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明朝的皇陵,清朝都维护得好好的,更何况明朝太庙里那些牌位了。

清朝入关之后,为了收服人心等目的,很快就派遣重兵守护明朝太庙与明皇陵,甚至不断进行祭祀朝拜,连南京的明太祖明孝陵都没落下。

顺治时期,清朝觉得自家原本的太庙在盛京很不方便,干脆就升附占用了明朝的太庙,而在爱新觉罗家把自家牌位挪进去的同时,将本来明朝的牌位移入了历代帝王庙。

李自成大军破城之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明朝就此终结,不过李自成的大顺王朝并没有维持多久就玩儿崩了,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势如破竹,很快就定鼎中原。

虽然大顺非常不起眼,但是按照当初清朝入关的说法,是大顺灭了大明朝,而清朝又除掉了大顺,因此清朝与明朝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冤仇,因此,清朝在迁都关内之后,对于明朝的各方面传承保护,做得非常好。

从顺治帝在位期间开始,清朝就严格保护紫禁城、太庙与明十三陵等地,但除了明皇陵,紫禁城被爱新觉罗家改造后住了,而太庙也被清朝给占用了。

本来,清朝效仿明朝的制度也建立了太庙,位于关外的盛京,也就是他们入关前的都城,供奉的是爱新觉罗家自己的祖宗。

但是在入关后不久,清朝迁都北京,要前往关外的太庙进行祭祀之类,就已经非常不便了,于是再三考虑之后,清朝决定在关内祭祀,而他们也没有自己建立太庙,直接就占了明朝修建的太庙,堂而皇之把努尔哈赤等人的神主牌挪了进去。

自然,清朝不会将明朝历代皇帝的神主牌随便扔掉,或者劈了当柴火烧了,而是将明朝先皇的神主牌全部挪进了历代帝王庙当中。

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钦天山建立了一座大庙,里面供奉着以往朝代的开创者的神主牌,以此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明武宗绝嗣之后,传位其堂弟兴献王世子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明世宗,他的继位实在有很大的侥幸成分,因此他在继位之后,也效仿明太祖的做法,于嘉靖九年在北京兴建历代帝王庙并废弃南京的历代帝王庙。

北京的历代帝王庙供奉着从上古三皇五帝到后来的诸多帝王,比如周文王、周武王等,还有历代历朝的诸多贤臣能人。

顺治元年六月,清朝决定将原本太庙之中的明代皇帝神主牌全部挪进了历代帝王庙中,次年又将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朝代帝王的神主牌设祭于内。

顺治八年的时候,清朝辅国公叶布舒、镇国公高塞、散秩大臣完颜洪阿等,还有大量明朝遗臣内监等,用黄舆将明代神主移到历代帝王庙,当时整个历代帝王庙中供奉的历代帝王神主牌位也只有二十五人而已。

康熙时期,由于清朝的江山逐渐稳固,康熙帝开始放宽历代帝王庙供奉的标准,将许多原本名声根本就不怎么样的皇帝,也都挪进了历代帝王庙。

康熙时的历代帝王庙,已供奉一百四十三位帝王,到雍正时期增加到一百六十四位,这一时期的历代帝王庙供奉,已经基本定型。

历代帝王庙在清朝,与鸠占鹊巢的太庙,还有祭祀孔夫子的孔庙,并称三大庙,地位其实是非同一般,而清廷如此大费周章,也是为了强化安抚作用,以稳固江山,说起来历代帝王庙就像是个大型集中供奉前朝君王的公共大庙。

历代帝王庙中供奉的明朝皇帝有十三位,包括建文帝与景泰帝,却没有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与明熹宗朱由校的牌位。

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清朝入关之后,全面继承了明朝的太庙,那么原来太庙里的明朝老祖宗们去哪了呢?很简单,都被搬到历代帝王庙里了。

一般情况下,前朝灭亡,新朝建立,新朝的皇帝都会对前朝的皇族进行封王或者封侯,让他们继续祭祀前朝的皇帝,只不过庙数要缩减,意思基本就是将前朝的太庙变成“家庙”。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过清朝入关的时候,汉化不深,对这套制度不够了解,所以一直没有封朱元璋的后代,直到雍正在位期间,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琏为延恩侯。

因为清朝一直对外宣传的是“继承明朝”,而非“推翻明朝”,所以清朝建立之后,并没有新建太庙,而是直接继承了明朝的太庙,至于明朝的历代皇帝,则被搬进了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是明朝嘉靖皇帝建立的,但这个创意却是自古有之。三皇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祖先,为历代帝王所景仰;而历代帝王,则是后代借鉴和效法的榜样,所以也要祭祀。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在南京建了个庙,将三皇五帝以及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共16个帝王立起雕塑,供奉起来,进行祭祀。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一般就在北京郊区或者故宫的文华殿进行。到了嘉靖时期,嘉靖于1530年在北京修建了历代帝王庙,祭祀人物沿袭旧制。

帝王庙庙门三间,景德门五间,正殿名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内设五龛,,但只设牌位不塑像,中龛供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神位,左一龛供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神位,右一龛供三王(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神位,左二龛汉高祖、汉光武帝神位,右二龛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神位。此外,东西两庑共设四坛,从祀三十七名臣。嘉靖二十四年,嘉靖又把元世祖忽必烈及博尔忽、赤老温等五名臣的神位撤销。

清军入关之后,当年就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搬进了历代帝王庙,列宋太祖之后。第二年,顺治又把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请进了帝王庙,同时还把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刘伯温请了进去。这样帝王庙中的皇帝成了21位。

顺治十七年,顺治下旨,将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请入帝王庙享祀,同时,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搬了出来。

康熙继位之后,推翻了他老爹的意见,将商中宗、商高宗、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又搬了出来,重新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请了回去。

不过,康熙晚年时,他认为后人评价先代帝王应不应该享受祭祀是不合理的,于是决定将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全部请入帝王庙享受祭祀。康熙死后,雍正又稍作调整,于是,享祀的帝王扩大到164人。

到乾隆时期,又进行了一次调整,乾隆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不过,乾隆认为,金朝的灭亡并不是亡国之君金哀宗的责任,所以他是可以进历代帝王庙的;而汉朝的桓帝和灵帝两位虽然不是亡国之君,但对于东汉灭亡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被踢了出来。再比如,三国鼎立时期,只有汉昭烈帝刘备被请了进来,曹丕和孙权也无此待遇,曹操没有称帝,则更没有资格。最终,帝王庙中享祀的帝王确定为 188位。

按照规定,亡国之君不能被请进帝王庙的,但清朝认为,明朝虽然亡在崇祯皇帝手上,但责任却不在于他,因此崇祯也被请进了帝王庙,另外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这两位也被请进了帝王庙。而被明朝认为应该背负亡国责任的万历、天启帝被排除在外,泰昌帝朱常洛由于在位时间太短,也被排除。所以,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有十三位进了帝王庙,享受祭祀。

尽管能够进入历代帝王庙的皇帝如此之多,中国还是有三个王朝的皇帝没有入选。一个是秦朝,秦始皇虽然是千古一帝,统一了六国,但向来有暴君之称,不为儒家认同,所以没有入选。二是西晋,西晋得位不正,而且后代皇帝也都不靠谱,也没有入选。三是隋朝,理由同样是得位不正,而且更重要的是隋文帝对宇文家族进行了严厉的清洗,隋炀帝则是亡国之君。此外,建立新朝的王莽,唐朝女皇武则天也不在此列,因为这两人生前都自己去除了帝号。

秦汉以后,对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祭祀不断发展变化,经历了从陵墓祭祀到立庙祭祀、从个体人物祭祀到系列人物祭祀、从分散单独祭祀到集中群体祭祀、从祭祀开国帝王到祭祀守业帝王、从祭祀汉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从主祀帝王本人到贤臣陪祀的发展过程,也从侧面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是由哪一个人创造的,而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前辈们共同创造出来的。

自嘉靖修建到清朝灭亡的380年间,历代帝王庙举办了622场祭祀大典,其中皇帝亲自前往祭祀的16次。清朝灭亡后,帝王庙风光不再,民国时驻扎过军队、办过武术馆、做过学校校舍。到后来由于常年没有维护,屋顶杂草丛生、围墙塌方严重,甚至帝王的神位也被拿去做了切菜板。

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太庙”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皇帝的“家庙”,最初里面只供奉皇帝的先祖,后来皇后和功臣也获得了被供奉于太庙的荣誉,即“配享太庙”。

太庙制度早在夏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祭祀先祖的地方还不叫“太庙”,太庙这个名称是西汉时期才正式确定下来的。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太庙”更是一个王朝兴衰的见证,太庙在则江山在,太庙亡则江山失,所以基于此种祭祀观念,当新王朝取代旧王朝时,新王朝的统治者就往往面临一个非常尴尬棘手的问题,即“该如何处理前朝的太庙”。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既然是前朝太庙,那就直接毁掉好了,可是如果直接毁掉,那新朝统治者将会面临其他一系列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收取天下人之心?要知道新朝初立,所面对的都是前朝遗民,只要前朝不是特别的残暴,总会有大批遗民对前朝念念不忘,所以,如果随意毁掉前朝太庙,则天下人心不服,新朝刚建立起来的统治威信也会荡然无存。

所以,前朝太庙不能毁,而纵观我国历代王朝,也会发现,如果和前朝没有血海深仇的,新朝大多没有损毁太庙,假如前朝太庙不幸在战火中损坏了,新朝还会对其进行修缮重建或选址令建,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新朝建立后,前朝的太庙规模一定会有所缩减,毕竟前朝已经覆灭,若再以皇帝之礼祭祀,也说不过去,而这个问题就要牵扯到古代礼法制度之“二王三恪”制了。

“二王三恪”制的大体意思就是,新朝取代前朝后,新朝君王为了彰显新朝之正统地位,会给予前朝皇族后裔一定的爵位,一般情况下都会是王爵或者公爵,对应不同的爵位还有相应的封邑。如果封前两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则称之为“二王后”,若封前三代王朝的皇族后裔在,则称之为“三恪”。

例如,唐朝武德元年,封隋恭帝杨侑为酅国公,封北周后裔为介国公,此即为二王后。而后梁立国后,则封唐宗室李嵸为莱国公,与隋朝后裔酅国公杨仁矩为二王后,而加上后周宇文氏子孙介国公则为三恪。

那么在了解了“二王三恪”后,我们就要解决最主要的问题了,即新朝如何具体处理前朝太庙。

前面说过,新朝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毁掉前朝太庙的,但是基于“二王三恪”之礼,前朝太庙的规模一定会缩减,《周礼》对宗庙有一个非常严格的限定,即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不过实际上各朝代对于太庙庙数也有不同的规定,因此,《周礼》的规定只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即古代上至皇族下至地方士族,祭祀先祖的庙数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逾制,否则就是杀头,诛族的大罪。

因此,如果新朝按照“二王三恪”的礼法对前朝皇族后裔进行了重新册封给予不同爵位的话,那前朝的太庙也会根据相应的爵位进行缩减,通常情况下是保留三庙,由所册封的前朝皇族后裔进行祭拜,而这实际上也就是将前朝太庙正式变为所册封之前朝皇族后裔的“家庙”,如后梁册封李唐后裔的情况便是这样:

莱国公李嵸合留三庙,于西都选地位建立庙宇,以备四仲祀祭,命度支供给,以遵彝典

当然了如果遇到胸怀特别大度的新朝如宋朝,宋朝就规定了后周的太庙要按照原先的规模继续祭祀。

其周朝嵩、庆二陵及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飨,永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玘(王巳)行礼。

当然了,除了以上两种处理方式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即兴建于明朝的“历代帝王庙”。

大概是经过了大礼议之争的洗礼,嘉靖皇帝突发奇想的修建了一座“历代帝王庙”,他将历代一些贤明君主全都供奉于此,而清承明制,到了清朝,这个“历代帝王庙”里供奉的君王越来越多,最终只要生前不是特别的暴虐荒淫,都能进去。

而目前北京的太庙,本是明朝的太庙,后来清朝入关,本着清承明制的原则,将原本老朱家的“家庙”给占去了,然后以明朝皇帝发明的方式,将明朝的皇帝们“请”进了“历代帝王庙”中进行供奉。

当然了,礼法不能乱,起先顺治,康熙因为刚入关不久,很多礼法不是很懂,所以对于前明皇族后裔一直没有进行册封,一直到了雍正在位期间,才封明皇室后裔朱之琏为延恩侯,不过这个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前明皇族后裔就很难说了。

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关于这件事儿清朝做得挺地道,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阴历五月初二多尔衮从朝阳门进入北京,接管了这座都城,同年阴历九月十九皇帝顺治也来到北京,开始了清朝对中原的统治。

顺治的太庙大搬家

受到经济和时间的限制,再加上宣扬为明帝复仇而继承明朝的说法,这帮哥们没有破坏明朝的皇宫、皇陵和太庙等设施,直接拿来继续用下去了。连皇陵都派兵加以保护,没出现改朝换代等于挖坟掘墓的事儿。

当时清朝自己也是有太庙的,就在沈阳抚近门(现在叫大东门)外,是皇太极祭祀祖先的家庙。不过既然有更好的,顺治也不介意给祖宗的神牌搬搬家,毕竟每次祭祀都跑沈阳还是满累的。

说实话,这事儿顺治办得略显草率,他不是九月十九进的北京嘛,九月二十七就举行了努尔哈赤夫妇和皇太极夫妇的升祔大典,都没足月就把祖宗们请到了北京。与两位先帝共同享福的还有费英东和额亦都,他俩算清朝最早配享太庙的大臣。

历代帝王庙的前世今生

对顺治来说自己家祖宗搬进来这活儿还不算干完,重点在于老朱家祖宗该往哪去,直接扔出去显然不妥,得考虑政治影响和民心问题。还好嘉靖皇帝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就是现成的,直接拿来用就好。

根据网上的定律,说来说去这事儿其实还是得怪朱元璋,这家伙拿下江山后为了体现自己的正统性,别出心裁的在南京钦天山弄了个庙。除了惯常的供奉三皇五帝,他还把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16个开国帝王一起供奉了。

本来这玩意就是立国初期标榜华夏一脉流传的历史,国家稳定以后作用就没那么大了,故此朱棣迁都北京后就没想起来另建。然而传到嘉靖这代不是有个大议礼事件嘛,这位仁兄挖空心思挺亲爹,朱棣同志都差点被扔出去太庙。

于是嘉靖也面临一个问题,出了太庙的朱棣该去哪?擅长权谋的嘉靖在登基第九年另建了历代帝王庙。只是这个暗手最后没用上,还坑得他自己偶尔得去祭祀一番,好歹做做样子。

更坑爹的是明朝那帮闲着蛋疼的大臣,从历代帝王庙北迁之后一直就有人对元世祖忽必烈不爽,连带对陪祭的木华黎、赤老温等元朝名将不爽。三天两头的上书要求把他们扔出去,开始嘉靖还耐心解释,那帮哥们虽然是异族,但所用中华之法既为中国,太祖都没废话,你们扯淡有用?到了后来皇帝也架不住折腾,在十五年后同意了。

清朝的变革

那么清朝接手后顺治是把明朝所有皇帝都搬到历代帝王庙了吗?其实也没有,顺治把元、辽、金三朝的皇帝也搬了进去。最终确定祭奠帝王的总数共25人,贤臣39人,所以明太祖、明成祖这类有位之君进得,估计万历、天启应该就进不去了。

到了康熙年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玄烨是个场面人,他在晚年表示咱们也不差钱了,就别在小气巴拉的,古来帝王只要不是昏君、暴君、亡国之君就都一起祭祀吧!于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享祀帝王暴涨到143人。

康熙之后的雍正更不用说,我又摊丁入亩又火耗归公为的是什么?不就一个钱字儿嘛?我是差钱的人吗?我是差事儿的人吗?给我继续扩编!于是享祀的帝王扩编到164人,陪臣79人。更狠的是雍正还把历代帝王庙给重新翻修了一边,以显示自己的豪横风格。

总结起来吧,清朝入关后明代帝王的神牌没被乱扔,确实被妥善的保管着,最终除了天启、崇祯两个皇帝都安然待在历代帝王庙里享受供奉,连建文和景泰都有一席之地。起码在这件事儿上清朝统治者办得大气,扯淡完毕。

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清军入关后,他们没有重新建造宫殿和太庙,而是继续使用明朝留下的紫禁城和太庙。原来供奉在太庙的明朝皇帝牌位,被多尔衮移到了西城阜成门外的历代帝王庙。

清朝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仅保留了明朝原太庙皇帝的牌位,还对明十三陵加以保护,这样的举动在历史上看来都是非常罕见的,其原因也比较复杂。

清明两个朝代的更迭,是“清承明”,不是“清推翻明”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听一些评书作品也经常可以听到。比如《君臣斗》里有一个章节,说到刘庸使坏要参乾隆,要列举乾隆罪证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动了明陵里面的木头,所以有了“偷坟掘墓”的罪名。

当时刘庸是这样解释的:“明朝末帝崇祯有道无福,老祖宗进关后建立大清,封朱明后代为公爵并负责看守明十三陵,他们是看明朝朱家的坟,吃清朝的俸禄。”因此,乾隆动了明陵的木头也是有罪。

评书作品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真实,但历史上清朝对待明陵的态度确实如此。因为清军入关的时候,崇祯已经在煤山上吊,李自成建立了大顺王朝,而清军入关的口号也是“清除闯贼,替明报仇”,这就等于清朝是从李自成手里夺过来的江山。

清朝政权建立以后,虽然清政府一直强调自己是“承明”,也对太庙、明陵进行了保护,但民间反清的气氛还是很浓。所以一直到康熙时期,清政府对明朝的态度依然是很和善的,康熙六次南巡都要到南京祭拜明孝陵,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还留下了“治隆唐宋”的墨宝,称赞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唐宋!

结束语

清朝入关后的很多举动在封建时代都是比较罕见的,主要是中间多了一个李自成的起义,让清军捡了个大便宜。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太庙和皇陵的保护,既体现了他们人性化的一面,又达到了安抚民心的效果,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清朝入关后,祭祀用了太庙,那原来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清朝与明朝的关系,不是纯粹的前朝后朝的关系,按照清朝统治者所说的,是李闯李自成率军进京逼死了大明的崇祯皇帝,应吴三桂的请求,摄政王多尔衮这才率军入关,而且当时南明小朝廷对此事的反应竟然是一片欢欣鼓舞,竟然还觉得吴三桂的驱虎吞狼之计非常之好,连史可法当时都是这么认为的,可见那时候文人的脑洞多么奇葩。

清军进驻北京之后,将明朝皇帝的神位请到了偏殿之中的历朝皇帝神位之中去了,而且顺治还跑到崇祯的陵前哭了几声“皇兄”,后来康熙下江南还去南京祭拜了明太祖的孝陵,并且留下了治隆唐宋的碑刻。

当然凡事必有其因,毕竟中原的汉人太多了,而满族想要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不团结汉人地主官僚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都尽量弱化满族是异族的概念,尽量让汉族的地主士大夫接受清代明只不过是正常的朝代更替而已。

所以清朝皇帝在对待明朝皇帝神位的做法犹如历朝更替时一样,古往今来,也只有元朝时期得到官方许可的杨琏真迦挖掘了南宋皇陵,并且将宋理宗的头颅做成了饮酒器嘎巴拉碗,也正是这种野兽行径激起了汉族人的反抗决心,最后朱元璋北伐成功建立明朝,所以清朝为了江山更稳固的统治,采取了比元朝更柔和的手段也是正常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