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本人在甲午海战后将清军沉入海底的旗舰定远号打捞上来,运回日本作为定远馆展出的行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定远号是日本海军成立以后,第一个征服的大目标。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定远号是东亚唯一的铁甲舰,也可以说成是今天的战列舰。

日本直到黄海海战,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

所以,日军如果派任何一艘军舰去和定远号单挑,基本不可能获胜的,根本无法击沉定远号。

所以,早在定远号多年前访问日本时,日本民众就被震惊了。

就像今天美国核动力航母访问中国,很多中国人也会被震惊一样。

当时无论日本海军还是日本民间,都有一个口号,就是“击沉定远”。

这个击沉定远,逐步成为一个国家的信念,类似于收复台湾一样。

甚至日本国内小学生做游戏,也分成两拨,一波叫做定远。

到了黄海海战时,日军也是用尽全力试图将定远号击沉。

实战中,定远号中弹100多发,受损严重,但就是不沉。

日本海军著名的段子是:日军旗舰“松岛号”上一个身负重伤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临死前抱着炮弹流着泪嚷道“定远为什么击不沉啊……”。战后,三浦虎次郎的“英勇事迹”被日本编成军歌,名叫《勇敢的水兵》。

所以最终甲午战争胜利后,一八九六年由日本打捞定远舰。

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前日本香川县知事小野隆介出资两万日元,从日海军军部购得被视作战利品的定远舰艇残骸,拆卸了大量材料,在自己的老家建造了这所名为“定远馆”的别墅,目的在于鼓舞日本人的士气。

如何评价日本人在甲午海战后将清军沉入海底的旗舰定远号打捞上来,运回日本作为定远馆展出的行为?

文史频道第79期之不沉战舰

定远号是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有亚洲第一巨舰的称号。

定远号是由德国人修建,清政府出资购买的大型铁甲舰,经过4年的时间竣工。

1885年定远舰交付给清政府的北洋水师,李鸿章非常高兴,下令训练由定远和镇远为旗舰的水师编队。

经过10年的时间,北洋水师成为了亚洲第一,海军实力在列强中有了一席之地。

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海军发展速度非常快。

他们制定了一个称霸亚洲策略,第一个目标就是打垮北洋舰队。

1894年9月16日,日本不宣而战,在中国黄海偷袭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在丁汝昌的带领下,和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海战,战争的结局是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李鸿章数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定远号由于船身被鱼雷击中后搁浅,只能充当固定炮台。

紧急时刻丁汝昌下令炸毁定远号,防止落入日本人的手里。

甲午战争结束以后,北洋水师一蹶不振,日本人控制了制海权。

在定远号沉没地,日本人打捞了定远号残骸运到了日本。

日本人运定远号残骸的目的,就是要让全日本人知道,他们打败了天朝上国清政府。

日本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提升,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中国曾经是不可战胜。

甲午海战后,日本人看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历史,知耻而后勇。

—End—

原创作品

作者:冷月钩沉

如何评价日本人在甲午海战后将清军沉入海底的旗舰定远号打捞上来,运回日本作为定远馆展出的行为?

喜欢历史的朋友,如果有机会去日本的话,春帆楼和定远馆都有必要看一下,这两所建筑的存在当然是有其文物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但至少在建立之时,日本人也有耀武扬威的目的。

春帆楼,《马关条约》签订地点,位于下关,清称马关,厚颜无耻的日本人在春帆楼立一石碑,上书“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意思是说,“现在日本国威日盛武运昌隆,实际上是源于甲午战争。”

李鸿章上午十点签订《马关条约》后,一刻不想多待,下午就踏上了归途,而就在转天,伊藤博文在春帆楼讲演,在讲演中,他恬不知耻的表示“此乃国家之喜、民众之幸,请诸君永远记住今日在下关诞生的历史荣誉。”

19世纪,在物资匮乏的日本岛,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都在节衣缩食搞捐献,把每一分钱都投入战争机器,打造装备,日军在甲午战争后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清廷的有效评估,当时的日本已经是穷鬼一个,巨量的战争消耗之后,其战略物资无以为继,无需开战,拖都能把他拖死,根本不具备继续大规模作战的能力,而与此相应的,由于日本政府的搜刮,日本国内反抗势力也是此起彼伏,是什么让日本趋于稳定,一时间突然风平浪静了呢?

清政府的战争赔款,这让全日本举国欢腾,日本政府奉行惠民政策,每一个日本人都落得好处,尤其女子的教育率,从不足5%直接飙升到95%,甚至后来无限接近100%,所以也就不用奇怪幼儿园阿姨嘴里都能说出“这种苹果只有中国有”的无耻言论了。事实证明,并不只有日本军国政府无耻,侵略中国的意识,在日本人很小的时候就被灌输着,连幼儿园阿姨都是狂热的好战支战分子。

就以定远舰为例,当年定远到日本保养维护的时候,日本人当时就震惊了,正是因为这种震撼,日本人才以定远为假想敌努力赶超,并节衣缩食打造出自己的新式舰队的。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幼儿园中最流行的儿童游戏是“打沉定远”,而日本军队中传唱的是“定远还没有沉没吗?”。

甲午战争让日本人尝到了甜头,国力也在得到战争赔款后急剧飙升,除了添置装备继续侵略外,日本下大力气花大价钱用在国民好战教育上,连初中生都通过离家出走的方式报名军事院校培训机构,就是为了早日参战获得他们不以为耻的所谓“荣耀”。

而当时的清政府在干什么呢,甲午海战发生在1894年,这一年是慈禧的六十大寿,她的生日花销高达一千多万两,虽然很多洗白党不愿意承认,但是慈禧生日花销、修园子确实挪用了军费,这是有着切实账目数据和文献证据的定论!

旗舰定远才140万两一艘,慈禧生日所花费的一千多万两白银,足以打造10艘定远,如果有10艘定远,就算日本人是个纯傻子也不敢开战,定远当年是怕被俘获资敌自爆沉没的,炮击定远的日本士兵已经哭了:“定远为什么还不沉呀”,10艘呢,您想想。

也或许······或许即便给它100艘定远,清政权的最终结局也还是一样,很多问题不是先进武器所能解决的,清廷就像一个病人,温药不治病,猛药立刻死,连基本的澄清吏治都已经成为奢谈,何况体制,更遑论阶级问题了。

日本三笠号,它是日俄战争时期,东乡平八郎的指挥舰,本来是想将其退役后拆解,但是被日本人当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本人竟然还为此建立了三笠保存会做全国巡回报告会,所以,三笠舰是日本军国主义标志,这是日本人对待自己战舰的做为。

对盟军的损毁武器呢?都说老虎的屁屁摸不得,但战败的日本就要“曲线救国”搏一搏,他们竟然打着和平的名义,想为坠毁的美国B-29轰炸机的机上人员建立纪念塔,美国表示:

o( ̄ヘ ̄o#)别来这套,还不是要借和平名义行庆祝之举,满足隐藏在深处的报复心理。

中国的定远舰,当时的“亚洲第一巨舰”,隶属北洋舰队,清廷为此花了大价钱,历经多年,花销无数,贪污无数之后,把船打造成什么样子呢:

100毫米以上主战火炮发射量,日军是清军18.76倍,如果双方一刻不停且不计代价全面持续开火的话,日本火炮发射14000炮,清军只能打出1250发,射速比11:1,简单地说,日军火力比清军猛11倍,如果以10分钟为限的话则是185:33。

有些朋友可能不爱看这些模拟数据对比,那就提一下火药,日军火力已经高于清兵11倍的情况下,清兵用的是黑火药,而日军用的是苦味酸:

1KG苦味酸=10KG硝铵炸药=100KG黑火药。这是弹药的威力。而且不好意思,黑火药还算好的,大部分都是以砂石填重的实心弹······

150mm火炮数量相当,但速射炮日军对比清军,97:0

为避免定远号被日军获得变相资敌,最终自爆沉没,为了炫耀武力,炫耀甲午战争胜利,日本人小野隆助于1896年雇佣潜水员打捞,并在福冈县太宰府建造了定远馆,整个庭院的铁门就是用定远舰的舰身装甲板,装甲板曾经被炮弹击穿,并伴有铆钉和修补的痕迹。

后来,日本人觉得撕开“伤口”才能达到炫耀日本武力的效果,所以装甲板又被破坏了。过道门就是以前的舱室,其余打造资财相当一部分也是取用与定远舰,舰长刘步蟾的书桌存在附近的光明禅寺,穿甲弹等弹药放到了长崎海军墓地,舰钟被挪到(原)海员学校内。

至于打捞定远的原因,无非就是为了炫耀武力,定远号被所有日本人所熟知,它的沉没对日本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也象征着征服。经我国考古队水下调研发现:其他舰只尚在,损坏程度不同,只有定远号-仅剩遗址,舰只被日本人打捞干净,可见定远舰对日本人的非凡意义。

1954年是甲午年,我们伟大的祖国打赢了朝鲜战争。

但1954年同年,日本人也在这一年组建自卫队,撕毁和平宪法。

又一年甲午年,2014年,日本人宣布解禁集体自卫权。

大家都知道,以甲午年为例,每60年一个循环:

1894年,甲午战争,日军获胜;

1894+60=1954年,甲午年,日本组建自卫队;

1954+60=2014年,甲午年,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

何以如此巧合?

即便到今天,日本的本性始终没有变,他们还在为甲午战争的胜利而自豪,他们还在YY恢复自己的辉煌巅峰,近些年,日本右翼分子的阵容愈发壮大,当年李鸿章所说的“一衣带水”并没有感化日本,我国放弃战争赔偿也没有感化日本,与日本恢复邦交后,也试图睦邻友好,这样以德报怨,还是没有感化日本。

以德报怨何以报直?为什么日本只服美国?因为美国可以打疼他,打残他,所以才能让日本吸取一定教训,没办法,现在的日本是否在末日狂奔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如何评价日本人在甲午海战后将清军沉入海底的旗舰定远号打捞上来,运回日本作为定远馆展出的行为?

一百多年前有一场战争叫甲午中日战争,参加战争的有一支舰队叫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有一艘旗舰叫定远号。这艘旗舰是李鸿章特意向德国订造的一等铁甲舰,也是当时唯一的主战军舰。在当时因吨位重、装甲厚、主炮口径大而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

1888年北洋海军成建后定远号就被定为舰队旗舰,在1894年黄海大东沟海域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决战时,定远号中弹159发,但装甲上的弹坑都没有超过102毫米,足见定远号的装甲之厚。1895年定远号遭到日本鱼雷艇偷袭受到重创,因受损严重而无法修复,为避免落入日本人手中,定远号管带刘步蟾用水雷将其炸毁。当晚,刘步蟾自尽。

战后,日本香川县知事小野隆介买下了定远号残骸,雇用潜水员拆卸了装甲护板等材料运到福冈,在自己的家乡建造了纪念馆,并保留至今。

虽然日本此举有耀武扬威的嫌疑,但是毕竟是没打过,既然过不过就要认。日本当时有这样的巨舰吗?没有。既然咱们有还没打过人家,那就该反思,而不是用脆弱的心拿出来给人家看,展出怎么了,北洋水师建军时,光七千吨级的铁甲巨舰就有2艘,其他大小军舰也有而是多艘。要是再加上南洋舰队的4艘二千顿级的主力舰和广东、福建舰队的8艘千顿级舰艇,四个舰队大小舰船共有80多艘。

这输在哪里?又有何颜面评价日本将定远号打捞并展出呢?

如何评价日本人在甲午海战后将清军沉入海底的旗舰定远号打捞上来,运回日本作为定远馆展出的行为?

无他,理由很简单,日本人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胜利,以达到增强日军自信心、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目的,同时也为了羞辱清朝。

甲午海战不仅在我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更在世界战争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甲午海战是世界海战史上第一次铁甲舰队之间大决战。

同时也是刚获新生的日本海军史上首次对传统意义之上的“世界强国”的第一次胜利,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人嚣张气焰的源头。

定远舰作为清朝北洋水师旗舰,在当时被称为“亚洲第一巨舰”,定远舰曾于1886年8月停泊日本长崎进行补给和维护。这无异于今天美国人的两个核动力航母的威胁。因为定远舰的恐怖性直接引发了日本国内大面积的恐慌,也正因为如此定远成了日本新生海军心中的梦魇与做梦都想超越的目标、假想敌。

1895年2月5日凌晨,威海保卫战中,定远舰因为遭到日本海军鱼雷击中,在驶往刘公岛的途中搁浅,为了民族气节也为了不使定远舰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在经过修缮后成为日本人手中的杀器,丁汝昌、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

经此一役,清朝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随之全军覆没,而威海之役也成了北洋舰队的终曲。

战后,因为定远舰损坏过于严重已经没有修复的必要了,便交由日本民间打捞。后来被日本退休官员小野隆介所购买,并运到了位于九州福冈市的太宰府,建起了一座名为“定远馆”的别墅,至此,彼时的“亚洲第一巨舰”定远舰残骸成了别人的私人住宅。

同时,这座用定远舰残骸所建起来的“定远馆”,也成为了日本民众眼中打败北洋舰队的“铁证”,更是对我们的炫耀,更是日军巨大虚荣心的满足,也是对清朝的羞辱。

试想一下,凡有识之士,在听闻定远舰被日本人拿来建成“定远馆”会是怎样的心情?甲午之败、定远之殇,是我们国人永不可忘的伤疤!

如何评价日本人在甲午海战后将清军沉入海底的旗舰定远号打捞上来,运回日本作为定远馆展出的行为?

打不过别人,打输了就得认输,打输了就得认账,人都成了别人的战利品了,更何况是战舰呢?

落后就要挨打,挨了打想不想打回去,敢不敢打回去,能不能打回去,那就要看统治者的胆魄和智慧了。

不过,慈禧有没有那样的胆魄和智慧呢?恐怕没有,可能有人会说1900年慈禧向十一国宣战难道不是胆魄所致?

实际上,慈禧之所以敢在1900年向十一国宣战,还真是因为她有胆魄,而是形势所迫。

她当时一直犹豫着对“拳民”究竟要采取怎样的态度,后来已经打算要清剿了,谁知道突然有人告诉她,洋人要入京赶她下台,然后扶持光绪皇帝上位,加之十万团民啸聚京师,已是骑虎难下,这才让慈禧一怒之下向十一国和赫德发出了照会。

慈禧是个贪权之人,她可以向洋人放低姿态,但她却不能接受交出权力。

说回甲午海战之后日本人将定远舰残骸运回日本,并且修建了一座所谓的“定远馆”对外开放展览这事。

北洋舰队是李鸿章一手打造,可以说耗费了无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强的两艘战舰便是镇远舰和定远舰。

虽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展开了闹哄哄的“洋务运动”,可再怎么样,他们也造不出镇远、定远这样的战舰,只能向德国购买,每艘所花费的白银约为140万两。

北洋舰队有了镇远、定远二舰,再辅以几艘级别低于镇远、定远的舰船,便成了排名“世界第八”的海军。

如果清政府能够多拿点钱出来购买战舰和武器装备的话,甲午之战何至于此?小德张曾透露说慈禧为享受奢侈生活,一日花费高达4万两白银,一月即费120万两白银,一年所费便多达一千多万两白银。

只可惜老夫人无远见,只顾贪图享受,主持海军衙门的满清贵胄也在利用海军衙门进行敛财,屡屡侵贪海军军费,这才让北洋舰队实力停滞不前。

虽说北洋舰队自行成之后,因为海军军费被侵贪的原因,导致战舰和武器装备没能得到更新,可是论起实力来绝不弱于日本海军。

北洋海军何以会输给日本海军,还输得那么狼狈,那么彻底?慈禧之过,李鸿章之过也。

这边打着仗,那边慈禧却躲在京城里兴师动众地筹备着自己的60大寿,全然不顾国家之动荡和危难。

李鸿章作为北洋舰队的最高指挥官,一来一直避战主和,二来则一门心思放在如何给慈禧祝寿这事上,所以瞎指挥了一通。

最致命的是李鸿章让北洋舰队退回威海卫,美其名曰保存实力,说白了还是想跪地求和,可这时候日本人携着胜利之势打过来,军心正盛,岂有不一鼓作气将你彻底打垮,反倒和你议和的道理?

于是,威海一役,定远舰中炮搁浅,在击沉了日军一艘鱼雷艇之后,丁汝昌为了避免让日本缴获定远舰,遂下令定远舰上的清军自己炸沉了定远舰。

李鸿章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也全军覆没,威海之役成了北洋舰队的终曲,镇远舰被日军缴获之后则被编入了日本海军。

日本打捞了定远舰的残骸并且运回国之后,为什么要劳心费力地修建一座“定远馆”来展览定远舰呢?

日本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并不复杂。

明朝时期郑和之所以率领船队下西洋,除了暗中寻找朱允炆之外,更重要的便是向东南亚小国宣扬明朝国威。

定远舰作为日本的战利品,是他们打败北洋舰队的“铁证”,他们拿定远舰来展览,为的是铭记这次战争的胜利,也是为了炫耀。

这样的炫耀,会增强日军的自信心、凝聚力和战斗力。

除了炫耀之外,当然也是在羞辱清朝。

清政府中但凡是个有识之士,听说了自家的定远舰成了别人的展览品之后,会是什么感觉?

料想李鸿章李中堂暗自一个人想起这事来的时候,也会羞愧得想要把头钻到裤裆里,不敢见人罢!

甲午之败,定远之殇,有血有肉之士,无不引以为奇耻大辱。

不过,对于慈禧这个老妇人而言,倒是无所谓的事,反正打输了,赔钱就好,割地就好,又不会割她一点肉。

她仍然能够继续胡天胡地地享受生活,仍然能够继续收刮民脂民膏来修建她那座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

慈禧这个老妇人,早已没了羞耻之心了。

清政府在这样一个人的掌控之中,焉有不垮台的道理!

垮了也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