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雄霸世界500年的唐直刀
建立在先进技术上的汉刀,辉煌了至少700年之久,直到隋唐时期出现更为先进的唐直刀为止。
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中国的刀的制造再上了第二个顶峰。
南北朝时期的西魏时代,中国人终于发明了马镫,这个小小的马镫让骑兵由此称霸世界军事舞台长达1000多年。
有了马镫以后,马上的近距离格斗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一个臂力平平的骑兵战士,使用马镫,借助马的力量,可以轻松将一个步兵砍成两断。一个这样的骑兵在马上,前劈后砍,左突右撞,完全可以对付好几个精锐的步兵。
就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时代,西路军远征新疆的时候,非常擅长拼刺的红军战士,往往要好几个人联手,才能对付一个军阀马步芳的穆斯林骑兵。
骑兵技术再次迅速发展,成为一股可以决定国家兴亡的重要作战力量,刀也就更重要了。
到了强大的唐代,受北方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突厥人的威胁,唐代以骑兵成为作战重要力量。
突厥的力量极为强大,他们骑兵总数高达40万,甚至比后来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还要多的多。蒙古骑兵鼎盛时期,不过25万左右。
突厥骑兵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可以纵横世界,甚至找不到对手。
隋朝历史中,有明确记载的突厥大规模入侵和抢掠,就有67次之多。当时是隋朝末年,汉人几乎无力抵抗,连隋炀帝也险些完蛋。
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趁中原内乱之机脱离隋朝,并于615年率10万骑兵攻隋,围困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忻州代县)一月余,后撤围退兵。
鉴于突厥如此强大的威胁,依靠传统的汉族步兵很难有效对抗。
在隋唐期间,汉族统治者都采用大量骑兵对付突厥人。
其中以唐朝时期骑兵,发展到达顶峰!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明,就是一个极为重视骑兵的皇帝。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的时候,他们麾下就有5000骑兵,其中2000匹马是购买的突厥马。
李世民学习能力很强,他学习突厥骑兵的特点,编组了机动性强,攻击力惊人,又非常灵活的轻骑兵。他最喜欢的战术就是分析敌人布阵的薄弱处,然后亲自率领骑兵,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其冲垮。
如李世民率骑兵进围薛仁杲,李靖以3000骑夜袭定襄等。此种出奇制胜的战法,一直沿用至后唐及五代,甚至步兵也用此法,如李靖平萧铣之战。
---------------威风八面的大唐铁骑和他们的唐直刀。唐直刀是后代无法突破的一个顶峰了!
这支轻骑兵也是唐统一战争中的主力!在唐军中,骑兵和步兵比率高达1:3,这可谓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次了。
唐朝建立以后,更是极为重视骑兵发展,养殖的官马就高达70多万匹。
唐朝统治者认为:突厥骑兵从小长于马上,骑术和使用武器的能力应该强于唐军,这是唐军天生的劣势。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劣势,必须从战术和武器上取得领先,完全压倒敌人。
这个结论同汉朝统治者完全一致!
唐军骑兵近战武器已经是清一色的刀,只有少量指挥官使用仪仗剑,刀也成为主要的骑兵武器之一,自然是发展的重点。
而刀的工艺已经登峰造极,成为一种兼实战兵器和艺术品为一体的东西,它的代表作就是唐直刀。
唐朝直刀的制作工艺基本和日本倭刀相同。当年日本人,就是从中国学走了这些技术,简单的加以仿制和日本化的改良而已。
唐直刀是自汉代环首刀一脉相承而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对环首刀的改良。
唐直刀维持了环首刀的单面开锋、厚脊薄刃与直脊直刃的特色,取消了过去环首刀柄首的圆环(对双手握刀有一定影响),延长刀柄更适合双手持用,作工、装饰亦更精良华丽,并出现各种长短尺寸的刀身以对应各种战况
唐直刀使用的技术让人极为惊叹,包括:复合钢铁,切刃造和镐造的刀形状,用烧土来淬刃,造刃文,反复锻打钢铁 -- 名为百炼钢技术。这些都是当时全世界最好的兵器制造技术,甚至在其后保持了几百年之久的领先优势。
唐直刀的制造工序为:以纯铁渗碳后对折,多层迭打。刀锋淬火而刀脊不淬火。并将其工艺分为“三十炼”、“五十炼”、“百炼”等铸冶技法,不断冶炼、锻打、淬火,分步脱碳净化,颇似揉面,使铁百炼成钢,更为坚硬锋利。
唐直刀相比环首刀最大的特点是包钢刀、灌钢技术、折叠打造技术。
这些技术让唐直刀相比环首刀,性能上又有大幅度的跃进。
包钢技术也就是后来倭刀使用的技术,刀的内部是硬度较软的钢铁,而表面则是硬度较高的钢铁。
外层钢铁采用百炼法反复打制,非常费时费力,但由于全刀外硬内软,制造出来的钢铁硬度好,更为锋利,杀伤力更大。
一般认为,包钢的武器和夹钢武器相比,除了性价比,保养和坚固程度以外,其他的所有属性,都比夹钢刀和全钢刀要好。
而灌钢技术也为宿铁,是比炒钢技术更先进的冶炼技术。历史记载最早的宿铁造刀者,是侍奉过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道士綦母怀文。
根据古书记载: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也就是说把生熟铁交替夹杂,以泥封闭放入炉中加热,利用生铁熔点较低的特性,将生铁液熔渗到熟铁中,然后再加以锻打,即可得到品质精纯的钢材。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钢中含碳量的多少,可以得到制作刀刃的高碳钢材。
一般认为,炒钢技术是古代中国冶金最高峰,之后就很难有大的突破了。
注解:炒钢技术,即将炼出的优质生铁在空气中加热,使之熔化或半熔化,并不断进行搅拌,增加氧气和铁的接触面积,使铁液中的碳氧化,从而可以获得较为纯净的钢或熟铁。
折叠打造技术在环首刀上也很常见,主要是增加刀身的强度和韧度,让其不易折断,但唐直刀更为厉害。
工匠需要将钢铁反复捶打折叠,使得钢层层叠叠,多则可以达到数千层。这样的钢材更为坚固,极难折断。自然,代价是较为费时!
唐直刀威力极大,无论砍杀还是直刺,都可以轻松刺穿重装的铠甲,是款极为可怕的武器。
在当时,唐直刀是整个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刀,直到火器时代开始,也没有一种其他的刀可以超越它,连衍生出来的倭刀也不行。
唐和突厥进行了30多年的战争,最终的结果是突厥大败。
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
西突厥的一部被迫西迁到中亚,他们和当地民族融合,后来又继续进攻欧洲,消灭了东罗马帝国,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
如果唐朝是一个仅此于汉朝的第二个顶峰,那面下面的中国刀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上图唐直刀和下图的唐陌刀,都是堪称艺术品的佳作。
宋朝的朴刀
之后的宋朝,刀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分裂长达70多年之久,唐朝传统的战马产地,都被北方的辽国,金国,蒙古控制。
没有马,何谈骑兵呢?
宋朝骑兵由此一落千丈,被迫成为以大量步兵为主,少量骑兵为辅助的一支军队。
很多人认为:宋之所以在几百年间,都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压制,还曾经被攻破首都,被迫南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大量骑兵,无力在北方平原和敌人铁骑抗衡。
宋朝的步兵,很难抵抗强悍异族骑兵的大规模冲击。
宋时刻处于优势敌人的压迫下,王朝也就成为一个中国历史上比较弱的朝代。
骑兵既然成为配角,那么刀也就自然黯然失色了。
这一时代,刀开始从骑兵转为大量装备步兵。
唐朝时期就出现了步兵使用的陌刀,陌刀主要是对付骑兵的。它长击短接皆可适用,刀形似剑,双开刃,前锋略宽,连柄可长一丈,重15斤,兼有近战刀和枪的功能,为古代特有的斩马剑。
陌刀的制造工艺不亚于唐直刀,相当珍贵,是作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
唐代陌刀兵号称唐朝最富攻击性的独特兵种,因要求的苛刻和挑剔,训练和配备一个陌刀兵的成本和周期,不会比一名骑兵少。
以唐朝举国之力,也只在天下四大都护府之一安西大都护府,才有军级的编制。唐军中的步兵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特别是在对抗安息、大食等国的那些轻甲甚至无甲的沙漠轻骑兵的战斗中,特别有特效。一刀斩去,基本是人断马断。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 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作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军的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宋代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大量装备陌刀和斩马刀。
轻便的朴刀和红缨枪成为宋朝步兵的制式装备,小说《水浒》里面梁山泊好汉几乎人人都会使朴刀。
鲁智深曾经和史进联手对付,伪装成僧道的两个歹徒。除了鲁智深以外,九纹龙史进、生铁佛崔道成、飞天蜈蚣邱小乙他们三个,都是用朴刀。李逵回家接母亲去梁山,意外遇到老虎。李逵杀死几只老虎,用的也是朴刀。
至于梁山上武功最强的林冲和杨志第一次见面,也斗过一场朴刀,双方不分胜负。
这并非小说夸大,而是宋军的特点。
唐直刀和陌刀都极好的武器,也有着造价过高,制造周期太长,容易损坏,不易于保养的缺点。
唐直刀由于使用多种制造技术,又要花费铁匠极长时间打造,售价是很贵的。传入日本的一些唐直刀都被当做艺术品收藏,不作为实际战斗的武器,因为舍不得用。
而唐直刀和倭刀都的表面一层都是低碳钢,刀在复杂条件下很容易生锈,必须经常的维护。
我们在很多电影中看到日本武士擦刀,这并非他们在耍酷,而是不这样不行。养护这些刀还要用专门的植物油、刀鞘等等,费时且要花费很多心血。
造价很高的唐直刀,全部是整体制造,又是包钢技术,还有个致命缺陷,就是一旦损坏无法修补。
日本武士自己也说过,真正大规模作战还是要用长枪;用倭刀的话,可能一次格斗就会损坏刀刃,下面就没法用了。
唐直刀也是这样,如果经过一次猛烈的磕碰,刀刃损坏,刀的锋利程度也就大打折扣,这把刀也就废了,因为无法修补。
这种昂贵的武器适合作为决斗武器,并不适合大量作为军队制式武器。除非这支军队规模很小,或者国家极为强盛,非常财大气粗。
日本战国时代初期,两个普通大名作战规模通常很小,很多大名麾下的职业武士不过几十人,最多百来人。这点兵力,让他们可以从容装备唐直刀这类昂贵武器。对于高达几十万规模的中国军队,这就是不可能的。
唐朝时期军队数量很多,消灭了宿敌突厥以后,周围再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和唐对抗,军队也就大幅度削减,所以安禄山出动10万大军就可以一路杀到长安。
唐军百分之三十的骑兵,佩戴唐直刀。
唐朝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富裕程度可谓第一,有大量资金用来装备部队。
所以唐直刀有以上的缺点,装备财大气粗的唐军骑兵还是完全可以。
可是,这对于宋军就不太合适。
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陌刀可以威慑骑兵,但并不是骑兵克星。
很遗憾,通过查找历史资料,预想中全军齐持陌刀斩敌马破阵的场面只是想象。
先谈结果——陌刀主要是用于近战肉搏,对抗步兵的武器。
首先根据《唐六典》记载,陌刀就是长刀,是主要由步兵使用,也就是古代所说的断马剑。最著名的李嗣业使用陌刀的好手。他早年跟随高仙芝出征中亚建功立业。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安西都护府战乱频繁。那时各军刚开始用陌刀,大家都觉得李嗣业最为精熟。
安禄山造反之后,李嗣业接受肃宗的命令,反击盘踞长安作乱的叛军。叛军大将李归仁率骑兵队冲击唐军,把唐军打的阵形大乱。危机时刻,李嗣业挺身而出,之见他脱去铠甲战袍,袒露上身,手执陌刀站在阵前大喊。叛军冲来,李嗣业正面迎敌,冲入敌阵。他把挡自己面前的敌人骑兵连人带马砍的粉碎,一直斩杀了十多个敌兵,总算稳住了军阵。唐军士兵见状,士气大振,都拿着陌刀冲锋,像石墙一样推进......
该战胜利之后,竟然斩得6万敌军首级,长安也被收复。
《唐六典》卷十六:“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旧唐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这段历史片段看着很是热血,然而,这里更多表现的是李嗣业的个人勇武。排除文学性的描述,并不是正规对抗骑兵的专业战法。除此之外,其他史书里再也看不到陌刀“如墙而进”的记载。由于是孤证,很可能只是李嗣邺部下当时一时之举。
反观其他资料,陌刀主要用于督战队,城防武器,弩手自卫武器。
可见陌刀主要是由“花装”(携带多种武器的士兵)步兵所持,作特殊用途和正面防御之用。
督战队自不必说,陌刀的强度斩个把人根本不是问题。守城时,陌刀因为长度和尖利的锋刃可以发挥最大作用,让敌兵难以接近城头。攀上城墙个少量敌兵也很容易被长度占优势的陌刀压制。至于五十人队的步兵一齐并排手持陌刀的场面很是威武,但考虑到大约20斤的重量,挥舞不易,会降低士兵们的行动能力。所以用于弩箭齐射,敌人靠近以后近距离突击。这样保存了士兵体力,才便于发挥近战的威力,便于破坏敌人的进攻队形。
《通典》队副一人,于兵后立,执陌刀,观兵士不入者便斩。《通典》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踊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通典》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於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没有最强的武器,任何武器都是合适的使用场所,因地制宜,因敌制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大唐陌刀是步兵对抗骑兵的一种专门武器,相当于汉朝的断马剑,即尚方宝剑,锋利无比。而陌刀更是留下了“人马俱碎”的神话,但是其存在的时间非常的短,主要存在于唐高宗到唐玄宗时期,后世不再流传,仿若昙花一现,倏忽归于沉寂。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把刀,我们只能按照零星的记载来想象它的风采。
《唐六典》中对陌刀的介绍比较简短,陌刀是唐朝四种刀制之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也就是说陌刀是步兵在特定战场上所持有的长刀,主要对抗的就是骑兵,相当于汉朝时期的断马剑。
断马剑作为尚方宝剑是皇室专用,其锻造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其数量必然也是很少的。到了唐朝延展出陌刀,陌刀的数量应该也不会太多,不可能所有的步兵都持有,而是部分精锐步兵持有,充当先锋或者特殊作战。
唐高宗晚期,裴行俭在对突厥的作战中就曾使用陌刀,当时突厥经常抢掠唐军的粮车,裴行俭知道后,就在三百辆粮车中装上士兵,每车有五人,每人配备陌刀和劲弩,然后让老弱士兵来拉粮车,粮车后面还跟着精兵。等到突厥兵为唐军所迷惑,再次抢劫粮车的时候,就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出动的突厥兵几乎全军覆没,这之后他们再也不敢打唐军粮车的主意。
不过这一时期陌刀的使用还不算普遍,很可能只是个别军中配有陌刀,到了唐玄宗时期,陌刀的使用就比较流行了,这一时期最精通陌刀的莫过于李嗣业了,当时安西军就有陌刀配置,而且高仙芝还设下了左、右陌刀将,专门率领一支陌刀队。
747年,高仙芝攻打小勃律国的时候,就由李嗣业和田珍来担任左、右陌刀将充作先锋军,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到了安史之乱的时候,陌刀在对抗安史大军的时候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756年,史思明在河北一带作战,沧州、赵州等先后失陷,河北大部分地区为叛军所占,而张兴所守的饶阳成为一座孤城,但是张兴还是想要与饶阳共存亡,拿着十五斤重的陌刀与叛军作战,陌刀一出,数人被杀。只是张兴最终还是因为寡不敌众而被俘。
从《张兴传》的记载来看,陌刀可以非常的重,重达十五斤,相当于现在的二十斤左右。这得勇将持有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陌刀都非常的重不得而知。或许当时的陌刀是分几种的,大小不同,轻重不同。
因为陌刀的使用更多的是依靠的团队的作用。如果所有的都是二十斤中的话,这在战争中其实是非常难发挥作用的,因此更可能的是陌刀的将领专门拥有一把巨大的陌刀,既能杀敌又能起震慑作用。而更多的步兵使用的陌刀很可能并没有那么大、那么重,因为他们是在团队作战中共同使用陌刀来进攻。
李嗣业在跟随李豫在安史之乱时期收复长安的时候就将陌刀队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当时,李嗣业、郭子仪和王思礼各率一路大军在香积寺与李归仁的叛军对峙。双方出动骑兵作战,唐军气势上首先败下阵来,阵形发生混乱。这个时候李嗣业认为如果不拼死一战很可能会导致唐军溃败,于是他亲自袒露上身,手执陌刀出阵杀敌,李嗣业这一招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他的陌刀一动,叛军“人马俱碎”,杀了数十人之后,唐军的阵形才真正恢复如初。
然后“嗣业帅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李嗣业带领他的陌刀队出动了,陌刀队“如墙而进”,也就是排成队横向前进,威力巨大,以至于“所向披靡”。这正是陌刀队的威力所在,即团队合作,就像一堵堵墙一样向前进攻,叛军的骑兵被唐军杀的溃败。
其实陌刀之所以取名为“陌刀”,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陌”字有东西走向的道路的意思,即横道。也就是说陌刀在战场上要发挥作用就是要团队横向排成一面墙向前杀敌,所向披靡。因此陌刀队在对骑兵的作战中是有巨大作用的,至于是不是骑兵的克星不得不知。毕竟陌刀对于后世来说就像传说中的存在一般,没有实物出土,也很可能当初并没有陌刀被当做陪葬品陪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陌刀是一种超豪华的作战武器,直接影响后来的世界名刀——日本武士刀的形成。
陌刀的兴起是在隋朝,盛行则是唐朝,是唐朝专门用来对付游牧民族,尤其是对付擅长骑兵的突厥而装备的。
我们知道,中原王朝历来的主要威胁都来自北方(其实今天也是),因为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好马,游牧民族又是天生的骑兵,骑兵自然强大,而骑兵对于步兵有着天生的优势,因为骑兵相对于步兵,机动性和冲击力的优势实在太大。如果非要具体比喻,骑兵和步兵的比较就相当于今天快速坦克部队和步兵部队的比较,你想想骑兵的优势有多大。
为了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唐朝开始大量装备这种对付骑兵的武器——陌刀。
陌刀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刀重
一般来说唐陌刀重15斤,唐朝的一斤相当于今天的660克,所以放在今天应该是20斤左右,重刀的劈砍拼刺效果会明显增强。
二、刀长
陌刀基本是1米3到2米3之间,其中刀柄的长度大概在40厘米左右,这样,整个刀身的长度就长。长刀对于的防护范围和攻击范围以及劈砍的力度会明显增强。
三、质量过硬
这也是陌刀的灵魂所在。陌刀制作工艺极为繁琐,为了对付冲击力比较强的骑兵,陌刀的质量肯定是要特别过硬,否则即使在骑兵冲击的时候击中了对方,陌刀本身也会断裂弯曲从而失去持续作战能力。所以陌刀工艺繁杂,保证了其锋利和刚硬。
骑兵使用陌刀时,借助马的速度挥刀,会如砍瓜切菜一般所向披靡。步兵使用陌刀对付骑兵,往往是步兵手持陌刀,拍成整齐的人墙,刀尖冲前,形成了密集而恐怖的刀墙。敌方骑兵冲锋时,步兵双手持刀,腰部发力,人刀合一,上砍人首,下砍马腿,敌兵的冲击力反而转化成了步兵的砍杀力,对付骑兵的效果很明显。
唐朝和日本交流活跃,陌刀的工艺逐渐传到了日本,发展成了后来的武士刀。宋朝以后,由于工艺简单,成本廉价,要求比较低的大刀,长矛,长斧更好地装备了步兵,陌刀逐渐退出并且最终失传。
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陌刀大阵,运行起来如墙前进,一刀劈下,人马俱碎。陌刀长1.3~2.3米,重约10公斤,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是大唐专门为克制突厥骑兵而生产的国之利器。《唐六典》卷十六即载:刀之式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秦之弓弩,唐之陌刀皆是汉民族克制游牧民族的国之利刃,它们制作工艺复杂,熟练使用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训练,因此渐渐失传。
《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中记载了唐军与突厥骑兵对阵的典型战术,为后世还原唐军战法提供了参考,陌刀兵在弓弩兵后撤后与敌军正面搏杀。唐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每当战斗展开时候,敌人在一百五十步时候,弩兵开始射击;敌人在六十步时候,弓箭手开始射箭;敌人攻入二十步时候,弓弩手发箭并后撤。执刀棒(即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己方重装步兵与敌方步骑兵短兵相接搏杀敌军。如果前方步兵的战况不顺利,跳荡、奇兵、马军可迎前敌出击, 重步兵则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进攻不利,所有的步军必须配合马军同时作战。敌军退却,马军不得轻易追击,必须确认敌人真正溃败后,才能相继掩杀。由此可见陌刀兵是唐军的中坚力量,是击杀敌人的主要利刃,有陌刀队参战,敌军必败。
陌刀源于西汉斩马剑,又吸收了汉露陌刀及六朝长刀的形制与冶炼技术。大唐陌刀有具体部门负责铸造,贮藏,管理,士兵不得将陌刀带回家,将领不能将陌刀用于陪葬。陌刀极为锋利,砍杀效果极佳,在战争中主要用来砍杀敌骑兵,重量与锋利恰到好处的效果就是轻装骑兵在陌刀面前如同纸糊的一样。日本人将唐朝的冶炼技术学到了,他们虽然没有掌握陌刀的制造技术,但是却制造出了号称可以弑神的武士刀,在明日战争中,日寇兵精器利,明军的刀与日寇的刀一碰就断,明军砍日寇三刀不及日寇一刀的效果。戚继光根据日寇的武士刀制造出了戚家刀,也就是后世的苗刀。武士刀的效果已十分惊人,更不要说比武士刀更高一级存在的陌刀了。
军队使用陌刀时,将陌刀挺在身前,但是手臂弯曲,留出前刺的余力。明晃晃的陌刀如墙而进,一方面可以有效鼓舞本方锐士们的士气;另一方面还可以非常严重的威慑敌人。宽大、锋利的陌刀给敌人带来的威慑远远不是窄小的枪头、矛头能比拟的。接近敌人后,用力刺杀,必要时也可以砍、劈、削;陌刀高手李嗣业身高2.1米,力大无穷,他使用陌刀劈杀敌军,好比砍瓜切菜,一路所向批靡,相抗者人马俱碎。骑兵是利用万马奔腾的冲击力劈杀步兵,如果步兵方阵用弓弩打散骑兵的攻击阵型,再用盾牌阵消弱骑兵的冲击力,再用陌刀辟杀骑兵,那么骑兵方阵必败。
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唐·六典》卷十六记载:“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有,盖古之斩刀,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转挡者皆为齑粉。”
上述一段是史书中关于大唐陌刀的描述,它是唐代时期出现的一种专门用来克制骑兵的武器,其原型可能来自于西汉时候的斩马剑,可刺可砍,十分有效。不过由于唐代皇帝禁止此类物品陪葬,也不允许民间持有,唐代以后,大唐陌刀遂成为绝唱。
陌刀如何成为骑兵的克星?陌刀的优势就是在于其“长七尺”,换算如今的计量单位大约在三米左右,它的双刃也极为锋利,所以往往在敌方骑兵冲击到陌刀手的跟前时,如果不能及时止住马步,就会连人带马死于刀下,陌刀手的近距离迎头痛击让骑兵的攻势瞬间瓦解,不复存在。
也正是因为陌刀对待骑兵有此奇效,所以在唐朝的对外战争中经常能够看到陌刀的身影。唐高宗时代,突厥,吐蕃,契丹,阿拉伯国家屡屡犯边,陌刀队经常出现在这样的战场上。威力如何?史书上如此描述陌刀手的威力:“可将敌骑一分为二,白刃霜飞,红血星流”。
不过,陌刀虽然威力巨大,但是造价昂贵,这也限制了陌刀大规模,成批制的列装唐朝军队。陌刀由镔铁打造,价值高昂,一位陌刀手还需要装备盔甲明光铠,全身打造完成能够抵得上唐朝十个州官一年俸禄之和。正是由于价格的限制,使陌刀队无法成为制式武器,只能小规模,几千人使用。
如此有效的陌刀为何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只在有唐一代使用?其原因就是因为价格的限制,唐代以后,五代十国,战事频繁,没有哪个势力有这个实力维持奢侈的陌刀军。到了宋代以后,一方面由于陌刀技术的断代,另一方面由于新武器的出现,陌刀彻底出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