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水浒这部小说,表面上是写宋代,实际上就是明朝。

明朝初期和中期,人民生活都是很不错的。

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有1.9251亿人。

这个数字大大高于宋代鼎盛时期的1.2亿,唐代的8000万和汉代的6000万。

在海外作物还没有在中国大面积种植的时代,这种人口数量相当了不起了。

至于满清人口增高,主要是因为新式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面积推广。

明朝是非常发达的时代。

一个朝代是否发达,可以通过城市化规模来判断。

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比后来的满清还要高。

据伊懋可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在明末占总人口的6%至7.5%。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高于清代城市化率的7.4%,晚明城市人口约达1536万人。

《宛署杂记》一书记载了很多数据,大米是在0.99元一斤,上等的猪肉在13.2元一斤,牛肉是9.9元一斤等等。

那么,明代城镇居民收入如何?

明代县官的俸禄并不高,年薪大概在45两,就是30600元人民币。一个月差不多就是2500元左右。

这个数字算是城镇收入中流。

最底层的街头小贩,年收入在20两左右,就是13600元人民币,月收入是1200左右。

那么,即便是街头小贩,一个月可以买上千斤大米或者接近一百斤猪肉,这还不肥死了。

难怪水浒传里面,哪怕乡村酒店也有肉食卖。孙二娘的黑点都必须用人肉包子作为主打招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卖油郎独占花魁。那里面的卖油郎是街头小贩中的最底层,1年多也就存够了10两银子的嫖资和2两银子的小费。要知道卖油郎自己还要吃饭和住宿,也有必要的开销,说明他的收入至少是1年20两左右。

那么有人说了,会不会明代和今天一样,虽然物价不高但房价贵。最终老百姓手上还是没钱,钱都用来买房了。

万历时代的地契,一线城市的大宅院,连房子加院子占地5亩地,房间很多,总价不过二百多两银子。

也就是说,最低收入的街头小贩,花费最多10年的收入也能买到这种高档住宅。

而且这房子从土地到屋子都是你的,世世代代可以传下去。

放到今天,这样一套房子不要说在北京上海,就算在萨沙所在的南京这种二线城市,也属于别墅,没几千万根本买不下来,土地产权还不是你的。

吃和住费用都不高,那么其他的呢?

也不高。

书内还记载一个人结婚,一张很好的木床(古人非常重视床),不过1两银子,10张凳子才0.4两银子,10床被褥才0.55两。

这一套结婚的家具和其他用品准备好,充其量不过几两银子就搞定了。

明朝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

不管是秦汉、唐宋还是明清,没有哪一个朝代是真正为了农民,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中国古代的农民,或许是因为农耕经济的影响,忍耐力是最强的,普通民众早已适应了上层的各种压迫,只要这种压迫没有突破某个临界点,就不会爆发。

但凡有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无非就是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只有揭竿起义这一条路可走。

洪武年间,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相继爆发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这可以反映出明初的某些政策对百姓损害很大。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土地兼并,明初的一些新贵族,也就是和朱元璋打天下的一批军人,明朝建立后,大量兼并土地,导致了很多农民土地被剥夺。

古代,对农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的,而明清两朝,土地兼并达到了一个顶峰。

在明中后期,新出现了这样一批人,叫“流民”,由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出逃的贱籍人口组成,这些人没有没有固定工作,没有生活收入,四处流窜,其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此外,明朝的藩王对百姓的剥削也极为严重。

拿福王朱常洵来说,他在河南有两万亩的田地,其中很多是从农民手中巧取豪夺来的,同时,他还享有河南等地的征税权。

大臣们作威作福倒着这种地步,以致简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人都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他所有的一切。正如这里的人民十分迷信,所以他们也不大关心什么真理,行事总是十分谨慎,难得信任任何人,出于同样的恐惧,近世的皇上也废除公开露面的习惯,即使在以前,皇上要离开皇宫禁地之前,不采取成千种防范措施,他们就不敢外出。在这种场合,整个朝廷都处于戒备之下。沿皇帝经过的道路以及与之相同的路上,都密布着便衣警卫。不仅人们看不见他,而且人们也无从知道他行列里很多轿子中他到底乘的哪一顶。人们会以为他是在敌国中旅行,而不是在他自己的子民万众之中出巡。……号称皇家血统的人都有公费供奉。目前估计这类人约在六万以上,而且由于他们还在不断增长,所以不难想象他们构成多么大的公众负担。由于他们不担一切公职和行政,他们变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阶层,沉迷于逸乐的生活而且蛮横。皇上防范这些人就像对待私仇一样。……一个不相信自己的人民和亲属的民族,对于无论从四邻或国外来的外国人都心怀疑惧,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是利玛窦所著《中国札记》中对明朝的一点描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不止明朝,古代的其他朝代,底层的民众,其生活水平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差。

明朝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

具体的文献资料我手头上是没有了,所以只能凭以前看的文献印象来说了,如果大家有什么质疑,可以去参考一下《明代管理思想》、《明代的衣食住行》、《明实录·经史卷宗》、《明史·食货》这几本书。

首先明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明初、明前中期、中后期、末期都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它是一个纵向进步的过程。明初因为刚刚结束了战乱,整个大明的民生处于一个复兴阶段。所以这段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尤其是浙江地区,出于对张士诚的憎恨,朱元璋对浙江地区采取重赋税,使得百姓的生活很辛苦。而且从洪武到宣德年间,逃籍人数越来越多,最后到了政府不可控制的地步。逃籍者多为军户和农户,他们有的流亡国外,有的落草为寇。可以说整个明朝的前中期,虽然政府很给力,但是民生真的不咋地。

明中期孝宗和武宗时,百姓相对而言比较安居乐业,至少不用过的太辛苦,像东南地区的经济已经恢复到了往日的辉煌。但是西南和西北尚处于开发阶段,尤其是西南地区,新迁往的客家人和当地的原住民族矛盾愈演愈烈,像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方的治安非常混乱。中原地区,正德年间明朝迎来了一次干旱,可以说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是蛮大的。不过在正德晚期到嘉靖年间,可以说老百姓过得并不轻松,尤其是根据传教士的描述,明中期开始社会分型已经很明显了,中产阶级的人可以生活的比较惬意,但是底层的人就如同各个时期的底层人一样,是仇视政府、麻木不仁的。不过从嘉靖年间开始,已经壮大起来的藩王皇庄和大贵族地主对商人和中产地主的剥削愈发的严重,这个势头虽然在隆庆年间和万历前十年有所缓解,但是随着张居正的死和万历的不断挥霍,上层人士对中层人士的剥削达到了明朝的最高峰,也是在这个忍无可忍的条件下,东林党才会出现去捍卫中场阶级的利益。一直到明末,整个东南中产阶级和贵族之间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所以从表现看起来明末民生非常繁荣,实际上百姓们顶着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至于北方地区,那就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了。从万历十四年开始,接连不断的干旱、瘟疫、蝗灾、寒潮冲击着北方的民生,在本来就被政府的高压政策打压的基础上,再有天灾的这么,这个军队哗变、农民起义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尤其是天启和崇祯年间,河南、陕西有个浮尸遍野都是很正常的事。

所以不要相信什么《明朝那些事儿》里面万历年间百姓过的多么多么好,里面描写的奢华生活和富余生活也就只有中上层地主可以做得到,一般的贫民,也就是流民图最为贴切了。再一般的老百姓,顶多就是将将吃饱就不错了。

明朝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

一两银子,可能大家还没什么概念。按照《明史·食货二》所记载对银子的换算。明代前期一两银子可以买二石大米,就是377.6斤大米。所以一两银子就是680元人民币。后期物价飞升,可能一两就是374元左右。

那么680元人民币放到现在能干嘛呢,可能是去豪华型餐厅吃一顿,或者是一个月的伙食费,再或者是一张打折的机票。而374元,可能是逛个街买点小东西的钱,一张火车票,半个月的伙食费。

而在明朝,工资收入问题又是怎样。县官就相当于咱们现金的公务员,他们的俸禄年薪大概在45两,就是30600元人民币。一个月差不多就是2500元左右。街头小贩年收入在20两左右,就是13600元人民币,月收入是1200左右。而农民的收入就稍微惨淡了一点,南方还好,年收入人均16650元,而北方年收入一年才8325元。所以农民的生活可谓是得节衣缩食。

看看物价,首当其冲是房价的问题。其实明朝的房价还是很便宜的,一张明代的地契,写的是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大宅院占地5亩地,楼房三间,平方有28间,地加房总价是106两银子。这样的房子,放到现在,在一个二线小城市,少说都是几千万。可是在当时,106两就买到了。这还是豪宅。

普通人的小平房,50两便能购买,大约是150平方米的房子,算下来也就227元一个平方。

再说说日常开销,表中肉类整头算是一至八两,有劳动力的牛最贵之外,而鸡鸭鱼的价格与现在我们的物价相比也是差不了太多。除开肉类,大米是在0.99元一斤,上等的猪肉在13.2元一斤,牛肉是9.9元一斤等等,其实在吃的花销方面,应该说寻常百姓这些吃食是完全可以的。这些数据都是根据《宛署杂记》中换算而来。我们可以看出主副食品价格水平比我们现在可是低廉许多的。

而现代最担心的结婚问题,在明朝,也是轻轻松松解决的。寻常百姓家,除开花销一年能攒20两左右,而且生活还是过得比较温饱的。等到孩子长大,婚房买个50两左右的民间小房,婚礼必备红烛0.02两一对,丝绸0.3至0.6两一丈。

而家具,就像床1两一张,凳子0.04两一个,被褥0.055一件等等。下聘那些,寻常百姓一些丝绸几十两银子也是富足的。明朝可以说是幸福感最强的一个朝代,物价水平平衡,价格不高。仅仅从衣食住这三个方面来看,水平是超过现在许多地方。

明朝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

下文都摘自明代文人谢肇制的《五杂俎》,描写的是大明首都北京的百姓生活,明粉勿喷。

京师住宅既逼窄无余地,市上又多粪秽,五方之人,繁嚣杂处,又多蝇蚋,每至炎暑,几不聊生,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故疟痢瘟疫,相仍不绝。摄生者,惟静坐简出,足以当之。

燕云只有四种人多:奄竖多于缙绅,妇女多于男子,娼妓多于良家,乞丐多于商贾。至于市陌之风尘,轮蹄之纷糅,奸盗之丛错,驵侩之出没,盖尽人间不美之俗,不良之辈,而京师皆有之。

京师多乞丐,五城坊司所辖,不啻万人,大抵游手赌博之辈,不事生产,得一钱即踞地共掷,钱尽继以襦裤,不数掷,倮呼道侧矣。荒年饥岁,则自北而南,至于景州,数百里间,连臂相枕,盖无恒产之所致也。

京师妇人有五不善:馋也,懒也,刁也,淫也,拙也。余见四方游宦取京师女为妾者,皆罄资斧以供口腹,敝精神以遂其欲,及归故里,则撒泼求离,父母兄弟群然嚣竞,求其勤俭干家,千百中不能得一二也。

京师风气悍劲,其人尚斗而不勤本业,今因帝都所在,万国梯航,鳞次毕集,然市肆贸迁,皆四远之货,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土人则游手度日,苟且延生而已。

明朝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

好的很,天天观音土窝窝头,过年来顿野菜团子,尝尝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