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在冬季战争中,为什么苏联红军会损失巨大?

苏芬战争中的香肠大战:饥饿的苏军嚼着香肠被偷袭捅死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四百六十四期】(历史系列第184讲)

  78年前的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中,苏军惨胜。战后,一位苏联红军将领悲痛地说:“我们得到的芬兰土地,刚够埋葬我们战友的尸体。”战争中,有一个著名的香肠大战。听萨沙说一说吧。

  

  苏芬战争的惨败并不是偶然,就军事上来说是必然。

  苏芬战争,苏军一共发动了2次总攻。

  第一次总攻的苏军除了飞机和坦克较多以外,其他各方面均不是芬兰人的对手。

  芬兰是人口仅有300多的小国,军队才3.5万人,而苏军总兵力就高达500万,在苏联军方高层看来此战必胜。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芬兰不会激烈抵抗,甚至可能不战而投降。

  在苏军对于第一次进攻的草草规划中,步兵师每天行军竟然高达20公里。

  要知道,在芬兰的冬季,道路情况不佳。即便没有敌人的阻击,苏军一天最多也只能走20公里。

  换句话说,苏军高层压根就没有把芬兰士兵当做障碍。

  

  这种思想下,苏军仅仅出动了列宁格勒军区的30万大军,胡乱准备后就发动进攻。

  这边,芬兰人以逸待劳,固守修建长达10年的曼纳海姆防线,发誓要守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同时,芬兰人将正规军扩大到12万人,还组建了30万预备部队。

  正常来说,进攻一方必须保证兵力和火力的绝对优势,现在苏军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自然很难打了。

  由于轻敌,苏军对芬兰人的防线、地理环境、天气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进入芬兰以后,除了被芬兰人打的落花流水以外,苏军连基本的生存都保证不了。

  在芬兰的野外,尤其是无所不在的森林中,气温经常降低到零下35到40度。苏军不要说防寒,连携带的温度计都无法使用。

  

  很多部队的主力都是相对温暖地区的南方人,出生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积雪近1米的可怕环境。

  苏军很多部队还没有和敌人交战,就有六七成士兵冻伤,失去了手指甚至手掌。

  更惨的是,苏军的伙食供应也极差,这导致了这场香肠大战的惨败。

  12月5日,苏军步兵第718团2个精锐营,奉命急行军,攻打托尔瓦耶儿维村,这是芬兰人的一个据点。

  在零下20度的森林中,苏军艰苦行军5天。他们背着沉重的武器弹药,踩着深达半米的积雪,耗费了巨大的体力。因苏军没有高寒地区的野战口粮,所有官兵都只能咬几口冷冰的黑面包,终于在12月10日赶到村外。

  一些士兵回忆:面包只要暴露在衣服外10分钟,就会冻得硬邦邦的,根本咬不动。这几天,我们没有吃过一口热饭。

  苏军携带面包带的不够多,只够吃3天。

  9日和10日,官兵基本没有吃东西,人人都是饿着肚子的。

  苏军2个营在12月10日下午赶到村外,随后发动进攻。

  这里驻扎的是芬兰人的补给纵队和炮兵,戒备不足。遭到苏军袭击以后,他们仓促丢下部分辎重后撤。

  这是苏军少有的进攻胜利,苏军指挥官非常高兴,命令部队立即追击。

  没想到,几根香肠就把苏军官兵搞定了。

  苏军官兵人人精疲力尽,饥肠辘辘,战斗力降到0点。

  正巧,此时他们发现了芬兰人丢下了的几个野战厨房。

  

  这种厨房和德军的很相似,是一个装在马车上的大型灶具。这种厨房有很大的锅,一次可以煮出近200升的土豆屯牛肉和100升热饮(多是咖啡),可以供给1个连的士兵食用。

  此次缴获的几个野战厨房,锅里装满了热腾腾的芬兰香肠。苏军士兵掀开锅盖,顿时香味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饥饿的苏军官兵再也忍不住了,他们自发停止追击,纷纷赶来抢香肠。

  苏军军官无奈,也被迫下令停止进攻,就地防御。

  于是,2个营的官兵纷纷争抢热食和饮料。

  冲在前面的士兵不但将嘴里塞满了,还将香肠拼命往口袋里面塞。美味的香肠,怎么也比黑面包好上十倍。

  就在苏军大嚼大吃的时候,附近的芬兰第16步兵团迅速稳住阵脚,调动部队发动反击。

  在苏军吃饭期间,芬兰团长帕里亚少校率兵冲破防御,杀入阵地中心。

  双方发生混战,互相开枪射击投弹,还用刺刀、匕首甚至工兵铲互相肉搏。

  

  因吃饭导致防御混乱,苏军站不住脚,最终被击溃,狼狈逃走。

  第二天,芬兰人发现阵地上有超过100具苏军的士兵。

  经过简单的检查,芬兰人惊讶的发现:很多苏军口袋里面塞满了芬兰香肠。

  芬兰记者将这一幕拍照留存下来,以讽刺苏军后勤补给的低劣。

  

  这并不是偶尔现象,几乎当时所有的苏军都曾经饿过肚子,有的部队因此投降。

  芬兰冬季作战和其他地方不同。人如果不能保持身体正常的热量,用不了几天就会彻底失去战斗力。

  香肠大战,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二战时,在冬季战争中,为什么苏联红军会损失巨大?

谢邀。冬季战争中苏联红军损失巨大,主要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而分许。

所谓冬季战争,是发生在1939年末到1940年初,苏联对芬兰的战争。当时二战已经在欧洲爆发,苏联和德国处于互不侵犯条约下。德国正准备在西欧挑英法,苏联便对芬兰动手。这次战争最后是苏联获得了胜利,芬兰被迫求和,割让领土。但苏联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出动的百万大军伤亡30多万,而芬兰20万军队则伤亡10万。

那么,为何以庞大的苏联对弱小的芬兰,代价却如此巨大呢?其实从中国古代兵法中的天时、地利、人和便能解释。

首先是天时。苏联向芬兰发动战争,并非完全的师出无名,毕竟芬兰仇视苏联红色政权,还趁着沙俄解体后的内战机会攫取了大片领土。加之芬兰国内的亲德势力活跃。这些情况下,苏联为了自己的国防安全,要求芬兰交换土地也算情有可原。但是,谈不拢就动手打,终究是蛮横的作风。苏联大举入侵芬兰,毕竟是在入侵。这就使得从国际道义上,苏联处于孤立。芬兰也得到了来自欧洲其他各国的支持。瑞典、挪威、丹麦都有大批志愿者参加战斗,英国、法国和德国也都在外交上站芬兰一边。

其次是地利。芬兰位于北欧,气候严寒,地势起伏,并不太有利于苏联的机械化部队发挥威力。相反,熟悉本土的芬兰游击队,在白雪茫茫的原野上伏击,却能用狙击枪和燃烧瓶重创苏联的步兵和坦克。

最后是人和。苏联当时刚刚经历斯大林的大清洗。客观来说,这种大清洗消灭了苏军中的不安定因素,从长远看加强了斯大林对苏军的控制,有助于国家战略的贯彻。但在短期看,大批富有经验的各级军官和将领们剔除,必然造成苏军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可以说,苏军此刻正位于战斗力的低估。相对而言,芬兰未曾遭到苏联这种动荡,又是保家卫国,部队士气高涨。再加上苏军将领狂妄,小看芬兰军,战略战术上犯了诸多错误,故而遭到了大批杀伤。

当然,这些杀伤也仅仅是增加苏军的代价而已。由于两国本身的差距实在悬殊,最终芬兰被迫求和也是毫不奇怪的事情。

二战时,在冬季战争中,为什么苏联红军会损失巨大?

冬季战争也被成为苏芬战争,发生在1939年11月30日到1940年3月13日,历时3个半月,最终以苏联军队的惨胜而告终,苏联面对那么小的国家,确花掉了3个月的时间才赢得战争的胜利,但也付出了伤亡约20万人的代价。那么为什么苏芬战争中强大的苏联为什么会损失惨重,首先要大体了解这场战争。苏芬战争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苏联政府开始把保障安全的重点转移到西北部。由于列宁格勒是苏联第二大城市,是工业和文化的中心,这里距离苏芬边界只有32千米。苏联政府担心德国会以芬兰为跳板进攻苏联。于是苏联政府提出要租借芬兰的一些岛屿建立军事基地,保障列宁格勒及苏联西北部的安全,但是芬兰政府始终不同意,拒绝了苏联的要求。

1939年11月26日,苏联称遭到芬兰军队的炮击,双方断交。11月30日,苏军越过苏芬边界,进入芬兰国境,苏芬战争正式爆发了。但是在战争初期,苏联军队失利,两个王牌师被歼灭,后来斯大林战场换将,有铁木辛哥指挥,最终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1940年3月12日,芬兰战败。这场战争中苏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伤亡近20万,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苏联方面

苏联在战争开始就轻视了芬兰的实力,以为能在短期内结束战争,没有想到芬兰军队的实力强悍和抵抗精神,结果就是苏联向芬兰全线推进时,只取得了小小的进展,除此外苏联军队被挡在曼纳海姆防线外,苏联还因此损失了两个王牌师的兵力。总的来说,苏联在战争初期对芬兰的轻视,战术和战略上的失误是苏联军队失利的主要原因。

芬兰方面

芬兰虽然是一个小国家,但是有一个有能力的领导人,他就是曼纳海姆。曼纳海姆是芬兰陆军元帅,是芬兰的民族英雄,并建立了防御苏联的曼纳海姆防线,这段防线在苏芬战争中抵御苏联的进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曼纳海姆的带领下,芬兰军队以1比5的数量重创了苏军,歼灭了苏联的两个王牌师。芬兰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决心利用高寒和湖泊众多、森林密布的有利条件,依托曼纳海姆防线,发挥士兵擅长滑雪、射击和熟悉地形的长处,以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疲惫和阻滞苏军的进攻,等待英法援助,争取在有利条件下与苏媾和。这也是使苏联军队损失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际对芬兰的支援

苏联进攻芬兰的行为确实是违背道义的行为,而这个行为也遭到了很多国家的谴责,英法等国也给予了芬兰援助,瑞典人还支援芬兰,与芬兰军队作战的瑞典人达到8千多人。英国也极力帮助芬兰,但是由于很多原因,英国的支援不能全部到达芬兰。最后,芬兰还是向苏联投降。

这三个原因都是苏联军队受到重大损失的原因。

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点个关注,我会持续更新更多二战史内容。

二战时,在冬季战争中,为什么苏联红军会损失巨大?

二战前强大的苏联,进攻小国芬兰,却为何损失惨重?

俄罗斯帝国十月革命之后爆发了激烈的苏俄内战,新生的苏俄政权跟由欧美列强扶持的前俄罗斯帝国旧军人组成的“白军”政权,为争夺对原俄罗斯帝国版图的合法继承,杀的昏天黑地。

原俄罗斯帝国西部疆域芬兰,因本身就是俄罗斯帝国从邻国瑞典手中“强取”而来,各类习俗跟俄罗斯帝国莫斯科一带有着较大差异。

因而当内战爆发之后,芬兰立马就宣布了独立。然而由于芬兰在独立之时,所获取的版图跟此后继承苏俄政权的苏联所建造的“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仅有32千米之遥。

当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重新崛起之后,出于所谓的“前沿防御”原则。开始对芬兰这个仿佛直插自己心脏的版图表示出了不满,加之在苏俄内战期间,芬兰当局曾经开放港口给英国人,用于干涉苏俄内战,在苏联眼里芬兰对自己是否友好,一直都是存疑状态。

1938年4月随着德国在西欧的势力急剧扩张,且表现出对苏联的不友好状态,苏联大使馆二等秘书鲍里斯·雷布金在对外场所公开放话,苏联和德国终究有一战,他需要知道芬兰在此事的态度,并强调苏联人不会被动在自己国境等到德国人打上门。

当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苏联更是加紧了迫使芬兰在国土上让步的外交攻势,仅为了保证列宁格勒有充足的战略防御纵深,就以武力为威胁,要求卡累利阿地峡的两国边境向西推延12千米。

面对苏联人在土地上的诉求,芬兰高层这边普遍认为苏联是“狮子大开口”,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主权问题是不能让步的底线,因而选择了拒绝接受苏联的“无理要求”。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决定正式对芬兰动武,把其不愿割让于自己的土地,用拳头抢过来。1937年苏联在编的正规军人数达到了1,600,000人,1937年的坦克年产量也达到3,139辆,而芬兰在苏联进攻之前常备兵力仅为33,000人,坦克类武器仅能靠进口。

因而从兵力上来看,苏联对于芬兰来说可谓是庞然大物,理论上苏联打掉芬兰如同“探囊取物”。然而从战斗伤亡结果来看,这次苏联可谓是损失惨重,甚至可以用“蹦牙”形容。

战后统计芬兰在抵御苏联进攻的战争中,共计约70,000人伤亡,其中约有26,000人阵亡和43,500人受伤。而作为进攻方的苏联,不完全统计伤亡约在375,491人,其中仅阵亡人数就达到了71,214人。

至于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主要有苏联太“弱”和芬兰足够“努力”2个原因。苏联太“弱”指的是苏联高层在1934年开始“肃反运动”。

包括5位元帅中的3位(包括于1937年被处决的图哈切夫斯基)、264位师级以上的指挥官中的220位和36,761名各级军官都被肃清,仅一半以下的军官能留任。

苏联军队从高层到中层,都出现了缺少历经一战、苏俄内战的实力派军官。俗话常说"将熊熊一个,兵熊熊一窝",军官在军队中往往是主心骨作用,缺少主心骨的苏军战斗力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急速下滑。

芬兰足够“努力”则是说的芬兰单方面的动员能力,当苏芬战争爆发后,芬兰立刻动员后备军、民防队参战,整场战争芬兰最高保持了约346,000名士兵参战。

二战时,在冬季战争中,为什么苏联红军会损失巨大?

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件。苏联声称芬兰军队向曼尼拉村实施了炮击,造成了苏联士兵的死亡,苏联要求芬兰政府道歉,并命令芬兰军队后撤25公里。在遭到芬兰政府拒绝后,苏联调动了23个师总计45万军队对芬兰的边界线进行了全面进攻。

这场爆发在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苏联对芬兰的侵略战争,在苏联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终于迫使弹尽粮绝的芬兰割让和租让了大约十分之一的领土,以及面对苏联的全部战略要地。由苏联自1939年11月发动的入侵芬兰开始,到1940年3月芬兰被迫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结束的战争,被称作冬季战争。

冬季战争苏联先后投入了120万人,而芬兰投入了20万人。苏联方面伤亡达到37.5万,而芬兰伤亡达到10万人。为什么苏联会在仅有400万人的芬兰会投入那么大的代价呢?我们先了解一下冬季战争的来龙去脉。

冬季战争的背景

在17世纪以前,芬兰一直作为瑞典的东部领土而存在的。后来沙皇俄国在与瑞典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沙俄取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芬兰地区被沙俄扶持成了芬兰公国,作为瑞典和俄国的缓冲地带。

一战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沙俄崩溃,芬兰趁机脱离了俄国的控制。苏联忙于退出一战,和德国展开谈判,无暇顾及芬兰。而在芬兰独立后,苏联扶持了一个工人政府,与芬兰政府展开了内战。最后以苏联支持的芬兰军失败而告终,而德国支持白军取得了胜利,德国趁机控制了芬兰。但是不久之后,一战结束,德国战败,芬兰又趁机脱离了德国的控制,重新获取了自由。

在1920年,苏联和芬兰签订了《莫斯科合约》,因为苏联忙于和波兰的战争,芬兰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芬兰南部距离苏联的重镇圣彼得堡仅有30多公里。这让苏联寝食难安,苏联一度认为芬兰会联合欧洲国家侵犯苏联。而芬兰作为小国,又不得不迎合东西方的大国,所以芬兰一直保持着和欧洲各国不错的关系,这也引起了苏联的警惕。

1939年,苏联主动与芬兰谈判,希望芬兰提供芬兰湾的领土让苏联设防,但是芬兰坚持不介入大国之间的争斗而拒绝了。在二战爆发以后,苏联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以寇松线为界瓜分了波兰。

之后苏联趁机又邀请芬兰进行谈判,以共同防御芬兰湾为借口,要求芬兰领土被移40公里,割让芬兰湾的岛屿。作为回报,苏联将割让两倍于这部分领土的土地给芬兰。而苏联也要将600万芬兰马克每年的价钱租借汉科半岛,但是这引起了芬兰的警惕,因为如果芬兰租借了汉科半岛,那么芬兰将丧失防御苏联的天然屏障,所以芬兰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随后不久苏联炮制了“曼尼拉炮击事件”,并以此为借口,挑起发动了对芬兰的入侵。苏联单方面撕毁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30日,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迅速抵达曼纳海姆防线。

冬季战争的经过

芬兰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国家之一,其中有四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以内。这里气温常常在零下30以下,而且战争又发生在冬季,所以芬兰的积雪达到了一米多厚,这样的天气并不利于苏联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擅长滑雪的芬兰人却如鱼得水。而北极地区漫长的黑夜,也极大的限制了苏联的空军优势。

而在苏芬一千多公里的边界线上,到处是茂密的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在白雪皑皑的荒原上苏联的坦克和大炮根本无法有效的施展。面对强大的苏联,芬兰只是一个拥人口400万的国家,常备军队只有3.2万人。而弹药只够两个月的消耗,炮弹只能支撑3个星期左右。这也让苏联严重的低谷了芬兰抵抗的决心,所以斯大林否决了总参谋部制定的“一场至少数个月的艰苦战争”的方案,要求列宁格勒站区总司令重新拟定。

斯大林甚至认为苏联将会在半个月结束战斗,所以斯大林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而在此以后,芬兰把陆军扩展到了12.7万,另有预备役30万,妇女服务队10万人。由于苏联的方面准备不够充分,在战争进行了62天的时候,苏联军队除了北部达成了预定目标,其余各部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惨败。

苏军第七集团军7个师,一个坦克军,两个坦克旅,在狭长的卡累利阿嫡峡遭遇芬兰袭扰,芬兰利用熟悉地形和灵活机动的优势,打的苏军疲惫不堪。在付出了极大代价后,只攻占了20多公里的保障地带。但是已经无力继续进攻,转入防御。

而配合第七集团军的第八集团军,也遭遇了芬兰军队的游击抵抗,6天仅推进了40公里,而且被歼灭了5000多人,补给又跟不上,也被迫转入防御,第八集团军在基泰来地区和芬兰军队进行了一个月的攻防战,伤亡1.9万人,两个师被全歼。第八集团军收缩兵力,龟缩不进,直到战争结束。

第九集团军,四个步兵师,被芬兰第三军,依靠路障为依托,分割包围。12月底,该部先头师被全歼。随后企图救援的预备师被截尾分割歼灭。芬兰军队在此战中歼灭了2.3万人。

总之苏联各部在第一阶段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惨败,主要是苏联战前低估了对手,造成了准备不足,之后由于各部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造成了指挥不协调。在第一阶段苏联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而与此同时,芬兰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声援。丹麦一千多名志愿者参加了战斗,挪威,英国等国也有志愿者加入其中,而瑞典人的提供军事援助和现金支持。瑞典提供了一只拥有12架战斗机,5架轰炸机还有数架后勤机。有将近9000人的瑞典志愿军加入了战斗。瑞典不少空军主动放弃了瑞典军藉,加入了芬兰空军。还有将近900名的后勤和军事工程师。

直到1940年,同盟国考虑英国出兵10万,法国出兵5万穿过瑞典以帮助芬兰军队,但是12月希特勒向瑞典政府发出照会:“如果瑞典让同盟军一人进入瑞典,就意味着德国向瑞典宣战”。瑞典不希望战火燃烧到瑞典,所以派兵计划不了了之。事实上瑞典和挪威对英法等国也不放心。

所以芬兰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苏联的要求,开始和谈。芬兰放弃了十分之一的领土,几乎所有的战略要地被苏联占领。芬兰的总司令悲痛的说:“我们丧失了本来可以保证我们阻止入侵军队前进的全部要地。新的国界使芬兰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汉科则像一支指向我国心脏的手枪。”

二战时,在冬季战争中,为什么苏联红军会损失巨大?

冬季战争,指的是1939年11月,苏联和芬兰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历时三月,战争的结果是苏联惨胜,也就是说苏联赢了,但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比如因为这场战争,1939年12月,苏联被国际联盟开除了,国际地位有所降低;军事上,苏联军队伤亡约50万人,芬兰仅18万人。

还有把芬兰推向了对立面:德军进攻苏联后,芬兰紧跟着对苏联宣战,南下配合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

其他两个很好理解,而苏联红军的伤亡是芬兰的近三倍,这点就很难理解了,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首先,因为大清洗。

大清洗,也叫苏联肃反运动,开始于1934年,1937、1938年间,为苏联是大恐怖时期,在此期间,有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

按理说,这是一场政治镇压、迫害运动,不过斯大林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就裁换了大量的军官,苏联军官中差不多有七八成被裁换,新上任的军官虽然忠于斯大林,不过却不懂得指挥战争。

所以在苏芬战争中,苏军的很多战败都是指挥不当造成的。

还有,苏联一开始准备不足。

苏联没有准备在冬季森林战斗的装备,比如虽然投入了不少的战斗车辆,不过这些车辆得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不被冻住。

苏联的决策人员过于傲慢无知,一开始,芬兰在战场上只集中13万人、500门炮,苏联方面则有20万人、90门炮,甚至还有1000辆坦克。

由于苏联军队一开始领导不力,训练不足,这些武器装备没有好好运用,大量武器落入芬兰人手中。

此外,因为斯大林的种族偏见,参与冬季战争的苏联军队主要是由南方的部队组成,他不信任当时在苏芬边界的部队,怕他们可能和芬兰人有亲戚关系或共同的文化历史,但南方的部队并不适应芬兰的冬季寒冷和森林中的战斗。

由于苏联的行为是明显侵略,引起许多外国团体的不满,送来物资和药品援助芬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芬兰移民,有许多回来参加战斗。

甚至是常年中立国的瑞典(当时只是声称为“不结盟国家”,还不是中立国),也援助了芬兰大量的军事物质,还派遣了8700位瑞典志愿者参与到战斗,其中还包括一个空军,有12架战斗机、5架轰炸机和8架后勤飞机。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苏联虽然获胜了,却损失惨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