必定是不会让别人断子绝孙,以孝治天下必定是不会伤害别人的母亲,所以我母亲和妻子儿女的性命都在你曹操手中,你要是想以仁孝治天下,必定是不能伤害他们的。他们要是死了,就是你的责任,说明你并不是一个看重仁义孝顺之人,你做了坏榜样,就没有多少人会信服你了!

不得不说,陈宫这招十分高明,也正因为他对曹操的这一招反将军,使得曹操不敢对他的亲人下手,只能好生供养着。至于说陈宫的儿子报仇,那是完全不用担心的。曹操出门随身带着这么多侍卫,根本没有人能进得了曹操的身边,再说了想杀曹操的人太多了,而曹操心胸宽大,根本不怕多这一个小孩。

结语

曹操本来也不想杀陈宫,但陈宫一心求死,曹操也没法阻拦。至于说曹操不杀陈宫的家人,则是以上三个理由了。曹操身为一代枭雄,出入到处是护卫,根本就没把陈宫儿子放在眼里,再说了,陈宫是自己一心求死,跟他曹操有什么关系?陈宫儿子报哪门子仇?

曹操杀了陈宫,为什么还供养陈宫一家老小?曹操不怕陈宫的儿子报仇吗?

史载,吕布膂力过人,武艺高强,勇冠三军,特别擅长骑战,“号为飞将”。

在猛将如云的东汉末三国时期,若论武力值与骁勇,无人可以匹敌吕布,民间素有“一吕布,二马超,三典韦,四赵云”之传说;关于三国猛将武力值排序还有一说“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不论怎么排,吕布都在第一。

吕布之勇,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传说与演义小说之类有虚构、夸张的情节,不足为凭,但吕布的勇猛善战与高强的武艺却是见诸于史册的。

骁勇无匹、威震三军固然可嘉,但光有勇气与武艺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位名帅来说,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坚韧的意志,足智多谋的韬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剽悍勇猛的吕布恰恰不具备这些素质。因此,史书对这位虎将的评价是:“为人反复,骁勇寡谋”。

吕布“有奶便是娘”,毫无远大目标,长期寄人篱下。他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跻身于诸割据势力之列,靠的只是一身惊人的好武艺。

由于他志大才疏,既不能审时度势,又无法未雨绸缪,不能在东汉末波诡云谲的政治、军事上采取正确而得力的措施,因此一直没有占据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战略目标,这就使得他长期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无法形成一股独立而具有威慑性的军事势力,似乎只想找一个靠山遮风挡雨,得以庇护。

吕布纵横沙场无对手,但他似乎没有明确的军事作战目标,谁给好处他就替谁卖命。比如袁术曾赠给他二十万斛谷米,他就为袁术去攻击刘备;张邈给他封了个兖州牧,他便替张邈打曹操,与曹操为敌。吕布的每一次军事行动无不被烙上朝三暮四、投机取巧的标签,这也是他失信于群雄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谁都不把他当可靠的盟友或值得信赖的部属,只是利用他或把他作为一种平衡、权宜的力量来使用,慧眼如炬的曹操对吕布的为人看得入木三分,他评价说:“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

吕布逃离京师后,表面上独立成军,而且在六年的时间里频繁攻战,但都是为他人效命,火中取栗,费劲了力气,获利却很微薄,实际上一直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最后连下邳这样的小城都守不住。

吕布缺乏刚毅果决的领袖气质,加上优柔寡断,生性反复,因此常常受制于人。史载,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寿春称帝,为笼络骁勇无敌的吕布,遣使为儿子求娶吕布的女儿,吕布认为攀上这门亲事有利可图,便将女儿交给袁术的使者带往寿春。

陈珪劝吕布,说曹操奉迎天子到许都,辅赞国政,“挟天子以令诸侯”,你应该归附他,共存大计,如果你与袁术结为儿女亲家,必受不义之名,势必危若累卵。吕布本无定见,听了陈珪一席话立马反悔,立即派人追回女儿,还杀死了袁术派来的使节。更有甚者,吕布面临大事做决断时,还常常受老婆的影响。

史载,曹操率军围攻下邳,写信劝吕布投降,吕布见城外刀枪林立,人喊马嘶,心里着实害怕,便想献城投降。

谋士陈宫献上一计:“曹军远来,势不能久。将军若以步骑出屯于外,宫将余众闭关于内,(曹军)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但攻城,则将军救于外。不过旬月,曹军食尽,击之,可破也” 。陈宫此计颇为高明,可谓用心良苦,也是用内外积极防御之策打破曹军集中力量进攻下邳的可行方案,大可一试。

吕布开始也非常赞成陈宫的计谋,准备让陈宫与高顺守城,自己率精锐的骑兵出城截断曹军的粮道,待曹军粮尽,再内外夹击,一举大破曹军。

不料吕布老婆(不知是不是貂蝉? )对他唠叨道:“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守城也,如有蹉跌,将军当于何自立乎!且曹氏待公台(陈宫字)如赤子,犹余而归我,今将军厚公台不过曹氏,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复为将军妻哉” !

陈宫足智多谋,和曹操是老相识,曹操赏识他的才能,对他一向很好,他原先确实服务于曹操,因反感曹操奸诈狡黠,冷酷嗜杀的“奸雄”作风,遂投了心思单纯的吕布,对吕布尽心辅佐,赤胆忠心,可吕布老婆的一番胡言乱语与妇人之见,却使吕布对忠心耿耿的陈宫有了疑心,居然又改变了分兵守城的决心。

后来,吕布被部下拿获,献给了曹操。吕布,这位不世出的猛将,冲锋陷阵的虎贲,却跪在曹操面前哭哭啼啼地乞求放其一条生路,并表示愿意为其效命,最终不得而被缢死,曹操勒死了反复无常的吕布,却对陈宫释放出了善意,想招揽这位胸藏韬略的旧交为己所用。陈宫却不理睬曹操有收留之意而慷慨赴死,反倒和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吕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吕布最终命丧下邳,也可以看做被其优柔寡断的性格所害。而陈宫的死,倒也让人为之惋惜,更为之唏嘘感叹。

曹操杀陈宫,或许有不为我所用也不能为别人所用的意思吧。史载,杀掉陈宫后, 曹操下令善待其妻小,好生供养其家人,并抚养他的儿子长大成人。

曹操是一个性格颇为矛盾的人。一方面他雄才大略,气度恢廓;另一方面他戾狠嗜杀,手段诡谲。在对待陈宫家人这件事上,他却展示出一位大政治家的博大胸襟,他杀陈宫并非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而且对陈宫的忠义颇为钦佩,因此陈宫死后他没有斩草除根,而是善待、供养其家人,至于什么陈宫儿子长大后或许会替父报仇之类的想法与担忧并不在其考虑的范围之内,或许这样做也能减轻一些他内心的惋惜、愧疚感吧。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曹操杀了陈宫,为什么还供养陈宫一家老小?曹操不怕陈宫的儿子报仇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做大事的政治家如果有这么多顾虑,那也就不可能成功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真实历史上陈宫本来是曹操的部将。

结果趁着曹操攻打陶谦的机会,陈宫联合吕布叛乱,抄掉了曹操的老窝。

也就是说,曹操并没有对不起陈宫,而是陈宫背叛曹操。

最终吕布兵败被俘,陈宫也被捉住。

曹操恋旧情,试图让陈宫继续为自己服务,但陈宫不愿意,一心求死,只希望曹操能够善待他的妻儿。

曹操也同意了。

可以说,曹操其实是很讲义气的,他完全可以将陈宫全家都杀掉,却还是照顾了陈宫的家人。

这种情况下,陈宫儿子有什么道理找曹操报仇?

这和 孙策夺权杀了许贡,许贡儿子和家臣发誓要报仇 是根本性不同的。

在当年看来,陈宫背叛曹操是不义,兵败被杀也是必然,曹操没有做错。

况且,陈宫一家都生活在曹操的地盘,自保尚且困难,何谈去报仇。

只要去报仇,无论是否成功,陈宫全家恐怕都会被杀,陈宫儿子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同时,想要行刺曹操基本不可能。

大家都知道,曹操疑心很重,连睡觉时都不允许人靠近。一个仆人夜晚来为曹操盖被子,都被曹操借口杀掉了。

陈宫既然是曹操的敌人,陈宫儿子根本就不可能见到曹操,也无从行刺了。

曹操杀了陈宫,为什么还供养陈宫一家老小?曹操不怕陈宫的儿子报仇吗?

昔日徐州之战后,胜利者曹操在白门楼上对沦为阶下囚的陈宫百般劝降。但是陈宫根本就不接受曹操的好意,一心求死。最后曹操只得对陈宫许诺供养他的家人,看着他慷慨赴死。那么曹操既然杀死了陈宫,为何还要供养陈宫的家小呢?他不怕留下后患遭到报复吗?

一、曹操与陈宫。

在《三国演义》中,为了贬低曹操的形象,专门写了那段有名的章节,也就是曹操误杀吕伯奢。在这个章节中,陈宫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为了解救天下的百姓,弃官和曹操同行。谁知道曹操因为疑心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在路上曹操又杀了买酒而归的吕伯奢。当陈宫责备曹操的时候,曹操说出了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为曹操不仁,和曹操分道扬镳。

在日后的岁月里,陈宫加入了吕布阵营。在他的出谋划策下,曹操屡吃败仗,险些丢掉了性命。但是由于吕布有勇无谋,还多次不听从陈宫的献计献策,最终被曹操所灭,陈宫也落入曹操的手中。面对曹操的劝降,陈宫根本不予理睬,主动走入了刑场。

我们看《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就会对曹操的假仁假义,陈宫的大义凛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当然是出于作者自身的立场,对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的结果。但是在现实中,情况却恰恰相反。曹操对待陈宫可谓仁至义尽,那个背信弃义的人却是陈宫。

陈宫和曹操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素不相识的两人,而是两人早就相识。在曹操起兵之后,陈宫就跟随曹操,得到了曹操的信任。但是陈宫却在最关键时候背叛了曹操,险些让曹操陷入了灭顶之灾。至于说陈宫为什么背叛曹操,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是说他和曹操之间出现变故,陈宫自己产生了怀疑。

于是陈宫和几个人决心背叛曹操,他们定下策略,迎接吕布来对抗曹操。在曹操出兵攻打徐州的时候,派陈宫留守东郡。陈宫趁此机会,迎接吕布夺取兖州。如果不是荀彧等人为曹操守住三个城池,曹操就完全没有了根据地,肯定会落到灭亡的边缘。

陈宫和曹操的关系,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吕布在下邳之战时,陈宫向他建议,自己留守城中,吕布屯驻城外,形成掎角之势,以挫败曹操的攻势。但是曹操的妻子劝说吕布,说曹操在昔日对陈宫如对赤子,可是陈宫依然背叛他投靠吕布。如今吕布对待陈宫还不如曹操对待陈宫,如何能够安心?吕布接受了妻子的劝告,没有答应陈宫的建议。

在白门楼上,曹操曾经问陈宫的态度,陈宫自己也说,自己为臣不忠,为子不孝,自当一死。从陈宫的话里,我们也能够看到,陈宫认为自己不能奉养老母,自然是属于不孝,那么为臣不忠,自然是指自己背叛曹操了。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不是曹操对不起陈宫,而是陈宫对不起曹操。

二、曹操为何要供养陈宫的家小。

曹操在白门楼上劝降陈宫,是真心想要他回头,重新回到自己的麾下。这是因为曹操唯才是举,对陈宫的才能十分欣赏。当年陈琳为袁绍写檄文的时候,将曹操祖辈都骂得狗血喷头。可是后来曹操在抓到陈琳后,依然收用了他。

同陈宫一样,在吕布夺取兖州的时候,曹操认为自己最信任的魏种不会背叛自己。谁知道魏种真的背叛了曹操,让曹操十分愤怒,他发誓一定要惩罚魏种。不过在后来曹操在抓到魏种后,却亲自解开了魏种的绑缚,重新任用了他。论起理由,曹操说“唯其才也”。

那么,论关系亲密,陈宫与魏种相近。曹操在出兵徐州的时候,能够将后方交给陈宫留守,可见对他的信任。论才能,陈宫要远超魏种。陈宫作为吕布的谋主,为吕布出谋划策,屡败曹军。那么曹操能够宽恕魏种,又有什么理由不能宽恕陈宫呢?

但是,陈宫就是拒绝了曹操的劝降。这与陈宫的性格有关。在历史上记载说陈宫这个人“刚直烈壮”,他年少就和天下知名之士相交往,从这里可以看到陈宫的志向。他在天下大乱时,跟随曹操,后来因为自己猜疑而背叛曹操,这应该还是与曹操两人的理念不合造成的。看他鼓动张邈谋反和加入吕布阵营的表现,可以看到陈宫这个人并不是屈居人下之人。

其实陈宫的志向,很多人都看得清楚。连吕布的妻子,这样一位妇道人家都能够看出陈宫的心意,吕布怎么可能不知道? 也是吕布在很多时候不听从陈宫的出谋划策,在内心时刻提防陈宫的原因。当吕布失败后,陈宫在白门楼见到曹操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经到来了。曹操是不可能再信任自己,那么自己就算是再次投降曹操,只不过是苟且偷生罢了。与其那样,性格刚烈的陈宫选择了死亡。

曹操劝降陈宫的方式也与众不同。他始终没有直接劝降陈宫,而是采取各种借口来压制陈宫,企图让陈宫主动投降。他分别以陈宫的老母和妻子来劝说陈宫,谁知道陈宫通过巧妙地回答,让曹操自食其果,最后不得不主动提出供养陈宫的家小。

陈宫回答曹操的理由十分明确,那就是“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这个意思是说曹操以陈宫不顾老母的死活,企图用不孝的名义压制陈宫,而且还以陈宫不顾自己的妻子的死活,以不仁的名义来压制陈宫。而陈宫则将这些指责都回击给了曹操。

那就是,曹操如果杀害自己的老母,那就是违背了孝治天下者的根本,触犯了不绝人之亲的底线。而杀害自己的孤儿寡母,则是不仁的表现。至于选择哪一条路,是曹操的自由,和自己无关。为了不承担不仁不孝的罪名,曹操只得担负起抚养陈宫家小的义务。

三、曹操不必害怕陈宫后人报复。

曹操杀害了陈宫,又要抚养陈宫的家小,那么他难道不害怕陈宫后人的报复吗?其实作为一代枭雄,这一切自然都在他的考虑之中。而陈宫敢于将抚养家小的义务强加到曹操的身上,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个方面。

首先,陈宫的后人没有理由报复曹操。我们看陈宫和曹操的交往,就会发现不是曹操对不起陈宫,而是陈宫对不起曹操。陈宫原本是曹操的部下,曹操对他十分信任,可是陈宫却策划了兖州的叛乱。在曹操出兵攻打徐州的时候,陈宫利用屯驻东郡的机会,引吕布入境,袭取了大部分兖州,险些使得曹操陷入灭顶之灾。

此后陈宫又加入吕布阵营,不遗余力地与曹操对抗。在吕布看到形势不利,想与曹操和解的时候,反对最强烈的就是陈宫。这是因为陈宫知道自己对曹操伤害太深,根本就没有想到过会得到曹操的原谅。因此在白门楼上,陈宫才会抱着必死的信念。

而曹操在面对陈宫的时候,依然还给他留了一条生路。但是这条生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陈宫必须心服口服的主动提出归降。可是陈宫这个人的性格刚烈,根本没有接受曹操的条件,而是选择了主动赴死。事后,曹操又主动担负起抚养陈宫家小的义务。曹操对陈宫已经仁至义尽,陈宫的家人找不到报复曹操的理由。

其次,抚养陈宫家人的义务是陈宫托付曹操的。曹操原本没有抚养陈宫家人的义务,这些义务是他用来压制陈宫投降的筹码,谁知道被陈宫反过来利用,压在了曹操身上。曹操以不孝、不仁的罪名来压制陈宫,谁知道被陈宫反制了回去。为了不承担不仁、不孝的罪名,曹操只得抚养陈宫的家小。

虽然曹操抚养陈宫家小的义务是陈宫强加给曹操的,但是这也是陈宫默许的。这等于是陈宫将自己的家小托付给了曹操,而自己则以一死偿还了对曹操的亏欠。这样一来,陈宫的后人更没有报复曹操的理由了。

第三,陈宫没有子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陈宫并没有子嗣,只有一个女儿。在史书记载中,曹操问陈宫,是否想让自己的老母和女儿活下去,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子嗣就等于绝后。既然没有后人,自然也不会有人为陈宫报复曹操了。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曹操才会对陈宫的家人放宽一步。

这一点,陈宫心里也很清楚。因此在他赴死的时候,将家人交付给曹操,就是看到了自己的家人对曹操没有任何威胁,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大,会善待他们。正是不用担心陈宫后人的报复,曹操才担负起抚养陈宫家小的义务。陈宫的女儿长大后,还是曹操为她操办的婚事。

结语:

陈宫原本是曹操的部下,但是由于和曹操不和,策划发动了兖州的叛乱。在加入吕布阵营后,他为吕布出谋划策,鼓动吕布和曹操死战到底。这一切,都是因为陈宫背叛曹操,辜负了曹操对他的信任。可是曹操在俘获陈宫后,还是想再次收用陈宫。陈宫拒绝了曹操的劝降,慷慨赴死,曹操则担负起了抚养陈宫家人的义务。

曹操不担心陈宫后人的报复,主要是他对陈宫仁至义尽,陈宫的后人没有报复的理由。再加上他抚养陈宫的家小,也是陈宫的最后托付,陈宫的后人无从发难。再加上陈宫只有女儿,对曹操构不成威胁,曹操才放心地对待陈宫的家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杀了陈宫,为什么还供养陈宫一家老小?曹操不怕陈宫的儿子报仇吗?

古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陈宫最终认为他的道与曹操的道不同,所以不相为谋,各从其志。但是,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虽然陈宫有纵横捭阖之才,却不与曹操为谋,那就不让陈宫从其志,免得日后多一强敌,于是只得狠心杀了陈宫。

东汉末年,是个群雄逐鹿的乱世,处在英雄风云际会的历史格局。

曹操早期在汉廷当过官,胸怀大志,但那时董卓一手遮天,在宫廷打个喷嚏,满朝文武皆心惊胆战。这官场昏暗之下,曹操屡屡不得志,他干脆向王允讨得七星刀,行刺董卓。但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只能狼狈逃跑。

董卓赏重金缉拿曹操,曹操逃跑到兖州,被陈宫的手下捉住,准备拿去领赏。陈宫早就对董卓不满,听闻曹操行刺董卓失败,今被手下擒拿,便进牢狱中探望。

狱中的曹操,口沫横飞,论格局,谈豪气,侃忠义,成功地将陈宫洗脑。陈宫见其志向与自己相同,便放了他,而且官也不当了,跟随着曹操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因此,陈宫对曹操有救命之恩。

曹操在老家,说服他的父亲,将家中财产变卖,招兵买马,招纳人才,准备轰轰烈烈闯荡世界。曹操有陈宫作为参谋,加上陈宫在兖州一直声名远扬,颇得人心,很快曹操在兖州站稳了脚。

刚正不阿的陈宫认为曹操是一代明主,值得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废寝忘食地协助曹操继续扩大实力,为曹操不断地招纳名士。

但是,有些名士,认为曹操的身世低微,草莽一个,对曹操有着抵触心理,当中就有一个很有才华的名士叫边让,对曹操很不屑。曹操觉得,既然你边让来到我麾下,我出钱养你,你竟然敢对我不屑,管你多大才华,我曹操有的是才华,于是把边让给砍了。

边让一死,兖州名士圈一片震惊哗然,认为曹操太不尊重名士,对曹操的印象大打折扣,而陈宫也开始对曹操的认知有了新变化。

但是,名士们在曹操的帐下,曹操兵强马壮,势力强大,对他的不满,不敢表现得太明显。直到有一次,曹操派部下到徐州迎接父亲曹嵩,结果到了徐州时,曹嵩与曹操的部下全部被陶谦劫杀。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曹操怒火中烧,浩浩荡荡发兵征伐陶谦。曹操攻陷徐州,杀死了陶谦,然而还不解气,屠杀了许多徐州的无辜老百姓。

这彻底让名士们心寒,更让陈宫心寒,他眼中的明主曹操,根本不是英雄豪杰,根本没有雄韬伟略,是土匪流氓,滥杀无辜。

于是,陈宫利用自己在兖州的威望,联合名士们,反了曹操,迎来了当时身处兖州附近的吕布为兖州之主。接着就是众所周知的吕布和曹操的战争,但这吕布太飞扬跋扈,多次没有听从陈宫的计谋而惨败。

在最后,曹操联合刘备,占得了徐州大部分城池。吕布与陈宫只能退到徐州最好一个城池,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失陷的城池下邳城。

曹操岂会放过吕布,曹军不可一世来到下邳城,并约吕布到阵前谈话。陈宫在城墙之上,看着这曹操,大骂曹操奸诈阴险,毫无明主风范,说到激动处,陈宫气愤地拉弓引箭,射中曹操的左臂。

曹操中箭之后大怒说:“吾必杀汝!”,接着不久,吕布被擒,吊死在城门。对于陈宫,曹操是内心复杂,毕竟陈宫曾是他的救命恩人,而且确实很有谋略。

也许,单纯念在当年陈宫救他一命的份上,曹操会免陈宫一死,但是陈宫三番四次的与曹操作对,游说张邈等人背叛曹操,迎接吕布进入兖州,并且死心塌地地辅助吕布攻打曹操,直接是想要了曹操的命。

站在恩人与惜才的角度,曹操可以不杀陈宫,但是不杀陈宫,陈宫就会想办法反过来杀曹操。说曹操奸雄也罢,说曹操无奈也罢,他终是杀了陈宫,但凡成就大事业者,大概总得有那么一些狠心,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操杀了陈宫之后,毕竟念及救命之恩,厚葬了陈宫,并且厚待其家人,至于陈宫的儿子,史书并无记载。事实上,曹操能厚待陈宫的家人,就从来不会担心陈宫的儿子来报仇,因为曹操是一代枭雄,机关算尽。

陈宫与曹操之事,说明人的才华是一回事,理念是另一回事,道不同,不相为谋,各从其志,但往往在各从其志时,会狭路相逢,这就是世事与人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