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战死80000人,刘备为什么一仗就输掉了国运?
类似的问题,我回答过多次,看到题主这个问题,还是忍不住再说几句。
对待历史问题,还是应该回到历史史实中去,不可以随意开口。
刘备去哪里弄八万人参与夷陵之战哪?
如果这个数字太离谱,这个问题还有意义吗?
本来,刘备还是很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就是因为演义过度拔高,反而弄巧成拙。
演义看多了,再稍微了解一下真实的历史,心理反差太大,反而会对刘备产生反感。
带领三万大军的刘备,败了也就败了,起码还有个理由是为兄弟报仇,那可是举国之兵啊,也算尽到了情义。
如果刘备夷陵之战死了八万人,那就不好说了吧。
起码不会是全部死了吧。
就算是十万人,那也是最保守的数字。
既然刘备能调集十多万人,那为何当时不去救关羽哪?
这不是打刘备的脸吗?
尽管襄樊之战有其他原因需要探究,但起码荆州失去,对刘备是最大的损失。
即便刘备真的不想救关羽,但刘备也要救荆州嘛。
实际上,刘备根本就没有能力出兵救荆州。
汉中与曹操对峙一年多,刘备是把吃奶的劲都用上了。
汉中对峙结束,关羽立马发动襄樊之战,刘备实在没有能力支援。
关羽被杀一年后,刘备才凑集了三万人征伐东吴。
这些人不是背包客裸游,吃喝拉撒是很复杂的事,是需要时间准备的。
史料记载,孙权给曹丕上书,说刘备出动了四万人东击孙吴。
这个数只会少不会多。
有资料说,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为先头部队,很快就攻入吴地。
如果黄权驻屯江北防御曹魏的兵力,不在这三万之内,那么,刘备动用的兵力就是三到四万人。
派遣马良去武陵等地鼓动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到了五万左右。
再看看刘备派遣的这些将领,有多少是著名的战将?
关羽、张飞都死了,赵云守江州,魏延守汉中。
刘备败退白帝城后,赵云才带领一万人作为后援到来。
刘备收集溃散的部将及赵云带来的兵力,共有两万人马。
满打满算刘备自己损失了两万多人,这还包括黄权驻扎在北岸,后来投降曹魏的人马,起码刘备也给黄权五千兵力吧。
刘备战死、烧死的兵力最多就是一万五千左右。
就是把一群猪圈在圈里,放一把火,也会有逃出去的,何况是经过战阵的将士。
火烧连营,主要是从气势上击垮了刘备的将士,失去了斗志,被孙吴斩杀的居多。
如果真的是大部分被烧死,那刘备实在是菜的没法再菜了。
就像赤壁大战一样,曹操能有多少人会被烧死哪?
也像官渡之战一样,曹操能把袁绍多少人烧死哪?
主要是烧掉了他们的斗志,气势没了,战斗也就结束了。
再说,夷陵之战,的确是烧掉了蜀汉的元气,但没有烧掉蜀汉的国运。
本就是一个益州牧,就是刘备心大,自己给自己封了个皇帝,给许多人安排了更高的职位罢了。
蜀汉灭亡,人口不足百万,兵力十万二千,可官吏就有四万。
一个益州牧是没法安置那么多官吏的。
这个皇帝与益州牧刘焉、刘璋相比,又强盛多少哪?
就这点实力,何谈国运啊?
同时期的燕国,比蜀汉也强大很多。
不是曹魏存在,孙吴灭掉蜀汉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蜀汉号称一过,哪有国运可言?
不喜勿喷,睁眼看历史为要!
夷陵之战战死80000人,刘备为什么一仗就输掉了国运?
谁说夷陵之战刘备战死80000人?其实刘备在夷陵之战死的士兵没那么多,最多也就两三万,兵力上并不至于伤筋动骨。为什么感觉夷陵之战后蜀汉就不行了,两点,一是因为刘备阵营最能打仗的两个人刘备和关羽都死了;二是因为夷陵之战是一场赌博,是仅有的夺回荆州的机会,输了这次就再也没这个机会了,和兵死多少没关系。
先来说说夷陵之战究竟死了多少兵。当然我们已经很清楚了绝对不是小说里讲的七十万,那正史上是怎么说的呢?《三国志》注引《魏书》: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是曹魏的官方记载,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另外,刘备邀请到五溪南蛮为助力,《三国志 先主传》: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这支部队可能也就有一万左右(如果有四五万他还能听刘备的吗?),所以,刘备的总兵力撑死也就五六万,怎么能死八万人呢?而孙权这边也就是五万人迎敌,《三国志 陆逊传》: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所以说兵力上双方势均力敌。
那刘备死了多少人呢?也没有五六万全死,因为刘备的大军联营五十余个,长七百余里,首尾不能相顾,结果被陆逊击破。既然这么长,哪有一次能杀完的道理。其实陆逊只是击溃了刘备的主力精锐,主力一败,阵脚自乱,只能败退,至少还有一小半能逃了回去。所以,被杀加投降的还包括大部分的蛮兵援军,刘备真正损失自己的兵力绝对不超过三万。
当然,两三万兵力损失对刘备来说绝对不算小,但要说一下子就翻不了身了那也不见得。不要忘了刘备在益州还有为数不少的守军,后来长期的发展更是不充了不少兵力,因此,蜀汉失去夺天下的机会,不是因为死的兵多。
真正的原因:一是刘备和关羽都死了。演义里诸葛亮如何用兵如神,似乎没有他一个锦囊搞不定的事。而事实上,刘备阵营前期都靠两人:刘备自己和关羽。刘备每开展军事行动,如不分兵,则自己统兵;如需分兵,则自己和关羽各领一军,他们两人是刘备阵营军事上的主心骨。关羽之前已死,刘备在夷陵之战不久后也病故。所以,刘备阵营一下子特别缺少军事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剩下的武将虽有指挥局部战役的能力,却无经历大规模战争的指挥能力。
第二就是再也没机会夺荆州了。从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一直是盟友,共同对抗曹操。但是从刘备入蜀,孙权眼看自己被边缘化,讨要荆州,吴蜀失和,湘水划界双方妥协,至吕蒙白衣渡江夺江陵,杀关羽,双方彻底撕破脸。但是双方都明白,不能永远撕破脸的。曹魏还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所以,刘备打东吴有“胁迫”的意味在里面。
刘备打东吴,绝不是什么“头脑发热为关羽报仇”。恰恰相反,他是权衡后认为东吴不敢跟自己真的打,所以值得赌一把,逼东吴让出荆州。孙权开始的反应也确如刘备所料,吴军几乎是一路后退。这时候孙权是希望刘备适可而止,那刘备大到的地方让出去也就让出去了,只求刘备不要意气用事拼个鱼死网破,那样的话,他们会被曹魏一锅端的。
但是等刘备打到夷陵-猇亭一线时,东吴不能再退了。一来如果刘备再打过去,那就是一马平川,荆州会全部落入刘备手中,二来刘备舍弃了战船仅用步兵,让东吴知道刘备无意死拼扬州,而是仅仅意在荆州,说明刘备自己也是理智的,不会打的两败俱伤。于是,陆逊沉着反击,在夷陵一战击溃刘备。刘备也明白不能纠缠,所以也就退回白帝城。而东吴一样见好就收,孙权立刻遣使求和,刘备同意。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直接与东吴重归旧好,因为他们都明白,面对强大曹魏,吴蜀不能再爆发冲突,让曹魏渔翁得利了。
故而,刘备输了夷陵之战,意味着蜀汉再也不能和东吴爆发冲突,蜀汉再没有机会夺回荆州。
夷陵之战战死80000人,刘备为什么一仗就输掉了国运?
刘备伐吴真的是为兄弟关羽报仇?还是为夺回地盘?
本文作者为珀尔修斯之弓,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极力渲染刘备张飞和关羽的兄弟感情,说伐吴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在赵云劝谏刘备先北击曹魏占领关中时,刘备更是说出了“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这样的话。三国志里面也记载了,“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但伐吴真的是因为为关羽报仇吗?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在取得汉中后,称汉中王。八月关羽出兵襄阳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险些使曹操迁都。但却在当年冬天被孙权率吕蒙陆逊袭取荆州,关羽走麦城兵败身死。建安二十五年冬天,曹丕受汉献帝禅让,即皇帝位。次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元彰武,六月车骑将军张飞被害后,七月开始起兵伐吴。
从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关羽兵败身死,到章武元年七月伐吴,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个月。期间曹丕代汉后,刘备和群臣从《河图》、《洛书》和《孝经》找出数条带“备”和“玄”字的文字,又鼓吹天象感应,来佐证刘备称帝天命所归的合法性。最终刘备称帝,并发布文告声讨曹丕,号称要对曹丕“龚行天罚”,结果当上皇帝后第一个出兵目标却是东吴。
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忿的其实未必是关羽被杀,三国时代没有结拜兄弟的说法,即使刘关张在起家时亲如兄弟,但到了后来,主公就是主公,臣下就是臣下。刘备真正忿恨的是孙权在他背后捅了一刀,夺去了全部荆州。使得刘备手里只剩下益州一州之地。更无法实行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等候天下有变,分别从益州北出秦川和从荆州直趋宛洛的核心战略。
而孙权早在夺荆州杀关羽的两年前,就在孙权马跃津桥后,已经向曹操请降言和。曹操也同意双方修好,孙权暂时放弃了向淮南徐州拓展的计划,转而专心谋求夺取荆州西部。孙权和刘备的联盟其实很脆弱,在双方都没有受到来自曹魏方面的直接压力时,就会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互相攻击,前有东吴夺取荆州湘江以东三郡,后有关羽失荆州走麦城。等到刘备称帝时,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很难和对方保持足够的信任和意愿进行联盟。所以刘备在称帝后,就同时面临着两个敌人,东面的孙吴和北方的曹魏。
此时刘备虽然称帝,但却只有西川一州之地,九十万人口,十余万军队,在三国中实力最弱,是不足以争霸天下问鼎中原的。所以他利用登基为帝这一机缘,封赏笼络手下各方将领官员,整合领地和军队之后,就急需向外用兵,获取新的地盘和人口,增强自身实力。用兵的方向自然也有两个,一个是如赵云所劝谏的北进关中,进而出击河洛。另一个方向就是东下伐吴,夺回荆州。
从当时的三国“国际”环境来看,东吴和曹魏之间处于缓和期,孙权甚至向曹丕称臣。如果刘备经过艰难蜀道北进关中,面对的将是曹魏几乎全部机动兵团。兵力对比将会是,十万对三十万甚至更多。加上关中经过汉末兵祸饥荒,一片荒凉,人口稀少,早已不是秦汉时的沃野千里物阜民丰之地,没什么军事价值。出兵关中,虽然符合对曹丕“龚行天罚”的宣言,但仅仅是数万大军出川作战的后勤问题,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东下荆州,条件就比北进关中优裕很多。首先刘备在荆州经营十年,手下还有带入西川的四五万荆州军,熟悉荆州地理民情,便于恢复统治;其次益州在荆州上流,粮草辎重可以依靠长江水运,保障有力;第三孙吴的实力比起曹魏来要差许多,对蜀汉没有绝对优势。孙权虽然名义上向曹魏称臣,实际仍然是敌人。如果孙吴受到蜀汉进攻,曹魏是绝对不会派兵在关中向益州用兵进行牵制的,反而乐于坐山观虎斗,趁机坐收渔利。
所以,刘备东征孙吴,是在细致权衡考量各方面实力和反应的情况下,才做出的以扩张领地人口,增强自身实力为核心目的的一次征伐。战争目的至少是夺回荆州。至于关羽之死,其实最多是出兵的一个借口罢了。
刘备率领七八万军队从巫县出兵,一路沿江东下直趋夷陵西界,在那里和陆逊率领的五万东吴军队对峙。刘备不能水陆并进突破吴军防守,反而舍舟登岸,在巫山到夷陵四五百里山路上设置了数十个屯兵营寨。陆逊则谨守夷陵道,不轻易出击。双方对峙七八个月,陆逊的耐心终于获得回报,刘备师老兵疲,被陆逊用火攻之策,连破刘备五十多座营寨,刘备仓皇逃窜回到白帝城才得以收拢残兵。此役损兵折将,亡失过半。
幸运的是曹丕在夷陵之战后不久就派遣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分三路进攻孙吴。孙权一面隔江拒守,一面派出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和刘备重新交好结盟。三国重新回到蜀汉东吴联合对抗曹魏的格局,但夷陵之败后,蜀汉只能局限于益州一州之地,扩张方向只剩下了向北的关陇地区,遂有诸葛亮六出祁山,但终究因后勤困难不能进取,最终蜀汉还是第一个被北魏灭亡。
夷陵之战战死80000人,刘备为什么一仗就输掉了国运?
据《傅子》(魏晋时期傅玄所著)记载,夷陵一战,吴军消灭了蜀汉军八万余人!这个记载可信吗?要说夷陵一战双方战死的总人数达到八万人,我都觉得夸张了。不过刘备一仗便输了国运倒是真的。话说夷陵之战的总伤亡人数大概是多少呢?刘备又为何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呢?这个我倒想和大家探讨一番。
夷陵之战的参战人数及伤亡分析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东征孙吴,前期一路势如破竹,深入吴境两百余里,后与吴军相持于猇亭。公元222年六月,吴军主帅陆逊抓住时机,展开反攻,一举大败刘备,同年八月,刘备败逃白帝城,夷陵之战终以刘备惨败而宣告结束。话说这一战,刘备究竟损失了多少兵力呢?为何说这一战下来,蜀国就此输掉了国运呢?
据《魏书》记载:
“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这里记载了当时孙权向曹魏求援的记录,其中明确说到了刘备“支党四万人”,那么真只有这四万人吗?肯定是不止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三国志·陆逊传》中明确记载了当时抵御蜀军的吴军人数:
“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当时孙权自己派出的军队就多达五万,既然还要向曹魏求援,所以刘备伐吴的总兵力不应该在吴军数量之下,那么还有一支兵力从何而来呢?《三国志·先主传》中有着明确记载:
“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
时刘备伐吴是得到了蛮族支持的,当时五溪蛮首领沙摩柯更是随军出征,尽管没有明确记载这支军队的数量,但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人数应该在一万五千人左右。加上七七八八的一些兵力,所以刘备伐吴的总兵力应该在六万左右。
那么最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时,还剩了多少兵力呢?据考证,刘备退守白帝城后收拢散兵,加上后来赵云的援军,当时永安的守军接近两万。所以刘备损失的兵力应该在四万左右是个比较合理的数字。有道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吴军前期节节败退,后来虽说一招致胜,但也损兵折将不少,保守估计一万人应该是有的,所以夷陵之战伤亡的总人数应该在五万左右,而非八万。
刘备一战损失了如此之多的有生力量,说输了国运倒也不为过,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刘备夷陵兵败的原因导致刘备兵败的直接原因我们在史书中不难发现,据《三国志》记载:
“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
这是陆逊对刘备作战部署的一个评价,其中指出了刘备两个致命的错误,其一是“舍船就步”,即舍弃水路主靠陆战,当时刘备若水陆并进,顺江而下,孙吴是很难招架的,特别是在逆流中与蜀汉水军作战,特别吃亏。其二则是屯兵山岭,且营寨绵延八十余里,首尾难以呼应。
战略上的失误成就了陆逊的一把火,将刘备的宏图霸业烧得干干净净!
那么还有其他原因吗?在我看来也许我们得看看当时刘备所处的“境遇”。
其一:东征孙吴的计划遭到了多数朝臣的反对,时诸葛亮,赵云等人皆不主张伐吴,国贼乃曹魏也。
其二:伐吴的口号不好,时刘备伐吴的目的虽是为了夺回荆州失地,但主打的旗号却是为关羽报仇。《三国志》记载: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
这样的口号显然是难以服众的,这岂不是有因私废公之嫌?
其三:刘备伐吴是第一次以皇帝的名义亲征!若不取胜,岂不颜面扫地?所以刘备深入吴境两百余里,与吴军相持猇亭近四月依然不肯退兵。
这便是刘备夷陵惨败的原因,命也!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夷陵之战战死80000人,刘备为什么一仗就输掉了国运?
首先,夷陵之战蜀国出兵远没有八万,何论战死8万人。战前,孙权上书给曹丕:“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可以得知,夷陵之战刘备自己亲率4万大军,此外,马良从五溪搬来了一些蛮夷兵,另加上先期到达夷陵的一些水军,总兵力大概在5万左右,和东吴兵力不相上下。即便如此,蜀国总人口有九十多万,修生养息几年,国力自然会慢慢恢复。所以,单论兵力损失,并没有到一战输掉国运的地步。那么,为什么说夷陵之战刘备一仗输掉国运呢?原因就是,夷陵之战蜀国彻底失掉了荆州,且再无收复可能,这才是致命的打击。
荆州—吴蜀集团战略冲突的焦点荆州,在东汉时期下辖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七郡(另有说法是荆襄九郡,这里采用东汉时期七郡说法),在三国时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说荆州的归属影响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形势走向也不为过。建安五年(200),孙策去世,鲁肃向新吴王孙权献策:“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大概就是说,先剿灭黄祖,然后讨伐刘表,占据荆州,沿着长江一路打过去,最后夺取天下。建安十三年(208),甘宁建议:“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甘宁的战略设想比鲁肃更具体,即先打黄祖,后取刘表,然后以荆州为跳板,向西夺取巴蜀。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而孙权只得到了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可以说孙吴战略中的第二步,占据荆州,勉强算达成了,虽然水分比较大。这时候周瑜提出“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孙吴的整个战略意图已经明晰了,周瑜与奋威将军(孙权的堂兄孙瑜)共同攻取蜀地,讨伐张鲁,而后留下孙瑜镇守,并与马超结援,解除后顾之忧,周瑜则亲自领兵夺取襄阳,直取曹操。接下来说说刘备的战略规划,当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隆中对”了。总的来说就是占据荆、益两州,以此作为根基,等待时机,时机一到,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北伐。后来,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由樊城攻至襄城,直逼许昌,威震华夏,曹操甚至准备迁都,可见荆州一线对曹魏威胁相当大。益州一线,刘备由汉中出天水、陇西,乘渭水顺流而东下,进击弘农、洛阳,配合荆州对魏都形成包围。如果再能联合孙吴,在合肥、徐州一带发起进攻,那曹魏真是要玩完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荆州,无论对孙权,还是刘备来说,都非常重要。
荆州一失,蜀汉优势荡然无存建安二十四年(219),趁关羽攻打襄樊之际,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后方,占据荆州,关羽也败走麦城,兵败而亡。这对刘备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以为这隆中对战略中规划的东路(即荆州一线)的战线已经不复存在。为了重新夺回荆州,实现两路出击的战略构想,刘备于黄初二年(221)对吴国发动战争。关于刘备发动战争的动机,大多数说法都是认为刘备是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不过,冷月认为,复仇只是刘备兴师伐吴的借口,毕竟刘备也是一代雄主,不可能如此义气用事,况且,刘备当初就是以借的名义占据荆州的,如果公然打着收复荆州的旗号,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刘备伐吴距关羽之死将近两年,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220 年,本属蜀汉的上庸、魏兴,均因守将叛变而归曹魏所有,曹魏在东三郡这个地方建立了一个新的郡———新城郡,治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以孟达为新城太守。这个变故更进一步加重了刘备收回荆州的愿望,才会不顾群臣劝阻,甚至在没有得到诸葛亮的支持下,执意伐吴。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猜测,《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记载,刘晔说: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意思是刘备没想真的开打,只是想秀一下军事肌肉,逼迫东吴放弃荆州,没想到低估了东吴占据荆州的决心。
夷陵之战后,刘备几乎全军覆没,退回永安,次年四月在白帝城去世。而东吴与蜀汉,也握手言和,共拒曹魏。此后四十余年,三国疆域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夷陵之战让蜀汉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其一,荆州收复再无可能,仅有益州一线出兵北伐,困难重重,几无可能成功。其二,刘备过早去世,继承人威望不足,导致蜀汉内部的荆州派系和益州本土势力相互倾轧,各蛮族不断叛乱,内耗削弱了蜀汉原本就弱小的实力,后来靠诸葛亮的不断调和与镇压,五年后蜀汉才重新出兵的实力。
夷陵之战战死80000人,刘备为什么一仗就输掉了国运?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三百里,若不是部下拼死相救,自己也难以逃出虎口,所带来的部队更是损失殆尽,自此蜀汉集团一蹶不振。那么刘备为什么失败之后,就输掉了国运呢?
首先我们知道蜀汉在横跨荆、益二州的时候,国力属于鼎盛状态。但是自从关羽北伐失败之后,不仅损失了数万精锐部队,连荆州战略要地也失去。自此蜀汉国力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刘备不能接受关羽已死,荆州已失的现实,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亲率数万大军,攻取荆州,结果大败而归,蜀汉的军队本来就少,鼎盛时期全部加起来也不到二十万人,刘备这一场战争就损失了蜀汉一半的部队,至使诸葛亮修养多年,才敢北伐曹魏。
其次夷陵之战损失了大量的蜀国人才,比如马良、张飞、黄权、张南、冯习、程畿、沙摩柯等,张飞虽然不是打仗的时候死的,但是也与刘备发动这场战争有关。蜀汉重臣两人战死,一人投降。而且刘备又不信任益州集团,导致蜀国后期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情况。
本来关羽失荆州对于蜀国来说是一大打击,刘备应该痛定思痛,恢复国力优先。夷陵之战再败,导致蜀汉集团一蹶不振,自此失去争雄天下的机会。如不是诸葛亮苦苦支撑,蜀汉恐怕早就灭亡了。这一战真的是输掉了国运。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