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赵迁王一定要杀害名将李牧呢?是因为赵王昏庸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的国王、皇帝,对于统帅他几乎所有兵力的大将,都有天生的恐惧感。
因为这个大将如果和敌人联手,国王、皇帝瞬间就死无葬身之地。
为什么明知道临阵换将是自我毁灭,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帝就会这么做?说通俗点,就是这种恐惧感的表现。
那么多明君尚且如此,何谈昏君赵王。
李牧击溃10万匈奴铁骑以后,消除了北方的威胁,开始集中主力对付强敌秦国。
此时的局势对赵国有利,彻底避免了两线作战,可以专心对付秦国。
随后20年,在李牧指挥赵军对抗秦国,没有打过一场败仗。
公元前234年,秦军名将桓齮的大军猛攻赵国,连续占领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斩杀赵国大将扈辄,消灭赵军10万人。此时李牧在北方驻守,没有参战。
公元前233年,秦军名将桓齮再次进攻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直逼首都邯郸。
赵王无奈,将代雁门将李牧调回,任命他为大将军,指挥赵军对抗秦军。
李牧率领赵军主力赶到宜安,同秦军主力遭遇。
李牧判断秦军桓齮连战连胜,士气高昂,要先避其锋芒再决战。
于是,李牧率部扎下营盘,无论秦军如何挑衅也不出战。
秦军桓齮为了引诱赵军出战,亲自率兵攻陷赵国多个城市,试图让赵军救援,但李牧不为所动。
此时秦军部分主力分兵离开,加上赵军长期防御不进攻,秦军士气逐步低落,出现了轻敌思想。
就在此时,李牧突然出动全部主力猛攻秦军大营。
李牧麾下赵军久经沙场,如狼似虎,一举攻破秦军大营。
分兵攻击的秦军桓齮大惊,急忙回头救援。
而李牧早已设下埋伏,以一部主力在正面牵制秦军,精锐部队从两翼猛攻秦军后方。
秦军长距离行军赶来,人困马乏,被李牧伏击以后不能抵抗,全军崩溃,10万大军基本被歼灭。
秦军名将桓齮率领一部骑兵拼死突围,后畏惧秦王的惩罚不敢回国,逃去了燕国。
秦王嬴政不死心,第二年公元前232年亲自监督大军攻打赵国,主力直逼邯郸。
秦军分两路突进,试图让李牧顾此失彼。
然而嬴政哪里是李牧的对手。
李牧判断局势,认为两路秦军中嬴政监督的南路军较强,而北路军较弱。
李牧决定先消灭北路军,然后再对付南路军。
他命令一部主力依靠漳水及赵长城,抵抗南路秦军推进。
李牧亲自率领主力向北,一战击溃北路秦军。秦军被重创后,仓皇逃向秦国境内。
李牧随即闪电南下,会同防御的赵军主力围歼嬴政监督的南路军。
此时的嬴政还算聪明,见势不妙,迅速率部逃走。李牧赶到是只歼灭了秦军南路的后卫部队。
此战仍然是秦军大溃,一时间秦军士兵听到李牧的名字就心惊胆寒。
这两次大战役,李牧杀得几十万秦军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这样1个百战百胜的名将,却没有好下场。
公元前229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赵王派遣李牧应战。
面对王翦、李信等三路共几十万秦军,李牧毫不畏惧,率领主力对阵。因秦军兵力强大,李牧仍然使用先防御再进攻的方法。
秦军久攻不克,粮食逐步耗尽,士气低落,看来又要战败了。
秦军将领王翦等人自知难以打败李牧,建议秦王用其他的办法。
狡诈的秦王立即派人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中伤李牧,说他勾结秦军,准备推翻赵王投敌。
昏庸的赵王本来就疑神疑鬼,对李牧高度警惕。此次赵王将几乎全部兵力交给了李牧,如果李牧真的反叛后果不堪设想。
此刻赵王瞬间中了反间计,立即召回李牧,下令让他自裁,让宗室赵葱和大将颜聚接替他的指挥权。
李牧明知道被冤枉,但武德第一位就是忠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于是,李牧毅然用短剑自尽。
李牧因战伤残疾,手臂不能转弯,短剑怎么都割不到脖子。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李牧仍然显示出军人的尊严和强悍。他用嘴咬住短剑的头部,然后猛烈撞击柱子,短剑刺穿头部身亡。
李牧死后仅仅3个月,王翦率领秦军攻破赵军,无能的赵葱战死、颜聚丢下部队逃亡。
赵国首都邯郸被秦军攻破,赵王被俘,赵国灭亡。
一个残疾人,戎马三十多年,攻必取,守必固,独立支撑衰弱赵国残局。他北败匈奴,南溃秦军,百战百胜,无往而不利。他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精忠报国,死而后已。
壮哉,李牧大将军!
为何赵迁王一定要杀害名将李牧呢?是因为赵王昏庸吗?
战国征伐200多年,经历的战役无数,能够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哪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存在,尤其是赵国的廉颇和李牧更是在战国后期挑起整个抗秦的大梁。
相对来说,廉颇的处境比李牧还要好一些,廉颇为主将的时候,赵国还处于巅峰时期,李牧为主将的时候,是接替廉颇的人物,这个时候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元气大伤。
李牧的主要功绩是,在北部击败匈奴,使得匈奴十年内不敢南下,而后在长平之战后,击溃燕国的入侵,迫使燕国求和,在此后,李牧成为赵国的支柱,主要抵挡秦国的进攻。
正是李牧带领赵国苦苦支撑,然而这样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人,竟然被诬陷谋反,最终惨遭杀害,实在是匪夷所思。
公元前229年秦国派遣王翦为大将率军攻赵,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前去抵抗,这个时候秦军采取反间计,贿赂赵王迁的宠臣郭开,实行反间计,散布谣言说李牧造反,赵王迁因此决定换掉李牧,结果李牧不同意,赵王迁因此派人杀了李牧。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赵王迁杀害李牧的评价说:“迁素无行, 信谗, 故诛其良将李牧, 用郭开。岂不谬哉。”
这个郭开除了诬陷过李牧,也诬陷过廉颇,经常在赵王迁的身边说廉颇的坏话,导致赵王迁不用廉颇,后来赵国没有大将,想要重新启用廉颇,就派使者去看看廉颇能否上战场,郭开收买了使者,让使者诋毁廉颇,使者对赵王迁说:“廉将军虽老, 尚善饭; 然与臣坐, 顷之三遗矢(拉屎)矣。”
关于这件事《东周列国志》中还特意记载了郭开对此事的言论:“赵之存亡, 一国事也; 若廉颇, 独我之仇, 岂可复使来赵国!”意思就是说,赵国亡了是整个赵国的事情,然而廉颇跟我有仇,所以我就必须整他!
后来人家问他,如果赵国灭亡了,你到哪里去安身呢?郭开回答:“吾将于齐楚之间择一国而托身焉。”
正是郭开这样的人,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最终导致赵国连弃两将,使得赵国最终被打败。
李牧死后仅仅三个月,王翦就率军一举攻破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就此灭亡。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汉朝兴衰时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总结的是多么的好,多么的透彻,然而依然无法阻止刘禅宠信黄皓,黄皓专权到什么程度,姜维身为大将军,连成都都不敢回,害怕黄皓陷害他,最终导致蜀汉走向衰弱。
赵王迁和郭开,其实不过是中国帝王史中,宠臣弄权的冰山一角罢了,然而将李牧被杀的责任全部推到赵王迁和郭开的身上,则也有一定的问题。
李牧被杀绝非偶然,从廉颇的下场来看,赵国的政治就是一个动乱的政治,想要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独善其身显然是很苦难的。
不说别人,单说赵国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那可是赵国的灵魂人物,一个带领赵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君主,就是这样一个君主,晚年在“沙丘之乱”中被活活饿死,从此之后,赵国的政治就产生不稳定的因素,赵孝成王死的时候,廉颇更是率军攻打乐乘,使得乐乘被逼迫而走,而廉颇也流亡魏国。
这就导致,赵国君主对将领缺乏天然的不信任感,这一点在长平之战的时候就有展露,秦国采用反间计,结果赵国就用赵括换掉了廉颇,难道赵国不知道廉颇和赵括谁厉害吗?相对来说,赵国更看重的是,赵括他姓赵!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尽管战死也没有投降,这更可能被赵国君主认为,赵姓将领才不会叛赵。
这就为李牧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到王翦大军来袭的时候,只要稍施反间计,赵国贵族立马开始质疑李牧。
李牧虽然战绩尚可,在赵国的名声却不是那样大,李牧主要战场是在北方,前期对付匈奴采取的是示弱的方式麻痹大意匈奴,这也被赵国人看作是懦弱的表现,直到李牧战胜匈奴,对他的印象才好转。
然而,一直据守在边关的李牧行事太过我行我素,认为对的事情就要去执行,打仗期间也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当时李牧身居高位,又非赵氏宗亲,这很容易导致上层的猜忌。
尤其是在赵王迁决定换掉李牧的时候,李牧竟然拒绝交出兵权,这是其最后被杀的重要原因。
赵王迁可能是昏君听信小人谗言,也可能是神经太敏感,但是李牧太过于自我,认为自己功劳大,别人就不敢拿他怎么样,李牧的悲剧其实也是赵国的悲剧。
为何赵迁王一定要杀害名将李牧呢?是因为赵王昏庸吗?
战国末期,秦国多次起兵攻赵,全靠赵国名将李牧、司马尚勉力支撑。公元前229年,赵国连发天灾,国力衰弱,秦国大将王翦、杨端和率兵二十万再次攻赵,赵国李牧为大将军率军抵抗,两国成对峙之势。秦国久攻不克,使用反间计,使赵王迁冤杀了李牧,公元前228年邯郸城破,赵国基本上就算是亡了。实际上赵王迁就是个啥也不懂的纨绔子弟,李牧之死真正的推手是赵王宠臣郭开和赵王母亲赵悼倡后,根源是在赵王迁的父亲赵悼襄王赵偃身上。
说是郭开和赵悼倡后贪财,收了秦国重金害死名将李牧,实际上两人和李牧都有恩怨,早就希望李牧死,秦国的贿赂只是一个催化剂。
先聊聊郭开和李牧的事。郭开原来是赵悼襄王赵偃当太子时候的伴读,依靠优秀的外貌和溜须拍马受到赵偃宠幸,两人经常同宿,用现代话说就是同性恋者。等到赵偃继位后,郭开依仗赵悼襄王的信任开始掌握赵国朝政,而用计逼走赵国名将廉颇就是他独揽朝政的开端。对于郭开的行为,李牧看不下去曾上书赵王为廉颇说话,这就大大得罪了郭开,只不过当时李牧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两人没有进一步冲突。
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连续攻占赵国的平阳、武城、赤丽、宜安等城,兵锋直逼邯郸,赵王迁将李牧召回率兵抗秦。李牧大破秦军,连战连捷,因功受封大将军、武安君,常驻邯郸,这样一来他和郭开的冲突就多了。李牧看不惯郭开贪赃枉法、胡作非为;郭开惧怕李牧的赫赫战功,觉得李牧阻碍自己把持赵国,对李牧是除之而后快。
再说说赵悼倡后,这个女人的经历堪称奇特,她本来是赵国邯郸一位艳名远播的妓 女,后来嫁给了赵王宗族子弟,不久就成了寡妇。赵悼襄王赵偃贪恋赵悼倡后的美色,将其纳为姬妾,在当时李牧就出言劝阻说“此女出身不正、扰乱宗族血脉能导致社稷倾覆”,可惜赵悼襄王不听,而李牧也得罪了赵悼倡后。
赵悼倡后进宫后,产下一子就是赵迁,她使用计谋陷害了原来的赵国太子赵嘉,让赵迁成为太子,而自己成了王后。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去世,赵王迁继位,赵悼倡后在儿子成为赵国的王之后,行为更加肆无忌惮,贪婪敛财,还与春平君通奸祸乱宫廷。李牧是一个特别耿直、忠于赵国的人,对于赵悼倡后的种种恶行直言抨击,能不得罪人么?
赵王迁从小长于宫廷,就擅长吃喝玩乐,所有政事全听老师郭开和母亲赵悼倡后。郭开和赵悼倡后收到秦国的贿赂后,进谗言诋毁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赵王迁不加分辨的就派人去夺李牧的兵权。对于之后李牧的死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李牧接到赵王迁的命令后,为了保卫国家坚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接受赵王的命令,赵王暗中布置圈套趁李牧没有防备斩杀了他;另一种说法是李牧交出了兵权返回邯郸,但是接替李牧的赵葱害怕李牧会东山再起,勾结郭开暗杀了李牧。不论是哪种说法,满腔报国之志的李牧都是被昏庸的赵王迁坑死了。
当然赵国的灭亡追根溯源还是要怪到赵悼襄王赵偃身上,啥也不是的赵王迁是他选择的继任者,出卖赵国利益的郭开是他重用的,祸乱宫廷的赵悼倡后是他非要娶的。身为一国之君用人做事全凭自己喜好,不顾国家利益,赵国焉能不亡!
为何赵迁王一定要杀害名将李牧呢?是因为赵王昏庸吗?
能当上皇帝的,能有几个是傻子?别太小看古代的皇帝了,别管国大国小,能当上皇帝就说明脑子绝对是够用的。
至于说这货为啥杀李牧!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几大名将那都是有称号的,战神王翦,杀神白起,军神李牧!
李牧在赵国人心里多重要呢?你可以理解为,只要李牧在,皇帝死了,赵国都不带乱的,顶梁柱定海针!
既然这么重要,为什么要杀了李牧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当一个实权武将功高盖主,声望比君主还高的时候怎么办?搞他,至少也得把他换下去,赵国前期无人可用的时候,秦国怎么说赵王都不可能换的,毕竟换了没人顶替他啊,可惜,后期赵勾的出场给了赵王机会,首先呢,这是自己人,信得过,其次他也确实有两下子,至少兵法谋略上真的有一定水准,于是赵王把李牧干掉换了赵构上台,然后赵国没了。
在这里我帮赵构说句话,赵构真的不是无能,而是赵国的国力没能帮赵构完成他的战术构思,如果秦国赵国兵力相同,赵构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李牧!可惜,没有如果。
为何赵迁王一定要杀害名将李牧呢?是因为赵王昏庸吗?
战国四大名将,我最喜欢李牧,李牧将军无论是人品,还是军事才能,说他是四大名将之首,我认为名副其实。
李牧成名于守边,辉煌于拒秦,一生戎马,未尝一败,先是大破匈奴,后又大破秦军,有他一人在,秦国不敢攻赵,王翦不敢领兵,足见武安君之威名!
苏洵《六国论》有言: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自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李牧之死,不得不提到二人,一为郭开,二为太后赵悼倡后,郭开此人是个十足的小人,以现代话来说还是个卖国贼,他与李牧同是两朝为尘,溜须拍马的功夫自然是极好的,他在收受秦人大笔贿赂后,诋毁诽谤之事定是尽心尽力。如果说郭开是煽风点火的话,太后赵悼倡后则是一切之起因了。这个太后出身市井倡女,后嫁与赵王宗族,她的丈夫死后,被赵王迁的父亲赵悼襄王看中而入宫,李牧曾以此女出身不正,恐倾覆社稷为由劝悼襄王不要纳其为妾,未被采纳。此女入宫后生子赵迁,又阴谋诬陷太子赵嘉,从而为其子赵迁铺平了封王之路。这一连串的因果,赵悼倡后能不记恨李牧吗?
赵王迁此人属于懦弱无能之辈,但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也深知李牧的重要性,在秦人入侵之时果断调李牧防御,但是,一有近臣郭开,一有母后赵悼倡后,两边同时进谗言,共同污蔑,赵王迁最终还是选择了害死李牧,可谓自毁长城!
一朝为臣,终身为臣,对于忠臣良将来说,除了期望能遇上一个善待自己,信任自己的明君主外,真的没有更高的要求了,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李牧得其时而未遇明主!
为何赵迁王一定要杀害名将李牧呢?是因为赵王昏庸吗?
李牧是战国四名将之一,杰出的军事家,李牧在赵国边境防备匈奴时,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对战士待遇优厚。并规定:“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赵国没有什么损失。匈奴也没占到什么便宜,因为这样都认为李牧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赵王责备他,李牧依然如此。赵王很生气,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 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他的要求。 邯郸保卫战开始时赵王迁没办法只好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把桓齮打的畏罪潜逃。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几十万大军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王翦一听李牧挂帅便知道这仗不好打,王翦心想不如用反间计,于是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赵王迁竟然相信了,派人去换下李牧,但是李牧抗命不交兵权,而赵王迁做了一个最糟糕的事派人把李牧秘密逮捕并处死,将司马尚撤职,赵王迁可谓是自毁长城。
李牧之死直接责任人虽是赵王,但是也不能全归责与赵王的昏庸,用一句话说不是我军无能,而是敌军太狡猾,自古反间计害死多少忠臣良将,远的不说就说当时的战神白起便是秦昭襄王吴中反间计被杀。当时秦赵之战关系的赵国的生死存亡,失败了国没了,自己命恐怕也保不住。再加上身边的人一直说李牧的坏话,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决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